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百兽的百字是什么意思?
百兽之王里面的百的意思:表示很多。
百兽之王这一词常常用于形容老虎。老虎和狮子的生活范围没有重合,老虎生活在森林,狮子生活在草原,最后也算是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通常狮子是“非洲霸主”,而老虎是“森林之王”以及“万兽之王”。
百的含义:表示很多:百草。百货。百科全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精神百倍。百闻不如一见。
百的结构和部首?
独体结构, 部首:一
数词。十的十倍。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书·尧典》
人之寿久之不过百,中寿不过六十。
《吕氏春秋·安死》
霸本当至于王,犹寿当至于百也。
汉·王充·《论衡·气寿》
倚江楠树草堂前,古老相传二百年。
唐·杜甫·《楠树为风雨所拔叹》诗
2.概数。言其多。
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
《书·盘庚下》
洛阳城外清明节,百花寥落梨花发。
唐·韩愈·《梨花下赠刘师命》诗
而那无数个颤动着的山头上,日夜都驻扎着我们的百万雄兵。
郭小川·《山中》诗
3.百倍。
百,部首:一。音[bǎi]。结构:独体。笔画:6。繁体:百。五笔:DJF。五行:水。
组词:一百、百花齐放、百发百中、百无是处、百姓、百年、百合、百万、百分、百草……
字中带百的字有:陌、佰、貊、栢、皕、凮、絔、粨、竡、洦、銆、袹、襫、咟、瓸、帞、蛨、兡、宿、弼、奭、衋、樎、鄾……
部首白。上下结构。
百,表示很多:~草。~货。~科全书。~家争鸣。~花齐放。精神~倍。~闻不如一见。
百,汉语常用字,读作bǎi,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数词一百,即《说文解字》:“百,十十也。”后引申为所有的、众多的,又特指百倍。
百的部首是一横,按一横部首,再按五画查百字。百是上下结构,上部是一,下部是白。百一是数目,是十个十。
二是表示很多或多种多样,如百孔千疮,千方百计,杀一儆百。百花齐放?
1 百的结构是由“一”和“白”组成的。
2 “一”表示数目的单位,“白”则是象形字,代表了颜色或形状,表示的是彻底纯粹、干净没有杂质的意思。
3 百这个数字在汉字中是一个基本的计数单位,常用于计算重量、数量等,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百指什么动物?
百指生肖虎,生肖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三,在十二地支配属"寅",故一天十二时晨中之="寅时",清晨三点至五点又称"虎时"。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
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
百指动物虎,虎是百兽之王。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的兽面和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都与白虎的形象相似,对白虎的崇拜应源自楚文化中对虎的图腾崇拜。虎一直受到汉民族的崇拜,是正义、勇猛无适度、威严的象征。汉代人把虎看作是百兽之王。
百所指动物就是鸡,因为这里的百是百凤朝阳,凤就是鸡。
白加什么偏旁?
的、百、原、泉、伯、怕、迫、拍、柏、泊、皖、皂、皇、卑、皓、隙、穆、舶、魄、皑、鬼、皎、珀、帕、皆、廹、皒、皡、皛、墍、絈、皙、敀、皦、皈、铂、慴、皊、皏、曒、皠、蘤、橷、癿、摺、敫、皃、鰼等
白字可以加的偏旁有很多,比如:左边加“人”字旁,即伯;加“木”字旁,即柏;加“三点水”,即泊;加“提手”旁,即拍;加“金”字旁,即铂;加“一”字,即百。
加巾字旁=帕读pa(四声),组词:手帕
加竖心旁=怕读pa(四声),组词:害怕
加三点水=泊读po(一声),组词:湖泊
加王字旁=珀读po(四声),组词:琥珀
可以加单人旁叫组成伯字,如果加树心旁组成怕字,如果加提手旁组成拍字,如果加三点水就组成泊字,如果加木字旁能组成柏字,如果加一字头就组成百字,如果加山字旁就组成岶字,如果辶字旁就组成迫字
王勃滕王阁序为什么叫骈文?
首先,王勃的这一篇《滕王阁序》是骈文,又称为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
骈:两马并驾的意思。可知骈文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对偶,不过这种文章中的对偶句和格律诗不同,更像词中的对仗。
老街粗略统计了一下,滕王阁序中的对偶大概有7大类:
1、三字句对偶
披绣闼(tà),俯雕甍(méng )。平仄仄,仄平平。
四美具,二难并。仄仄仄,仄平平。
格律诗有五言和七言,没有三言的格律诗。但是这种对仗在词谱中却常见,例如:
低绮户,照无眠,平仄仄 仄平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四字句对偶
这篇文章中的四言句太多了,骈文中的四六句是主要的句式。
上联:中平中仄,下联: 中仄中平,这种平仄的有: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反过来,上联平收,下联仄收: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同样,在词中也非常多见:
落帽山前,呼鹰台下。《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3、六字句对偶:
上联平收,下联仄收: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上联仄收,下联平收: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六言诗也有不少,如王维的《田园乐》是两组对仗句:
桃红复含宿雨,柳线更带朝烟。花落家僮未扫,鸟啼山客犹眠。
在词牌中,六字句也很常见,如辛弃疾的《西江月 渔父词》: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
但是,大家能看出滕王阁序中的六字句与诗词中的六字句的区别吗?
