亲爱的朋友们,对于明朝皇帝朱高炽死后皇后为何没殉和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叫什么名字,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明朝皇帝朱高炽死后皇后为何没殉和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叫什么名字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明朝皇帝朱高炽死后,皇后为何没殉葬
- 2、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叫什么名字
- 3、明仁宗张皇后死前的三道奏折
- 4、明朝的诚孝张皇后,为何被称为“女中尧舜”
- 5、明朝诚孝张皇后活了多大
- 6、明仁宗的妻子张皇后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 7、朱祁镇为何杀张太后
- 8、明朝最具有权势的女人,经历了六朝的太皇太后,她是谁呢
明朝皇帝朱高炽死后,皇后为何没殉葬
其实不止朱高炽的皇后张氏没有殉葬,连他儿子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孙氏也没有殉葬,不说说朱重八同志恢复了后宫殉葬的制度吗?怎么还能有人逍遥法外呢?其实这事儿不复杂,既然有殉葬制度,自然就有免殉条件。
明朝免殉的第一个条件——职务后宫妃子里第一个可以免除殉葬的自然就是工作职务,你要知道妃子也是有级别的,级别高到一定程度那是可以吃国家俸禄的。这样有职务的妃子大抵就相当于内宫里的重臣,殉葬是不可能殉葬的。
你只要在后宫位高权重,皇帝老儿死就死了,根本没人敢跟你提陪着一块入土的事儿。相反下一任皇帝还拿出私房钱供你吃喝,不时还得找你请安拜望,生怕落下个不孝的名声,江湖地位高的没边儿。
明朝后宫的惯例一般是贵妃以上不用殉葬,所以朱棣的昭懿贵妃张氏一直活的挺好。
那么答案很明显,皇后的级别比贵妃还高,某种程度上地位和皇帝持平,张皇后没殉葬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吗?
明朝免殉的第二个条件——有后后宫妃子的第二个免殉条件是生了儿子,而且儿子没有夭折。在明朝不是有皇子就藩的制度嘛,如果妃子生了儿子又去就藩了,那自然就不能杀掉。好歹人家也是有名有号的王爷,老娘被宰了都没辙,那还混个屁啊?
这些有后的妃子一般在皇帝死后会被打发到藩王的封地,接受儿子的孝敬,称为王太后。级别上自然和皇太后没法比,好在落个逍遥自在,在地方受的约束会小很多,而且好歹小命保住了不是?
这一条张皇后自然也是符合的,人家生的儿子还是下一任皇帝,把皇帝亲娘给宰了,大抵下手那货绝壁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
而且张皇后不止生了朱瞻基一个儿子,还有越靖王朱瞻墉和襄宪王朱瞻墡,谁敢让她殉葬试试?
明朝免殉的第三个条件——恩免所谓的恩免其实说白了就是皇家网开一面,只是通常情况下皇家没那么好心,这个待遇不好淘弄。光靠妃子自己一般行不通,你把皇帝伺候再舒服,可人家崩了就没用了,你提前去和太子搞好关系......额.....或许死的更快.....
所以这份恩免一般是针对妃子的娘家,举个栗子,明仁宗的贞静敬妃张氏就顺利拿到了恩免,因为她的祖父是靖难第一功臣张玉,追封河间王的狠爷!在当时张家的势力可以和徐达的双国公一脉掰手腕,人家的孙女你杀一个试试?
