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相信很多人对“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是谁写的和过故洛阳城赏析翻译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是谁写的和过故洛阳城赏析翻译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是谁写的

《过洛阳故城》
宋司马光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椐旧帝城.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返回目录

过故洛阳城赏析翻译

过故洛阳城赏析翻译,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凭吊洛阳城,寄寓着对朝代兴亡的感慨。
原文:
过故洛阳城
司马光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荡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裾旧帝京。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过故洛阳城字词解释:
三川:指黄河及其支流洛水、伊水。滉漾:形容水波荡漾广阔无涯。
素波:白色波浪。
过故洛阳城翻译:
洛阳城四面青山环抱,三川江水碧波长流;春风哪里知道人世间的兴衰更替,就算是故都,每年也依旧都碧草满城;烟雾横索,风雨呼啸,从前的帝都现在只剩下寥寥的宫殿旧址;如果人们想要知道古往今来兴亡交替的规律,看看洛阳城就知道了。
过故洛阳城创作背景:
洛阳是我国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年代最长的著名古都。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唐、后梁、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时间累计长达一千五百多年。洛阳的兴衰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兴衰的一个缩影,号称正史的「二十五史」。
过故洛阳城赏析:
这首诗凭吊洛阳旧城,寄寓朝代兴亡的感慨。诗人登山临水,但见山色依旧,素波不改,而13朝古都洛阳昔日繁华相逐的气象一去不返,只留得满城芳草萋萋,一副破败之象。后两句以“春风”的无情衬托登临者的有情,与岑参“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再过金陵》)和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曲》)同一笔法。
个人资料: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返回目录

欲知天下兴废事 请君指看洛阳城 作者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过洛阳故城》的原文跟注解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译:洛阳城四面青山环抱,三川江水碧波长流.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译:春风哪里知道人世间的兴衰更替,就算是故都,每年也依旧都碧草满城.
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椐旧帝城。
烟雾横索,风雨呼啸,从前的帝都现在只剩下寥寥的宫殿旧址.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如果人们想要知道古往今来兴亡交替的规律,看看洛阳城就知道了.

返回目录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过洛阳故城》的原文跟注解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译:洛阳城四面青山环抱,三川江水碧波长流.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译:春风哪里知道人世间的兴衰更替,就算是故都,每年也依旧都碧草满城.
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椐旧帝城。
烟雾横索,风雨呼啸,从前的帝都现在只剩下寥寥的宫殿旧址.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如果人们想要知道古往今来兴亡交替的规律,看看洛阳城就知道了.
背景:洛阳是我国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年代最长的著名古都。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唐、后梁、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时间累计长达一千五百多年。洛阳的兴衰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兴衰的一个缩影,号称正史的「二十五史」。

返回目录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为何这样说

司马光写下“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是对13朝古都洛阳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最真实的写照。

洛阳文化遗产众多

被当作多朝古都的洛阳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除了6处世界文化遗产、4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更有419918件(套)国有馆藏文物和51914件(套)非国有博物馆在册藏品,使现在的人民得以亲身体会这片土地上的古今兴废事。

从夏商至宋,洛阳建城的历史有4000多年,作为十三朝古都,建都历史更是达到了1500多年。在这么多年里洛阳和时空一起见证了古代多朝的荣辱兴亡。也许现在你去洛阳也能感受到洛阳空气中弥漫的历史气息。

河出图,洛出书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出自《周易》,意思是说图这种文字诞生在河这个地方,书文字首先诞生在洛(现在的洛阳市洛宁县西长水村)这个地方,这些文字,是有智慧的先贤圣人慢慢规范起来的。

以“河图洛书”为核心的“河洛文明”,构建了早期的中华先贤文明,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所在。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更是成为华夏儿女共同的根。你看在洛阳在中国文化的地位多么重要。要想真正的理解中华文明,洛阳这个地方是不得不提的关键点。

当然洛阳能成为华夏文明的中心,也是有它的地理位置导致的。从自然地理环境上看,洛阳正好位于中国南北分界线附近,依山带河而构建,北有太行山,南有秦岭,正是由于这样的地形环境使得当地气候适中,土地肥沃,特别适合古代人类的居住。这样使洛阳正好处于南北文化的交流缓冲之地也使得洛阳地区文化可以博采众长

洛阳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从不可缺少的一极,以洛阳地区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文化。

返回目录

司马光文言文在洛阳时

1.司马光传文言文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

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死于宋哲宗元佑元年,享年68岁。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2.宋史司马光传文言文翻译

【译文】

司马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安居有法度,任事有礼仪。在洛阳时,每次前往夏县扫墓,一定去看问他的哥哥司马旦,司马旦年近八十,司马光像事奉严父般事奉他,像保护婴儿般保护他。司马光从小到老,讲话从不乱言,他自己说“:我没有过人之处,只是平生所做的,从没有不能对人说的事情。”诚心出于自然,于是天下人敬仰信服他,陕州、洛阳之间都为他的道德所感化,有什么事做得不好,就说“:司马君实会不知道吗?”

