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很多人可能对王羲之书法作品和耳熟能详的《兰亭序》为何看起来平平无奇却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王羲之书法作品和耳熟能详的《兰亭序》为何看起来平平无奇却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王羲之书法作品
- 2、耳熟能详的《兰亭序》,为何看起来平平无奇却被称第一行书
- 3、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作品有哪些
- 4、王羲之兰亭序书法作品
- 5、王羲之兰亭集序硬笔书法图片
- 6、《兰亭序》书法如何赏析
- 7、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是什么
- 8、兰亭集序书法赏析
- 9、兰亭序行书全文书法
王羲之书法作品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欣赏:
1、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其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与朋友聚会时快然自足之情怀。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
2、十七帖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3、丧乱帖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4、干呕帖
《干呕帖》,又名《如常帖》、《昨还帖》。纵14.1厘米,横26.4厘米,共4行36个字,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临摹本。国家一级文物。是王羲之病中写给友人的短信。该帖笔意神采超逸,书风沉着劲健,曾刻录于《淳化阁帖》之中,是流传有序的艺术珍品。
5、大观帖
刻帖工作由龙大渊主持,蔡京奉旨书写帖内的款识标题。因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称之为《大观帖》。刻成之后置于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也有称《大观太清楼帖》者。石刻成后拓本用以赐给,因此流传较少。
耳熟能详的《兰亭序》,为何看起来平平无奇却被称第一行书
说起王羲之这一位著名的书法家,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他的代表作品《兰亭序》。然而对于一些普通人来说,自然是欣赏不出《兰亭序》的美妙之处。正因为如此他们就会产生一些疑惑,王羲之的《兰亭序》看起来平平无奇,为什么会被大家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呢?其实从书法的角度看,王羲之的代表作品《兰亭序》之所以被大家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主要是因为王羲之在这一部作品中的书法有着高超的魅力。除此以外,他的《兰亭序》这一篇文章看上去也非常精美。更重要的是,他在这一篇文章中的书写风格符合现代人对书法的审美标准。
一、《兰亭序》的简述
王羲之的代表作品《兰亭序》之所以被世界人民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主要是因为王羲之这一部作品中的书法艺术是极其高超的。当时王羲之写出《兰亭序》之后,不久之后被当时的国王唐太宗发现了,并且博得国王的喜欢。于是,唐太宗就把《兰亭序》当作自己的陪葬品放在了自己的皇陵之中。换一句话说,我们在现代中看到的《兰亭序》,更多的是后人模仿着王羲之的《兰亭序》而临摹出来的。我们在现代中看到的《兰亭序》并不是当年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所以自然就很难感受到当时王羲之书法艺术。
二、《兰亭序》高超之处从现代中的一些版本,我们依稀的可以看出《兰亭序》的书法高超艺术。例如从王羲之《兰亭序》的书法作品中,我们会看到文章中一共有21个之,然而每一个之自的写法都不相同,风格也不一样。而《兰亭序》整一篇文章看上去就会让人有一种行云流水,文笔流畅的感觉。
三、综述《兰亭序》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主要是因为《兰亭序》,文章本来就十分精美,书法艺术也比较高超,符合了当代人的审美。
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作品有哪些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兰亭序》是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也是中国书法的代表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行书的完全成熟,在书法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
历代书法家无不把它奉为至尊,把它当成临摹学习的范本。除了书法艺术的高超以外,《兰亭序》的文字内容也非常的优美,被列入高中语文教材,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习过。
《兰亭序》:
是每一个书法人的梦想,也是每一个国人的文化情怀,没有读过《兰亭序》,就没法谈中国传统文化,这短短的324个字是每一个国人的文化寄托,怪不得熊秉明先生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真的建议每一个国人有机会都要拿起笔来临摹一下王羲之的《兰亭序》。一生至少临上一次兰亭序,练习一下书法,感受一下最纯正的国学,最核心的文化。
由于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很早就是失传了,据说是被唐太宗带进了自己的陵墓,现在流传下来的兰亭序都是后人的临摹本,著名的摹本一共有5个版本。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作品
《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书圣王羲之四十七岁时在浙江绍兴兰亭宴饮之后写下的。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硬笔书法图片
兰亭序是东晋王羲之创作的书法代表作品,这部作品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对我国书法的影响甚大。随着书法的发展,兰亭序被人们创作成硬笔书法作品,有非常高的艺术魅力。下面是我整理的王羲之兰亭集序硬笔书法图片。
优秀的兰亭集序硬笔书法图片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一件行书作品,在技法上,几臻完美,成为后来行书法的典范,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经典的兰亭集序硬笔书法欣赏
