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相信很多人对在唐宋之后怎么神兵利器戟就很少和三国时期的武器排行榜有哪些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在唐宋之后怎么神兵利器戟就很少和三国时期的武器排行榜有哪些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在唐宋之后,怎么神兵利器戟就很少在战场上使用了
- 2、三国时期的武器排行榜有哪些
- 3、三国的兵器在正史和书上一样吗,真有方天戟和青龙刀吗
- 4、介绍几部主角用戟的小说 种类不限不管是网友还是三国之类的 字数在50-200W之间的就行 一定要超级经典的那
- 5、三国演义中的最喜爱人物祥细评价3-5人.
- 6、三国大时代5吕布的方天画戟在哪儿
- 7、吕布用的是什么戟法 不管是史书上还是演义里活着是评书里的 都行 只要有出处就可以
- 8、不算吕布典韦太史慈,后汉三国正史五位枭雄,谁是用戟第一高手
在唐宋之后,怎么神兵利器戟就很少在战场上使用了
在古代中国战争史上登台亮相的诸多冷兵器中,戟无疑是具有超高人气、被不少拥趸奉为“神兵利器”的存在。吕布、张辽、薛仁贵等一票名将正是靠着这种大杀器在沙场上纵横驰骋,建立了一番功勋。可是,这种曾经倍受将士们青睐的兵器,在南北朝之后便逐渐边缘化,到唐宋之后更是极少出现在战场上,反倒变成了一种典礼仪仗类武器。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戟的式微?它又是怎样被渐渐从主战兵器库中剔除出去的呢?
上图_ 戈矛合体的戟
戟是矛(枪)和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就是在戈的头部再装矛尖,这就使一种兵器既具有戈的勾割能力,同时也具备矛的刺击功能,从而显著提升了持戟者的战斗效能。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关于戟的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戟已成为军队中的常用兵器之一。名士毛遂就曾以“持戟百万”来形容楚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虽是夸张之说,但足以反映出戟在当时的地位。
上图_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铜戟
正因为戟可以发挥出矛和戈两种兵器的特点,而且戟的手柄一般都比较长,能够压制诸如刀剑等很多短小的武器,使对手无法伤及自身,同时又能对敌方造成伤害。所谓一寸长、一寸强,可以说戟在实战中有着很大的优势,因而在秦汉时期得到了更为普遍的运用与发展。
大家所熟悉的汉末三国,更是戟类兵器大行其道的时代。据史籍记载,董卓、刘备、孙权都曾有过使用手戟的记录。而发生于215年的那场著名的合肥大战中,交战双方都大量使用戟。战斗中,张辽自呼己名,持戟直冲敌阵,斩杀吴军数十人,一直冲到孙权的将旗附近。而孙权被迫退居高地,以手持长戟的战士组成防御阵型。可见,不论进攻还是防御,戟都深受当时各方势力的青睐。
上图_ 汉画像石上使用手戟的士兵
不过,到了两晋南北朝,戟的地位发生了明显下滑。在三百余年的南北战争时期,戟在战斗中的应用较三国相比少得可怜。比较著名的一次,是晋军名将祖逖(即“闻鸡起舞”典故的主人公)占据太丘时,敌将樊雅夜间遣军突袭晋军大营。樊部入营之后,“拔戟大呼”,直扑祖逖大帐,晋军乱作一团。好在祖逖判断敌兵不多,喝令诸军不得妄动,并亲率左右反击,最后将敌击退。
但除此之外,戟的风头却被枪及马槊等长杆刺击类兵器所抢走。在今天能看到的反映南北朝时期的壁画或雕塑上,各方军队装备的多是长枪类兵器,持戟的要么是仪仗队,要么是并不承担一线野战任务的将帅亲卫队。
而到唐宋时期,戟更是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除少数将领使用外,野战军中的戟基本让位于各种长枪或长柄刀。按照《唐律疏议》的规定,在当时,铠甲、弩、矛、槊、具装这五类兵器是不允许私人拥有的,而刀、短矛、弓箭、盾不在禁止之列。无论是禁止还是允许拥有的名单上,都没有提到戟,可见戟已经不再是流行的常用兵器了。
上图_ 商代战车的结构图
上图_ 戎右负责使用大型武器进行挥击及杀伤范围
那么,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戟在一定程度上是配合车战的武器。
我们知道,战国之前,中国冷兵器战争的野战形式以车战为主,戈便是为适应车战而产生的。车战时,一辆战车三个人,一人驾车、一人持弓、一人持戈。因为双方的战车并非直接进行正面碰撞,而是在两车相错时,通过戈手挥戈来横向攻击对方,因此使用戈进行勾割要比直刺好用得多。
而战国时随着步兵方阵的兴盛,特别是汉朝时期骑兵的崛起,无论骑兵、步兵都是以向前攻击为主,长枪(矛)类兵器的直刺优势要远远优于戈的勾割。戟虽然可刺可勾,但论刺它不如长枪,勾割时由于铁制护甲的普及,其发挥的作用又远远没有之前理想。特别是戈的横支与矛尖的连接处,受限于制造水平,很容易在激烈碰撞后折断(所以才会有“折戟沉沙”一词)。
上图_ 宋代重骑兵马铠
上图_ 唐朝时期的重骑兵
上图_ 吉林集安高句丽族三室墓壁画甲骑具装战斗图像,使用的武器已不是戟
到南北朝时,随着人马皆披重甲的具装型重骑兵的出现,戟的杀伤力已经比较“鸡肋”了,故而其让位于枪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上图_ 唐代鎏金马槊,马槊,是重型的骑兵武器,是长矛的重型精品版
其次,即便是在汉末三国这一戟类兵器盛行之时,戟也并非唯一的主流兵器。
在汉代,随着铁制护甲的普及和骑兵的发展,人们尝试过很多长柄直刺类兵器以适应骑兵之间的正面对决,例如铩、槊、鋋、矟等。经过不断地理论研究及实战检验,最终结构简单但非常实用的矛、槊类兵器脱颖而出,成为了将士手中的新宠。
上图_ 马槊,是重型的骑兵武器,是长矛的重型精品版
三国时,张飞、马超都是善使马槊的名将。到两晋南北朝时,各方势力的骑兵几乎都选择以马槊作为主战兵器。且因为具装骑兵的出现,戟放弃了已经无用的勾割功能,横枝改为向上折翘的造型。这种改变的初衷是为增加一个刺击的尖锋,但实际上多出一个尖锋没有太大用处,反而增加了生产和训练成本。
对于文盲率较高的古代将士来说,武器自然是越简单越好。到了辽宋金元时期,随着灌钢法的广泛运用及冷锻技术的出现,连长枪的破甲效能都受到了极大制约。因此这时期的军队便依赖于铁鞭一类的打击兵器来有效杀伤得到优质铠甲保护的敌军,戟就更没了用武之地,其被军队放弃也是迟早的事。
上图_ 钩镶是一种汉代常见的、钩、盾结合的复合兵器
第三,谈及戟的衰落,就不能不提它的一个天敌——勾镶(亦写作“钩镶”)。
说来有趣,它和戟一样,也属于复合型兵器。它是将盾、钩合二为一,其本体是一面盾牌,盾牌的上下两端则安装铁钩。一般其下端钩长为十五厘米,上端钩长为二十五厘米。作战时,士兵可左手持勾镶,右手握刀或枪。当敌方用戟发动攻击时,己方可以顺势用勾镶的铁钩勾住其横支,令其在短时间内无法再次攻击,然后紧接着用右手持握的刀或枪反击敌人。这种武器的出现,使戟遭到极大的克制。而随着戟逐渐被边缘化,勾镶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最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上图_ 北宋《大驾卤簿图书》中可见,所用的冷兵器已不见戟的身影
不过,戟在唐宋之后虽日趋式微,但或许是因为颇具颜值的缘故,它并未像勾镶那般彻底淡出人们的视野,而是和斧钺一样,逐渐成为一种礼器。如《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太宗制舞图,命吕才以图教乐工百二十八人,披银甲,执戟而舞。”
