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相信很多人对寒食古诗的注释和译文和寒食译文 | 注释 | 赏析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寒食古诗的注释和译文和寒食译文 | 注释 | 赏析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寒食古诗的注释和译文

寒食古诗的注释和译文如下:

寒食

韩翃〔唐代〕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注释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的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天子近臣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近臣,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返回目录

寒食译文 | 注释 | 赏析

寒食赵鼎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寒食节,抒情译文及注释

译文即使冷冷清清开着几扇柴门的村落里,也还是要插几根杨柳枝条,标志出每年的节令。寒食的传统虽然没有传到遥远的广东,但清明上坟奠祭祖先的礼仪还是和中原一样。时至今日,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而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卧在青苔上,莫管关城门的号角声是否响起来。

注释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庞老家:指庞德公一家。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在岘山种田。荆州刺史刘表几次邀他出来做官,他拒绝了,带领全家到鹿门山中采药。后来另一个隐士司马徽来看他,正碰上他上坟扫墓归来。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坟事。

赏析

诗中的“粤人国”,本指广东,因秦末赵佗曾建南越国,封为南越王。赵鼎曾被贬至潮州,因此此处“粤人国”应指潮州。赵鼎在潮州五年,即绍兴十至十四年(1140-1144),至潮州时是绍兴十年闰六月,故此诗应为绍兴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间所写。

此诗虽题为《寒食》,但写的是从寒食到清明。前两联写的是当时民间风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祭扫》记其时江南风俗:“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成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曲幽,亦青青可爱。

    返回目录

    寒食古诗的意思及赏析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寒食古诗的意思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寒食》原文及翻译

    作者: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点蜡烛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赏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作仅四句,但多有转折。从内容看,由写景物转入咏礼俗;从空间看,由皇城转入御苑,又由皇宫转入权贵门第;从时间看,由白天转入日暮;从感情看,由平和转为庄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多重转折,使得本诗尺幅兴风、盆水生波,在简短的篇幅中跌宕起伏,引人寻味。东字与春字有情,柳字与花字有情,御字与宫字有情,斜字与飞字有情,蜡烛字与日暮字有情,烟字与风字有情,青(轻)字与柳字有情,五侯字与汉字有情,散字与传字有情,寒食二字又装叠得妙。其用心细密,如一匹蜀锦,无一丝跳梭,真正能手。”

    创作背景

    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返回目录

    韩翃《寒食》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韩翃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附近)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玄宗天宝年间(754)中进士,后任淄青节度使幕府从事。建中初年,因诗文受到德宗赏识,官至驾部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

    寒食

    【原文】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①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②家。

    【注释】

    ①寒食:我国古代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冷食,故称寒食。

    ②五侯:汉朝桓帝时,有五个同日封侯的宦官,后借指显赫的贵族或皇帝宠信的近臣。

    【译文】

    春天京城万紫千红处处飞花,寒食节东风吹御柳飞舞飘洒。晚上宫廷忙着传送赏赐蜡烛,轻烟先是散入君王宠幸之家。

    【鉴赏】

    寒食节在草长莺飞、花木繁盛的阳春时节,是游玩的日子。此诗是描绘寒食节的上佳诗作,韩翃也因此诗成了家喻户晓的诗人。

    前两句描写寒食节时长安城的美丽春光。“春城”一词写出了勃勃的生机与华美的胜景,此语凝练而美好。春季的繁花为人间的繁华城市增添了几分美丽,使得城中春景无处不在,春意盎然。“无处”写出了花之多之繁盛,双重否定的句式增强了肯定语气,仿佛那百花盛开、落英缤纷的景致就在眼前。“飞”字暗写春风的存在,温暖轻柔的春风也把花的香气带到了城中的各个角落。皇城里垂下的柳条此时也在风中轻舞,曼妙婀娜。

    第三句和第四句描绘了一幅日暮传烛图。以寒食节禁火的风俗与皇家恩赐宠臣蜡烛作比,暗讽中唐时期日益跋扈的宦官势力。寒食节普天禁火,而皇家却以蜡烛为赏赐,传给五侯。诗人不动声色地写出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超越俗礼的行为,只有皇帝和宠臣可不守常礼。“轻烟散入”生动形象,使人恍惚看见袅袅的烛烟升起,缓缓随风飘入宠臣的家中。此处虽写“汉宫”,实质暗指衰落中的唐朝,寄意深远,言尽意存。

      返回目录

      寒食古诗翻译

      《寒食》原文及翻译赏析1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寒食》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是一首讽刺诗,描绘寒食节景象,讽刺宦者的得宠。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蓄蕴藉,入木三分。据《本事诗》记载,此诗在当时得到唐德宗赏识,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原文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

      1、寒食:清明前一日谓之寒食,即禁烟节,汉制此日宫中钻新火燃烛以散予贵戚之臣。

      2、御柳:御苑之柳,旧俗每于寒食折柳插门。

      3、斜:音霞。古音为霞,今读为霞或协均可,如入竹万竿斜、远上寒山石径斜。

      4、汉宫:以汉代唐,下句同。

      5、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6、五侯:汉成帝时,封他的舅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他们被人们称为五侯。

      翻译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率先飘进五大侯爵的宫里。

      赏析

      从诗歌的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作者借后汉的朝政故事来讽剌唐肃宗、代宗朝宦官专权的事实。

