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劝谏怎么读 劝谏的读音和姚崇有哪些功绩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劝谏怎么读 劝谏的读音和姚崇有哪些功绩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劝谏怎么读 劝谏的读音
- 2、姚崇有哪些功绩
- 3、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的名臣
- 4、设四方馆为官吏也是赞叹哪个
- 5、姚崇的读音
- 6、救时之相 是谁
- 7、姚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几他的由来是什么
- 8、袁天罡替人选女婿,众人都嗤之以鼻,最后这个女婿如何了
劝谏怎么读 劝谏的读音
1、劝谏(quànjiàn),汉语词语。释义:规劝谏诤。
2、语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弟自今以后,不饮酒,诸般听人劝谏便了。唐元稹《连昌宫词》:“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
姚崇有哪些功绩
姚崇(公元650年-公元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父姚懿,曾任硖石县令,祖籍江苏吴兴,因先辈世代在陕州为官,遂定居陕州硖石(今属陕县硖石乡)。崇出身于官僚家庭。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特别是在玄宗朝早期为相,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远。
姚崇不是一个高谈阔论的理论家,而是一个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实干家。
姚崇在做了玄宗的宰相之后,就提出要改变这种状况。他提出的理由是:对佛教的信仰,主要是在内心的虔诚,而不在于外表的形式;以往的一些信仰佛教的帝王权贵,都没有得到好的结果;贞要心怀慈悲,做的事有利于人民,使人民得到安乐,就是符合于佛教的要旨,何必妄度坏人为僧尼,反而破坏了佛法呢?玄宗接受了他的意见,下令有关部门,暗中进行调查,将一万二千多冒充的和滥度的僧尼还俗为农。对于这种宗教流弊,姚崇直到死的时候,也还是持反对态度。他在遗嘱里猛烈地抨击了佛教,用正反对比的方法,戳穿了佛教僧徒所宣扬的一些预言;他坚持佛即是觉的观点,信仰在乎内心,只要行善不行恶,就行了。他无情地揭露了那种将佛教僧侣的宣传当作事实的无知行径,那种抄经写像、破业倾家、施舍自身、为死人造像追福等愚昧风俗,指出,这都是“损众生之不足,厚豪僧之有余”;他嘲笑了那些所谓通才达识之士,也不免于流俗,成了上述种种怪现象的俘虏,;他认为佛教的宗教活动,乃是有害于苍生的弊法,要他的子侄们警惕,不要上当,在办他的丧事时,即使不能完全摆脱佛教陈规陋习的束缚,在斋祭、布施方面,也只能略事敷衍,不能铺张浪费。他也顺便提到了道教,指出道教的本旨是尚玄虚,不谈趣竞;只是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而变了样。这种着眼于实际的求实精神,对宗教所持的否定态度,离无神论已不太远了。
开元四年(716年),山东(泛指华山以东之黄河流域)蝗害成灾,老百姓受迷信思想束缚,不敢捕杀,而在田旁设祭、焚香、膜拜,坐视庄稼被蝗虫吞食。姚崇上奏,引《诗经》及汉光武诏书,证明蝗虫是可以捕杀的;历代以来,有时候所以捕杀不尽,那是由于人不努力,只要齐心协力,就可以除尽。他说:“蝗虫怕人,故易驱逐;苗稼有主人,故救护者必定卖力;蝗虫能飞,夜间见火,必定飞往;设火于田,火边挖坑,边焚边埋,定可馀尽。”玄宗说:“蝗是天灾,是由于德政不修所致,你要求捕杀,这不是背道而驰吗?”姚崇又说:“捕杀蝗虫,古人行之于前,陛下用之于后,安农除害,是国家的大事,请陛下认真考虑。”玄宗被说服。但当时朝廷内外,都说蝗虫不能捕杀,玄宗说:“我同宰相讨论,已定捕蝗之事,谁再反对、,即行处死。”于是派遣御史分道督促,指挥老百姓焚埋蝗虫。结果颇见成效,当年农业获得了较好的收成。