此外,唐代还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的办公机构门前可以陈列长戟,并由此形成了专门的列戟制度。而在普通民众之间,戟也深受习武练武之人的喜爱,直到今天练戟者仍屡见不鲜。
三国时期的武器排行榜有哪些
三国里十大武器排行榜
10.曹操·七星宝刀
上榜理由:宝刀的价值关键不在杀敌,在于保命 这把宝刀如果在一位英雄好汉的手里,用于杀场厮杀,必然是一把披荆斩棘的利刃。不过这把刀到了曹操手里,却变了性质。 话说董卓专权跋扈,残暴不仁,司徒王允以生日为由设宴,请一班旧臣往家中叙旧。席间王允大哭,哭诉董卓暴行,曹操请命刺杀董卓,并向王允借七宝刀。王允大喜,将宝刀交于曹操。 不过,董卓有吕布保镖,刺杀任务实在是九死一生,曹操一直老谋深算,不知道这一次为什么那么冲动。也许,是曹操早就盘算好了脱身之计,所以一定要带着宝刀去刺杀。刺杀成功则天下人无不敬仰,如果不行就舍刀保命。刀又不是自己的,也是没本钱的买卖。
9.刘备·双股剑
上榜理由:兵器出名也讲究机遇 据说,双股剑又名鸳鸯剑,鸳剑长三尺七寸,鸯剑长三尺四寸,利可断金,在三国里,双股剑是和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长矛一起打造的。不过这把双股剑却不同于他两个兄弟,几乎没什么在沙场上扬名立万的机会,不过刘备还是靠着两个兄弟一战成名。 虽然谁都知道,三英战吕布,刘备只是一个凑数的,不过只要说起虎牢关之战,刘备和他的双股剑还是每每被人提起,不论是好是歹,总算是出了名。
8.黄忠·麒麟弓
上榜理由: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黄忠和关羽对阵,第一天大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负,第二天又战了五六十回合,第三天,韩玄让黄忠用箭射杀关羽,黄忠领命,却欲报关羽不杀之恩,不忍伤了关羽的性命。于是,头两箭只是拉弓却不放箭,关羽以为黄忠不会放箭,放松了警惕,却被黄忠第三箭射在盔缨根上,关羽这才知道,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由此,可知,暗箭,防不胜防!
7.典韦·双铁戟
上榜理由:成也双铁戟,败也双铁戟 双铁戟,左手戟重三十九斤,右手戟重四十一斤,只是用寻常镔铁打造而成,但是在典韦手中运使如飞,冲锋陷阵,如入无人之境。熟悉《三国演义》的人若是给三国武将编排武功座次,都不会忘了把典韦排在头几名,不过相比典韦的武功,他的知名度就差多了。大概是因为典韦死的太早,没参加过什么经典战役。 而典韦之所以会战死,直接原因就是有人偷走了他的双铁戟。如果兵器没有被偷,想典韦武功盖世,几人能乃他几何?可惜,手中的双铁戟连最后的绝唱都没有机会留下。
6.赵云·青釭剑
上榜理由:没有不好的兵器,只有拙劣的剑手说明:由于原著没有给出赵云的枪的大名,所以只有把他屈居于此了!青釭剑,削铁如泥,锋利无比,是与倚天剑齐名的神兵。原来曹操有宝剑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釭”;倚天剑自佩之青釭剑令夏候恩佩之。这把青釭剑虽然锋利无比,但在夏候恩手中只是摆设,可是到了赵云手中就变成了杀人的魔王。 赵云怀揣阿斗,远处枪挑,近身剑砍,手起处,衣甲平过,血如泉涌。所向披靡,无人能挡,在曹操百万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救出阿斗。青釭剑也由此一战成为天下人无不敬仰的绝世利器。
5.张飞·丈八长矛
上榜理由:猛张飞,悍蛇矛,长坂桥上写春秋 丈八蛇矛,全用镔铁打造,矛杆长一丈,矛尖长八寸,刃开双锋,作游蛇形状,故而名之。 长坂桥上,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抄蛇矛,立马桥上,竟无人敢上前厮杀。大叫三声,直吓得曹操身边的夏侯杰肝胆碎裂,倒于马下。曹操也吓得回马便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三国英雄虽多,但是像张飞这样,单枪匹马,吓退敌军百万大兵也只此一例。
4.关羽·青龙偃月刀
上榜理由:关公门前耍大刀,千古笑柄由它起 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刀长九尺五寸,种八十二斤,倒身上镶有蟠龙吞月的图案,因此得名。 关羽在三贵中的典故大概是最多的,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而且关羽的这些故事都是关羽一人单枪匹马突入敌阵,视敌人百万大兵如同无物,而且都是手起刀落,只一刀就解决战斗。 关羽死后,青龙偃月刀被吴将潘璋所得,潘璋后来被关羽之子关兴所杀,青龙偃月刀也重新回到关羽后代手中。人们也把这把刀称为关刀,再后来人们往往把长柄大刀都叫关刀,显得更有气势。因此关羽的关刀也成为中华上下五千年最出名的武器了
3.吕布·方天画戟
上榜理由:天兵武器下凡间,笑傲沙场谁人敌 方天画戟,古代兵器,在戟杆一端装有金属枪尖,一侧有月牙形利刃通过两枚小枝与枪尖相连,可刺可砍。 在中国传统的小说和传说中,使用这种武器的多是天兵天将,而凡人中使用方天画戟最出名的就是吕布了。吕布手中的方天画戟,是唯一一个能让三贵中无数桀骜不驯的英雄豪杰甘拜下风的武器了
2.诸葛亮·三寸不烂之舌
上榜理由:清摇三寸舌,鼎定三分国 点评:杀人于无形之中,不见得一滴血。有形的武器再厉害,所能杀伤的范围与程度,也不过是可以用笔记载下来,而无形的武器,所造成的影响,却不是笔墨所能形容。舌不过三寸,绵软得不堪承受任何刚硬事物的轻轻一击,可正是这不起眼的东西,可使得这世上最刚强的事物在瞬间毁灭。舌的妙用,全在于人,若置于普通农妇之嘴,只落得个散播家长里短、小道消息、擅长骂街的大嘴恶名;若置于粗勇武人之嘴,也只是起到为扩音器增大功率的功效;若置于君王之嘴,则成了一言九鼎的金口玉言。诸葛亮之舌,曾定下三分天下的隆中对,也曾舌战群儒而屹立于不倒之地,又曾以一句“赔了夫人又折兵”气得周瑜大呼长他人威风灭自己锐气的“既生瑜,何生亮”的名言而亡,还曾搅动这如簧之舌借得荆州而不还,更甚者短短一席话令得司徒王朗坠马而亡,最辉煌的当然是,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曹操自称的百万大军从此烟消云散。诸葛亮的舌头绝对是一把利器,杀人于无形之间。单挑绝对盖过关羽,最典型战例就是骂死曹军军师王朗。 还有周瑜,虽然不是被诸葛亮直接骂死的,但要是没有诸葛亮“周朗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些羞辱,想也不必活活气死。 当然,如果诸葛亮的舌只是凌厉,也显不出超凡脱俗之处,更重要的是诸葛亮的舌头,有左右天下局势的本领。所谓“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刘备第三次到草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就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局势,制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后来果然如诸葛亮所言,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1 刘备的眼泪·上榜理由:刘备一哭,拉来赵云,刘备一哭,孔明加入,刘备再一哭, 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哭是为了笼络人心~哭也很讲究滴~不能嚎啕大哭~不能光打雷不下雨~不能皮哭肉不哭!要发自内心的哭~要哭的别人也跟着你哭~最好边哭边叹息边叹气边言语!最好达到目的后再来个真诚的一笑!刘备当之无愧啊~!
