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相信很多人对侍中是什么官和侍中和侍郎的区别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侍中是什么官和侍中和侍郎的区别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侍中是什么官

侍中是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西汉武帝以后,地位渐高,等级直超过侍郎。
侍中的主要职务就是陪侍皇帝左右,随时规谏得失,同时作为门下主官节制其他各类皇帝侍从。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因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

返回目录

侍中和侍郎的区别

侍中,古代职官名。秦始置,是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没有定员,为丞相之史,以其往来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西汉武帝以降,地位渐高,等级直超过侍郎;魏晋以后,侍中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宋该职得以沿置以至元;元以后废止。
侍郎是官名,是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地位次于尚书。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级别。
【侍郎】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返回目录

侍中是什么职务,负责什么

侍中是辅佐皇帝,相当于皇帝身边的顾问,官职不在正规的官职范围内,级别属于从一品,

拓展资料

古代职官名。秦始置,是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没有定员,为丞相之史,以其往来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晋以后,曾相当于宰相。隋因避讳改称纳言,又称侍内。唐复称,为门下省长官,乃宰相之职。北宋犹存其名,南宋废。

《史记·孝武本纪》:“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荐绅,射牛行事。”《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侍中、左右曹诸史、散骑、中常侍,皆加官……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新唐书·百官志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清袁枚《随园随笔·古官尊卑不一》:“秦汉侍中本丞相史,不过掌虎子、捧唾壶等事。而晋以后之侍中,乃宰相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四》。

参考资料

侍中_百度百科

返回目录

曹魏时期的侍中有多重要

曹魏时期的侍中,入主权力中枢,是隋唐门下省长官侍中权重之始。公元196年,曹操:

“奉迎天子都许。天子拜太祖大将军,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三国志》”

荀彧以侍中守尚书令的职位,既要接近汉献帝,完成曹操控制汉室的使命,又为曹操谋划军国大事,处理日常事务,使曹操征战时而无后顾之忧。荀彧以个人突出的才能使得侍中的重要性得以充分发挥。

在诸侯混战的格局下,作为君主的谋士,侍中离君王很近,为其出谋划策,逐渐成为曹魏官制中必须保留并加强重要性的职位。比如,有一次孙权上书称臣,劝进曹操。侍中陈群就上奏说:“臣愚以为虞、夏不以谦辞,殷、商不吝诛放,畏天知命,无所与让也”。所以,在汉魏交替之际,侍中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

魏国刚建立时:

“以荀攸为尚书令,凉茂为仆射……王璨、杜袭、卫觊、和洽为侍中——《三国志》”

侍中是魏国初建时的显要官职,构成了君权实现方式的关键环节。曹魏一朝,尚书令为首的尚书台逐渐外朝化,侍中、中书监、令一道却逐渐成为中枢决策的重要职位。

一、辅佐君王决策

古代君主在对军国大事采取行动前有一个决策流程,尽管决策结果最后由君王拍板,但交流信息、出谋划策必须有个过程,这就是封建君王的决策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君王经常会选择一些既能参与机要,又没有直接的军政实权,并为其谋划的人物。

曹魏时,侍中始终扮演着为君王谋划的角色。曹丕代汉后:

“帝恐休便渡江,驿马诏止。时昭侍侧,因曰:窃见陛下有忧色,独以休济江乎?今者渡江……臣恐陛下虽有敕渡之诏,犹必沉吟,未便从命也——《三国志》”

当曹丕对局势犹豫不决时,侍中董昭进言为之分析时局,帮他出主意。

侍中的辅佐带有积极主动性,一是因为侍中常常陪伴君主,与之关系良好;二是因为侍中的本职工作中就有当面提建议的责任。因此,曹魏君臣讨论百官职责与权限时,杜恕上奏称:

“使侍中、尚书坐则侍帷幄,行则从华辇,亲对诏问,所陈必达,则群臣之行,能否皆可得而知;忠能者进,暗劣者退,谁敢依违而不自尽?”

如果说辅助君主决策还仅为侍中权力行使的被动行为,那参与政务就是其积极主动的一面,这种职能建构从曹魏立国之初就已经确立。主要指侍中除了接受君主的询问外,还要主动参与朝廷政务,主动对君主表达对时局的看法。具体表现为侍中不但有上疏权,还有奏议权。

曹魏政治中的奏议指部分官吏有资格主动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历史记载,曹丕称帝前夕,百官纷纷上疏劝进,在这中间,侍中辛毗、刘廙、刘晔等都是通过奏议上达天听。曹魏的百官,拥有奏议权的不多,而拥有奏议权的侍中自然就成了皇帝的心腹和依靠力量。

“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汉晋春秋》”

由此可见,侍中已经成了君王危难之际所能仰仗的最后一支力量。

二、制定规章制度

《三国志》记载:

“魏国既建,拜侍中。博闻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从汉朝末年,到魏国建立,维系封建王朝的礼仪规章制度遭到战争的破坏。同时,曹家从过去名义上的汉臣到自己封王建国,礼仪规章制度需要与时俱进地修订与建设。既能参与机要事务,又属于君王心腹重臣的侍中,理所当然地肩负起重建封建礼仪制度的重任。

当时,汉献帝在名义上虽是天子,但实际上只是魏王手里的玩偶。魏王在形式上还是要对汉献帝行君臣之礼,而朝廷百官既要对汉献帝行“走过场式”的君臣之礼,又要对魏王行实际上的君臣之礼。

侍中完成了在复杂条件下各种社会礼仪制度的重建工作,也正是由于这些制度的知道作用,曹丕才顺利地完成代汉程序。侍中王粲、卫凯等人的努力,才使得曹魏的礼仪制度得以确立并走上正轨。