其实还有其他方式拿到恩免,只是方法没有固定成例,过程比较复杂,没有可复制性。还是拿明仁宗的妃子举例子,他的恭懿惠妃赵氏就拿到了恩免,这女子的生平不太详细,但从封号看她可能来自朝鲜或者越南(大概率是越南),考虑当时的局势,她幸运的被恩免了。
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叫什么名字
在中国封建王朝几百年的历史历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皇后,既有贤德淑良,能够辅佐君主的皇后,也有干政乱国的皇后。而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史称张皇后,就是历史上一位比较贤德的皇后,她历经五朝,辅佐过三代君主,行事作风令人敬佩,是百姓的好国母。
一、朱高炽的皇后朱高炽的皇后,史称诚孝张皇后,他是明仁宗朱高炽在未登上皇帝位之前的原配,这位张皇后在帮助朱高炽登上皇位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明仁宗朱高炽在还是太子时,一直不受到父亲朱棣的喜欢,还会面临太子位被废的可能性,但是朱高炽的皇后一直在他的身边陪伴他,尽心尽力的侍奉着他的父母成祖夫妇,朱棣非常喜欢自己这个儿媳妇,而且张氏还为朱高炽生下了一个非常聪慧的儿子朱瞻基,非常受到朱棣的喜欢。
二、太子朱瞻基的母后在朱高炽即位不过10个月就暴毙而亡,朱高炽的皇后张氏在其儿子朱瞻基即位之后,就被尊为皇太后,皇太后不仅能够辅佐自己的儿子,朱瞻基对自己的母亲也非常的孝顺,侍奉自己的母亲非常的周到。而且皇太后为人也非常的仁慈,明宣宗朱瞻基因为过于宠爱自己的贵妃,而将皇后废掉,皇太后因为可怜这位无辜被废的皇后,在生活中处处对其加以照顾。
三、太皇太后的张氏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间也不久,在其年仅38岁就因为生病而去世,皇太后张氏便将皇太子朱祁镇立为皇帝,张世便被尊为太皇太后。朱祁镇在明朝历史上也是一位比较有名的皇帝,他曾经被俘虏过,当过阶下囚,曾两次登上皇位,很大原因是因为小人王振的乱政,如果太皇太后能够活久一点,能够控制住王振这个小人的不当行为,也许历史上就不会发生土木堡事变。
明仁宗张皇后死前的三道奏折
《明史· 张皇后传》
正统七年十月崩。当大渐,召士奇、溥入,命中官问国家尚有何大事未办者。士奇举三事。一谓建庶人虽亡,当修实录。一谓太宗诏有收方孝孺诸臣遗书者死,宜弛其禁。其三未及奏上,而太后已崩。遗诏勉大臣佐帝惇行仁政,语甚谆笃。上尊谥曰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合葬献陵,祔太庙。
翻译:正统七年(1442)十月,皇太后去世。当她病重时,召杨士奇、杨溥入宫,命宦官询问国家还有什么大事没有办。杨士奇提出了三件事,其一,建庶人虽死,但应当编修实录。其二,太宗曾下诏凡收藏方孝孺诸臣遗书者死,这条禁令应当解除。第三件事还未来得及上奏,皇太后就已经去世了。皇太后遗诏勉励大臣辅助皇帝实行仁政,语气十分诚恳淳厚。英宗为她上尊谥号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与仁宗合葬于献陵,附祭于太庙。
这就是那三道奏折。ps:翻译费了老大劲了,望采纳。
明朝的诚孝张皇后,为何被称为“女中尧舜”
诚孝张皇后,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她在丈夫朱高炽、儿子朱瞻基先后驾崩后,辅佐年幼的孙子英宗朱祁镇登基,成为明朝第一位太皇太后,也是实际上的摄政,但她并未垂帘听政把持朝政,而是信用阁臣“三杨”和礼部尚书胡濙、英国公张辅等五大臣,共同辅佐幼帝,使得正统初年的朝政相对清明,因此,被后人称为“女中尧舜”。
