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对于《吴越春秋》的作者是谁和吴越春秋的基本信息,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吴越春秋》的作者是谁和吴越春秋的基本信息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吴越春秋》的作者是谁
- 2、吴越春秋的基本信息
- 3、越绝书和吴越春秋哪一个更可靠
- 4、吴越春秋 名词解释
- 5、吴越春秋严格来说属于历史作品 还是小说作品
- 6、《左转》《吴越春秋》 《贞观政要》《畴人传》分别属于 哪一类史书
- 7、《吴越春秋》可以说是历史演义小说吗
- 8、吴国越国的地位
《吴越春秋》的作者是谁
《吴越春秋》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历史散文,赵晔撰。其书今存十卷,主要叙述吴越争霸的故事,前五卷以吴为主,后五卷以越为主。《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全书所叙重要事件都明确标示年代,但实际并不准确,多有讹误。《吴越春秋》叙事完整,全书以吴越争霸为主线,具体到各章又都有自己的重点,保持相对独立性;各章之间前后贯通,一脉相承,讲述的故事具有连续性。
吴越春秋的基本信息
李劼所著的一部历史言情小说。描写夫差的情感为主。
第1版 (2003年1月1日)开本:24开 ISBN:7501537089 条形码:9787501537082 ASIN:B0011A2VWS
越绝书和吴越春秋哪一个更可靠
《越绝书》是出土的,当然更可靠了。
越绝书是记载我国早期吴越历史的重要典籍。它所记载的内容,以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事实为主干,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历史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多有所涉及。其中有些记述,不见于现存其他典籍文献,而为此书所独详;有些记述,则可与其他典籍文献互为发明,彼此印证,因而向为学者所重视。在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中,曾有不少人,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利用越绝书,来考察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学史、中国民族史、汉语语言学史、中国历史地理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并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这说明此书对于以上诸学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吴越春秋》《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所撰。清代编四库全书的官员为此书写提要,称其“所述虽稍曼衍,而词颇丰蔚,其中如伍尚占甲子之日……未免多所附会”。然而,因书中保留了许多史料,后世将其视为史部之书,并不仅仅当作稗官小说看待。
具体的范文模板
吴越春秋 名词解释
《吴越春秋》主要记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的史事。
《吴越春秋》系东汉赵晔所撰,是一部记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史事为主的史学著作。该书原十二卷,隋以后缺佚二卷,《宋史·艺文志》记为十卷。《吴越春秋》是主要记述春秋末期,吴越二国之事的杂史。前五篇为吴事,起于吴太伯,迄于夫差;后五篇为越事,记越国自无余以至勾践称霸及其后人,注重吴越争霸的史实。
《吴越春秋》的内容介于历史与小说之间,人物的刻划,故事情节的描写,像后世的演义体,因而对后世的文学有一定影响。
具体的范文模板
吴越春秋严格来说属于历史作品 还是小说作品
吴越春秋严格来说属于历史作品 ,同时也是小说作品,历史小说既能揭示马克思资本论所说的历史剩余价值,也能揭示施国宝知本论所说的情感协新价值。
《左转》《吴越春秋》 《贞观政要》《畴人传》分别属于 哪一类史书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吴越春秋》一部记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史事为主的史学著作。《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一部政论性史书。《畴人传》是清朝阮元创作的一部记述中国历代天算家学术活动的传记集。
《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撰,着录于《隋书·经籍志》和《唐书·经籍志》,皆云赵晔撰,十二卷。 《畴人传》收有自上古至清乾隆末年的天文、历法、算学家 300多人(包括外国41人),叙述他们的事业和贡献。《贞观政要》全书共计10卷40篇。总结唐太宗时代的政治得失,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吴越春秋》可以说是历史演义小说吗
