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很多人可能对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谁 问鼎中原的成语故事和成语主人公 问鼎中原 管鲍之交 退避三舍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谁 问鼎中原的成语故事和成语主人公 问鼎中原 管鲍之交 退避三舍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谁 问鼎中原的成语故事
- 2、成语主人公 问鼎中原 管鲍之交 退避三舍 老马识途
- 3、问鼎中原典故及主人公简介
- 4、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谁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
- 5、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谁
- 6、问鼎中原(4)
- 7、“问鼎中原”的主角是( ) A.楚国 B.齐国 C.晋国 D.吴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谁 问鼎中原的成语故事
1、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楚庄王。
2、楚庄王熊旅(?—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侣、吕),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庄王元年(前613年)到楚庄王二十三年(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3、成语典故:夏朝经历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无道亡国,九鼎为成汤所得,成汤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经历550多年,到前1046年,纣王暴虐亡国,九鼎为周武王姬发所得,姬发就建立了周朝。到前606年,楚庄王流露出觊觎天下的野心,就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到周王室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楚子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王孙满说:“楚君您别忘了,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楚子庄王无话可说。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成语主人公 问鼎中原 管鲍之交 退避三舍 老马识途
【问鼎中原】楚庄王(战国)
【释义】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
疆域或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解释】: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退辟三舍】晋公子重耳,楚王
解释】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老马识途】管仲
隰朋
(齐恒公的大臣)
【解释】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途:路,道路。
问鼎中原典故及主人公简介
问鼎中原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接下来分享问鼎中原典故及主人公简介,供参考。
问鼎中原的成语典故
夏朝经历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无道亡国,九鼎为成汤所得,成汤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经历550多年,到前1046年,纣王暴虐亡国,九鼎为姬发所得,姬发就建立了周朝。到前606年,楚庄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到周王室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王孙满说:“大王您别忘了,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庄王无话可说。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楚庄王。楚庄王熊旅,又称荆庄王,芈姓,熊氏,,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庄王元年(前613年)到楚庄王二十三年(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问鼎中原的意思
问鼎中原: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在上古时期鼎亦是刑具,用于烹人,即释义统治者的生杀大权。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或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谁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楚庄王。
故事内容为:
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锋,楚庄王在一次打败了戎族之后,得意洋洋,派兵到周定王的边境阅兵,以彰显楚国的强大。周定王派大臣王孙满到楚国慰问。楚庄王问王孙满九鼎的重量,王孙满用在德不在鼎回答了楚庄王。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王孙满说:当初夏禹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所以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楚庄王无话可说。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问鼎中原,汉语成语,读音为:wèndǐngzhōngyuán
意思是: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成语出自《左传》。
成语的近义词为:中原逐鹿
成语造句:
1、那一年,服装行业群雄并起,未知谁家问鼎中原。
2、一时间,江湖群侠并起,有的想匡扶李唐、重振朝纲,有的想问鼎中原、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谁
楚庄王。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流露出觊觎天下的野心,就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到周王室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
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楚子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
王孙满说:“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
楚庄王无话可说,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人物介绍:
楚庄王熊旅是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庄王元年(前613年)到楚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在复杂的形势下,他采取了以静观动、以感辨奸的对策,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状况。
三年后,他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任用孙叔敖为令尹,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
楚国在北林打败晋国军队后,郑国开始听命于楚国。为了争当霸主,楚晋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楚国在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的邲之战中大获全胜。
使楚国的声威大振,国势日强,而晋国在中小国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们的能力。不久,楚庄王灭掉了萧国,又连续三年攻伐宋国,迫使宋国向楚求和。
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
问鼎中原(4)
《问鼎中原》
问鼎中原,是个历史典故。
“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与权力的象征。
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彰显国家权力。
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
直到现在,国人仍有鼎崇拜意识。
九州乃豫州、翼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雍州、幽州
九鼎乃冀鼎、兖鼎、青鼎、徐鼎、扬鼎、荆鼎、豫鼎、梁鼎、雍鼎.
“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
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
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
夏朝经历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无道亡国。
九鼎为成汤所得,成汤建立了商朝。商朝经历550多年,到前1046年,纣王暴虐亡国。
九鼎为姬发所得,姬发建立了周朝。
前606年,楚庄王想取周而代之,假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向周王室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软钉子。
后人把楚庄王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是楚庄王。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熊旅,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首府,洛阳南郊,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举行盛大阅兵仪式。
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
周定王派善于应对的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
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
楚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
言外之意,楚庄王想与周天子比权量力。
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
意为“一个国家的兴亡,在乎有无德义,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
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应当询问。
楚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
面对雄视北方的楚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楚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经过,。
最后,王孙满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楚庄王还不能过问。”
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以楚替周,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厉斥责。
楚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
此即“问鼎中原”的典故。
白话文:
王孙满说:“大王您别忘了,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
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
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
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
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轻而易动。
周朝的国运,天意如此,还未完结,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
王孙满讲的一席话,令楚庄王无技可施。
此后,人们将企图夺取政权的图谋野心,谑称为“问鼎”。
“问鼎中原”的主角是( ) A.楚国 B.齐国 C.晋国 D.吴
A |
|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