作为妻子,她助夫获得朱棣夫妇的青睐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炽被封为燕王世子,作为原配的张氏被封为燕世子妃。朱高炽生性仁厚,身体肥胖而不善骑射,虽然身为世子,但并不得父王朱棣的欢心。朱棣更喜欢各个方面像自己的次子朱高煦,尤其在朱棣起兵打响“靖难之役”后,朱高煦几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这使得朱棣更加喜欢这个英勇善战的儿子,他甚至暗示朱高煦“要努力,世子多病”。由此可见,世子朱高炽的处境实在堪忧。
世子妃张氏以贤明、严谨的处事风格从中周旋,侍奉朱棣夫妇尽心周到,所以很得他们的欢心。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张氏又被册封为皇太子妃。后来,尽管朱棣有心废太子立汉王,但徐皇后和大臣们一直阻拦,又加朱棣也很喜爱张氏这个儿媳以及太孙朱瞻基,所以最后才没有废太子。由此可见,张氏是朱高炽登上皇位不可或缺的贤内助。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即位,张氏被立为皇后。张氏被立为皇后之后,她格外留意朝廷内外的政事,极力辅佐好仁宗朱高炽。仁宗则日夜勤于政事,可惜,这位位贤明的君主,在位不足一年便于洪熙元年(1425年)驾崩,享年四十八岁。
作为太后,她极力辅佐皇帝儿子
宣德元年(1426年),朱瞻基即位,张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当时海内安宁祥泰,军国大事多听命于张太后。虽说,张太后是实际掌权人,但她并未干涉朝政,而是一心辅佐新帝。
宣德四年(1429年),张太后前往长陵、献陵祭拜,宣宗亲自配带弓箭,骑着马在前引导,经过河桥时,又下马扶车。京城百姓都夹道拜观,见此情景,张太后对宣宗说道:“百姓拥戴君主,是因为君主能使他们安居乐业,皇帝应当将此牢记在心。”
在返回途中,经过农家时,张太后召来农家老妇询问一些生活及农活方面的事,并且赐与钱币。当农家献上蔬菜酒浆等东西时,张太后让宣宗尝尝,还说:“这是农家的口味啊。”张太后一有机会,对“三杨”等老臣们加以慰劳,并对他们说:“你们是先朝旧人,要尽力辅助嗣君。”此外,张太后对自己的家人也很严格,她弟弟张升为人淳厚谨慎,但仍不能参加商议国家大事。
宣宗朱瞻基非常宠爱青梅竹马的孙贵妃,并因此废了皇后胡善祥,改立孙贵妃为皇后,张太后怜悯胡皇后无过被废,就一直很照顾胡皇后,常召她到清宁宫,在宴席时也让胡皇后位居孙皇后之上。
清焦秉贞绘《历朝贤后故事图》之《亲掖銮舆》,轿中为张太后
作为太皇太后,她摄政但不垂帘听政
宣德九年(1435年),年仅38岁的宣宗朱瞻基驾崩,此时,太子朱祁镇才9岁。没几天,宫中就有“将立襄王朱瞻墡为皇帝”的谣言。张太后听说后,立即召集大臣们到乾清宫,指着太子朱祁镇哭道:“这就是新天子啊!”群臣高呼万岁,流言才得以平息。
朱祁镇即位后,大臣们请求张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太皇太后说道:“不要破坏祖宗之法。只须将一切不急的事务全部废止,时时勉励皇帝向前人学习,并委任得力的辅佐大臣就可以了。”就这样,英国公张辅、礼部尚书胡濙和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五位老臣成了正统政治的核心。
太皇太后还时常派人到内阁询问政事,一旦得知有太监王振独断而未交内阁商议的事情,就立马派人召王振来责备他。 所以在太皇太后有生之年,王振一直无法真正擅政。
