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对于匡衡凿壁怎么读和匡衡凿壁拼音,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匡衡凿壁怎么读和匡衡凿壁拼音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匡衡凿壁怎么读

匡衡凿壁

【解释】:形容刻苦读书。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意思是:匡衡字稚,国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国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宰相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峰城区王庄乡国谈村)人。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衡从小因为家贫,但是他喜欢读书,只要看到有字的东西都会拿来读,他勤奋好学,但是没有条件进学堂,只能白天帮人干活挣钱,晚上抱着书来读,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在匡衡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家里非常的有钱,家中有有非常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只要能借给他一些书来读。匡衡读了非常多的额数,长大后就成了大学问家。

他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国鼎来。国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和忧愁。”“鼎“是匡衡的小名。人们竟是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

一天,镇上来了个讲书人,摆开台子讲解《诗经》,匡衡听说了此事,也前去听讲。匡衡于是就同这个人讨论《诗经》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他,对他十分佩服,急忙羞愧地倒穿着鞋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学问不如你,辩不过你,讲不出什么来了。“不顾匡衡而去。

匡衡

返回目录

匡衡凿壁拼音

匡衡凿壁拼音为。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

释意:后以之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该成语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相关例句
1.在古代,匡衡凿壁借光,成一代鸿儒;王冕牛背学画,终荷花飘香。
2.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匡衡凿壁借光的美谈千古传颂。
3.我们要学习匡衡凿壁偷光的读书精神,对学习孜孜以求。

返回目录

匡衡 怎么读

匡衡(kuānghéng)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祖籍东海承(今苍山兰陵镇),至匡衡时,始迁居于山东省邹城市城关羊下村.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返回目录

匡衡是什么时期的人

匡衡(生卒待考),字稚圭,西汉经学家.祖籍东海承(今苍山兰陵镇),至匡衡时,始迁居于驺县羊下村(今属邹县城关区).匡衡出身于农家,非常贫穷,但他自幼好学,不为家贫所误.匡衡年少时,经常给人家当短工而不取报酬...

返回目录

匡衡是哪个朝代的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之后的凿壁借光的故事,大家都看过。下面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匡衡是哪个朝代的,他背后的有着怎样的故事吧。欢迎阅读参考!

匡衡,字稚圭,西汉后期人,生卒年不详,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祖籍东海郡丞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匡王村),“早年求学中迁居邹邑(今邹城市)羊下村”(据朱承命修《邹县志》)。

其“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西京杂记》)。这就是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两千年来盛传不衰。匡衡青少年时期除了“庸作以供资用”,把得到的报酬买书买笔等学习用具外,史籍还记载,他还经常到书简收藏者那里去劳作而不取报酬,只是将借书作为交换条件。正因匡衡孜孜以读,因而成为一代经学大师。

西汉经学家匡衡生平简介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祖籍东海承,至匡衡时,始迁居于山东省邹城市城关羊下村。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传》,下引同),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在后几年里,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诗》,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因此任匡衡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

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匡衡可算是因明经而位极人臣的典型。

匡衡任职期间,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每当朝廷大臣讨论政务时,匡衡总是引《诗经》为据,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经之指,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张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这与从汉朝中期就开始兴起的独尊儒术,推重经学,微言大义的社会风尚是分不开的,实际是汉朝统治者用以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

匡衡是怎么死的

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汉朝廷尽忠的事情。不久,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元帝封其为安乐侯,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被免为庶人。

返回目录

匡衡的典籍资料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承(今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匡王村人,另一说为: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传》,下引同),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在后几年里
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诗》,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因此任匡衡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匡衡可算是因明经而位极人臣的典型了。
匡衡任职期间,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每当朝廷大臣讨论政务时,匡衡总是引《诗经》为据,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经之指,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张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这与从汉朝中期就开始兴起的独尊儒术,推重经学,微言大义的社会风尚是分不开的,实际是汉朝统治者用以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
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

