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很多人可能对辛弃疾的 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的词意和清平乐大意 急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辛弃疾的 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的词意和清平乐大意 急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辛弃疾的 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的词意
- 2、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大意 急!
- 3、《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的意思
- 4、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诗词赏析
- 5、辛弃疾的<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 6、2.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 的解释
- 7、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8、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的诗意
- 9、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抒发了什么情感
- 10、《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解析
辛弃疾的 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的词意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这是一首乡情词。其显著特点是用日常的口语和白描的手法,不事渲染,表现朴素的农村生活,勾勒鲜明的艺术形象。
上片描写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所以说“从今万事足”。下二句“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足”的补充说明,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可知逢到“社”日,就要分肉,所以有“分社肉”之说。
下片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直接入词,更使本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这既有很强的情节性,又具强烈的行动性、连续性。可以设想,如果画家把这场面稍事勾勒、着色,就是一幅生气勃勃的农村风俗画;如果作家用散文把这场面和人物的活动记下来,又可成功为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小品。只是平常的几句话却具绘画的立体美,又具散文的情节美,稼轩运用语言文字功力娴熟,由此也可见一斑。
毋庸讳言,这首乡情词,描写的农村是一片升平气象,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有酒有肉,丰衣足食,未免太理想化了。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江南广大农村局部的安宁是有的,但也很难设想,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生活得很幸福、愉快。当然,这不是说辛弃疾有意粉饰太平,而是因为他接触下层人民的机会很少,所以大大限制了他的眼界,对生活的认识不免受到局限。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大意 急!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上片描写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
下片摄取儿童偷梨枣这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使本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参见:
http://www.yuwen789.com/book/reading/reading_1853.html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的意思
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这是一首乡情词。其显著特点是用日常的口语和白描的手法,不事渲染,表现朴素的农村生活,勾勒鲜明的艺术形象。
上片描写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所以说“从今万事足”。下二句“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足”的补充说明,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可知逢到“社”日,就要分肉,所以有“分社肉”之说。
下片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直接入词,更使本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这既有很强的情节性,又具强烈的行动性、连续性。可以设想,如果画家把这场面稍事勾勒、着色,就是一幅生气勃勃的农村风俗画;如果作家用散文把这场面和人物的活动记下来,又可成功为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小品。只是平常的几句话却具绘画的立体美,又具散文的情节美,稼轩运用语言文字功力娴熟,由此也可见一斑。
毋庸讳言,这首乡情词,描写的农村是一片升平气象,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有酒有肉,丰衣足食,未免太理想化了。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江南广大农村局部的安宁是有的,但也很难设想,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生活得很幸福、愉快。当然,这不是说辛弃疾有意粉饰太平,而是因为他接触下层人民的机会很少,所以大大限制了他的眼界,对生活的认识不免受到局限。(
回答者:kukukuxzjxzj-千总四级
2-2417:11
上片描写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所以说“从今万事足”。下二句“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足”的补充说明,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可知逢到“社”日,就要分肉,所以有“分社肉”之说。
下片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直接入词,更使本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这既有很强的情节性,又具强烈的行动性、连续性。可以设想,如果画家把这场面稍事勾勒、着色,就是一幅生气勃勃的农村风俗画;如果作家用散文把这场面和人物的活动记下来,又可成功为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小品。只是平常的几句话却具绘画的立体美,又具散文的情节美,稼轩运用语言文字功力娴熟,由此也可见一斑。
毋庸讳言,这首乡情词,描写的农村是一片升平气象,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有酒有肉,丰衣足食,未免太理想化了。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江南广大农村局部的安宁是有的,但也很难设想,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生活得很幸福、愉快。当然,这不是说辛弃疾有意粉饰太平,而是因为他接触下层人民的机会很少,所以大大限制了他的眼界,对生活的认识不免受到局限。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回答者:天涯Number1-试用期一级
2-2621:57
【注释】1.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泛指南方的方言。
2.翁媪(ǎo):老翁、老妇。