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太皇太后病重,召杨士奇、杨溥入宫,命宦官询问国家还有什么大事没有办。杨士奇提出了三件事:一是建文帝朱允炆虽死,但应当编修实录;二是建议解除“凡收藏方孝孺诸臣遗书者”的禁令;第三件事还未来得及上奏,太皇太后就咽气了。张太皇太后在遗诏中勉励大臣辅助英宗朱祁镇实行仁政,语气十分诚恳淳厚。同年十二月,张太皇太后与仁宗合葬于献陵,附祭于太庙。
明朝诚孝张皇后活了多大
无法考证。
明仁宗诚孝张皇后(?—1442年11月20日),名不详,永城(今河南永城高庄镇张大厂村)人,指挥使赠彭城侯张麒之女,明仁宗朱高炽元配,明宣宗朱瞻基之母,明英宗朱祁镇之祖母。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1404年)封皇太子妃。
明仁宗即位,册立为皇后。宣宗即位,尊为皇太后。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由于英宗年幼,张皇后便成为实际上的摄政。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张皇后崩逝,谥号“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葬献陵。
明仁宗的妻子张皇后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尧舜”是中国古代的帝王典范,作为一个女人,诚孝张皇后获得“女中尧舜”的称号。
她以出色的政治才干,恭谨谦虚的德行,默默地站在幕后,辅佐三代帝王处理朝政。
她从来没有走上前台,没有垂帘听政。她只是谨守妇道,做了一个女人该做的,却为她的时代带来了安定与福祉。
帝后满意的好儿媳 丈夫背后的贤内助
张氏,1379年出生于河南永城,是指挥使、彭城侯张麒诚之女,在家排行第四,自幼知书达理,性格温婉,做事情认真细致。
1396年,美丽端庄的张氏,被选入燕王府,成为世子朱高炽的妃子,即燕王世子妃。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张氏被册封为太子妃。
汉王朱高煦是朱高炽的二弟,经常背后中伤朱高炽。每当朱高炽悒悒不乐,张氏就以历史故事引喻,宽慰其夫。
朱高炽生性沉静,喜好读书,但身体肥硕,不善骑射,戎马起家的成祖为此很不高兴。张氏就替朱高炽调理每日餐食,让太子减少饮食,加强运动。
朱高炽几度面临被废,最后得以巩固地位并登基为帝,多是靠张氏的贤孝之德。
成祖喜爱汉王朱高煦,有心废太子立汉王。史书记载,朱高炽几度面临被废,最后得以巩固地位并登基为帝,多是靠张氏的贤孝之德。
张氏操妇道至谨,一言一行都极其得体。她给父皇母后早晚请安,殷勤备至。每遇父皇母后便殿议事,张氏就侍奉在侧,而且亲自下厨准备御膳,巧手调制羹汤,再恭恭敬敬地奉与父皇母后享用。
成祖对这位大儿媳妇非常满意,曾对徐皇后说:“这是个好媳妇,将来能兴旺我家!”“要不是因为这个儿媳妇,我早就废了太子了!”徐皇后也为儿子娶到贤女而庆幸不已。
张氏为朱高炽生了十个儿子,长子朱瞻基尤得成祖喜爱,被钦点为皇太孙。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也随即巩固了。
公元1424年,成祖驾崩,朱高炽即位,即明仁宗,立张氏为皇后,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
登基后,仁宗日夜勤于政事,所有国家大事,都征询媳妇的意见。
张氏位及至尊,毫无跋扈,无论是当皇太子妃,还是当皇后,都能孝谨温顺。
辅佐儿子做明君 开创大明盛世
朱高炽登基不到一年即晏驾归天,长子朱瞻基继位,即明宣宗,尊封母后张氏为皇太后。
1426年,朱高煦叛乱,挑战侄子朱瞻基。张太后仰仗贤德的“三杨”(大臣杨士奇、杨溥、杨荣)等,三个星期就平定了叛乱,此后海内宁泰。