三国的兵器在正史和书上一样吗,真有方天戟和青龙刀吗
《三国演义》关羽的形象
《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的古代名著,里面描写的各种兵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赵云的青冈剑,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吕布的方天戟等。但在真实的三国中,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兵器真的存在吗?
一、长兵器的正史与演义说到长兵器,首先想到的就是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但真正的青龙偃月刀在正史中并不存在。真实的历史,关羽只拿着一把大刀,并没说这把刀叫啥名。
在《三国志》中,关羽传记不过才1000字上下,但120回《三国演义》中,以他为回目的就有15回。罗贯中爱屋及乌,所以关羽的刀就被誉为“百兵之胆”,还有配色(青色)、有造型(偃月状)、有别称(冷艳锯)。
罗贯中对关羽的偏爱,是因为关羽的政治立场是拥汉反曹,这和宋元以来百姓对时局的立场相同,将关羽神圣化就是在精神上对叛逆、异族的抵抗,对儒家、道统的忠诚。
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羽
另外,三国中关于斧与枪等长兵器的记载也不少,从枪与斧的血缘来讲,我们先要了解一下长兵器的构成和家谱。长兵器是体长过人,需要双手操练的兵器。长兵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用双手操持的柄叫“柲”,多是木头做的;前端是攻击器,根据形制和功用可以分为劈斫氏、勾啄氏和刺击氏这三大家族。
这三种长兵器中以劈斫氏为主,而劈斫氏又以长斧、长钺为代表,早期神话人物刑天舞干戚,“戚”就是大斧;钺似斧又似铲,和斧头相比,刃更平薄宽大。斧头这东西吧,看上去虎虎有生气,但在三国中使用它的将领却寥寥无几。
刑天舞干戚
《三国演义》中使斧的只有徐晃还有些名气。其他用斧者,在小说里基本活不过一回,例如魏国大将韩德,挥舞一把150斤断金斧,仅三个回合便被赵云一枪挑于马下。新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上将军潘凤一句“我的大斧早已饥渴难耐了”,没想到这气吞山河的请战辞,竟成了潘将军的遗言。
古代的各种兵器
勾啄氏是长兵器大家族里的老牌贵族。所谓勾啄氏,主要指戈这种形制的兵器。它利用自己独特的形制,可以在车战中勾对方的兵器,或者是啄击敌人。这种兵器适合士兵在自己的小车里,四平八稳、不疾不徐地比划,但当马匹取代战车,骑兵代替车兵后,戈留下了一些家当给“戟”,然后就撒手而去了。
三国兵器
铺垫了这么多,终于要来说枪所属的刺击家了。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骑兵就被大规模地引入中原后,战争史上的速度革命就开始了。
二、矛与戟的故事三国中与矛最相关的人物与兵器,就属张飞和他的八丈蛇矛了。蛇矛,就是矛头弯曲如蛇,和直刃相比,这种特殊造型的矛创伤面更大,杀伤力也更大。
张飞横断长坂坡,少不了蛇矛的几分功劳。名将配神兵,固然十分悦人眼目,但出土实物中却没有这种兵器。至于一般的矛,和枪相比,不但基因相似,外形也很雷同。就像前面说到的,矛是枪的源头,是枪的加强版。
张飞的八丈蛇矛
三国之后,随着北朝时马镫被发明,将领可以平稳地坐在马上挥动长兵器作战,矛笨重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了。于是,更小巧的枪出现了。就枪头而言,长度不过6寸,重量不超过4两,既小巧轻便又节约金属。
但枪的光辉注定在后世才能绽放,在三国时代,矛的另一个近亲——“矟”才是主角。矟就是矛的一种,适合马上实战。矟也可以写作“槊”,不错,正是曹操“横槊赋诗”的槊。
赤壁之战前,平定北方、饮马长江的曹操在长江上置酒作乐,喝至酣处,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短歌行》。但这番感慨着实不祥,似乎预示着不久后的一场溃败。槊,随着这一典故,在铁血的外衣上笼罩起一层诗意而悲凉的薄雾。
横槊赋诗
在游戏《三国群英传》中,有件名字略显浮夸的兵器叫“神鬼方天画戟”。这名字像一个极短小精悍的战争故事,故事里名将持此神兵,一人破万军,杀得敌军尸首盈野,鬼神皆愁,这兵器的原型就是三国第一名将吕布的神兵方天画戟。然而在先秦到汉末三国时期,并没有方天画戟实物的出土。吕布的方天戟和关羽的偃月刀一样,是后人附会的。
吕布的形象
历史上的戟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两汉时戟不断发展成熟,三国时就开始走向没落。不过,戟的形制好看,到了后期又继续沿用,但已经失去了之前兵器的作用。
戟的样式
据说到了晋代,权贵王浚要把自己大宅门前的路扩宽数十步,就是为了能在门前放得下自家的长戟帜旗,可见门前置戟是高官的标配。除了壮门面,戟还有一身的艺术细胞。在唐代的名曲《秦王阵乐》中,舞者都“批银甲”“执戟而舞”,无论装饰门面还是装饰酒宴,古人都对戟偏爱有加。
古代小说将兵器神魔化与夸张化,无疑是让《三国演义》更具有神话主义的色彩,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更重要的是,在描绘兵器脸谱的同时,也在凸显或丰富人物的形象和内涵。如兵器认主,就体现着古人推崇的忠义文化。也许,关公的大刀比孔夫子的文章更能劝普通百姓心存忠义吧。
介绍几部主角用戟的小说 种类不限不管是网友还是三国之类的 字数在50-200W之间的就行 一定要超级经典的那
《戟战三国》《三国战神》《三国之疯将军传奇》《三国风云之猛将传》都是用戟的《张辽新传》《兴汉龙腾》是用枪的,只能找到这么基本,其他全忘光了,楼主莫怪O(∩_∩)O哈!
三国演义中的最喜爱人物祥细评价3-5人.
