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相信很多人对狡兔三窟形容人是什么意思和狡兔三窟是什么意思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狡兔三窟形容人是什么意思和狡兔三窟是什么意思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狡兔三窟形容人是什么意思
- 2、狡兔三窟是什么意思
- 3、狡兔三窟比喻什么人,狡兔三窟用来比喻什么
- 4、狡兔三窟说的是什么人
- 5、狡兔三窟的意思是什么
- 6、狡兔三窟什么意思相关人物
- 7、什么是狡兔三窟,形容人可以用吗
- 8、狡兔三窟是褒义还是贬义词
- 9、狡兔三窟比喻什么人
狡兔三窟形容人是什么意思
形容狡猾的人。
重点词汇:狡兔三窟
[成语解释]窟:洞穴。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典故出处]《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兔其死耳。”
译文:狡猾机灵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免遭死患。
[近义词]移花接木、掩人耳目
[反义词]瓮中之鳖、坐以待毙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紧缩式
[产生年代]古代
扩展资料:
反义词:坐以待毙
[成语解释]坐着等死。形容在极端困难中,不积极想办法找出路。
[典故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
译文:如果不去讨伐乱臣贼子,光复汉室的事业也会消失,只能坐着等死。
[近义词]束手待毙、劫数难逃、在劫难逃
[反义词]柳暗花明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狡兔三窟是什么意思
狡兔三窟,汉语成语,拼音是jiǎotùsānkū,意思是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
白话释义
《战国策·齐策四》:“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相国孟尝君叫门客冯谖去薛地收债并顺便买回家里缺的东西,冯谖假借孟尝君的命令把债契全部烧毁,借债的百姓对孟尝君感激涕零。冯谖回来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国家的重臣喜欢结交和收养各种各样有一定本领的人,做他的“门客”,给他出谋划策,并借此提高自己的声望,维持和巩固自己的地位。
这种做法一时成为风气。如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收养的门客都很多,人们称他们为“四公子”。这里我们给大家说说齐国的孟尝君的故事。
孟尝君名叫田文,是田婴的儿子。田婴在孙膑指挥的马陵战役中担任过副将,因作战有功,齐国把他封于薛地(今山东滕州东南),称为薛公。田婴死了以后,田文继承了父亲的官位和封地,号称孟尝君。
狡兔三窟比喻什么人,狡兔三窟用来比喻什么
1.狡兔三窟比喻特别狡猾的人,语出《战国策》的名篇《冯谖客孟尝君》。
2.指的是孟尝君和他的门客的故事。
3.这则成语源于《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4.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5.请为君复凿二窟。
狡兔三窟说的是什么人
孟尝君
【狡兔三窟】
jiǎotùsānkū
成语,语出《战国策》的名篇《冯谖客孟尝君》。冯谖说:“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意思是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险,你只有一处安身之所,不能高枕无忧啊!此即成语“狡兔三窟”和“高枕无忧”的来历。
春秋时代,在齐国有位名叫孟尝君的人,他非常喜欢与文学家还有侠客风范的人交朋友,为了能与他们常讨论国家大事,总喜欢邀请这些人到家中长住,他在家里一共养了三千个客人。由于人实在太多,孟尝君把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种等级!上等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鱼大肉、出门的时候还有车子可以坐;中等的客人每天只有吃到鱼和菜;下等的客人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虽然很多人对此感到不满意,但是也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毕竟人的才能是有差异的,待遇不同是理所当然的。
后来,有一个朋友给孟尝君介绍一个叫做冯谖(音:宣)的人,孟尝君问他的朋友:“这个叫冯谖的人有什么专长呀?”朋友想了很久说:“好像也没什么专长!”孟尝君听了之后也没有说什么,但还是把他留下了。因为孟尝君觉得冯谖没有什么专长,所以就不怎么理会他,家里的佣人看到孟尝君不理冯谖,以为主人瞧不起冯谖,通通把冯谖当下等的客人招待。
冯谖心里很不高兴,天天发牢骚:“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我干脆离开算了!”孟尝君知道以后,就把冯谖由下等的客人升为上等的客人,还送给冯谖的妈妈吃的和用的东西。但是,冯谖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天,孟尝君派冯谖到薛地去讨债。冯煖问孟尝君,收债之后买些什么东西回来?主人答道:“你看我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好了。”
冯煖到了薛地,他见欠债者都是贫苦庄户,立即以孟尝君名义宣布债款一笔勾销,将各户的债务契约烧掉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而心里充满感激。孟尝君见到冯煖后,问他给自己买了什么,冯煖说:“你财宝马匹美女应有尽有,我只替你买了‘仁义’回来。”当孟尝君知道冯煖以他的名久免除了薛地债务,此即买了仁义之后,又气又怒,但是已无法挽回,十分无奈。
直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冯煖为他买的仁义价值所在,连连感谢冯煖。
孟尝君问冯煖:你为什么会看得这么长远呢?