司马光对物质淡泊无所喜好,而对学问无所不精通,只是不喜好释、老之学,他说:“释、老的微言大义不能超出儒学,它们荒诞不经我不相信。”司马光在洛阳有田三百亩,妻子死时,卖掉田产来办丧事,他一直到死都是粗衣薄食。

3.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过洛阳故城》的原文跟注解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译:洛阳城四面青山环抱,三川江水碧波长流.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译:春风哪里知道人世间的兴衰更替,就算是故都,每年也依旧都碧草满城.

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椐旧帝城。

烟雾横索,风雨呼啸,从前的帝都现在只剩下寥寥的宫殿旧址.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如果人们想要知道古往今来兴亡交替的规律,看看洛阳城就知道了.

背景:洛阳是我国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年代最长的著名古都。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唐、后梁、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时间累计长达一千五百多年。洛阳的兴衰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兴衰的一个缩影,号称正史的「二十五史」。

4.写出文言文《司马光》的现代文翻译

原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除奉礼郎,时池在杭,求签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丁内外艰,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服除,签书武成军判官事,改大理评事,补国子直讲。枢密副使庞籍荐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

中官麦允言死,给卤簿。光言:“繁缨以朝,孔子且犹不可。

允言近习之臣,非有元勋大劳而赠以三公官,给一品卤簿,其视繁缨,不亦大乎。”夏竦赐谥文正,光言:“此谥之至美者,竦何人,可以当之?”改文庄。

加集贤校理。从庞籍辟,通判并州。

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

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

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同知谏院。苏辙答制策切直,考官胡宿将黜之,光言:“辙有爱君忧国之心,不宜黜。”

诏置末级。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

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

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

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在洛时,每往夏县展墓,必过其兄旦,旦年将八十,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

自少至老,语未尝妄,自言:“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

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

他不喜欢华丽,在参加闻喜宴时,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戴不恭敬。”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朝廷授予他奉礼郎一职,因司马池在杭州,司马光便请求任苏州判官以便能侍奉父亲,朝廷答应了。他与别人一同负责谏院工作的时候,宋仁宗用于赠送、赏赐的东西,价值竟达百余万。

司马光率领同僚三次上书,劝谏说:“国家还有大的忧患,内外贫乏,不可专门效仿乾兴的旧事。如果必须赠送、赏赐,应准许大臣向上进献所得赏赐金钱来帮助营建山陵。”

皇上没有答应。司马光便把皇上赏赐的珠宝作为谏院的办公费,黄金送给舅家,坚决不肯留在自己家里。

御史中丞王陶因为议论宰相不值日而被罢官,让司马光代替他。司马光说:“王陶由于议论宰相被罢免了官职,那么御史中丞我现在不能担任。

我希望等到宰相值日后,再来就职。”皇帝答应了。

掌管政务的官吏,认为河朔一带天旱歉收,国家用度不充足,请求在南郊祭祀时不要赏赐黄金绢帛之类。皇上下诏让学士们议论这件事。

司马光和王珪、王安石同时被召见,司马光说:“救灾和节约用度,应该从贵戚和近臣开始,这件事可以这么办。”王安石说:“国用之所以不足,是因为没有得到善于理财的人。

善于理财的人,不增加赋税而国家的财用就能够充足。”司马光说:“天下哪里会有这样的道理?天地所生财货和各种物资,不在老百姓那里,就在公家,他们设法掠夺百姓,其危害比增加赋税更厉害。”

对这个问题,群臣们争论不休。皇帝说:“我的意思与司马光一样,然而暂时不能允许。”

王安石开始主持政务,施行新法,司马光坚决反对,上书陈述利害。王安石因为韩琦上疏,就呆在家里请求辞职。

皇帝于是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推辞说:“陛下所以任用我,大概是因为我狂妄直率,也许对国家有点好处。如果仅仅是用俸禄和职位使我荣耀,而不听我的意见,是将官位当作私恩,而不是真正任用人。