曹魏代汉之后,侍中有承担起适应形势需求不断地修订、完善、捍卫制度的责任。侍中会经常与君主一起讨论历朝历代制度的优劣,进而议论曹魏的礼仪制度,并加以损益增减。

如果大臣有作奸犯科的行为,侍中也有权提出批评建议。曹芳当皇帝时,王璩担任侍中:

“曹爽秉政,多违法度,璩为诗以讽焉。其言虽颇谐和,多切实要,世共传之。”

对于曹爽这种凌驾于君主之上的权臣,侍中也敢于讥讽,足见朝廷赋予侍中针砭违法行为、维护旧有制度的职权。

三、出纳君王命令

除了中书监、令等专任官职外,曹魏侍中也担负着出纳君王命令的职责。曹髦当皇帝时,“遣侍中持节分适四方,观风俗,劳士民,察冤枉失职者”。众多侍中被授权,代表皇帝到地方查看风俗民情,监督郡县官吏,成为皇帝的钦差大臣。

“高平陵事变”后,司马家已经是曹魏政权的实际掌控人,侍中出纳皇帝命令的的权限依旧,“侍中许允,尚书陈泰说爽,使早自归罪”。

侍中离皇帝近,占据中枢,因君权随意性的特点,决定了皇帝在行使君权时,往往难以完全遵循既有的制度。按照惯例,皇帝指挥身边的亲信行使不在职责范围内的权利,因此经常会让侍中享有出纳王令之权,显示出侍中职位的重要性。

四、侍中加官职增多

曹魏官吏中以侍中家官者有65人之多。曹魏时期,正值三国鼎立的对抗阶段,皇帝经常亲临战场,或在朝廷之处理军国大事,这就需要身边有众多的亲信大臣陪同,并为之出谋划策。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曹魏实行了东汉以来的官职设置惯例,重要的文臣武将加官侍中,即可陪伴皇帝左右。

于是,曹魏官制中大量出现以侍中为加官制。中书令、监的权力很大,掌握机要,但任然需要加侍中,才能常伴皇帝左右。如曹芳时的侍中中书令孙资、侍中中书监刘放,两人经常出纳王命,是曹魏时著名的大臣。如果不加侍中就不能常伴皇帝左右,或者即便见到皇帝,其权力也受限。

因此,曹魏的许多重臣,尽管权倾朝野,仍要加官侍中。如曹睿临终前曾拜曹爽大将军、假节钺,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可谓独掌朝纲,但曹芳继位后,仍要“加爽侍中”,从此便可以常伴帝王,出入宫廷。

曹魏时,尚书省已经发展为独立的行政机构,尚书省官员想常伴皇帝身边,也需要加官侍中,形成了曹魏所独有的侍中尚书仆射、侍中尚书令等官职。此外,还有侍中尚书中领军、侍中廷尉等。以大量侍中加官,是特殊背景下曹魏官制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参考文献:《三国志》《三国制度与社会》

返回目录

在我国汉代,“侍中”相当于什么官职,一般主管什么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官署名。东汉末设有侍中寺,至晋代或称为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治机构的重心。唐代与中书、尚书合称三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一度改称东台、鸾台、黄门省等,旋复旧称。其长官为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等。其下设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长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宋代沿置。元丰改制后,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执行侍中职务,另设侍郎为副长官。南宋置左右丞相,省侍中或门下侍郎不置。整个宋代,门下省之主要职权为政事堂(中书)所夺。元以后废。参阅《通典.职官三》、《旧唐书.职官志二》、《宋史.职断志一》。

返回目录

侍中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侍中在汉朝有怎样的作用

鄙人所知,最早在秦汉之时,侍中就出现了,因为那时的侍中,是少府(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机构)属下,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换言之,当年章邯还没有功成名就,带着死囚军团,打着关东义军不能抬头时,他的手下就有不少侍中。但是汉代以后,侍中干的工作逐渐发生变化,因为这些侍中,凡加此官号者,都便可出入宫禁,成为为皇帝左右侍从。

这些人除了成为皇帝的私人顾问,还在分管皇帝上到服用之物,下至溺器、痰盂之类的繁杂琐事。所以,汉朝的侍中们,在人治社会下,他们的地位逐渐变高。工作内容,也围绕皇帝为中心。变得繁杂,人员构成也不再单调。

因为汉朝的侍中,内外朝官员,都可获得此种称号的机会,并无员额,多至数十人。换言之,干侍中的啥人都有。伴随汉帝国的高度封建集权化进程的。皇帝也当着越来越辛苦,所以侍中们,因为常在皇帝左右,也有了分担皇帝工作的一些授权,因此他们逐渐能参与决策。而原先那些只是给皇帝私人。端茶送水的侍中们,也逐渐变得很不寻常!

尤其是西汉武帝以后,侍中的等级,直超过侍郎。特别是魏晋以后,侍中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宋该职得以沿置以至元。元以后废止。所以从侍中功能的逐渐升级的过程中,我们就不难发现。皇帝身边人正在逐渐的分化着,外朝的功能,大量的曾经被相权,制约的皇帝权力,正在被皇帝的身边人夺了过来,最终原先只是皇帝身边,服务皇帝的工作人员,以内朝人的身份,遥制着外朝,而这也为,后来权宦的崛起,提供着参考!

返回目录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是什么意思

这是诸葛亮的《前出师表》的一句话.想不到,兄台文才不错哦!这句话的意思是:侍中(郭攸之)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他们都是知道亮(诸葛亮自指)的志节,愿意为志节而死的臣子.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