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很多人可能对《摔跤吧爸爸》观后感和《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摔跤吧爸爸》观后感和《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父爱是默默无声的,养育孩子就更多成了母亲的责任。近期在国内上映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赢得了国人的心。这部影片不仅非基督徒爱看,在基督徒的圈子中也广受欢迎。看这部基于真人真事拍摄的电影,从感性角度来说,剧中有无数个亮点感染了我,在这主要说两点我的感受。

一、父爱的远见

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剧中关于父爱的描写是最最感人的地方。中年的辛格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非常专横的父亲,强迫自己的两个女儿脱掉花裙,剪掉头发,每日晨起锻炼,练习摔跤,完全不符合当地女子的教养。但是这背后却是父爱的远见。因为做父亲的看到儿女有摔跤的潜力,没有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父爱是引导她们将其天赋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她们的母亲担心:过的不是女孩的日子,会没有男人会选她们当妻子。而她们的父亲却说:“不是男人选她们,我要她们选男人。”我们要注意到在印度女性是处在一个非常弱势的地位,她们无法享有跟男性同样的地位,小小年纪就要出嫁,每3分钟发生一起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所以,父亲要让她们强大到可以自己选择丈夫。有的父亲觉得生女儿只是为了出嫁,而有的父亲却更希望女儿可以有自己独立的人生。所以我们看到父亲为了女儿营养跟上,舍下老脸与卖鸡商贩讲价,为了有一个合格的摔跤毯,与体育局人员谈判碰了一鼻子灰,为了能让女儿可以参加当地的稍正规的摔跤赛,千里迢迢还差点被赶出门外……也接受了无数的鄙视与讽刺,但是他对于女儿的要求,只有认真训练与鼓励,外界的压力从未发泄在孩子身上,也从未中断其对两个女儿的期望。电影中我们看到,中年辛格的父爱是感染,老年辛格的父爱是感人。为了女儿的比赛,孤身一人(虽然带了个侄子)住在学校附近,指导女儿训练,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完全放下自己的自尊,一个迈入暮年的老人,在学校领导面前祈求女儿的学习资格,自我批评的无力与心酸无人能体会,这让我想到了父爱的伟大。

在新闻报纸上也看到,作为父亲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念书,给学校领导下跪的那个情节,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家里的父亲,对一辈子对我们的`关爱,如今霜染鬓发。引起我最多共鸣的,便是父亲对女儿无比的信心,因为我爸也是这样。我是从乡村里出来的,每当碰到自己觉得过不去的坎时,爸爸总是对我充满信心,不是那种安慰式的信心,他是真的相信你能做到。有时候外在的技巧容易让人眼花缭乱,但持久的力量仍来自爸爸从小灌输到心中的点点滴滴。

影片看到最后,这位父亲的爱留在了我心里,用圣经的话说,就是“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 今天,我们在世上所经历的都有神的旨意,为使我们将来承受极大无比的荣耀,父神对他所爱的儿女也管教甚严,常常借着环境击打、破碎我们的骄傲和自我中心。但是他所做的一切无不出于爱,为的是训练我们,使我们强壮,天父仿佛也在透过影片对我们说话,我们现在所经历的艰难,背后有着天父更大的梦想和爱,是为了我们的益处。我们也要体会父神的心情,和他同心,一起为了梦想努力!

第二点:因着信心而坚持

首先看到那位爸爸对两位女儿能力的信心,因着这种信心所以不放弃对两位女儿的锻炼,不顾妻子和朋友的反对培养女儿成为摔跤手,就算生活经济再困难,别人的冷眼与嘲讽,不解与不懈,家人的反对与对抗、都不能改变父亲的初衷,甚至爸爸宁可放下自己的尊严与自尊为了给女儿一个参赛的机会,因为他有信心,相信女儿可以拿到金牌,所以一直因着信心而坚持着;正如圣经所说的:“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突破传统的力量,看到坚韧,看到梦想的伟大,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父亲梦想的坚持 ,因着这份信心的坚持,他们每天凌晨5点吹响出发的号角,每日坚持训练,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只有坚持才能打出一代宗师,才能唱出曲艺大家,所以给我们看到那位女儿的成功不是因为自身的条件或能力夺得世界冠军,而是一直以来父亲勇敢的爱与坚定不移的信心。

父爱的信任,给了我们面对世界的勇气和动力。吉塔说:“我能做到,是因为父亲至始至终相信我能做到。”

特别是知道原来扮演女孩的父亲为演好角色,增重30多斤,由一个健美先生变成一个身体发福的人,之后年轻时的部分是最后拍的,也就是说,在短时间内又减肥瘦回到最棒的身体状况后,最后演了前面那段年轻时期的戏。演员说,若先拍年轻那段的话,等戏一结束可能就没有动力减肥了,所以最后拍年轻那段。这又是一个让人特别敬佩的一点。

很多人看了这部电影都说很励志。每个人都会有梦想,但不是都能付诸行动,或坚持到底。人们往往在追寻的过程中遭遇挫折或非难时,便心生放弃,然而心存盼望的人总能看到事情的转机,所以不会被现实的困难阻挠,最终到达胜利的终点!