我只是凭俸禄和职位使自己荣耀,却不能拯救百姓于灾难之中,这等于是盗窃国家的名位和车服仪制来为自己谋利。”王安石出来主持政事,司马光于是获得请求辞职的机会,于是离开了京城。

他居住在洛阳的十五年,天下人将他当作真正的宰相。皇帝逝去后,司马光赶到宫殿。

他所到之处,老百姓拦在路上聚集围观,以至于。

5.司马光文言文

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宋史》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水溅了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司马温公幼时,患①记问不若②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③矣;独(10)下帷绝编(11),迨④能倍诵⑤乃⑥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⑦言:“书不可不成诵。或⑧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⑨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本文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既:已经。

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

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这里借此指指读书勤奋。

①患:担忧。②若:如。

③众:众多④迨:到;等到。

⑤倍诵:“倍”通“背”,“背诵”的意思。

⑥乃:才⑦尝:曾经⑧或:有时

⑨咏:吟咏。⑩独:独自

⑪下帷绝编:分别指董仲舒和孔子对于学习态度的两个典故。现指很努力、专心地读书。

司马光幼年时,担忧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众多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还在专心学习,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才停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功夫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马车上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6.文言文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对于《左氏春秋》喜欢的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后来长安、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刚满二十岁时,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参加闻喜宴时,只有他不戴花,身旁的人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不戴。”他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

司马光被任命为奉礼部郎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在杭州,他为事俸父亲求签苏州判官事一职,朝廷允准。不久母亲与父亲相继去世,多年服丧,因悲哀伤毁了身体尽了礼。

辽国、夏国的使者到后,一定会问司马光的身体状况,告诫他们的边境官吏说:“中原大国用司马光做宰相了,不要轻易生事、开启边境冲突。”司马光自以为朝廷对他言听计从,就想用自己的身体来换取国家强大,亲自处理国家事务,不分昼夜。宾客看到他身体羸弱,用诸葛亮吃得少、事情多来鉴戒,司马光说:“死与生是命决定的。”办事更加努力。病重之后,神志不太清楚,说梦话中还在议论事情,但都是国家大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返回目录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阳就是太阳,是日的意思,城=臣妾
    你想知道从我们认识到现在我是怎么想的,我只是想你来日臣妾

    返回目录

    若问天下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前两句是什么

    前两句: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椐旧帝城。

    过洛阳故城为宋代司马光做的古诗,这里的洛阳故城分别指汉魏洛阳城故城,与隋唐洛阳故城。

    全文:烟愁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翻译:烟花雨呼啸着黍花,宫殿插下旧京城。如果问古今兴废事,请您只看洛阳城。

    扩展资料:

    司马光一生主要精力用在修史和从政上,不以文学自矜,他评价自己“至于属文,实非所长”。但他学问博大精深,把做学问与作文章结合起来,虽无意为文而文自工。

    司马光“务为可用之文,推崇文以载道”,认为华而不实的诗无用,他所称赏的不是辞藻堆砌的诗,而是平淡闲远,抒发真性情、真自我的诗歌。

    返回目录

    若问古今兴废事 出处

    这句诗的出处是北宋司马光的《过洛阳故城》。

    原诗:

    烟愁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译文:

    烟雾横索,风雨呼啸,从前的帝都现在只剩下寥寥的宫殿旧址。如果人们想要知道古往今来兴亡交替的规律,看看洛阳城就知道了。

    扩展资料:

    在中国传统政治体制和文化观念中,首都向来是政治统治中心和文化思想中心,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征和最高水平都经常集中反映在首都之中。同时,首都也是最集中地反映治乱兴衰、国家兴亡的所在。

    饱读史书的司马光,走近废弃的汉魏洛阳城时,曾不胜感慨。可见,故城之下,不知道隐藏了多少秘密。曾经的文治武功、曾经的富贵荣耀、曾经的攻战杀伐、曾经的宫廷密谋,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留下一些印迹。

    通过周遭景物的描写,真切而直接地传达出明王朝土崩瓦解时的尘埃蔽日、血雨腥风。通过对朝代更替的咏叹,抒发诗人强烈的兴亡感慨和民族感情,表达了对于历史兴亡与个人命运的长远思考,寄托了浓重的历史沧桑之感和忧生念乱情怀。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