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的故事和端午节包粽子的时候粽子像什么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的故事和端午节包粽子的时候粽子像什么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的故事

  •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有很多种,最主要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相传屈原跳河以后,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屈原的身体,所以纷纷往河里扔粽子。慢慢延续下来就变成了在端午节要吃粽子。端午节的习俗除了吃粽子之外还有赛龙舟、吃咸蛋等。

  •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返回目录

端午节包粽子的时候粽子像什么

  • 端午节包的三角形粽子像小山包

    ,端午节包长棍状的粽子像粗棍。

  • 像一个立体的山

  • 返回目录

    【端午】粽子为啥都有个“角”

    端午节又来了,你都知道有哪些习俗?说几个高冷的先: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吃五毒饼等;再说几个亲民的:悬挂菖蒲、艾草,赛龙舟,以及最最熟悉的吃粽子!

    今天和大家一起研究的就是这个粽子话题,世界上最早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粽子的形状是怎么进化的?粽子应该怎么吃?

    粽子为啥都有“角”?

    粽子的馅料变化多样、甜咸不一,但外形却都是惊人的统一:带角!这仅仅是为了好包扎吗?当然不是,其实粽子的形状是有来历和寓意的。

    端午节吃粽子祭祀屈原是流行的说法,粽子作为祭祀用品是一种包含着特定内容的吉祥物。传统的粽子大都有角,粽子的祭祀功能即来自于外形上的角。

    动物的角尤其家畜牛的角,很早就是古人崇拜的灵物,并被用作祭祀神灵以祈年求丰。有关古人以动物的角作祭祀的可靠记载,最早可以追溯至周代。粽子的外形来自于对动物的模仿。

    《礼记·王制》说:祭天地之牛角茧栗,宗庙之牛角握,宾客之牛角尺。意思是说,祭天地所用的牛角如茧栗,宗庙祭祀用的牛角长度不出把,宾客所用牛角尺把长。牛角作为灵物,不仅用于祭祀,也用于宾客宴席的祝福。《诗经·豳风·七月》说:称彼觥,万寿无疆!这是用兕牛角杯来举杯畅饮祝福。可见,上古祭祀神灵所供奉的牺牲,往往以角为贵,角是人神沟通的灵物。

    早期的粽子角黍,制成角形,正是对动物角的模仿。这种模仿的意义就在于赋予粽子以祭祀的功能。由此,制成角形的粽子就与动物的角一样成了沟通人神的灵物。

    而最早的粽子“筒粽”却不是“多角”的。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

    世界各地的粽子都啥样?

    粽子品种各异,而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两种,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先看看最大的粽子:广西壮族出现过最大的粽子,它是将芭蕉叶垫在一个特大的方形笼格中,内放50公斤淘净并拌有酱油的糯米,再拌入一只去皮骨、切成小方块的猪腿的肉,面上复一层芭蕉叶,隔水蒸熟,这种粽子壮族人叫“口粽粑”,可供一家三口吃两个月。

    再看看最小的粽子:在上海一些酒楼饭馆中,宴席点心供应“迷你粽”,小得象手指一般,每50克糯米加4小块火腿,可包4只小粽子,白线缠绿叶,玲珑淡雅。看到这样的粽子,你还舍得剥开吗?

    其实早在古代时,我国制作粽子的技术就传到了国外,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有吃粽子的习俗。

    朝鲜的粽子被称为“车轮饼”。人们把鲜嫩的艾叶煮后捣碎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车轮形状,吃时味道可口。

    菲律宾人喜欢包长粽子,风味与中国浙江一带的粽子不同。粽子还是菲律宾人过圣诞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印度尼西亚人对粽子馅特别讲究,常用鲜肉末加香菇、葱做粽馅。吃时香滑可口,多吃不腻。

    哥斯达黎加的粽子是用经过特别加工的带粘性的玉米粉为主要原料,配以鸡肉、牛肉、胡萝卜、土豆等,有的还浇上牛肉汁,然后用新鲜的芭蕉叶包成扁方形。

    墨西哥人也有吃粽子的习俗,他们把粽子称为“达玛尔”。主料是粗颗粒的玉米面,用肉片和辣椒作馅,用玉米叶子或香蕉叶子包成,别有风味。有“粽子节”以欢庆玉米丰收,在节日中,家家户户用芭蕉叶包玉米和牛肉、鸡肉、胡萝卜、土豆、辣椒等煮熟后食用。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时吃粽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欢庆圣诞节,边吃粽子,甚至已出嫁的女儿也赶回娘家,再尝娘家粽子的风味。

    那么,粽子应该怎么搭配吃?

    咸鸭蛋

    端午午餐有吃“十二红”的说法,顾名思义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咸鸭蛋因其蛋黄鲜红,被列入“十二红”之一。

    茶具有解甜和解油腻的作用,特甜的粽子,如枣泥、豆沙等,可以配薄荷茶、绿茶,能增进葡萄糖的代谢,清热去腻;比较油的粽子,如鲜肉、火腿、香肠等,配普洱茶、菊花茶、山楂茶,帮助消化。

    木瓜、菠萝

    木瓜、菠萝清甜消食,缓解吃完粽子后嘴里油腻的感觉,这种吃法既美容又助消化。

    食用菌

    吃肉粽时最好搭配些清口的汤类,如香菇汤、紫菜汤,因为香菇和紫菜有去油、解腻、排毒的功效,如果再搭配着吃些黑木耳、洋葱、菠菜等,就不用担心胃肠的问题了。

    小菜、沙拉

    无论是粽子还是包子、艾叶粑,都属于容易让人产生油腻饱胀感的食物,所以不要辅以大鱼大肉,最好配上清粥小菜或水果沙拉。

    最后来讨论一个严(si)肃(bi)的问题,粽子到底是甜的还是咸的?

    在南北两地在豆花问题上,甜咸口味的对立,一到端午节粽子问题上却瞬间就扭转过来,先前的北咸豆花党马上转变为北甜粽子党,而南甜豆花党则转变为南咸粽子党。

    在粽子的口味问题上,也有南北差异,北方人喜欢吃甜棕,而南方人喜欢吃肉棕。有网友说粽子就应该是红豆、蜜枣味的好吃,不认同的网友则认为“粽子就应该是咸的”。甜味粽子加入糖浆或砂糖、红糖、红枣、甜豆沙等甜味食品调味,咸味的粽子有咸火腿、咸肉、蛋黄等材料。

    但是现在的“重口味粽子”越来越多,潮汕手工双烹粽、顶级猫山王榴莲粽、混合着芝麻油火麻仁的巴马长寿粽……有抽样调查数据还显示,重口味粽子吃货最多的地区分别是:广东、福建、上海、北京、成都。其中,八成重口味粽子吃货都是女性。

    那么追根到底,粽子在发明之初,到底是什么口味的?唐朝时,人们用白米包粽子,无所谓甜咸。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明朝时粽瓤又出现了蜜枣豆沙、猪肉细茸等新馅心。这时粽子才出现荤素甜咸之分。等到了清乾隆时,又出现火腿粽子等新品种。此后社会越发展,粽子的口味越多,放啥的都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吃不到的口味。说不准哪天,粽子也能下火锅了!

    甜党咸党唇枪舌战、互不相让,其实最理想的解决办法是:等咱有钱了,来一份甜的,再来一份咸的!

    返回目录

    端午节的粽子简单图怎么画

    先是一个三角,然后把三角中间画一或两条条有弧度的线中间分隔变叶子,就画好了。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