宣宗对太后十分孝敬,早晚给太后请安。四方进贡,宣宗都先奉与太后,自己才敢享用。登基之初,每遇朝政大事,二十八岁的宣宗都会禀报太后,再做决定。
鉴于汉唐的宫闱之祸,朱元璋留有祖训,严禁后宫干预政事。恪守妇道的张太后效法马皇后,参政而不乱政,有权而不弄权。
太后精明能干,经常提示宣宗体恤百姓疾苦,引导宣宗励精图治。
1427年,太后过生日,宣宗陪她游西苑,同登万岁山,后妃全部侍奉左右。宣宗奉酒杯向张氏祝寿,太后与儿子对饮,欣然说:“方今天下太平,我母子才得以同享此乐啊。”
1428年,宣宗陪太后拜谒长陵、献陵,亲自骑马为太后导路。遇有河桥,宣宗皆下马,亲手扶太后车驾,缓慢前行。时百姓们夹道迎接,老少皆跪地山呼万岁。太后对宣宗说道:“百姓这么爱戴你,是因为你能让他们生活安定,皇儿要爱民如子,不负民望。”
谒陵后,太后访问农家,宣召农妇询问生计,又赐给钱钞饮食。农妇献蔬食酒浆,太后命人取来,亲自品尝,也让宣宗品尝,曰:“此田家味也。”以此谕诫皇帝,勿忘农家。
为人慈爱的张太后处事公正。宣宗偏宠孙贵妃,无故废黜了胡皇后,改立孙氏为后。张太后怜惜胡皇后,一直很关照她,每有宴席,总让胡氏位居孙氏之上。
张太后的知人善任与辨别邪正,使朱瞻基在位的十年,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开创了明朝最好的太平盛世。宣宗与其父仁宗 的“仁宣之治”,与张氏对父子皇帝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拒绝垂帘听政 恪守祖宗规制
公元1435年,明宣宗在位十年后驾崩。宣宗遗诏中,清楚写明:国家大事,都要禀报太后,才能施行。
宣宗有两个儿子,但太后的第三子襄王朱瞻鄯,也是贤德有礼之人。当时朝廷内外,都传言太后可能会顾及私利,弃孙立子,立襄王为新帝。
太后很快召集满朝文武,遵祖制,宣布新天子是宣宗长子朱祁镇,即明英宗。张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
因为英宗只有九岁,大臣们请求太皇太后垂廉听政,张后拒绝了。她说,我不能破坏祖宗之法,朝廷委任得力的大臣辅佐就可以了。
张后下令一切奏疏交内阁大臣处理。她担任英宗的监护人,下令凡宫中一切娱乐闲事,全部罢禁,要求子孙必须认真读书求学,自小培养勤政之风。
张后抑制外戚,对自己娘家管理甚严,不允许他们凭借关系谋求高官。她正式以书信告诫其兄张升,要循礼法、修恭俭,每个月,只能在初一与十五进朝问安,不可干预政事。张升是彭城伯兼任都督,为人清廉,素有贤名。大臣屡次请求重用,张后都不应允。
英宗即位后,曾宠信太监王振,命他执掌司礼监。王振擅权,随意责罚大臣。张后知道后,严词斥责王振,并以太祖所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禁例,欲将其处死。英宗叩头求情,才免其死罪。张后在世时,王振一直不敢干政。
为防止内宫欺蒙皇上,胡作非为,张后特别申令,国家大事必先由大臣议定,才能施行。 她常派人去司礼监检查,如果没有按章守法,就把王振叫来问责。
张后一方面限制内宫干政,一方面倚重忠良贤臣,加上旧臣的协力辅政,朝廷政局一直比较稳定。
晚年安详仙逝 最终留名青史
1442年十月十八日,张后重病不起。临终前,她仍以国家为念,召见大臣,询问政事,直到瞑目逝去。遗诏中,张后勉励大臣辅英宗,施行仁政,治国安民。
据推算,张后享寿应在七十以上。英宗尊谥她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与仁宗合葬于献陵,附祭于太庙。
张后驾崩后,王振肆无忌惮,擅权乱政,大明朝初年的黄金时代也彻底结束了。