赵云
赵云:赵子龙。河北常山真定人,(156---229) 赵云是广大三国迷最爱的人物。他的一生论传奇色彩不如诸葛亮,论史书记载也不如一些大将,我们都不用说关羽,张飞之流。就是比曹操手下的乐进,李典之流也不如。可大家还是喜欢他。罗贯中甚至仅仅根据《三国志》中写的赵云长坂坡救得先主妾甘夫人和刘阿斗这一句话,就写出了长坂坡一大篇幅,还说他冲杀了一天一夜,杀死曹将五十四员,简直就成了战神。更将他誉为白袍小将。(冲长坂坡的赵云少说也要五十了,他可比刘备还大)所以才有了一吕二赵三典的说法。 为什么一个在史料上不怎么出名的人在现实和民间的口碑这么好,好到了大家都喜欢他的地步呢?而且,翻看各种三国文章,对猪哥哥都有不满,却基本上没有对赵云不满的。作者认为这一,赵云个性从不张扬。上下的人对他都是无可挑剔。上绝对服从命令;下,爱护士兵,没有架子;《云别传》中叙述,刘禅追封众功臣的谥号,命姜维等人商定赵云的谥号,姜维他们就说:大将军云昔从先帝,劳绩显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谨按谥法,柔顺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故应追封他为顺平侯。这段评论可以说是对赵云个性的描述,也说明了赵云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一点不压于关,张等人。这二,赵云真心为民,一心为国。这点有几个地方都有表现。在他离开袁绍转向公孙瓒,公孙瓒问他“闻贵州人皆愿随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那时的袁绍势力要强大的多。赵云答曰“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当时的情况,袁绍虽然势力强大,但民众的生活并不好。反而,公孙瓒因为开始了屯田之法,他境内的民众的生活反而不错,所以赵云才有“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的说法。而赵云当时投靠公孙瓒还有个重要的原因是公孙瓒对匈奴等入侵者的抵挡。想必当时赵云将公孙瓒视为民族英雄般的人物吧。所以赵云投效公孙是为了民众;还有一件是刘备入主成都后,意欲将当时获得的豪强土地和财物,成都的房屋田舍进行大分配,赏赐为他夺取益州的功臣。全场的文武(包括猪哥哥和法正等)都没人说话,只有赵云驳回,说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而。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昂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如果不是真心为民,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语。说赵云一心为国,史书上的记载并不多,但寥寥几句话已经说明了问题。这是在刘备要大举举兵,征讨孙权的时候。诸葛亮等也劝过,不过他们都是从实力对比和战略上来说的。可赵云的话不一样,他说“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虽身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说的明白。你刘备向来以恢复汉室自称,现在你不去攻打篡汉的魏,却要攻打承认汉之正统的吴侯,实在是让众人不解。这里故且不提赵云所说的攻打魏是否会成功,他将曹操看成国贼是否正确,就这件事情而言,可以看出刘备之假,赵云之真心为汉也。这三,战场上的赵云是将智、勇、仁,爱,集于一身的人,而不是神。这样的武将历史上的人物数都数的清楚。史记:每次作战,赵云都身先士卒;陷于包围,只要有一个士兵还没出来,他就会回身去救;对待敌人,只要没有反抗,他就不会再去伤害。这样的人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所以,不管当权者将三国中谁提到神的高度(比如关羽,诸葛亮等),赵云永远是百姓心中的最爱。他是百姓的英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个在我们身边最需要的人,我们的兄长和朋友。而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神。
郭嘉(170----207),字奉孝,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我喜欢郭嘉基于两点:一,郭嘉实际上是曹操的第一谋士,本人认为他也是三国中的第一谋士,某些方面比诸葛亮还强,可惜的是他死的早,两人不能进行比较了。如果他不是死的太早,三国历史怕要重写。二,郭嘉的为人好。就是说他的人品好。史书上说他“因他智虑变远,通达事理,忠贞善良智高德美,体通性达”又说他:性格开朗,豪放,甚至不拘小节,乃性情中人。
看看郭嘉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厉害的。郭嘉自幼身怀大志,见识深远。在天下开始大乱的时候,他便长期闭门苦读,终于掌握了广博的政治、军事和历史知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见解。20岁左右时,正是东汉末天下大乱开始之时,他仍隐匿名迹,尚未显露锋芒。但暗中,他平时不与俗人应酬往来,却很注意结交英雄豪杰,所以,当时一般人都还不知道他的才能,只有那些和他相识而又志趣相投的英俊之士,对他的才华十分看重。比如荀彧他的这个同乡和程昱这个曹操帐中的第二谋士。就是他们向曹操推荐了郭嘉。
开始的时候,郭嘉听说袁绍能够礼贤下士,再则袁氏当时声势位赫,盛名一时;他便前往投效,期望能一展鸿图。然而,袁绍本人外宽而内忌,好贤而不能用。因此,郭嘉并未受到袁绍的重用。当时,郭嘉的两位同乡辛评、郭图也在袁绍处效力。郭嘉对他们说:“智谋之士首要在于审择明主,只有那样,才能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如今,袁公只想学周公的礼贤下士,却根本就不懂得用人的道理。他只是招揽人才,却不予以重视;临事又好谋而不能决断。若想和他一道拯救天下的危难,建立霸王之业,实在是难啊!”于是,他毅然离开了袁绍,去另寻明主。事实证明了他的英明和决断,辛评、郭图最后都给袁氏做了陪葬。聪明的谋士要善于选择辅佐对象,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这是他成功的首要条件。郭嘉曾说过:“夫智者审于量主。”而作为谋略家的郭嘉,其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准确地判定、袁绍不过是徒有虚名,难当国家兴亡之重任,其失败的命运难以避免,因而就绝不能选择他作为自己的事业之“主”。
因此当荀彧和程昱向曹操介绍了郭嘉,而曹操正好缺少一个全面的人才(曹操的第一智囊戏志才刚去世不久。这个人物也是很可惜的,历史上都没留下什么资料。但从曹操给荀彧的信中“自从戏志才去世后,几无可与之谋大事之人。汝、颖一带向来多出奇士,请问谁可继任戏志才之职?”可以看出戏志才应该是个很厉害的人物。)的时候,两人是相见恨晚呀。史写:郭嘉和曹操在房间中长谈了一天一夜,郭嘉出门后喜不自胜地说:“曹公才真是我想投奔的明主啊!”而曹操则高兴地赞叹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果不其然,可以说在曹操平定整个北方的过程中,郭嘉占了大半的功劳。以至于郭嘉死后,曹操悲苦不已,还要上书汉献帝追增封赏。表文说:“已故军祭酒招阳亭侯郭嘉,忠贞善良智高德美,体通性达。每逢讨论大事,众说纷经,他能一针见血,一语定音,处理恰当,动无遗策。自在军旅之间,随我一起东征西讨十有一年,擒目布,取眭固,斩袁谭,平定河北,逾越险塞,扫荡马丸,震威辽东,铲平袁尚,其功高盖世。正当要彰显其勋之时,他却不幸早亡。追念郭嘉之功勋,实在令人不可忘怀。应该增加其封邑,加上过去所封共1000户,以表彰死者,鼓励后人。”对郭嘉的忠诚与才干进行了热情的赞扬,对郭嘉的英年早逝表示深切的悼念。汉献帝阅过表文后,追任郭嘉为贞侯。不仅如此,曹操对郭嘉的儿子郭亦也是爱屋及乌,一直养在身边,多次封赏。可惜郭亦也学了老子,身体不好,虽然聪明,却也死的早。