开元五年(717年)正月,玄宗决定到东都洛阳去,这不完全是为了巡幸,而是因为关中收成不好,粮运要增加,’皇帝到了东都,就可以减轻这方面的负担。正在这时,太庙的房屋倒塌,这在当时又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玄宗召见宰相宋景、苏颐,问他们这是什么缘故。他们解释说,太上皇死还不到一年,三年的丧服未满,不应该行幸;大凡灾异的发生,皆为上天的告诫,陛下应当遵守礼制,以答复上天,不要去东都了吧!玄宗听了大约有点不以为然,又把告退的姚崇找来,问道:“我临近从京都出发时,太庙无故崩塌,这是不是神灵告诫我不要去东都呢?”其实,太庙殿本是前秦苻坚时建造,隋文帝创建新都,将北周宇文氏殿移到这里,建造此庙,唐朝又利用了隋朝的旧殿,积年累月,朽蠹难支,故而倒塌。姚崇先向玄宗介绍了这一实际情况,接着又说:“高山含有朽土,尚且不免于崩塌,年久朽木,自应摧折。这次太庙倒塌恰好与陛下东幸的行期偶合,不是因为陛下要出行而太庙倒塌。而且皇帝以四海为家,东西两京,相距不远,关中收成不好,增加粮运,人民劳苦,故陛下出于对人民的爱护而行幸,并非无事笼络人民。何况东都各部门已都作好准备,不去将失信于天下。”最后他提出:一、将神主移到太极殿;二、重新建造太庙;三、皇帝东行计划不变。玄宗听了,很是高兴,说道:“你说的正合我意。”
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的名臣
在中国历史上,最为人们所向往的古代盛世——开元盛世,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是这一伟大盛世的缔造者之一的名臣——姚崇!

姚崇,字元之,后改名崇。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嶲州都督姚懿之子,年轻时生性洒脱,注重气节,勤习武艺,以打猎自娱,二十岁后发奋读书,以孝敬挽郎的身份步入仕途,又考中下笔成章举,授为濮州司仓参军,累迁至夏官郎中。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作乱,攻陷河北数州。当时,军机事务繁忙,姚崇处理得当,有条有理,深受武则天赏识,被擢升为夏官侍郎。圣历元年(698年),姚崇升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后改任凤阁侍郎,又兼任相王府长史。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与桓彦范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为皇帝,复辟唐朝。姚崇恰于此时回到京城,得以参与政变密谋,因功赐爵梁县侯,实封二百户。不久,姚崇被外放为亳州刺史,后历任宋州、常州、越州、许州。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继位。姚崇被征召回朝,担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又升任中书令。姚崇与宋璟协力合作,革除中宗时期弊政,任用忠良,贬黜奸邪,赏罚分明,杜绝请托,使得各项法度重新得到整饬,朝野都认为国家复有贞观、永徽之风。景云二年(711年),姚崇与宋璟密奏睿宗,建议将宋王李成器、豳王李守礼外放为刺史,将岐王李隆范、薛王李业由羽林将军改为东宫属官,并让太平公主迁居东都。太平公主大怒,指责李隆基。李隆基无奈,只得上奏皇帝,称姚崇离间宗室。姚崇因此被贬为申州刺史,后历任扬州长史、淮南按察使、同州刺史。

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党羽,后到新丰(在今陕西临潼东北)检阅军队。当时,姚崇正在同州担任刺史,距离新丰不到三百里,按规定应到行在见驾,而唐玄宗也密召姚崇前来。姚崇到后,与唐玄宗议论天下大事,侃侃畅谈,不知疲倦,唐玄宗有意任命他为宰相。姚崇遂提出十条政治主张。唐玄宗欣然接受。次日,姚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后升任紫微令。姚崇拜相后,佐理朝政,革故鼎新,大力推行社会改革,兴利除弊。他从整饬制度入手,罢去冗职,选用官吏,并抑制皇亲、国戚和功臣的权势,注意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开元九年(721年),姚崇病逝,终年七十二岁,追赠扬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开元十七年(729年),唐玄宗又追赠姚崇为太子太保。