3.亡(wú)赖:指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4.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多音字)
5.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6.醉里:醉意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潺潺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对白发老夫妻亲热地坐在一起用吴地方言聊天,还带着几分醉意。或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编织鸡笼;还有那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草地上剥莲蓬。或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诗词赏析
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题解】
自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至光宗绍熙二年(1191),辛弃疾被罢官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长达十年之久。据今人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推论,此词“当作于隐居带湖最初之三数年内”。辛弃疾在带湖的居第依山而建,所以他称之为“山园”。从词序可知,词写的是他巡视山园的所见。
句解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郁郁葱葱的青松翠竹,与云端相连。生活在这青松、翠竹、白云间,辛弃疾怡然自足。
他所以感到“万事从今足”,不仅是因为可以徜徉于山间林泉,更因为松竹身上,寄寓着他高洁的心性。松、竹、梅,岁寒三友也。在文人雅士看来,它们是坚贞顽强、持节不阿的象征。
“从今足”三字,说明这之前的辛弃疾从来没有感到满足过。这全是因为故乡沦陷,因为国家危难,因为壮志难酬。南归后的辛弃疾不但没能在抗金战场上英勇奋战,反而在复杂的官场上摔得头破血流。他痛苦、抑郁、怨恨,极度的失望中又还带着从不放弃的希望。
“连云松竹”是否真的就令辛弃疾从此心满意足了呢?从他闲居带湖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依然还有愤懑、不平,他始终是一个铮铮铁骨的爱国英雄。不过,幽美的自然环境,闲适的乡村生活,还是能淡化他的愁怀,或者暂时让他忘记烦忧。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闲居的词人亲自拄着竹杖,到村东头主持祭祀的人家分回应得的一份社肉,而自家新酿的白酒正好刚从糟床上榨出来。有酒有肉,足可醉饱逍遥。“社肉”,古时乡俗,春秋两次祭土地神,称社日,祭神结束后,会将作为祭祀品的牲畜熟肉分给各家,以求降福。“床头”,指糟床,酿酒器具。
能分得社肉,说明闲居乡里的词人已经融入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就着社肉,喝着新酒,在词人看来,这样的生活悠哉游哉、休闲自适,更可令他“万事从今足”。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秋天的西风吹熟了山园里的梨子、枣子,孩子们拿着长长的竹竿,在树下偷偷地打果子吃。
乡村人家的果树长在房前屋后,顽皮的孩子总会趁主人不注意偷打几个果子。一个“偷”字,表现出孩子们小心翼翼的样子。他们大概是边打果子,边紧张地东张西望,看看有没有人来。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辛弃疾发现了这些顽皮的村童,却毫不生气,反而命令家人:不要去惊动这些可爱的孩子!他自己则找了一个僻静的地方躲了起来,安闲地看着孩子们把刚熟的梨枣打摘个够。
秋风中,褐色的梨、红色的枣挂满枝头,几个小孩踮着脚,手里的长长竹竿在树上晃来晃去;另一边的角落里,白发的“老夫”躲在静处,微笑着观看这些孩子的“小把戏”。画面中一老一少,一动一静,妙极趣极。
这一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杜甫的《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杜甫怜惜偷枣的穷老妇人,是同情她的遭遇;辛弃疾任由孩子们偷枣,是出于由衷的爱怜,也是为了感受他们的快乐。虽然两人面对的情况不同,但其中的宽厚、人道是相通的。
评解
这首秋日即事的小令,用平实朴素的描叙,写词人闲居期间田园生活之乐趣,表达了他闲适达观的心情和对乡村风土人物的由衷喜爱。
辛弃疾的<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原文:连运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2.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 的解释
所见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欲,想要。捕,捉。鸣,叫。
讲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山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震荡的意思,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描绘了一幅十分有趣的农村牧童生活画。前两句描写了小牧童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祥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间接点出他的心情。后两句继续描写神态,只是“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止,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表现了诗人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的过人能力。全诗纯用白描手法,语言清新流畅,把纯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宋代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标签:农村词场景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译文
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线。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
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著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注释
⑴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检校:核查。
⑵连:连线。
⑶足:满足、知足。
⑷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可知逢到“社”日,就要分肉,所以有“分社肉”之说。
⑸白酒:此指田园家酿;床头:指酿酒的糟架;初熟:谓白酒刚刚酿成。
⑹西风:指秋风。
⑺偷:行动瞒着别人。代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
⑻莫:不要。旁人:家人。
⑼闲:悠闲;看:观察,观看。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作者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的其它作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青玉案·元夕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清平乐·村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更多作品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的诗意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的诗意是断崖上挺立着修长的翠竹,竹丛中盛开着冰清玉洁的梅花。绕过曲曲弯弯的清流长溪,黄昏中盖满白雪的小屋里香气飘洒。过路人折梅在疏篱边系马,梅虽残仍然有高枝挺拔。高枝上留下了寒梅数点,是因为娇懒的春天还未到这山崖。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作品。词上片描写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下片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直接入词,更使此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将主人公形象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耐人寻味。