郭嘉的计谋最让史学家和历代政治家称道的就是他对曹操所分析的曹操和袁绍的十败十胜论。真乃千古之言,放在今天仍然让后人为之感慨。
其一为“道胜”。“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郭嘉以人性为第一要义,列为十胜之首。他道人的天性,是自然的天性,理应顺乎自然,不应该用“繁礼”强加约束,才充分发挥人的内在秉赋。这方面曹操比袁绍强多了。事实也是如此。曹操择人选才是不拘一格的。
其二为“义胜”。“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袁绍师出无名,曹操可以奉汉献帝之名以令天下,名正而言顺,这就在“义”上胜过了袁绍。虽然那时候,汉室不过就是个招牌,可这个招牌还是有用的,至少在道义上还上有用的,虽然曹操为了这个汉室吃了不少苦头,可在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有了一点好处的。包括诸葛亮的《隆中对》都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其三为“治胜”。“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竞,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袁绍本人出身高门士族,他在自己的辖区内,豪强大族非常放纵,而袁绍任令他们凌压百姓。因此,其统治区内阶级矛盾激化。相反,曹操却纠之以猛,着重打击抑制家强势力,“重豪强兼并之法”。袁绍以宽济宽,曹操以猛纠宽,高下之别,昭然可见,所以曹操得到翼州和青州后,百姓喜而望之。曹操的本钱青州军就很说明问题。
其四为“度胜”。“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这点不用多说,就看郭嘉本人离开袁绍而就曹操就明白了。
其五为“谋胜”。“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袁绍遇事多谋不能断,常常错失良机;而曹操处理大事非常果断,善于随机应变,这就在谋略和决策方面超过了袁绍。
其六为“德胜”。“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惟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袁绍犯了东汉末期所有士族大户的毛病,沽名钓誉,跟从他的只务虚名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多。有本事的他又不用。像田丰等。而曹操以仁义和诚心待人,自己严谨俭朴,赏赐有功的人却慷慨大方,史说曹操有功必赏,无功者无望。不仅是这样,曹操对待功臣之后都非常好。他还养了像陈宫这样不从他的人的家眷。所以天下有才能而讲求实效的人都愿辅佐曹操。这点,没几个人能做到的。甚至包括诸葛亮这样的智者。
其七为“仁胜”。“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思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曹操很重视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安定社会,惠在下民。他不在乎那些小恩小惠的东西,所以曹操听取大臣的意见,做了许多实际的发展经济的工作,使自己辖区内的人民生活得以安定,经济的发展也为以后晋一统三国打下了基础。而袁绍放纵豪强,贪暴无比,民不堪命,却好在些许小事上假仁假义。所以他不如曹操大得民心。
其八为“明胜”。“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袁绍出身大族,而且史书上写他是庶出,所以这个人非常喜欢听阿谀奉承的话,偏爱身边谄媚之徒,言听计从,而不喜欢直言进谏之人,不愿采纳他们的意见。连自己的亲兄弟袁术都与他势如水火。(当然袁术也不是个好鸟)他是有人都不会用呀,不失败才叫怪。曹操用人正好相反。他很能虚心请教身边人的意见,并允许不同声音的出现,像他在北征乌丸回来后,大赏那些当初不同意出征的将领,说他们是为了自己好等。
其九为“文胜”。“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袁绍真的是那种不明是非的人,更气人的是他简直把这种不明是非的事情做到了极点。对他帐下各谋士将领之间的明争暗斗不仅不阻止和批评,反而纵容之,所以才有许攸之变和高览,张颌的临阵叛变,直接葬送了他的家业。而他在失败回邺城后,居然杀了田丰,理由竟然是田丰是对的,他是错的,所以杀了田丰,他就是对的了。历史上像袁绍这种主公倒也少见。可怜的田丰哟。而曹操善于以礼和法治国,他以国法治下,以军法治军,很少来什么法外施恩的事情,所以有曹操之马践踏了麦田,曹操割发代首的事情。虽然这也是曹操狡猾的表现,但也说明了曹操的治下是严格依法办事的。
其十为“武胜”。“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袁绍没有军事才能的,却喜欢乱指挥,喜欢虚张声势;而曹操善于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曹操曾著兵书《孙子兵法注解》和《孙子兵法十三篇》,他的军事才能还是很有独特之处,他甚至会排兵布阵。这就在军事上胜过了袁绍。
郭嘉这一篇十败十胜的大道理可谓真知灼见。郭嘉从袁、曹双方的政治、经济、政策、军事实力、人心向背,以及个人的气质和才能,做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从而得出了曹操“十胜”的结论,这是具有科学预见性的判定。曹操的其地谋士,如荀彧和贾诩,也曾对官渡之战前的袁、曹对峙形势作过分析和预测,也都预见到了曹操必会击败袁绍的结局,这些都被后来的实践证明。荀彧曾预言曹操有“四胜”,即度胜。谋胜。武胜、德胜;贾诩预见曹操“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都作了同样正确的判断,都对坚定曹操的信心,起了重要作用。只是郭嘉的分析最为详尽、细致、深入和准确。不是无端臆测,偶然的巧合,而是在详尽地了解了双方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进行演绎、推理、概括、分析,所得出的科学结论。郭嘉能够精确地.科学地预见曹操“十胜”,证明他的确是一位高明的谋士。就是在以后的历史岁月里,郭嘉的这篇《十败十胜》都给后人带来了很多可以思考的东西。因为他所做的已经不只是曹操和袁绍的两个人的对比了,这里面的领导艺术、军事艺术、经营管理、为人处世,尊法守律等等,都是作为一种全面性的手段显示了出来。让人不由地联想到一个权利经营者如果都能做到这十胜,天下无敌也。我不知道后来的那些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帝王将相们是否都看过了郭嘉的这十胜论。 就是在现代,不论是对从政者或是创业者,他的这些观点也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郭嘉的长处便在于看人很准。他预言孙策将死于宵小之手,就真如他所说。在曹袁即将开战的时候,又传言说孙策准备北上攻打许都,救汉献帝,曹操集团的人非常恐惧,因为孙策骁勇善战,又有著名谋士周瑜辅佐,这对曹操是个极大的威胁。然而郭嘉却有不同看法,认为孙策不会构成很大威胁,料定孙策此举,难以成行。众人对此大惑不解。郭嘉推测说:“孙策刚刚吞并江东,所诛者尽为才使。这些人手下都有一些敢死忠诚之士;他们一定会替他们的主人报仇。孙策为人浮躁而不警惕,纵使兵士众多,也如同独行旷野。如果遇到埋伏的刺客起而偷袭,孙策就只能一个人抵抗。在我看来,这个人必死于匹夫之手。”众人听了郭嘉的预言,仍然心有疑虑。虽然都也相信他的分析很有道理,但不知道的是孙策是否真的“必死于匹夫之手”。但不久,这个似乎难以置信的预测,却为事实所证明。史载“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大家都对郭嘉的料事如神赞叹不已,深深为之折服。孙策如果不死,这官渡之战还真难预料。
