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诗词曲赋文·浩初上人见贻绝句和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这首的问答

本文目录一览

《诗词曲赋文·浩初上人见贻绝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原文与赏析

《诗词曲赋文·浩初上人见贻绝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原文与赏析

柳宗元

珠树玲珑隔翠微,病来方外事多违。

仙山不属分符客,一任凌空锡杖飞。

此诗为柳宗元元和十年(815)至元和十四年被贬谪柳州 (治所在今广西柳州市) 任刺史期间所作,确切作年难以考定。“上人”是对僧人的尊称。佛教谓僧人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故称“上人”。浩初上人,潭州 (今湖南长沙市) 人,是龙安寺 (在今湖南湘潭市东) 海禅师 (柳宗元作有《龙安海禅师碑》) 弟子,当时从临贺 (今广西贺县) 来柳州会见柳宗元,宗元另有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诗和 《送僧浩初序》。仙人山在柳州。浩初上人写了一首绝句赠给柳宗元,说他想登仙人山,柳宗元便写了上面这首绝句作为回答,这实际上是以诗代柬之作。

诗的首句先写仙人山。“珠树”是神话传说中结珠的树。《淮南子·地形》:“掘昆仑墟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琁树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又《山海经·海外南经》: “三株(《淮南子 ·地形》、《初学记》引 《山海经》均作 “珠”)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传说昆仑山是仙人居住的地方,因为此诗中的山名仙人山,所以引用珠树的典故。“玲珑”是明澈的样子,用它形容珠树、非常精当。“翠微”是青翠的山气,这句是说,神奇的珠树隐隔在青翠的山气中,意思是说,仙人山是仙人居住的仙山。次句承接首句,说自己因为生病,登山寻仙之类的事,早已多时不为了。“方外”谓世俗之外。语本《庄子 ·大宗师》:“彼游方之外者也。”后来也指僧道或神仙居住之处。屈原 《远游》: “览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方外事” 即指登山寻仙之事。“违”是避去。这两句全从仙人山之立意,把一件极平淡的事,写得绰有情致。

三四两句是说欢迎浩初上人前往登山。“符”即符节,是古代朝廷发给重要官员的凭证,以竹木或金属为之,上书文字,剖分为二,各执其一,使用时以两片相合为验。此诗指郡符,即州郡刺史的符玺。杜甫 《潭州送韦员外迢牧韶州》: “分符先令望,同舍有辉光。”“分符客”为柳宗元自称。“仙山不属分符客”含有两层意思: 一是说仙山并非刺史 (指作者) 所有; 一是说刺史是方内之人(世俗之人),登仙人山则是方外之事,这种乐事本来不属于刺史,而应属于方外的浩初上人,所以下句说 “一任凌空锡杖飞”。“锡杖”是僧人所持之杖,杖与眉齐,头有铁环,原为僧人乞食时,振环作声,以代叩门,兼防牛犬之用。后来称僧人游行叫巡锡,居住叫挂锡、驻锡,即本于此。用 “凌空锡杖飞” 比喻浩初上人登仙人山,不仅生动,还有赞颂浩初上人法力广大之意。