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抒发了什么情感
抒发了作者想要在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有酒有肉,丰衣足食,理想化的地方生活。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作品。词上片描写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
全文: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翻译:
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
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扩展资料:
这首乡情词,描写的农村是一片升平气象,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有酒有肉,丰衣足食,太理想化了。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江南广大农村局部的安宁是有的,但也很难设想,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生活得很幸福、愉快。
这不是说辛弃疾有意粉饰太平,而是因为他接触下层人民的机会很少,所以大大限制了他的眼界,对生活的认识不免受到局限。
下片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直接入词,更使此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将主人公形象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耐人寻味。
”藉“西风”点明时间是在秋天。“犁枣山园”,展现出庄园内的犁树和枣树上果实累累的景象,透露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犁、枣。
“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解析
赏析一上片描写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所以说“从今万事足”。下二句“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足”的补充说明,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可知逢到“社”日,就要分肉,所以有“分社肉”之说。下片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直接入词,更使此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这既有很强的情节性,又具强烈的行动性、连续性。可以设想,如果画家把这场面稍事勾勒、着色,就是一幅生气勃勃的农村风俗画;如果作家用散文把这场面和人物的活动记下来,又可成功为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小品。只是平常的几句话却具绘画的立体美,又具散文的情节美,稼轩运用语言文字功力娴熟,由此也可见一斑。毋庸讳言,这首乡情词,描写的农村是一片升平气象,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有酒有肉,丰衣足食,未免太理想化了。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江南广大农村局部的安宁是有的,但也很难设想,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生活得很幸福、愉快。当然,这不是说辛弃疾有意粉饰太平,而是因为他接触下层人民的机会很少,所以大大限制了他的眼界,对生活的认识不免受到局限。赏析二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四十八岁的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但随即又因台臣王蔺的弹劾,被免掉了职务,作者不得不回到在上饶灵山之隈建成不久的带湖新居过退隐的生活。作者不仅没有因被迫闲居而苦恼,反倒有摆脱官场纷扰的愉悦。因此,在闲居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赞美带湖风光、歌唱村居生活的词篇。这首词便是其中之一。题目中的“山园”,就是他的带湖居第。洪迈的《稼轩记》说,这里“其纵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有三十尺”,“既筑室百楹,才占地什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决决,居然衍十弓”。“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整个庄园,廊庑曲折,花木扶疏。亭台有植杖亭、集山楼、婆娑堂、信步亭、涤砚渚……陈亮的《与辛幼安殿撰书》则说,“作室甚宏丽”,朱熹曾“潜入去看,以为耳目所未睹”。“检校”,是查核的意思。上阕写闲居带湖的满足。“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上句写景,说山园的松竹高大,和天上的白云相连,饱含着赞赏之情,使人想到的是林木葱笼,环境清幽,准确地把握住了隐居的特色。如果舍此而去描绘楼台亭阁的宏丽,那就不足以显示是隐居了,而会变为庸俗的富家翁的自夸。下句抒情,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这一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的。《老子》一书中,即从正面教诲人说“知足者富”,“知足不辱”,又从反面告诫人说“祸莫大于不知足”。作者这一思想,虽然是消极的,但是比那些勾心斗角、贪得无厌之徒的肮脏意识却高尚得多。这两句领起全篇,确定了全篇的基调。“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从一个侧面来写生活上的“足”。上句说同邻里的关系融洽,共同分享欢乐。“拄杖”,表明年老。估计词人这时,已是年过半百。“分社肉”,是当时仍存的古风,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据下文,这里所说的应是秋社分肉。下句说山园富有。“白酒”此指田园家酿。“床”,指酿酒的糟床。“初熟”,谓白酒刚刚酿成。李白《南陵叙别》有句云:“白酒初熟山中归,黄鸡啄麦秋正肥。”如此说富有,意近夸而不俗。因为饮酒是高人雅士的嗜好,所以新分到了社肉,又恰逢白酒刚刚酿成,岂不正好惬意地一醉方休吗?读了这两句,不禁使人想起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下阕“书所见”,表现闲适的心情。“西风犁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藉“西风”点明时间是在秋天。“犁枣山园”,展现出庄园内的犁树和枣树上果实累累的景象,透露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犁、枣。“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反映词人对偷梨、枣的儿童们的保护、欣赏的态度。这两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杜甫《又呈吴郎》的“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都是对扑打者采取保护的、关心的态度,不让他人干扰。然而两者却又有不同:杜甫是推已及人,出于对这“无食无儿一妇人”的同情。作者是在“万事人今足”的心态下,觉得这群顽皮的儿童有趣,要留着“老夫静处闲看”;杜甫表现出的是一颗善良的“仁”心,语言深沉,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片万事足后的“闲”情,笔调轻快。陆游乡居时曾说“身闲诗简淡”。作者的这首词,也是因“身闲”而“简淡”的。它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而将主人公形象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实在耐人寻味,这也正是它“简淡”的妙处。谢谢采纳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