而官渡之战前期,郭嘉又一次展现了他看人很准的本事。当时刘备借两家开战的空隙,起兵欲攻打许都,曹操手下的众人都认为刘备不过是小菜一碟,不用理会,袁绍才是大敌,如果我们去打刘备,被袁绍抄了后路就惨了。只有郭嘉一针见血地指出:“袁绍生性迟疑,即便来攻,也不会迅速。刘备起兵不久,民心本附,力量又不大,迅速攻击,一定可以把他击败。这关系到生死存亡,千万可不能失去啊!”他是把袁绍看透了。果然袁绍这个笨蛋,当田丰对他说要趁曹操南下徐州,我们赶快抄他后路的时候,他竟然以自己的小儿子有病为理由,未采纳田丰的建议,按兵不动。田丰闻此,“以杖击地日:‘遭此难遇之时,乃以婴儿之病,失此机会!大事去矣,可痛惜哉!’跌足长叹而出。”田丰跟随袁绍多年,竟不如郭嘉看的准,所以他的死也是必然的。所以曹操采用了郭嘉之计策,亲率精兵兼程东进,迅速攻破彭城、下邳,迫降了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妻子被俘,他只身逃往河北,投靠袁绍。
这是对袁绍本人的分析。而对袁绍的儿子的分析更显示了郭嘉的才能。当袁绍死后,包括曹操在内所有的人都想趁袁绍死而进攻邺城来彻底消灭袁家集团,又是郭嘉向众人分析了袁家的内部矛盾,他解释说:“袁绍生前最喜爱这两个儿子,究竟立谁为用,一直没有定下来。有郭图、逢纪这些人作谋臣,肯定会兄弟内争不断,最终会相互分离,背自成仇。如果我们进攻太急,他们一定会团结一致对付我们;如果我们暂缓进攻,他们就会为争权夺利而自相残杀。所以,我们不如掉头向南,假装去荆州讨伐刘表,以观他们的变化。等到他们内部发生变乱后,我们再出兵击之,便能够一举平定河北了。”郭嘉此计,可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计。这是一个事半而功倍的方案,使曹操可以用隔岸观火的手段,以很小的代价就消灭了整个袁氏集团,统一了大半个北方。否则,曹操大军压境,必然会逼迫袁家兄弟联合起来,拼命顽抗。如果曹操强攻硬拼,即使拿下他们必然要付出很大代价,得不偿失的。借敌人之手削弱敌人的实力,从而坐收渔人之利。这实在是一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奇谋妙计。
还有郭嘉看刘表也是将他看死了的。当时,曹操已经取的邺城,可袁氏兄弟逃到了乌桓的蹋顿处。而这个蹋顿打着给袁家报仇的幌子,不断地骚扰北部边境,曹操在北上彻底消灭袁氏兄弟,并收服乌桓一族和南下征讨刘表的两种方案中犹豫不决。曹操手下都认为“袁氏兄弟,只不过是亡命之人,根本不足为虑。夷狄贪而无亲,乌桓又岂能为袁尚所用?如果大军远征,深入乌桓地区,刘备必然劝说荆州的刘表趁机袭击许都。一旦发生变故,到那时后悔可就来不及了。”曹操也正是害怕刘表来这一手,才不敢放心北伐的。又是郭嘉很细致地对众人分析了其中的道理,他说“主公虽然威震天下,但马桓依仗地处僻远,必然不作防备。乘他无备,突然出兵袭击,定可成功。况且袁绍生前有思于河北官民和乌桓,现在袁尚、袁熙兄弟还在那里,他们的影响力不可小看。如今青、冀、幽、并四州的老百姓,虽然已经归附了我们,可那只是迫于威力,而我们却并没有给他们什么恩惠。若我们放弃北伐而进行南征,袁尚就会依靠乌桓的支持和帮助,召集袁氏在各地的死党,伺机反攻。乌恒一动,河北的汉人继之而起,就会使蹋顿产生入侵的野心,难保其不会有非分之想。到那时,只恐怕青州、冀州就不是我们的了。至于荆州的刘表,那只是一个坐而论道的空谈家,他自知自己的才能不如刘备,也难以控御住刘备。如重用刘备,他恐怕控制不住;如不重用刘备,刘备也绝对不肯真心实意为他出力。他们之间这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决定了他们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因此,纵使我们虚国远征,刘表也不会有什么大的举动,曹公对此大可不必担忧!”他算是看清楚了刘表的为人和刘备的野心,断定刘表不仅不会出兵,而且还会制止住刘备,真是厉害呀!事实果如他所料。
郭嘉最后看清楚的人是公孙康。当曹操战胜了乌桓后,袁家兄弟又跑到了辽东的公孙家。郭嘉对曹操指出公孙康只想紧守他辽东的基业,不会为了袁家兄弟而来得罪曹操的,所以只要我们不去攻打他,公孙康为了表示他对我们的友好,会主动将袁家兄弟杀了的。虽然这件事情历史上没有记录,只是《三国演义》中所写,但以郭嘉看人之准,这应该是他的主意。
郭嘉之死真是曹操的不幸,也是中原百姓的不幸,否则历史一定会重写。当然他的死也成全了一位千古奇人----诸葛亮。否则,若是郭嘉跟着曹操南征,诸葛亮和他之间就会有一场好戏。不过诸葛亮看人不怎么准,战争谋略也比不上曹操手下了几大谋士的,特别是郭嘉的随机应变能力,一定是擅长谨慎作风的诸葛亮的克星。天下将早几十年一统也。我哭郭奉孝之死也。
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三国大时代5吕布的方天画戟在哪儿
2022-09-05 09:27湖北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三国第一武将吕布死后,留下“三大神器”,除了赤兔马 有明确归属,另外两件下落成谜,究竟花落谁家?
吕布的后路
却说吕布被曹操大军围城,无奈之下将女儿绑在马上,准备去送给袁术赔罪,以期换得袁术援兵。
遗憾的是,吕布虽然勇猛无双,有方天画戟在手,赤兔马为坐骑,但是终究是绑了自己的女儿在身,不能放手施为,担心伤到自己的女儿,无奈退回了城中。
陈宫屡次献计让吕布以攻代守:“操军四面围城,若不早出,必受其困。”
然而吕布正妻严氏,以及貂蝉都苦苦哀求:“将军与妾作主,勿轻身自出。”
耳根子软的吕布终究是听从妻子的话,放弃了出城的打算,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自负有保命的本事:“汝无忧虑。吾有画戟、赤兔马,谁敢近我!”
吕布认为,哪怕城池被破,自己有方天画戟、赤兔马在手,哪怕是千军万马,也能杀出一条生路。
这并非不可能,后来赵子龙单骑救主,在长坂坡数十万大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还是带着一个孩子的情况下。
同时,为了让赵云能带着幼主逃脱,糜夫人自愿投井而亡,目的就是为了让赵云有马可骑。
糜夫人曰:“不可!将军岂可无马!此子全赖将军保护。妾已重伤,死何足惜!望将军速抱此子前去,勿以妾为累也。”
有诗云:“战将全凭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
有无战马,或者战马的品质对于战将来说,关系重大。
正好,吕布拥有三国第一神驹,以及第一神器,所以从始至终,他从来没怀疑过自己能只身逃出重围。
吕布失神器被擒
后来,郭嘉献计,决沂、泗两河之水,水淹下邳。
下邳城中,吕布见状,只是轻蔑一笑:“吾有赤兔马,渡水如平地,又何惧哉!”
于是,吕布坐视下邳被淹,自己整日与妻妾饮酒作乐,这不,时间一长就出了问题。
这一天,吕布照着镜子,看着镜中日益消瘦的模样,大惊失色,他觉得一定是酒喝多了!