返回目录

西汉经学家匡衡的生平简介

匡衡,字稚圭,西汉后期人,生卒年不详,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西汉经学家匡衡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匡衡的生平简介
匡衡是中国西汉晚期有名的人物,他少年时候逃避借光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现在还是人们用来劝人学习的经典,而且他从小就饱读诗书,尤其是对于《诗经》中诗句的含义非常喜欢研究,所以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称赞,曾经和萧望之、梁贺等人一起辩论,因此被推举为官。
匡衡刚做官的时候只是一个普通的文笔官员,但是也干得非常出色,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甚至被人称为“才智有余,经学绝伦。”可见匡衡对于经学的研究确实已经非常深入了。之后等到汉元帝继位之后,匡衡因为表现出色,被封为郎中,后来更是让匡衡在大殿之中为那些个官员讲解《诗经》因此被封为丞相,匡衡就靠着自己对于经学的理解居然达到了古代为官的巅峰。
当时已经是西汉后期,走下坡路的时候,各种矛盾问题层出不穷,而且自然灾害也比较严重,甚至产生了“日食、地震”,在古代这可是一个非常不吉利的现象,而且在当时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也算是深入人心,所以汉元帝非常恐慌,急忙询问文武百官,应该如何才能消弭上苍的怒火,匡衡也是一个有才的人,更具当时的社会环境,上书劝告元帝应该倡导节俭,亲近忠良,选拔人才等等,还主张以礼治国,这其中不少政策都正中要害,因此深受元帝的信任,对于当时的朝政产生了不小的正面影响,但是后来因为匡衡多占了几百亩的封地,加上他的儿子不给力仗着父亲为官,酒后杀人,所以匡衡不得不辞职,被免职后,匡衡没有颜面再回家乡,死在了匡谈村。
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
匡衡是西汉时期的一个农民孩子,但他很想读书,因为家里穷所以上不起学,后来他向自己的亲戚还有偷偷到私塾听先生给学生上课,渐渐认识了一些字。匡衡很好学,但是买不起书,那个时候书是非常珍贵的,有书的人不会轻易的把书借给别人。
匡衡想了个办法就是给藏书人打工,不要工钱只求让他能借书,书的主人感叹匡衡的好学,就同意了。匡衡家里也需要干活只有中午休息的时候才能看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读完,匡衡觉得这样时间很快就回过去,等自己长大了看书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了。所以他想晚上看书,但是家里根本买不起灯油。晚上躺在墙上的匡衡还在思考晚上怎么看书,瞥见东边的墙壁有一缕光透过来,灵机一转,隔壁邻居家有灯油,于是他想向邻居借光,用工具将墙缝稍微挖大了一点这样透过来的光也更亮了,于是他就在微弱的光下,愉快的读起书来。
匡衡成为一代经学大师,回忆起那段刻苦学习的时光,看看现在自己享有的东西应该会觉得当时的苦酿就的是现在的蜜吧!匡衡从贫苦的农家孩子最后成为一代名相,可以说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爬上来的,他的这种好学精神和奋斗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匡衡的成就
匡衡从一个贫困的少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最后得以成为一代大儒,甚至成为丞相治理天下,可以说他的一生是非常励志的。
匡衡早年的时候努力学习,为此还不惜在自己家的墙壁上凿了洞;做免费劳动力换取借书读的机会。匡衡因此得以博览群书,其中匡衡研究最深入的还是《诗经》,而《诗经》在当时也是受到了很多学子的欢迎,因此匡衡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在几次和人辩论诗经之后,匡衡被推举为了官员,后来甚至成为了一个丞相,辅佐汉元帝,总理国家大小事务,可以说匡衡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自己的经学修养成为丞相的经典角色。
匡衡在位期间积极陈述自己的治国之道,并且经常引经据典让人无法辩驳,这种做法也是当时才开始兴起的,后来也一直流传了下去,成为了很多文人学习的典范。后来在元帝后期的时候,宦官石显专政,不只是干预朝政,还怂恿皇帝增加赋税,导致民不聊生,但是因为元帝的宠信,别人也奈何不了他,直到后来成帝登基之后,匡衡上书弹劾石显,得以将他诛除,也算是他为当时的西汉朝廷做的最后的贡献了,之后就被弹劾罢官病逝了。可以说匡衡的一生成就不小,从一个世代务农的寒门子弟,逐渐成长为一代大臣,甚至被封侯赐地,被后世人尊称为一代名相。
猜你喜欢:
1.感受成功作文800字
2.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10篇
3.小学生读书手抄报版面设计图大全
4.悬梁刺股的历史典故介绍
5.西汉丞相于定国生平
6.爱读书的成语故事4个

