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很多人可能对濯缨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濯缨的意思和濯缨洗耳的成语解释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濯缨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濯缨的意思和濯缨洗耳的成语解释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濯缨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濯缨的意思

1、濯缨,读音zhuóyīng,汉语词语,意思是洗濯冠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2、出处
《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晋葛洪《抱朴子·释滞》:“濯缨沧浪,不降不辱。”
南朝宋殷景仁《文殊师利赞》:“体绝尘俗,故濯缨者高其迹。”

返回目录

濯缨洗耳的成语解释

发音:zhuóyīngxǐěr
简拼:zyxe
类型:褒义成语
结构:联合式成语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出处:《魏书·刘献之传》:“吾常谓濯缨洗耳,有异人之迹,哺糟歠醨,有同物之志。”
解释:濯缨:洗涤帽缨;洗耳:指不愿与闻世事。比喻避世守志,操行高洁。
示例:人无守志,取危之道也。所以还是应该濯缨洗耳。
刘献之,博陵饶阳人也。少而孤贫,雅好《诗》、《传》,曾受业于渤海程玄,后遂博观众籍。见名法之言,掩卷而笑曰:“若使杨墨之流不为此书,千载谁知其小也!”曾谓其所亲曰:“观屈原《离骚》之作,自是狂人,死其宜矣,何足惜也!吾常谓濯缨洗耳,有异人之迹;哺糟歠醨,有同物之志。而孔子曰:‘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诚哉斯言,实获我心。时人有从献之学者,献之辄谓之曰:“人之立身,虽百行殊途,准之四科,要以德行为首。君若能入孝出悌,忠信仁让,不待出户,天下自知。傥不能然,虽复下帷针股,蹑屩从师,正可博闻多识,不过为土龙乞雨,眩惑将来,其于立身之道有何益乎?孔门之徒,初亦未悟,见旱鱼之叹,方归而养亲。嗟乎先达,何自觉之晚也!束脩不易,受之亦难,敢布心腹,子其图之。”由是四方学者莫不高其行义而希造其门。

返回目录

濯缨的详细释义

《楚辞补注》卷七〈渔父〉~80~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怪屈原也。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哺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孟子注疏》卷七上〈离娄章句上〉~28~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洗濯冠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返回目录

濯缨是什么典故

沧浪濯缨的历史典故:

典出《楚辞·渔父》。

战国时楚国人屈原,是著名的诗人。他因馋言陷害而流放到江南,在沅江、湘江一带流浪。有一天,面色憔悴,身体枯瘦的屈原在江畔吟诗,一个老渔翁见到他,就问:

“你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流落到如此地步呢?”

屈原因答:“我之所以被流放,因为世人都肮脏只有我清白,众人都喝醉了只有我清醒。”

渔翁说:“圣人应该不拘泥于一物,应随事物变换而变换。既然世人都肮脏,你何不也掀起波浪,带起泥沙?既然所有人都醉了,你何不也一醉方休?何必苦思冥想,故作清高,以至于落到今天这般田地?”

屈原回答道:“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会先把帽子上的灰尘弹掉再戴上去;刚洗完澡的人,也一定会抖干净衣服。我怎能让干净的身体去沾染俗世的.尘埃呢?我宁可投江喂鱼,也不能那样做。”

渔翁听了笑笑,就划桨离开。边划边唱道:“沧浪河水清啊,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河水浊啊,可以洗我的脚。”

渔翁的意思仍是劝屈原不可过于清高,人应随波逐流,适应尘世的生活。但屈原没有听进去,不久就投江而死。

后来,“沧浪濯缨”这一典故,用来表示保持高风亮节,或表示避世脱俗;也用于表示随波逐流,混同世人。

返回目录

濯缨怎么读

1、濯缨,读音zhuóyīng,汉语词语,意思是洗濯冠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2、濯缨的解释:洗濯冠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3、出处:
《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晋葛洪《抱朴子·释滞》:“濯缨沧浪,不降不辱。”
南朝宋殷景仁《文殊师利赞》:“体绝尘俗,故濯缨者高其迹。”

返回目录

濯缨是什么意思

“濯缨”读音zhuóyīng,汉语词语,意思是洗濯冠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出处:
《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晋·葛洪《抱朴子·释滞》:“濯缨沧浪,不降不辱。”
南朝·宋·殷景仁《文殊师利赞》:“体绝尘俗,故濯缨者高其迹。”
唐·白居易《题喷玉泉》诗:“何时此巖下,来作濯缨翁。”
前蜀·韦庄《题颍源庙》诗:“临川试问尧秊事,犹被封人劝濯缨。”
明·李东阳《书陈大参六嬉图诗卷后》:“且今所谓嬉者,不过载酒濯缨,振衣长啸,采芝放鹤以陶写情志,宣导沉郁,而不出乎名教之外。”
清·魏源《武夷九曲诗》之五:“尘容愧濯缨,咏归闻扣榜。”
“濯缨”造句:
1、濯缨濯足人自取,即此依稀到沦浪。
2、誓言的马桶冲过之后,依然光洁清新,可以濯足濯缨。
3、更何况多少河流污浊浑沌,濯缨濯足,均已不堪。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