这幅书法用笔中锋为主,笔画多露锋,表现细腻,牵丝流畅优美。字的结构,体势纵长,左低右高。字的大小相应,长短相间,虚实相生。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每行又有摇曳动荡,变化多姿。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兰亭序的文章赏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兰亭序》书法如何赏析
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先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
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
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
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暂,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
接着由“欣于其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孔子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
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主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作者能与时风为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
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响
作为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经典杰作,有“行书第一”之称。其书法飘逸流畅,如行云流水而又笔力雄健。据传王书真迹已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宋朝陆游在古诗《跋冯氏兰亭》中因此感慨道:“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此本得其骨,殊胜兰亭面。”
但唐太宗之昭陵曾于五代时被温韬所盗,而被盗物品名单中并没有《兰亭集序》,因此一般相信《兰亭集序》现存于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中。
唐太宗得到真迹时,即令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欧阳询等人临摹翻刻,分赐皇子、近臣,世称“唐人摹本”。今存的摹本以“神龙本”最为著名,该帖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颇得原本神韵,被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则首推“定武本”。
1965年,中国大陆发生了一场关于《兰亭序》是否王羲之所作的学术辩论,参看兰亭论辩。
宋末元初赵孟????也深受兰亭集序影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兰亭集序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是什么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兰亭序》遒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作品的每一个细部。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其丰富而有“韵”味的艺术美。
《兰亭序》不仅仅是极小空间中的“韵”美,整体上更是如此,总览全篇,错落有致,挥洒自如,变化多端而神气内敛,自始至终流露着从容不迫的气度,给人以高雅清新的艺术感受。
王羲之的字内敛中不失含蓄,苍劲中不失秀美,而《兰亭序》通篇潇洒自然,大小参差,形态各异,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出于天然”。每一字都被王羲之赋有了生命力,或静或动,或躺或卧,而其字态中的一颦一笑、一嘻一怒,超然洒脱显于纸上。静态的字,动态的灵魂,可以见得,王羲之书法的功底如何,当时书写的情感如何。尺幅之内,“群贤毕至”。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更突出地表现在同字别构上。凡重复的字,写法也是各不相同,如据资料显示,五个“怀”字、七个“不”字,各有各不同的形态,千变万化。其中,特别是“之”字,有的洒脱流转,有的工整有序,大小参差,位置各异,千姿百态。
王羲之书法特点:
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兰亭集序书法赏析
《兰亭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写下的“天下第一行书“,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其中年时的得意之作。《兰亭序》又被称为《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等。《兰亭序》全文共28行,324字,它主要记叙了兰亭附近的山水美景和众人聚会时的欢乐情形。作者在文中感慨好景不长,生死无常,表达了王羲之对人生的一种感叹,他叹人生无常,应当珍惜眼下美好时光。《兰亭序》整篇文章在章法,结构和比法方面都堪称完美,这也是后世之人频繁的临摹的原因。《兰亭集序》在书法领域内有着极高的造诣和艺术价值。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与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还有苏轼的《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
《兰亭集序》记录了公元353年4月22日即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距今1661年前的一个进行的友人聚会。当时时任会稽山阴内史的王羲之和其友人谢安、孙等41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为了记录此次山水之行,王羲之将所有人的诗词歌赋作为一册,并作序一篇,也就是如今的《兰亭序》。这篇序记录了当时王羲之与其友人在聚会上的欢乐的详情。
不过可惜的是今人看到的《兰亭序》是唐朝唐太宗年间冯承素的神龙本,也就是临摹本。神龙本是唐代最好的一个临摹本。至于王羲之的原本,因为唐太宗太过喜欢,唐太宗将它作为陪葬品带进了坟墓,世人再也无法见到王羲之的真本。不得不说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大憾事。
兰亭序行书全文书法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兰亭序行书全文书法,希望你们喜欢。
兰亭序行书全文书法欣赏:
兰亭序行书全文书法1
兰亭序行书全文书法2
兰亭序行书全文书法3
兰亭序行书全文书法4
兰亭序行书全文书法5
作品简介: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远,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