于是,吕布下令:“自今日始,当戒之。”从今天开始,不仅自己要戒酒,整个军中都不允许饮酒,一旦发现,必斩不饶!
没过几天,八健将之一的侯成给吕布献上五六瓶酒,禀曰:“托将军虎威,追得失马。众将皆来作贺。酿得些酒,未敢擅饮,特先奉上微意。”
原来,侯成之前特意搜寻了15匹良马,准备献给刘备,却被给他养马的人偷走了,现在好不容易找了回来,于是酿了一些好酒,准备与其他将领一起庆贺,为了表示对吕布的尊敬,他这才先给吕布献上一些。
谁知道,吕布见状大怒曰:“吾方禁酒,汝却酿酒会饮,莫非同谋伐我乎!”
说罢,吕布让人将他退出去斩首示众。
宋宪、魏续等人连忙前来求情,吕布这才饶了侯成一命,却也将他打了个半死,一众部将莫不心寒。
几人回去之后,聚集在一起,宋宪说:“布只恋妻子,视吾等如草芥。”
魏续说:“军围城下,水绕壕边,吾等死无日矣!”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最终决定,干脆反了他的,将吕布活捉之后送给曹操,做自己等人的卖命钱。
侯成还说出了自己的计划,你吕布不是仗着有赤兔马,随时可以脱身吗?我就让你这次插翅难飞!
侯成曰:“我因追马受责,而布所倚恃者,赤兔马也。汝二人果能献门擒布,吾当先盗马去见曹公。”
当天晚上,侯成趁着天黑,偷走了吕布的赤兔马,出城而去。
在城门口,负责守城的魏续与他上演了一出“你追我打”的好戏,成功将侯成送出城门,侯成到曹操营中之后,不仅献上了赤兔马,还对他说好了与宋宪、魏续的“插白旗为号”的约定。
果然,次日曹操准备攻城的时候,见城墙上插了好几面白旗,于是曹操下令强攻下邳城。
城墙上,因为侯成盗马而逃,吕布气得面目发紫,青筋毕露,心中想着,“千防万防,家贼难防”,等曹操退军之后,自己一定要想办法将侯成抓回来千刀万剐!
本来吕布还准备追究魏续等人的责任,可见着城下曹军大举来攻,不好马上发作,于是化愤怒为杀气,亲自在城上杀敌。
从早上杀到中午,曹兵稍退,吕布也已经力竭,为了防备下午曹军继续攻城,吕布决定在城门楼上稍微休息一下。
不知不觉中,吕布就进入了梦乡,梦中的貂蝉仍旧是那么令人着迷,吕布想伸手将貂蝉搂进怀中,不知道怎么回事,双手怎么也使不上劲,吕布奋力挣扎……
突然间,吕布醒了,可是他觉得自己的双手好像仍旧使不上劲,慢慢睁开眼,仔细一看,顿时睚眦欲裂,怒火中烧,自己竟然被五花大绑了起来,旁边的宋宪正拿着自己的方天画戟仔细端详!
吕布大吼一声:“来人,快给我拿下这两个逆贼!”
宋宪见状,看到吕布须发皆张的模样,顿时心生胆怯,不敢再看吕布,也顿时觉得手中的方天画戟成为了烫手山芋,手一松,就将方天画戟从城门楼上扔到了城墙之下。
这时,曹营中早已得到吕布被擒的消息,但是负责攻城的将领夏侯渊不敢相信,所以并未停止攻城,当手下将吕布的方天画戟抬到眼前的时候,夏侯渊这才下令停止进攻。
不一会儿,城门缓缓打开,魏续、宋宪等人押着被五花大绑的吕布从城内走出……
吕布的三大宝物
吕布有三大宝物,也可称为“三大神器”,分别是方天画戟、赤兔马和貂蝉。
前两者是吕布能纵横战场上的利器,也是他活命的保障,而最后一个则妙不可言。
吕布被擒杀之后,这三大宝物最终花落谁家呢?
在曹操发兵攻打吕布之时,投靠曹操的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也随军而行。
这三人可不得了,曹操曾称赞刘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可见对其器重;两位的关羽和张飞,更是被曹操称为“万人敌”,曹操一直想将他们收归麾下。
这不,很快机会就来了。
在行军路上,突然有一天,关羽主动前来拜见曹操,对曹老板说:“曹公,某的妻子一直没能给我生孩子,等曹公攻下下邳之后,某恳请曹公将吕布麾下一个叫秦宜禄的小将的妻子赐给某做妻子。”
曹操心想:“吕布麾下一个不知名小将的老婆?这算什么,岂不是瞌睡来了就有人送枕头?知道我想收服关羽,天赐良机,果然天意在我啊!”
曹操很大气地当场表态,破城之后,一定亲自督促手下将这个叫秦宜禄的以及他的妻子都交给关羽处置。
第二天,关羽又前来主动拜访,寒暄一番之后,再次提醒曹操,别忘了昨天的约定,曹操依然很高兴,看起来自己跟关羽关系又拉近了一步。
第三天,第四天……
慢慢地,曹操发现不对了,这关羽竟然屡次三番前来,目的都只是为了这个秦宜禄的老婆,她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关羽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了曹操的好奇心!
因此,在吕布被擒之后,曹操决定先暗自观察一下,便派人私下将秦宜禄的妻子带到自己面前,这一看可不得了!
城破之后,曹操以处理吕布等人为由,暂时没有理会关羽的求见,只等生米煮成熟饭之后,曹操知道不能避而不见,让人将关羽带入帐中。
关羽:“曹公,您还记得答应某的事吗?秦宜禄的妻子……”
曹操:“云长啊,你的事儿我可是一直记在心里,可是我派人满城找遍了,并没有找到这个秦宜禄的妻子啊?”
关羽:“这不可能啊?秦宜禄跟随吕布多年,怎么会不见了呢?曹公,要不您再派人去找找?”
曹操:“云长,先别管这个秦宜禄妻子了,不就是一个女人吗?你看,我现在可是得到了一个好东西,天下第一名马——赤兔!”
果然,关羽很快被曹操转移了注意力,在赤兔马被人拉过来的时候,关羽的脸色由红变黑(不是变脸,主要是底色太红,再红就自然变黑了。)
所谓宝马赠英雄,曹操为了拉拢关羽,也算是肯下本钱,赤兔马有了第二任主人。
方天画戟的下落
赤兔马被曹操赠给关羽,而吕布的另外两大宝物却下落成谜,貂蝉大概率也是被曹操私藏了起来,毕竟他本性如此。
而方天画戟呢?
曹操总不可能是留着自己用吧?