      起始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出了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无处写出了花开得又多又广,飞花是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斜字用得巧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姿。这两句为我们展示了寒食节京城白天的景色。这里的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人宫苑,由全局到局部,描写细致、深人。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两句是写宫苑傍晚的景象。天黑时分,宫苑里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正在一支支地传送着。蜡烛明亮地燃烧着,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这里不仅是写蜡烛的明亮情态,错烛弥漫的烟雾不正是宦官受宠时那种威福恩加的气势展现吗?这些使人如见他们受宠后专权一时的骄横神态。寒食节要禁火,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但唯独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仅此一点,足见这些宦官平日如何倚势弄权,欺压贤良。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把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的可憎面目揭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本诗笔法巧妙、含蓄,在描述寒食节景象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强烈的不满情绪,语言简洁,寓意丰富。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寒食》原文及翻译赏析2

      寒食

      江乡时节逢寒食,花落未将春减色,

      岭南能有几多花,寒食临之扫春迹。

      花多花少非我事,春去春来亦堪惜。

      柴门风雨小庭寒,无奈池塘烟草碧。

      欲将诗句慰穷愁,眼中万象皆相识。

      欣然应接已无暇,都为老来无笔力。

      古诗简介

      《寒食》,宋代郑刚中诗作。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这首诗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诗人以汉喻唐,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赏析/鉴赏

      江乡:多江河的地方。多指江南水乡。唐孟浩然《晚春卧病寄张八》诗:念我生平好,江乡远从政。宋沉括《梦溪笔谈杂志一》:展海子直抵西城中山王冢,悉为稻田,引新河水注之,清波弥漫数里,颇类江乡矣。清孔尚任《桃花扇听稗》:乍暖风烟满江乡,花里行厨携着玉缸。清昭梿《啸亭续录端午龙舟》:兰桡鼓动,旌旗荡漾,颇有江乡竞渡之意。

      减色:减少光彩或色彩。清梅曾亮《臣事论》:人有仕官十年而不迁调者,则乡里笑之,而亲友为之减色。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秦牧《艺海拾贝掌握语言艺术,搞好文学创作》:只重视思想、内容,而不注意表现手段、艺术形式,也必然要使作品难产、畸形,或者减色。

      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地区,即广东、广西一带。《晋书良吏传吴隐之》:朝廷欲革岭南之弊,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驤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宋苏轼《食荔枝》诗之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清沉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适余自岭南归,吾父自至萧爽楼谓芸曰:‘前事我已尽知,汝盍归乎?’

      小庭:指小庭院。南朝梁张缵《秋雨赋》:周小庭而密下,泫高枝而疎落。南唐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穷愁:穷困愁苦。《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论》:然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於后世云。《汉书王莽传下》:四方皆以饥寒穷愁起为盗贼。唐李嘉祐《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诗:祗有同时骢马客,偏宜尺牍问穷愁。清刘大櫆《赠张絅儒序》:雕虫篆刻,必出於山林放废穷愁之士之所为。臧克家《飞》诗:多数人叫苦,穷愁,一步一步逼到了生的尽头。

      返回目录

      寒食的注释和译文

      寒食的注释和译文如下:

      注释

      ①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③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④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译文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

      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吹斜。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

      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韩翃,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下面我为大家带来韩翃的关于寒食节的唐诗——《寒食》,希望大家喜欢!

      《寒食》

      作者: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返回目录

      《寒食》的诗意是

      《寒食》的诗意是用白描手法写实,既写了长安的白昼风光,又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全诗原文如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白话文释义: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

      此诗的开头一句“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返回目录

      寒食古诗原文及翻译

      寒食古诗原文及翻译如下: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词语解释】:

      春城:春天的长安城。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

      1、寒食:清明前一日谓之寒食,即禁烟节,汉制此日宫中钻新火燃烛以散予贵戚之臣。

      2、御柳:御苑之柳,旧俗每于寒食折柳插门。

      3、蜡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4、五侯:汉成帝时,封他的舅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他们被人们称为五侯。

      5、斜:音“霞”。

      译文:

      一: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率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二:春天的长安城中,热闹繁华,处处飞花,寒食节东风吹拂着御柳。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五侯的家中。

      【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

      寒食节那天,韩翃在长安街头漫游,被眼前的暮春景色迷住了,一直到暮色降临。晚上,皇宫里闪出一团团烛光,一片亮亮堂堂。而宫外却是一片漆黑,埋在深深的暮色里。韩翃感慨万分,想到杨贵妃和她的哥哥,倚仗皇帝的恩宠,作威作福,提笔写下《寒食》。

      这首诗写了寒食节京城里的融融春意,并讽刺了皇帝的偏宠。全诗含蓄自然,富有情韵。

      返回目录

      韩翃《寒食》全诗翻译赏析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韩翃《寒食》全诗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词语解释】

      春城:春天的长安城。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

      1、寒食:清明前一日谓之寒食,即禁烟节,汉制此日宫中钻新火燃烛以散予贵戚之臣。

      2、御柳:御苑之柳,旧俗每于寒食折柳插门。

      3、蜡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4、五侯:汉成帝时,封他的舅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他们被人们称为五侯。

      5、斜:音“霞”。

      译文

      一: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率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二:春天的长安城中,热闹繁华,处处飞花,寒食节东风吹拂着御柳。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五侯的家中。

      【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寒食节那天,韩翃在长安街头漫游,被眼前的暮春景色迷住了,一直到暮色降临。晚上,皇宫里闪出一团团烛光,一片亮亮堂堂。而宫外却是一片漆黑,埋在深深的暮色里。韩翃感慨万分,想到杨贵妃和她的哥哥,倚仗皇帝的恩宠,作威作福,提笔写下《寒食》。这首诗写了寒食节京城里的融融春意,并讽刺了皇帝的偏宠。全诗含蓄自然,富有情韵。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