设四方馆为官吏也是赞叹哪个
设四方馆为官吏也是赞叹的是:姚崇。
姚崇(本名姚元崇,651年-721年9月28日),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嶲州都督姚懿之子,唐代著名政治家,唐朝四大贤相之一。
他历任三朝宰相,力主实行新政,推行社会改革,兴利除弊,整顿吏治,淘汰冗职,选官得才;抑制权贵,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721年去世,追赠为扬州大都督,谥号文贞。姚崇祖籍吴兴郡(今浙江省湖州市),年轻时生性洒脱,注重气节,勤习武艺,以打猎自娱,二十岁后发奋读书,以孝敬皇帝(李弘)挽郎的身份步入仕途,又考中下笔成章举,授为濮州司仓参军,累迁至夏官郎中。
人物评价:
1、李隆基:此(房琯)非破贼才也。若姚元崇在,贼不足灭。
2、张说:有唐元宰曰梁文贞公者,位为帝之四辅,才为国之六翮,言为代之轨物,行为人之师表:盖维岳降神,应时间出者也。
3、李巽:姚元崇、宋璟、刘幽求,或辅相一代,致理平之化;或忘身徇难,成中兴之业。
4、崔群:玄宗初得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韩休、张九龄则治,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
5、元稹:昔我玄宗明皇帝得姚元崇、宋璟,使之铺陈大法,以和人神,而又益之以张说、苏颋、嘉贞、九龄之徒,皆能始终弥缝,不失纪律。
6、崔植:明皇守文继体,尝经天后朝艰危,开元初,得姚崇、宋璟,委之为政。此二人者,天生俊杰,动必推公,夙夜孜孜,致君於道。
7、杜牧:姚梁公元崇,登第下笔成章举,首佐玄宗起中兴业凡三十年,天下几无一人之狱。
8、李蔚:仁杰天后、高宗朝上公也,元崇先天、开元中贤哲也。
姚崇的读音
姚yáo崇chóng姚崇(651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省陕县)人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书姚崇初以挽郎入仕,迁兵部郎中。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侵扰河北,连陷数州,军务繁杂,檄书如雪。姚崇剖析若流,皆有条理,得到武则天赏识,擢兵部侍郎、同平章事,迁兵部尚书、名列宰相神龙元年(705年)协助张柬之发动神龙革命,清除张易之兄弟及其党羽势力,迫使武则天还位于唐中宗
救时之相 是谁
姚崇,姚崇(公元650年-公元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父姚懿,曾任硖石县令,祖籍江苏吴兴,因先辈世代在陕州为官,遂定居陕州硖石(今属陕县硖石乡)。崇出身于官僚家庭。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特别是在玄宗朝早期为相,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远。
姚崇,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出身于陕县一个武将之家。父亲姚懿在贞观年间做过幽州都督。姚崇二十岁时,父亲病故,随母亲迁回汝州梁县广成外婆家。广成泽在汝州西六十里,是东都洛阳外围的一处名胜。东汉朝廷曾将这里辟为宫苑,供皇帝游猎娱乐。姚崇继承了父亲的尚武遗风,每日以习武为功课,经常同乡里少年一起到山野射猎比武。十数年坚持不懈的锻炼,炼就一身强健的体魄和勇猛无畏的精神,诸般兵器无所不通。后来饱学之士张憬藏游学路经广成,落脚姚崇家,见姚崇气宇轩昂,眼神里透出一股灵气,非一般山村野夫可比,但与之交谈起来却感到他知识贫乏,文理欠通,力劝姚崇好好读书,增长识见,并鼓励说:“广成是上古贤人广成子所居之地,黄帝曾问道于广成子。