4、七字句对偶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七言句在格律诗中常用,不过和这种骈文的句法结构不同,例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上面说的六字句对仗,也是这种区别。
5、八字句对偶:
有上联仄收,下联平收的,如: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有上联平收,下联仄收的,如: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在辛弃疾的《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中有:
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这种八字句的对仗,是扇面对的一种。后面提到的两种也是扇面对。
6、十字句对偶
这种十字句,有前四后六的组合: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也有前六后四的组合: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四六句的搭配,词牌中也有,如蒋捷《高阳台·送翠英》
闲里清明,匆匆粉涩红羞。
六四句的搭配,王安石《桂枝香》: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不过,这种句式,似乎没有对仗的词牌。
7、十一字句对偶
前四后七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前七后四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减字木兰花》有这种四七搭配的句式,不过很少对仗 ,向子諲这种对仗的形式并不多见:
翠鬟双小。绿绮朱弦心未了。画戟森间。玉子纹楸手共谈。(宋·向子諲《减字木兰花》)
《画堂春》中,有七四搭配的句式: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秦观《画堂春》)
整首《滕王阁序》读下来,几乎通篇都是两两对偶的句式。这种对偶的赋,就是骈文。
但是,这还不是最难的骈文,因为,这种骈文并没有要求押韵。有点像长联与词的区别。
对联有上百字的,但是不要求押韵,而词要求符合格律,要求押韵,相对来说就比同样篇幅的对联和古体诗要难得多。
二、骈文与律赋
上面说过,《滕王阁序》其实不是最拘束的骈文,因为对于押韵没有要求。想一想,《滕王阁序》每一幅对联的最后一个字,都要求押韵,是不是难上加难呢?
但是真得有要求押韵的骈文,这种骈文有点像长长的排律,又要求对仗,还要求押韵。
这种骈文就是律赋。
唐朝科举开始考诗赋,诗大多为五言排律,赋就是律赋,这两种文体都对于平仄、押韵有严格的要求。
我们看看律赋是个什么样子?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那一届科举考试中,赋试题目叫《旗赋》,规定以 "风日云野,军国清肃"八字为韵。
也就是八段文字,每一段分别用风韵、日韵、云韵等八个字所属的韵部押韵。
我们看第一段,押韵风字所属的【东韵】:
遐国华之容卫,谅兹旗之多【工】;文成日朋,影灭霜【空】。
乍逶迤而挂雾,忽摇曳以张【风】;排回惊鸟,飞失断【鸿】。
至若混羽旗以横野,则睹之者目骇;杂金鼓而特设,则见之者气【雄】。
...........
这一段都押和”风“一个韵部的字,这个韵部是【东韵】
第二段,押日字所属的【入声质韵】:
尔其誓将临边,兴师授【律】;拥豹骑而长往,指龙山而冲【出】。
月阵联云,星旄斗【日】;回五翎以革面,挫三庭而屈【膝】。
匪旗之佐彼军容,则何以沙场清【谧】?
...........
这个韵部押和”日“一个韵部的字,属于入声【质韵】
在王勃(约650年-约676年)渐渐成名的时候,正是唐高宗执政时期,一般认为,唐朝的科举开始考诗赋,就是从唐高宗执政的时期开始的。
可见,律赋比不押韵只对仗的骈文难多了,就是因为拘束太多,所以律赋极难写出千古流传的佳作来。
同样,因为束缚太多,排律的佳作也远远少于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
三、排律的束缚
在唐朝,律诗包括八句的五律七律,也包括八句以上的律诗。排律的称呼出自元朝,在明朝时,这个名称被广泛使用。
排律,就是指八句以上的律诗,要求首联和尾联以外,中间联必须对仗。
科举中的进士科常常会考诗赋。赋,刚才经说过;诗,大多为五言排律,以六韵(12句)居多。
例如钱起著名的试帖诗《省试湘灵鼓瑟》,就是五言六韵十二句的标准排律: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对仗】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对仗】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对仗】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对仗】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首诗是钱起在唐玄宗天宝十载的试帖诗 。
也有不少五言八韵十六句的排律,另外还有少数的入声韵、去声韵的试帖诗。就不一一举例了。
四、滕王阁诗是什么诗?
八句的七言诗,不一定是七律,这首《滕王阁》是换韵的七言古体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换平韵),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前四句押仄韵,后四句改为押平韵。格律诗不可以换韵、不可押仄韵。
也有人喜欢把这首诗看作两首七言的绝句,是一首还是两首,主要看意脉是否中断。您觉得这是一首诗还是两首诗呢?
结束语
《滕王阁序》又名《秋日燕滕王阁诗序》,前面洋洋洒洒的这篇文章也可以看作结尾诗的诗序。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格律诗的定型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格律诗,不过那个时期七言诗还没有进入主流,所以他的诗大部分是五言诗。
例如他的这首五言排律,《出境游山二首 其一》
源水终无路,山阿若有人。
驱羊先动石,走兔欲投巾。【对仗】
洞晚秋泉冷,岩朝古树新。【对仗】
峰斜连鸟翅,磴叠上鱼鳞。【对仗】
化鹤千龄早,元龟六代春。【对仗】
浮云今可驾,沧海自成尘。
这也是标准的五言排律, 通篇押[真]韵,对仗、粘连、平仄没有一处瑕疵。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骈体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特有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用杂言,所以唐宋以后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在于:全篇以对偶句为主,注重辞采,句法整齐,多用典故,讲究声律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的一种文体。因为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所以也称为“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使用典故较多。
王勃的《滕王阁序》,正是按照这个格律写的,可以说通篇用典,成语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