《吴越春秋》,后汉赵哗着,记载春秋末期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
《吴越春秋》着录于《隋书•经籍志》和《唐书•经籍志》,皆云赵晔撰,二十卷。然而今本只有十卷。《史记》注、《文选》注、《天地记》、《水经注》等书中所引《吴越春秋》语或吴越相争之事,也有不见于今本的。隋、唐《经籍志》选录有晋扬方撰《吴越春秋削繁》五卷,但《晋书•杨方传》只说:“杨方” 更撰《吴越春秋《隋书•经籍志》选录有皇甫遵撰《吴越春秋》十卷,《唐书•经籍志》录为《吴越春秋传》,卷数同。《宋史•艺文志》录有赵晔撰《吴越春秋》十卷,不录杨书。元徐天祜引邯郸李氏《图书十志目》云:“杨方尝刊削晔所为书,至皇甫遵遂合二家考正,为之传注。”徐天祜自己认为,今本“殆非全书”,《史记》注等所引《吴越春秋》佚文,大约就是“杨方所已刊削而皇甫所未考正者”。明钱福则估计,佚去的两卷内容可能是“西施入吴”和“范蠡去越”。杨方和皇甫遵二人的本子,今皆不见。 因书中保留了许多史料,后世将其视为史部之书,并不仅仅当作稗官小说看待。
吴国越国的地位
周朝时的一个诸侯国,姬姓,其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后扩张到除徽州地区以外的苏皖两省全境。 据史书记载周太王生有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借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所灭。 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也开始与其他诸侯国争雄。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为其儿子吴王夫差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打下基础。阖闾的儿子夫差不顾国家连年征战空虚,与齐国和晋国争霸成功后,但却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并令伍子胥自杀,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前473年,夫差兵败而逃,被围困在馀杭山(今天苏州南阳山),向勾践求和,勾践不准,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关于越国的历史,《吴越春秋》记载说,当年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茅山朝见四方诸侯,封有功,爵有德,死后就葬在这里。至少康时,担心大禹后代香火断绝,便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贺循《会稽记》说:“少康,其少子号曰于越,越国之称始此。” 无余传世十余代,末君微劣,不能自立,转从众庶为编户之民,禹祀已绝。又十余代,有人自承禹王之后,重修前君祭祀,重复禹墓之祀,为民请福于天,以通鬼神之道。\因祀封立,承越君之后,复夏王之祭,号曰无壬。无壬生无择,无择专心守国,安心奉祀,不失上天之命。越国久远,历夏商周三代,亡而复立 越国建立后,一直保持着比较落后的生活习俗,很少与中原地区发生联系。直至传到允常时,才与吴国发生了矛盾,并相互攻伐。此时,已是春秋末年了。允常死后,吴王阖闾兴兵伐越,越王勾践用敢死之士在阵前自杀的战术,败吴于檇(zuì,醉)李,阖闾被射伤。阖闾死后,吴王夫差败越王勾践于夫椒,并把他围困在会稽山上,勾践始有会稽之耻。 越王勾践在会稽之困中被吴王赦免回国后,便卧薪尝胆、亲自耕作,委曲求全、礼贤下士,赈浏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同甘共苦。作为没有任何制衡、约束的具有最高权力的一国国君,虽说是在受辱后做出的这些举动也是十分难得的。加之,勾践在艰苦奋斗、发愤图强时能虚心征求、听取谋臣们的意见,终于战胜了吴国、扩大了地盘、称霸于诸侯。而卧薪尝胆的精神就成为传统文化的精华流传下来。戏剧家曹禺先生在我国遭受天灾人祸的一九六二年,把卧薪尝胆的句践搬上戏剧舞台,确实起到鼓舞人心、团结全民共度难关的作用。 范蠡是越王勾践的重要谋臣,辅佐勾践成就霸业,故太史公以范蠡传附之。在越国最困难的时刻,他事奉越王勤奋不懈、为越王运筹谋划二十余年,终于辅佐越王报仇雪恨、荣登霸主权位。越王表示要与范蠡平分越国。但范蠡目光敏锐、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只宜与之共患难,不宜与之同享乐,终于离开越国、隐姓埋名、吃苦耐劳、辛勤生产、三次搬迁、三次成为豪门富户。相比之下,大夫文种的遭遇就悲惨多了,竟被越王安上“作乱”罪名,赐剑而亡。范蠡可谓贤能之人。做官,能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终使国富民强;理家,能辛苦劳作、惨淡经营终使家产累积数十万,被人们称颂。象范蠡这样能上能下,先官后民、在中国历史上也可谓屈指可数。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