中国古代,以“十八般兵器”泛指各种武器,一般指的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戈、镋、棍、槊、棒、矛、耙这十八种兵器。
其中,戟又有双耳和单耳之分,单耳称为“青龙戟”,双耳叫做“方天戟”。
方天戟的戟杆上面以画、镂作为装饰的话,即为“方天画戟”。
方天画戟在古代一般是作为仪设之物,极少用于实战,不是因为方天画戟不行,而是对使用者的要求极高,非绝世武将不能持。
比如在《水浒》中,方腊称帝之后的排场就是:“金瓜密布,铁斧齐排。方天画戟成行,龙凤绣旗作队。”
与青龙戟相比,方天画戟的威力更大,没有一定的身体素质,根本耍不起来,在中国古代,使用方天画戟最有代表性的武将就是吕布和薛仁贵,都是绝世猛将。
所以,吕布的这杆方天画戟落入曹操之手后,并不像另外两个宝物一般容易得遇明主。
虽然曹操麾下猛将如云,可是真正用戟的武将就少之又少,能舞得起方天画戟的更是屈指可数。
在曹操麾下,武力最高的猛将大概有以下几人:典韦、许褚、曹彰、庞德、徐晃、张辽、夏侯惇等。
而这其中用戟的只有两位,分别是典韦和曹彰,除了他们,虽然曹操麾下还有其他用戟的不知名小将,但是一来能力不够,二来身份地位不够,不可能让曹操将如此重宝赐下。
所以,这个戟只有可能落在典韦与曹彰其一的手中了。
吕布用的是什么戟法 不管是史书上还是演义里活着是评书里的 都行 只要有出处就可以
“方天画戟“方天画戟是古代兵器名称,因其戟杆上加彩绘装饰,又称画杆方天戟,是顶端作“井”字形的长戟。历史上,方天画戟通常是一种仪设之物,较少用于实战,不过并非不能用于实战,只是它对使用者的要求极高。
不算吕布典韦太史慈,后汉三国正史五位枭雄,谁是用戟第一高手
十八般兵器以刀为首,以流星锤居末,在三国演义中,最常见的就是大刀长矛和长柄斧,而事实上后汉三国年间有没有马鞍还是个问题,马上战将能否用长柄刀斧,也没有实物为证。
在三国正史中,用短刀的不少,用长矛长槊的也很多,比如吕布在长安城下单挑郭汜郭阿多,用的就是长矛:“ 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汉末英雄记》”
面对张辽寒光闪闪的长戟,孙权及其部下抱头鼠窜,爬上高坡才想起以长戟对长戟,看来在后汉三国时期,长戟还是极其重要的杀敌自保兵器。咱们今天要聊的话题,就是三国枭雄中的用戟高手:吕布根本就排不上号,张辽也没资格参评,后汉三国五位枭雄谁是用戟第一高手?
咱们今天说的是三国正史,所以吕布虽然也是一代枭雄一方诸侯,但是因为正史中没有他用戟的记载,所以很不好意思,他就排不上号了。
至于张辽张文远,虽然披甲持戟八百破十万差点生擒孙权,但是很遗憾,他只能算名将而算不得枭雄——咱们说的枭雄,起码是一方诸侯,是别人管他叫主公,而他不管别人叫主公的。
同样道理,《三国志·卷十八》中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的典韦,虽然军中都传颂“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但他不是枭雄而是名将;《三国志·卷四十九》中的太史慈,虽然也背着一双短戟,但他同样不算枭雄诸侯,他一直是有主公的。
如果按照正史评选后汉三国用戟名将,典韦敢称第二,可能就没人敢称第一,至于张辽太史慈孰强孰弱,咱们有时间在讨论——咱们今天的话题是后汉三国枭雄诸侯中的用戟高手,名将们都不参评。
在后汉三国正史中,“主公级别”的枭雄诸侯,能打能杀而且手戟不离左右的,从前往后的排序是董卓董仲颖、曹操曹孟德、孙策孙伯符、刘备刘玄德、孙权孙仲谋。至于这五位枭雄谁是用戟第一高手,咱们还是去后汉三国史料中去找答案。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方天画戟专捅义父。这只是一句笑谈,正史中的吕布不用戟,却差点被戟要了性命:“ 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卓自以遇人无礼,恐人谋己,行止常以布自卫。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閤,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从《三国志·卷七》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吕布差点被董卓一手戟钉死,还真不是动了“有主的饽饽”,而是因为一言不合差点被董卓杀掉——由此可见,董卓的武功也是相当高的,他要杀吕布,吕布居然没敢还手,而是躲过之后回过头来道歉,董卓这才饶了他。
吕布后来与董卓的侍婢私通,应该也是一种报复手段,他先是偷了董卓的侍婢,然后又偷走了董卓的性命——吕布杀董卓的过程,在《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中描写的很详细: “肃以戟刺之,卓衷甲不入,伤臂坠车……布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
《九州春秋》中说用长戟刺伤董卓的是李黑,吕布用长矛完成了最后一击: “黑等以长戟侠叉卓车,或叉其马。卓惊呼布,布素施铠于衣中,持矛,即应声刺卓,坠于车。”
笔者一直怀疑,《九州春秋》中的李黑和《后汉书》中的李肃是同一个人,这位据称是西汉飞将军李广之后的家伙,用的倒真是长戟,但是他属于昙花一现式人物,也不是枭雄诸侯级别的,所以咱们就把他放在一边不提了。
董卓会用手戟,曹操也会用,而且用得还不错,据孙盛《异同杂语》记载: “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
曹操墓被发掘,至于他旁边的小遗骸是不是“小时候的曹操”,咱们就当是开了一个专家的玩笑,但是那杆“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似乎真的存在过的。
曹操用手戟刺杀张让未遂后突围,用长戟格杀猛虎,说明他敢只带着许褚跟马超谈判,也是比较有底气的——即使马超没被许褚一个眼神吓退,突然袭击也未必能拿下曹操。
比起曹操,董卓的手戟耍得似乎不太熟练,近距离投射,居然还被吕布躲过去了。董卓在后汉三国正史中也是一位武功高手,《后汉书》说董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三国志》则说他“有才武,膂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
在用戟方面,董卓不如曹操,好像比孙策也差了不是一点半点:孙策用手戟投射轻功高手严白虎,那可是一击必中,颇有小李飞刀的风范。
《三国志·卷四十六》裴松之注引《吴录》中说:严白虎的弟弟严舆是个轻功高手,能在跪坐的时候突然跳起来,但是在孙策的手戟面前,却是不堪一击, “策知其无能也,乃以手戟投之,立死。”
与孙策的一发命中不同,刘备也曾用手戟射人,结果也跑偏了:“ 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音义同‘掷’)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 (《三国志·卷三十六》裴松之注引《云别传》)”
有人说刘备用手戟投射的那个小人就是糜芳,这就可以理解了:刘备根本就没想射中,而且糜芳也不是个善茬子,他躲过刘备的手戟也不奇怪,因为《三国志·卷三十八》说包括糜竺糜芳糜威糜照在内,糜家的人“皆便弓马,善射御。”
前面咱们说过,张辽挺着长戟在山坡下叫阵,孙权握着长戟在山顶上哆嗦着不敢下来应战,说明他知道自己拿着长戟也打不过张辽,也说明在孙权眼里,张辽比老虎还可怕,因为面对老虎,孙权是敢用短戟拼一下的。
《三国志·卷四十七》记载: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孙权亲自骑马在庱亭射虎,结果被老虎跳起来抓伤了战马,随后只好使出压箱底的绝技, “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后汉三国年间五位用戟枭雄诸侯盘点完了,但是要评选其中的用戟第一高手,可就难住笔者了:要按战绩来算,曹操与孙策不相上下,要是从个人武勇来看,董卓也不输给其他四位,至于孙权,可能只能叨陪末座。
笔者不能给董卓曹操孙策刘备孙权的用戟技能排出一二三名,最后只好请教读者诸君:按照后汉三国正史的记载来评说,哪位枭雄用戟技法最高?他们用的手戟,是一把带尖儿的钩子,还是短版方天画戟?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