返回目录

匡衡是哪个朝代的人

匡衡勤奋无比、通古博今,经学绝伦,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是汉代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下面是我整理的匡衡是哪个朝代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匡衡朝代:

西汉

人物生平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传》,下引同),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在后几年里,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诗》,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因此任匡衡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

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匡衡可算是因明经而位极人臣的典型。

匡衡任职期间,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每当朝廷大臣讨论政务时,匡衡总是引《诗经》为据,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经之指,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张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这与从汉朝中期就开始兴起的独尊儒术,推重经学,微言大义的社会风尚是分不开的,实际是汉朝统治者用以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

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汉朝廷尽忠的事情。不久,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元帝封其为安乐侯,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被免为庶人。

匡衡:因苦读而成为宰相,最后却因一事自毁前途【拓读】

“凿壁偷光”是我们小时候常听的励志故事之一,在那个没有灯的年代,有个少年就偷偷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借旁边大户人家的灯光勤学苦读,这个少年就是匡衡,匡衡因为这个凿壁偷光的故事使他成为我们心中学习的榜样,殊不知匡衡在学成之后却因一件事而自毁前途。

匡衡出自汉代,自幼就家境贫寒,但匡衡却十分上进,他在这条求学之路上如饥似渴地学习,但在考取功名的这条道路上匡衡也曾吃过不少苦头,他前前后后一共参加了九次考试,最终也只有中了丙科,在汉代时候考试结果的等级按照甲乙丙划分,丙在这几个等级之中最低,因此即使分配官职也是最无用的。

仕途之路上对匡衡来说也算坎坷了,不过正因为他之前凿壁偷光苦读因此使他颇有学问,正是这样的学问帮助他使他在之后的仕途之路上能一步一步地前进。匡衡此人也很聪明,所以他抓住了一个机会向元帝上书劝谏,这次的劝谏使元帝对他的印象更好,他也因此成为了太子刘奭的老师,而他励志苦读的的收益也高达精神更是在朝廷中广为流传,这位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渐渐在朝廷中大放异彩。

由于汉代独尊儒术,因此皇帝对儒术文辞都十分推崇,而匡衡的《诗经》尤其好,匡衡也凭借这样的优势加官进爵,成为光禄大夫,此后也是一路晋升,到丞相韦玄成病逝之后,匡衡因为深得皇帝喜爱于是被进为宰相,封为安乐侯。

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到位极人臣,匡衡的一生本应是一个传奇,但成为宰相之后所做的贪污之事使他前途尽毁,在一次丈量土地出现失误时,匡衡将错就错,使其封地多出了四百多亩,而由此侵占获得的收益也十分可观。由于匡衡在当时和朝中同僚有嫌隙,因此这事最终也被弹劾,最终这位曾经无上荣耀的一朝宰相被贬为平民。

看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匡衡最终败在了贪污这件事中,沦为平民的’结局也是应得的。

轶事典故-凿壁偷光

匡衡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这个故事也就是人们传颂的凿壁偷光,又做凿壁借光。

返回目录

匡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匡衡是一个虽家境贫寒,但博览群书,勤奋好学,不甘命运,无私奉献的人。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两千年来盛传不衰,一直作为老师用来教育学生的典范。《西京杂记》中写到:其“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匡衡虽家境贫寒,却仍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竭尽全力获取知识,用自己的毅力和决心学习知识,体现了古代先贤努力完善自己,奋力求学的崇高精神。
匡衡青少年时期除了“庸作以供资用”,把得到的报酬买书买笔等学习用具外,史籍还记载,他还经常到书简收藏者那里去劳作而不取报酬,只是将借书作为交换条件。正因匡衡孜孜以读,因而成为一代经学大师。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