此诗紧紧扣住仙人山的名称和浩初上人的身分,构思新奇,极蕴藉有致,颇见作者的才思。

返回目录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这首诗中的“割”字的作用

答: 秋来处处割愁肠”。秋天是万物由盛而衰的季节,天气萧瑟,树木凋零,容易惹动愁思,所以古人多有悲秋之词,诗人此时此刻,更是如此。“割愁肠”一语,是由“似剑铓”的比喻所产生联想。似剑铓的尖山,在萧瑟的秋季里,对“一身去国三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的逐客来说,确是觉得有如锋利的宝剑在割自己的愁肠似的。诗人的愤郁绞痛由此可见一斑.全诗赏析: 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这首七绝,是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所作,极写思乡的迫切之念及久谪外地的愤怨。题云“看山”,并且与交往甚深的友人前往,心情应是无比爽悦,此“山”绝非一般之山,应与韩愈说的“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奇山相似,是以柔美著称的。然而柳宗元渴望见到长安和长安的亲友,在秋季,草木变衰,自然界一片荒凉之时,登山临水,触目伤怀,更使人百端交感。此时此刻他眼中的这些山峰就不再是柔美的,而像尖刀一样剜割他的心肠。“看山”引起其内心之无比痛苦心情,寓情入景,颇为贴切。 “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作者把“海畔尖山”比作“剑鋩”来“割愁肠”,可知诗人是怎样的痛苦心情。作者之“愁”,如何到这般程度呢? 元和十年(815)正月,在永州艰难地等待了十年之久的柳宗元终于接到了来自朝廷的诏书,召他和同时被贬的刘禹锡等人一道返京。然而,回到京城席未暇暖,接踵而来的打击顷刻间便再一次粉碎了他重新燃起的希望。他再次遭贬,而且是更遥远的边荒之地的柳州。“官虽进而地益远”,与永州相比,柳州的环境更为恶劣。“柳在唐时,为极边”,“山川盘郁,气聚不易疏泄,故多岚雾作瘴,人感之多病胪胀”,“不帷烟雾蒸郁,亦多毒蛇猛兽”(《柳州府志卷二八》)。这样的环境,对在永州已呆了十年、身心备受摧残的柳宗元来说,无疑具有更大的威胁性。所以他到柳州不久,便旧疾未愈,还添新病。先是因长疔疮而差点要了命,接着又因感染霍乱而痛苦无比。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已是气衰体弱、筋骨毕露。他无时不在深深地怀念故乡,可是,愿望与现实无法融合,回归长安的希望渺茫得近乎为零,每次想到自己的经历与苦难,似乎都会增加他锥心刺骨般的失落感,从而展现出一种往复循环不能自已的悲剧心路历程。 “尖山”是实写,但“海畔”却是虚写。有学者认为,诗人心目中的“海”,其实是指佛教中“苦海”。这一说法也不无道理,“苦海”正是柳宗元一生经历的自况。如今柳三度遭贬身在柳州这一更为穷困之所,欲归不能,这柳州贬所,不正是一个深深的“苦海”吗?“畔”是“边”的同义词,佛教道教不是认为人世苦海无边吗!柳宗元本人也是一个对佛学很有研习之人,他曾在《送巽上人赵中丞叔父召序》中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故而,柳在此“愁苦弥漫甚至深重”的诗歌中将此“海”指为“人世苦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综合全诗“思乡思归,欲归不能,愁苦不已”的思想情感。诗人正是想通过将此诗寄给亲朋故友,让他们知道他正在苦海中挣扎,也多么希望自己的亲人故友们能想尽办法,施以援手,助自己早日离开这蛮荒苦地,回京与亲人团聚。然而,这有可能吗?作者再用“尖山”暗指座座尖挺像剑尖一样刺向天空,表明自己的愤闷与不满。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现实是残酷的,希望是渺茫的,身在贬所,“望故乡”而不能归当然是痛苦的。于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希望能望见故乡,山山都可以眺望,然而眼睛只有一双,身子只有一个,该怎么办呢?或许曾经令自己豁然明白了许多哲理的佛教,使自己从中得到解脱,而和他一同看山的浩初上人,便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佛经中不是有“化身”的说法吗?于是突发奇想,想“化身千亿”散上峰头,尽情而望。但终归这是一种梦幻,一种奢侈罢了。从诗的情绪可以看出,他与永州的心态有了较大的反差。在永州还能顶着严寒“独钓寒江雪”,“自放山泽间”(新唐诗本传)。如今,再度“风波一跌逝万里”,作者的身心哀痛确是可想而知了。 诗人通过奇异的想象,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埋藏在心底的郁抑之情,不可遏止地尽量倾吐出来,使人读来倍觉凄惋,堪称名篇。

返回目录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的注释译文

⑴与:同。浩初:作者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柳宗元。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山:指柳州附近山峰。京华:京城长安。亲故:亲戚、故人。⑵海畔:畔,边。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剑铓(máng):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玉篇》卷十八:“鋩,刃端。”⑶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⑷若:假若。化得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千亿:极言其多。《诗经·大雅·假乐》:“千禄百福,子孙千亿。”⑸散上:飘向。一作“散作”。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 海边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怎能让此身化作千千万万,撒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返回目录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的诗意

在这首诗里,诗人就是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形象思维来揭示其内心世界的。诗题标明“寄京华亲故”。“望故乡”而“寄京华亲故”,意在诉说自己惨苦的心情、迫切的归思,希望在朝旧交能够一为援手,使他得以孤死首丘,不至葬身瘴疠之地。 我们知道,柳宗元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进步诗人。早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积极进行政治活动。不幸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十年之后,又被分发到更遥远的边荒之地的柳州。这诗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当时,他正当壮盛之年,“一斥不复,群飞刺天”(韩愈《祭柳子厚文》),政治上不断遭受到沉重的打击,使得他心情愤激不平,终年生活在忧危愁苦之中。《新唐书》本传说他“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这诗里一连串的奇异的想象,正是他那“堙厄感郁”心情的写照。 他之所以“自放山泽间”,为的是借山水以消遣愁怀;然而借山水以消遣愁怀,如同李白所说借酒浇愁一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怀消愁愁更愁。”特别是那秋天季节,草木变衰,自然界一片荒凉,登山临水,触目伤怀,更使人百端交感,愁肠欲断。诗人从肠断这一意念出发,于是耸峙在四周围的崇山峻岭,着眼点就在于它的巉削陡峭,在于它的“尖”,从而使群山的形象,转化为无数利剑的锋芒,这“愁肠”仿佛就是被它们割断似的。说“海畔尖山”,正以见地处西南滨海,去故乡之远。身在贬所,“望故乡”而不能归,当然是痛苦的;然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古乐府《悲歌行》),却又能从痛苦中得到某种满足。于是在无可奈何的矛盾心情的支配下,他就尽情的望去,唯恐其望得不够。这无数的象“剑芒”一样的“尖山”,山山都可以望故乡,可是自己只有一个身子,一双眼睛,该怎么办呢?柳宗元是精通佛典的,而和他一同看山的浩初上人,便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佛经中不是有“化身”的说法吗?在一种微妙的启示下,于是他就想入非非,想到“化身千亿”了。

返回目录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怎么读

读音如下:

yǔ hào chū shàng rén tóng kàn shān jì jīng huá qīn gù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意思是:意思是(我)与浩初上人一同看山(写了诗)寄给在京华(京城的美称)的亲友故人(看)

全诗原文如下: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朝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译文对照:

海边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怎能让此身化作千千万万,撒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扩展资料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赏析:

此诗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样,都是寄怀之作,通过登临所见,触景伤情,抒发怀念友人和故乡之情,只是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所不同。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七律,诗中托景抒怀,曲折传情,意在言外。这首诗是七绝,诗中熔情入景,用浅显的语言来描写内心中隐情,表现得鲜明突出。二诗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这首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问题和解答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