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很多人可能对徐悲鸿奔马图简介和奔马图的故事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徐悲鸿奔马图简介和奔马图的故事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徐悲鸿奔马图简介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含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徐悲鸿早期画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
奔马图 2
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这幅画是徐悲鸿他跟在六匹马旁跑,通过观察。回到家里,把他认为最精彩的片断画下来。你看!那六匹马的神态、动作各不相同。有的四脚腾空;有的前脚落地后脚翘起;有的……徐悲鸿不愧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画家。他画的《奔马图》中的马是栩栩如生的。
奔马图的故事
奔马图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俊,风入四蹄轻。”这是杜甫对马的赞美。而徐悲鸿画的则马是在战斗的马,更加生动、活灵活现,他画的《奔马图》真让人叹服叫绝。
1931年,日本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徐悲鸿为了抒发自己的悲愤,连夜画下了这张《奔马图》。
看图中的马,体态轻盈,神形兼备,无论从正面、侧面哪个角度去看都极为生动健美。他昂首扬尾、四蹄腾空、自由奔放、动作协调,既使人感受到力量,又激发人们的想象。
它的鼻子一鼔一鼓的,喘着粗气,毛发迎风飘动,好像它要飞出画面,成为一匹真正在战场上杀敌的马。
马身上没有辔头、鞍镫、缰绳,这更让人们觉得马正在飞速前进。
仔细看,作者只用了几笔,就勾勒出了这匹马,他并非潦潦草草,和真正的马极像。两耳尖尖如同削竹一般,还有那马蹄,要是一般人画,肯定会画得很细致,反而画的不搭配,可是在徐悲鸿先生的笔下,只是简单的画了几个不规则的四方形,就极为生动。
徐悲鸿画的这匹马,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它成为了正在觉醒的民族象征∶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是画家与时代的交融,从英俊的形象和勇敢,自由奔向光明的精神,代表着中国绘画新的高峰。
陕西省西安市 高新三小 五年级一班 胡国锐
徐悲鸿的奔马图象征着什么 跪求了
寓意中华民族像马一样昂扬前进,不屈不饶。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
此幅《奔马图》,绘一骏马急驰飞奔的情景。笔墨淋漓酣畅,意蕴深刻,神型兼备,栩栩如生。马的各部位以浓淡墨晕染,在笔墨深浅变化和层次中,表现西画所强调的明暗关系,特别是在马的头部施一笔白粉,表现出头部的高光,增强了立体感和质感。
马腿的刻画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马的颈部和腹部弧线粗重,表现出肌肉的力度,而鬓毛和马尾在运笔施墨上杂而不乱,表现出马奔跑时鬓毛飞扬的潇洒。是徐悲鸿画马的一件精品杰作。
扩展资料:
徐悲鸿先生是推动中国画继承、发展和传播的美术教育家,更是将自己的 艺术、个人的生活、工作、社会 交往与影响,甚至生命,与国家、民族的利益、荣辱相互结合、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文化斗士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马是徐悲鸿绘画的标志性题材,他笔下的马千姿百态,充满着激情和活力。并且他的奔马往往因时因事有感而作,激情寓于笔墨间,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马的精神,是忠诚,是高贵,是奔驰,是不可征服。马的神韵,则是马在与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的历史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奉献美的史诗。纵观历史。马,从远古的沙场尘烟中驰骋而来,雄浑、高昂、豪迈。
几千年来,马用自己的力量和赤诚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随人类的发展流动为一种精神,成就了源远流长的神韵。马,是保家卫国、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的英雄征战疆场、驰骋翱翔的翅膀。从人类的发展中去追溯马的精神,更能感受到马是人类最亲密、最友善的朋友的真正含义。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汉族,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
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徐悲鸿奔马图
徐悲鸿奔马图是徐悲鸿于1941年画的一张奔马图,纵326厘米,横112厘米,纸本水墨,现藏于宜兴徐悲鸿纪念馆。时值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国之情。
在徐悲鸿的一生中,有多幅以马为题材的名画。以这幅画为代表。这幅《奔马图》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奔马图》 真迹。是徐悲鸿1941 年所画,画幅右侧有题词:“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结果之。企予望之。悲鸿时客槟城。”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含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画中的马肌肉强健,腹部圆实,头略向右倾,鼻孔略大。这匹马正腾空而起,昂首奋蹄,鬃毛飞扬,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让人热血沸腾。作者只寥寥几笔,就使这匹马有形有体,刚劲有力。作者用浓墨来体现鬃毛的厚密,用淡墨枯笔扫出其飞扬之势。该画中,采用了西方绘画中体与面、明与暗分块造型的方法,同时吸收传统没骨法,结合线描技法,纵情挥洒,独具一格。马的头顶、胸部、马蹄、臀部留白,有强烈的光影效果。腹部阴影处,用墨比较淡,显示出了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质感。这幅《奔马图》能让人感受到马呼出的热气、滚烫的体温,甚至淋漓的汗水。它强健的生命力正是抵抗侵略的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作者简介
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奠基者之一,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自幼承袭家学,研习中国水墨画。1919年留学法国,学习油画、素描。1927年回国后曾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平艺专校长。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影响的作品。
奔马图表达了徐悲鸿怎样的思想感情
徐悲鸿有许多《奔马图》作品,以最著名的一副为代表来阐述思想感情。
这幅《奔马图》画于1941年,正是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
在这幅画中,徐悲鸿巧妙运用了国画墨色的干、湿、浓、淡,画中的马腾空而起,昂首奋蹄,鬃毛飞扬,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让人热血沸腾。
它强健的生命力表达了徐悲鸿表达出的一种抵抗侵略的民族精神。
奔马图表达了什么寓意
表达了画家的爱国之情,同时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
名词解释:
《奔马图》这件作品是画家徐悲鸿在1948年赠给史学家邓蜀生的礼物。徐悲鸿的《奔马图》作于1948年初冬,其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三大战役,傅作义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提议,北平和平解放在即。
人物简介: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等地区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徐悲鸿的奔马图简介
《奔马图》这件作品是画家徐悲鸿在1948年赠给史学家邓蜀生的礼物。
画高3.26米、宽1.12米的这幅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奔马图》
真迹。大师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