由一个民间女子到世子妃、太子妃,再到母仪天下的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张氏历经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期间有多次临朝听政的机会,但她始终谨守妇道,安于内宫,辅佐丈夫与儿子、孙子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张氏以其坤德称贤后,被后世称为“女中尧舜”。
朱祁镇为何杀张太后
明仁宗诚孝张皇后,乃是明朝第一位皇太后、太皇太后,其历经六朝、辅佐祖孙三代帝王,在确保皇位顺利交接的同时,一定程度延续了“仁宣之治”,后人甚至给予其“女中尧舜”的高度评价。可惜的是,诚孝张皇后的过早去世,使得王振得以干预朝政,进而导致了明朝中衰的“土木堡之变”,却是不知“朱祁镇杀张太后”从何说起。
明仁宗诚孝张皇后逝世于公元1442年11月20日,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奶奶。明英宗朱祁镇第一次登基为帝是公元1435,时年八岁。由于明英宗朱祁镇年幼,因此张太皇太后摄政,国家大事皆决于张太皇太后。张太皇太后死时,明英宗朱祁镇才15岁,他还没有还得及亲政。因此朱祁镇不可能杀张太皇太后,事实上张太皇太后谥号是朱祁镇决定的,谥号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
张太皇太后摄政期间,她信用“三杨“、张辅、胡濙等五大臣辅政,使正统初年的朝政相对清明。对于宦官王振,张太皇太后是极力打压,因此张太皇太后摄政期间,王振一直无法擅权。摄政当天,张太皇太后派人把太监王振叫来,王振跪在地上,张氏突然脸色一变,厉声喝道:你侍候皇帝不循规矩,应当赐死!身旁的女官们应声而起,将刀放在王振的脖子上,吓得王振浑身颤抖。
这时,英宗和五大臣都跪下为王振讲情,张氏才饶了他。接着警告他说:你们这种人,自古多误人国,皇帝年幼,哪里知道!现因皇帝和大臣为你讲情,且饶过你这一次,今后再犯,一定治罪不饶。 此后,张氏时常派人到内阁询问政事,一旦得知有王振独断而未交内阁商议的,就马上派人召王振来责备他。 张太皇太后去世后,明英宗亲政,他宠信太监王振,导致了王振专权,以及后来的土木堡之变。
《明史演义》王振用事,祸启英宗,太皇太后洞烛其奸,令女官拟刃于颈,其明智更不可及。乃帝臣乞请,不即加诛,大奸未去,贻误良多。
明朝最具有权势的女人,经历了六朝的太皇太后,她是谁呢
这位传奇的女子是明仁宗的张皇后。她虽然比朱元璋的皇后和朱棣的皇后名气要小得多,但是她绝不比上述二位差劲,甚至比她们对明朝的影响力更大。张皇后虽然作为女流之辈,但是她在政治上也是比较有远见的,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皇后。
先给大家讲一下,这个明仁宗是哪一任帝王,他是朱元璋的长孙朱高炽。当年朱元璋没有立自己的儿子朱棣为太子,更没有让他登上皇位,但是最后朱棣反了自己的侄子当上了帝王。朱棣登基之后便立了大儿子朱高炽当太子,而当时已与太子结了婚的张氏就变成了太子妃,再之后朱棣去世,朱高炽继位成了明仁宗,张氏成了母仪天下的张皇后。
可惜明仁宗命短,年仅48岁就去世了。明仁宗去世后,明宣宗继位,令人可惜的是,明宣宗就去世了。后来明宣宗的长子,明英宗继位,就这样张皇后经历了明朝的六个朝代。张皇后不仅与能力管理好后宫,她对前朝的政事也颇有自己的见解,她使得明朝的国力日益强盛。所以,后世的人对张皇后的评价很高。
张皇后在儿子孙子继位之后成了皇太后、太皇太后,有了权倾朝野的权力,因为当时儿子孙子尚小,不能处理政务,所以遇到紧要政务的时候,他的子孙都愿意向张皇后请教,而张皇后每次都能给出中肯的建议。她在位期间与子孙关系都很好,是个令人称赞的好皇后。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