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相信很多人对曹植是怎么逝世的和曹植七步路写诗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曹植是怎么逝世的和曹植七步路写诗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曹植是怎么逝世的
曹植是病逝的。
黄初四年(223年),32岁的曹植徙封雍丘王。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归来,路过雍丘,与曹植见面,增其户五百。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壮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给予政治上的任用,拳拳之心可以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
但过于冷静理智的曹叡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对于曹植的种种表白和要求,只是口头上给予嘉许而已。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
太和三年(229年),38岁的曹植徙封东阿,其间潜心著作,研究儒典。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扩展资料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曹丕之弟,生前曾封陈王,死后谥曰“思”,故称之为陈思王。他是建安时期最杰出、最有代表性,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位文学家,是当时文坛的主要领袖之一。
曹植天资聪颖,文思敏捷,才华出众,“年十余岁,诵《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曹操曾一度想立他为太子。但植行为放荡,不拘小节,每为工于心计的曹丕算计,渐渐失宠于曹操。曹操死后,曹丕、曹睿相继为帝,曹植倍受猜忌和迫害。由于长期遭受迫害,精神上受到沉重压抑和打击,终于郁闷而死,时年41岁。
曹植是建安时代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作品数量最多,形式繁富。现存诗歌90余篇,赋45篇,还有章、表、书、论、颂、碑、赞、铭等各种文体的著述。曹植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是诗歌,他的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除了一些描写华贵生活之外,有些诗描写了当时战后的残败景象,也有些诗抒发了他建功立业的抱负。后期由于理想得不到实现,内心充满悲愤和痛苦,诗歌中也流露出悲忿不满的情感。特别是《赠白马王彪》一诗以激愤的语言,控诉了曹丕对他的迫害,倾诉了极端苦闷和绝望的心情,成为文学史上一篇有名的长篇抒情诗。
曹植的诗重视锤炼诗歌语言,讲究艺术形式,其作品工整对仗,辞藻华丽,钟嵘说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曹植一生写了很多赋,其中最著名的当为《洛神赋》。
这篇赋写作者经过洛水时与洛水女神产生了爱慕之情,但终因神人相隔,不能结合,最后怅然而别。此外,这篇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辞采华丽,情意缠绵,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很高的美学价值,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曹植七步路写诗,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谢邀:
开篇明义,曹植七步作诗的故事,在我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该典故最早出自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
七步作诗的主人公是曹植,围绕这个典故,有一系列的前因后果需要阐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王位。曹丕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进行了一系列的消除威胁的操作,他先是让二弟曹彰交出兵权,然后着意对付对他威胁最大的曹植。
曹植,字子健,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文学家、诗人,千古名作《洛神赋》是曹植的代表作。
原来,曹操在世时,曹丕和曹植二人在争夺世子地位的过程中,就展开过激烈的竞争。曹植天资聪颖,从小深得曹操的喜爱,所以益发锐气逼人,不能收敛。
曹植也希望成为魏王世子,以继承曹操的事业,但曹植的个性和真诚的本质,使他并不理解真正的竞争。曹植的个性超越了个人生活,他处处锋芒毕露,时时恃才放旷,他的言行举止显得与一个合格的继承者格格不入的时候,失败就无可避免了。
在曹植所有的任性行为中,违背禁令私开司马门,行车于驰道应该是最为严重的一次。这一举动,大大伤了曹操的心,以至曹操两次颁令都说到这件事,史书中记载了曹操当时的反应:“自临淄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
曹植在世子之争中不敌曹丕,遂不得曹操重用。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魏王位,曹丕开始处心积虑地谋划对付曹植的事宜,他先是采取剪除羽翼的做法,对亲近曹植的人士进行了职位调整。
然而由于曹植在文坛的影响力很大,曹丕一时想不到对付曹植的更好办法。在这种情况下,曹丕想出了“七步诗”的招数,曹丕命令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场普通的诗歌切磋活动,实则是用作诗达到削弱曹植影响力的一桩阴谋。但是曹植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一首诗,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的这首诗中既有凄苦含泪的抱怨,又有对曹丕的讽喻,读来感人肺腑!所以,曹丕听了这首诗后,想起兄弟手足之情,不禁潸然泪下,脸上也露出了羞愧的表情,于是便把曹植贬为安乡侯,曹植也安然对过了这次危机。
后来,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这首诗的一、二句,讲豆子被蒸煮作羹的惨痛遭遇,煮熟、发酵、滤汁,经受无尽的折磨。尤其是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不合情也不合理。
三、四句写出煮豆子的燃料的竟然是结长豆粒的“萁”,它在锅底下猛烈地燃烧,致使锅里的豆粒承受痛苦煎熬,忍不住哀哀哭泣。
五六句是曹植发自肺腑的感慨,点出了这首诗歌的主旨:豆萁与豆粒,原本同根而生,怎么竟然这样残酷无情,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呢?
曹植这首诗比喻出彩,用语经典,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曹植的《七步诗》,以箕、豆相煎为比喻,委婉地讽刺了曹丕对自己的步步相逼,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中有提醒和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曹丕的无情。
其中,全诗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兄弟不和的常用语,并因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人的赞赏和评价。
难怪历代骚人、学者对他赞不绝口,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反观曹植这首《七步诗》,不管从诗意的构思、修辞的运用、遣词造句以及行文来看,都是构思奇妙、譬喻精妙灵巧、词采华茂,这首诗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曹植的个人简介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郡甄城(今山东甄城,一说莘县),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
扩展资料:
曹植的创作以220年(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应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曹植的作品收录在《曹子建集》中。《曹子建集》共10卷,收录了曹植的诗文辞赋。其中收录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一半以上为乐府诗体。其代表作有《七哀诗》、《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门有万里客》等。其中《洛神赋》写洛川女神的仙姿美态,是文苑奇葩。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