你将来当以文才显名,很可能作到宰相一级大官,不要自暴自弃,要好自为之!”从此,姚崇潜心修文,刻苦攻读,学业大进,参加科举,考中进士,步入政坛,先后做了三次宰相。姚崇自幼受父影响,孜孜好学,胸怀大志。长大入朝论政,答对如流,且下笔成章,得到武则天的赏识,初拜侍郎(四品官),后连续升迁,成为武则天、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三朝宰相,是中国封建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晚年,姚祟因参与拥立中宗(李显)复位而受排斥。睿宗在位时,又因建议太平公主退居东都(洛阳),以削弱公主权力而遭受贬职。玄宗继帝位后,召回姚崇复职。他敢于革新,一心辅佐玄宗力除弊政,向玄宗提出:“精简刑法,行仁恕之政;疏远侯臣,不听诬陷之词;限制女宠,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减轻苛税,以利民生;待臣以礼,不得任意屠戮无辜”等许多好建议,为当时的政治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十二月;因儿子受人馈赠,加上他的中书主书赵诲因受外族人贿赂被玄宗定为死罪姚崇设法减轻其罪责,招致玄宗不满,他感到自己再居相位不妥,遂主动申请回避。与此同时,举荐比他小13岁的宋璟取代宰相职务。开元八年(公元720年),玄宗授姚祟太师、太保(正一品)最高虚街,他以年老多病辞而不受。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姚崇病驾,终年72岁。姚崇一生不敬神,不信鬼,不以官高而凌下,不以位尊而专横。虽多次被贬斥,仍能赤胆忠心,敢言直谏,视天下为已任,深受后人敬仰。姚崇入朝做事,负责理案刑狱,正值武则天时严刑峻法横生,他执法公正,把许多人从冤狱中解放出来,引起朝野注目,官职连续晋升。公元698年,武则天破格提升他为尚书,兼相王李旦府长史。五年后,因对罪武则天内宠张易之、张邦昌兄弟,被借突厥犯境这之际调任安抚大使。临行推荐了张柬之任宰相。705年,武则天病重,姚崇从边关回京,同张柬之密谋杀死了张氏兄弟,逼武则天让位给太子显。李显复位,以姚、张为宰相,因姚有功,加封为梁县侯。中宗继位,武家势力十分强大,姚崇没有按受相位,以种种借口出任亳州刺史。之后出现了《大名宫词》中张柬之被杀、武三思和韦后掌权,太子杀死武三思,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中宗掌握朝中大权,李隆基发动政变杀死韦后拥李旦继位的宫廷权力争斗。姚崇幸免于难。李旦继位后,于公元710年,拜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第二次当了宰相。因太平公主想走母亲的道路,掌握大权。姚崇向李旦建议将太平公主安置洛阳,诸王派往各州,确保东宫李隆基之位。昏庸的睿宗李旦如实转告太平公主,使事情败露。李隆基为争取主动,以姚调拨兄妹关系为由,贬姚崇为地方官。这任宰相在职还不到一年。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继位消灭了太平公主的党羽,巩固了地位,决定起用姚崇为相。十月,唐玄宗在骊山下举行盛大阅兵式,参加的有二十万军队,旗帜相连五十余里,但军容不整,秩序紊乱。看到这种情况,玄宗大怒,下令把阅兵式总指挥宰相兼兵部尚书郭元振罢官流放。召姚崇速赴骊山行营。姚崇赶到骊山时,玄宗正游猎于渭河之滨。玄宗问姚崇:“卿颇知猎否?”姚崇回答:“臣少孤,年二十居广成泽,目不知书,唯以射猎为事。四十岁方遇张憬藏,谓臣当以文学备位宰相,无为自弃。尔来折节读书,今虽官位过忝,至于驰射,老而犹能。”于是指挥卒伍,呼鹰放犬,投枪射箭,进退有序。玄宗很称意,即拜姚崇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代替郭元振做宰相。姚崇出任宰相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唐玄宗建议改除武则天晚年以来十几年间混乱政治的积弊十种。主要是罢免冗官,行法自近,禁绝贿赂等。