冯煖说:“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大意是:一只兔子要有三个洞藏身,才能免除被猎人猎杀的危险。您住在薛地,就好像兔子只有一个洞,是很危险的!万一齐国的国君对您不满意要杀您,您连其他躲的地方都没有呢!所以,您还不能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
孟尝君一听:那我该怎么办呢?
冯谖:这件事就交给我去办!我会让您象狡兔一样,有三个安全的洞藏身!
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梁惠王听了之后立刻派人带着一千斤黄金、一百辆马车去请孟尝君到梁国做相国。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
同时,冯谖又叫孟尝君在薛地建立宗庙,用来保证薛地的安全。等到薛地的宗庙建好以后,冯谖就对孟尝君说: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
成语“狡兔三窟”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字面意思是说狡猾的兔子有多处洞穴,比喻人要多些掩蔽措施和应变办法,用以保护自己。
狡兔三窟的意思是什么
狡兔三窟的意思:
释义
基本
狡猾的兔子会给自己准备三个藏身的洞穴。
比喻
比喻狡猾的人有许多避祸藏身之处。也比喻对可能发生的祸患提前进行预防,有多种避祸的策略。
例句
歹徒不停地变换藏匿地点,就像狡兔三窟一样,让治安人员四处奔忙。
在警方一路的搜捕中,发现歹徒狡兔三窟,到处都有藏匿的地点。
出处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战国策·齐策四》
引证
(妻)见柴曰:“汝狡兔三窟,何归为?”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九娘》
既然带了进来,有什么不送去?万一舍弟日后进京,财政处的差使又脱了空,这时狡兔三窟之计,也是不可少的。
清·《官场维新记》第一五回
这班富户狡兔三窟,富裕亲戚朋友众多,你就是把他们的粮食搜光,也饿不掉他们一颗大牙。
姚雪垠·《李自成》二卷三十九章
近义词
掩人耳目
冯谖三窟
反义词
坐以待毙
束手就擒
狡兔三窟什么意思相关人物
1、狡兔三窟指的是狡猾的兔子会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用来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但在现代汉语中,该成语具有贬义色彩,通常在表示某人工于心计为人狡猾的时候使用。
2、狡兔三窟与孟尝君有关。该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兔其死耳。”
3、用法:狡兔三窟在句中作宾语、定语。
什么是狡兔三窟,形容人可以用吗
狡兔三窟,汉语成语,拼音是jiǎotùsānkū,意思是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造句
1、尽管这帮歹徒狡兔三窟,但最终还是难逃法网。
2、尽管犯罪分子狡兔三窟,但仍然被干警们一网打尽。
3、歹徒不停地变换藏匿地点,就像狡兔三窟一样,总让治安人员四处奔忙。
4、如今罪犯都是狡兔三窟,我们必须严加防范,多布几个点严阵以待。
5、那些毒枭狡兔三窟,到处流窜,让警方经常扑空。
狡兔三窟是褒义还是贬义词
上边的不要误人子弟好吗?这个成语原义是说狡兔为了藏身给自己挖三个洞穴。是中性偏褒义。比喻人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为自己留后路等。
出处是《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被齐王嫌弃,上交官位回到封地薛。冯谖对孟尝君说,狡兔有三个窝,才免于一死。今君仅有一窝(薛地),并不安全,我要再为您建两个窝。然后冯谖游说梁惠王下重金骋用孟尝君为相,齐王怕了就劝孟尝君继续辅佐自己,此为二窟。冯谖又告诫孟尝君,让齐王在薛地建先王宗庙,宗庙成,三窟已成,薛地可免于战乱。
狡兔三窟是说兔子为了自保,建三个窝隐藏自己,迷惑敌人。可用来比喻人给自己留后路,多手准备,以防未来的风险等。本身是一个中性偏褒的成语,何来贬义之说?另外狡兔的“狡”不是狡猾的意思,是迅速、矫健的意思。又《玉篇》疾也,健也。《战国策》狡兔有三窟,“狡兔死,走狗烹”等。
狡兔三窟比喻什么人
狡兔三窟,汉语成语,拼音是jiǎotùsānkū,意思是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该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