玄宗很爽快地全盘采纳,并全力支持姚崇逐条落实。姚崇任宰相三年,实行了选贤任能、奖励清廉、精简机构、裁减沉员、惩治贪官、爱护百姓的清明政治,为“开元盛世”奠定了的基础。姚崇被誉为“救时宰相”,与唐太宗时的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并称为贤相。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姚崇去世,亨年72岁。当时国家经济比较好,社会上特别是官吏中厚葬成风。姚崇对这一风气极为反感,去世前留下遗嘱:不准崇佛敬道,不准厚葬,只给他穿平常的衣服,不要抄经写像。并告诫子孙去世后也要照他的嘱咐去做,成为家法。姚崇节俭办后事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姚崇死后,葬汝州梁县。墓冢在今汝阳县境内。姚崇,原名元崇,字元之,武则天时,因与一反叛突厥人同名,故而以字行(有的说是改名元之)。开元元年(713年),因避年号讳,又改名崇。陕州硖石(治所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人,永徽元年(650年)生。历事武则天、唐中宗、睿宗、玄宗诸朝,任宰相,多次出任地方长官,为唐朝前期一名臣。开元九年(721年)卒。
姚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几他的由来是什么
在百家姓上排101,具体由来去www.soso.com查查吧
比上面的详细多了,祝你新年快乐
袁天罡替人选女婿,众人都嗤之以鼻,最后这个女婿如何了
袁天罡是唐朝著名的相士、预言家,尤其精通相人之术。在各类正史和野史记载中,关于袁天罡相人的事迹有许多,并且无不应验。比如,袁天罡曾对刘仁轨说“君终当位邻台辅”,后来刘仁轨果真做到了宰相;袁天罡给岑文本相面后说“若得三品,恐是损寿之征”,结果岑文本官至宰相却很快就去世了;要说最为有名的,则是袁天罡见到穿着男装的幼年武则天,当即预言“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而武则天竟然真的成为了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诸如此类的奇事,不胜枚举。
由于袁天罡的名气很大,而且相人非常准确,所以当时朝廷选拔官吏,甚至是一些人家挑选女婿,常会邀请袁天罡前去帮忙看一看,并将他的建议作为重要的参考。
据《太平广记》记载:陕州刺史王当有一个女儿到了出嫁的年纪,王当就把当地的年轻官吏、青年才俊都召集到一起,然后请袁天罡帮自己挑选一位如意的女婿。
袁天罡看完在场的所有人,对王当说:“这里并没有你想要的女婿。”接着又说:“我另外给你推荐一个吧。果毅都尉姚懿有一个儿子,其人面相不凡,将来必定富贵。你如何相信我,可以把女儿嫁给他。”
袁天罡此言一出,“时人咸笑焉”,众人都嗤之以鼻,觉得十分可笑。因为袁天罡所推荐的那个人,名叫姚元崇,已经二十三岁了,却是一个出了名的纨绔子弟,整天不学无术,只喜欢打猎游玩、惹是生非,很不受人们的待见。
王当听后,却没有犹豫,因为信得过袁天罡,就立刻找人牵桥搭线,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别人的嘲笑,主动把女儿嫁给了姚元崇。
姚元崇成婚后不久,有一次去亲戚家做客,遇到了一位神秘的相士,相士对他说:“你以后必定会富贵。”相士说完转身就走,姚元崇疑惑不解,急忙追上去,问相士此言何意?相士对他说:“你能大富大贵,是做宰相的命。”姚元崇听后很惊奇,回去后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劝他发奋读书。姚元崇从此洗心革面,不再打猎游玩,开始勤奋读书,考取功名。
姚崇,原名姚元崇
后来,姚元崇改名为姚崇,在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当过宰相,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
而王当的女儿,自然也成为了宰相夫人。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