返回目录

《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

《摔跤吧,爸爸》根据印度著名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真实事迹改编,以摔跤为明线,以印度女人争取命运自主权为暗线,讲述了一个精彩的励志故事。下面是我整理的《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欢迎阅读。

《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一

要说现在最火的电影非《摔跤吧!爸爸》莫属。这部印度电影笑中带泪非常感人。

这是根据真人真事来拍摄的电影,妈妈说里面演爸爸的男主角本身就是非常励志的人物,他为了整部电影的真实性又是增肥又是减肥。据说他还是印度的国宝级演员呢!

电影开始了,细细的讲述了一个曾经的国家摔跤冠军,因为生活所迫放弃了他最热爱的摔跤。但是他非常执着,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成为世界冠军,可是偏偏生的都是女儿,在印度,女孩子只能干家务活的。在爸爸心灰意冷的时候,两个女儿和村里的男孩子们打架,居然把他们打得鼻青脸肿。爸爸知道后突然眼睛都发光了,他发现两个女儿身上都有摔跤的天分。于是,魔鬼训练开始了,为了方便运动,姐妹俩穿上了妈妈改过得哥哥的衣服裤子。女孩穿着短裤去跑步,在印度农村那是很羞耻的。就这样姐妹俩慢慢失去的原本属于她们的童年。她们的爸爸为她们制定了严格的运动要求和饮食要求,日复一日的训练,姐妹俩开始想放弃了,想尽各种方法逃避练习。一次,姐妹俩告诉爸爸说因为练摔跤,弄得头发上都长虱子了,本以为爸爸会放弃对她们的训练,结果这位严厉的父亲却让两个女孩剪掉了长发。姐妹俩顶着村里人的冷嘲热讽,顽强的继续训练。

时间慢慢推移,有付出总会有回报。虽然还经历了许多风风浪浪,但在爸爸的沉着坚持下,姐妹俩终于爬上了世界的顶峰。

想想我现在的学习生活,再看看电影里的姐妹俩,那我简直幸福的不要不要了!可我还时常抱怨这个,抱怨那个。看完这部电影,真得很受教育,怪不得妈妈要让我看了。

其实任何事情都是先苦后甜的,与其花时间抱怨还不如努力学习呢!

《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二

说实话,这部电影里开头部分的阿米尔汗我是不喜欢的。大概是太接近现实的缘故吧。典型的中国式父母。

将自己的心愿强加于孩子,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也简单粗暴。比如:在两个女儿抱怨在泥地里摔跤让她们头上都长了虱子的时候,爸爸的做法是将两个女儿的头发剪了。所幸,剧中的爸爸确实在摔跤方面有天赋,对两个孩子的指导和训练是正确的,而两个孩子也遗传了爸爸的摔跤基因。

我不敢想,如果爸爸一直以来的训练方式确实有问题,或者一开始爸爸对女儿天赋的判断就是错误的话,结局会怎样呢。

从故事所在的大环境——印度这个角度所考量的话,这个爸爸还是让我敬佩与感激的。影片中有两次突出的父女之间的冲突与和解。

第一次:爸爸将摔跤的心愿强加于女儿,并且逼迫她们进行高强度训练,在身体与心理上都承受巨大压力,在一次女儿去参加亲戚婚礼的时候冲突爆发。这次冲突着重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爸爸要逼迫两个女儿摔跤。在那样的环境下,摔跤是爸爸所能为她们创造的唯一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道路,唯一能让她们的命运有所不同的办法。否则,她们就只能在懵懵懂懂的时候就早早结婚,从此围着老公孩子转,生命就在灶台上耗尽。

第二次:在大女儿去了体育学院之后。面对不一样的训练方法,生活方式,和更广阔的世界,女儿从内心生出了对爸爸的蔑视和反叛。这其实是女儿想要获得爸爸肯定的另一种方式。以前通过听爸爸的话来获得认可,现在通过展现自己,在爸爸面前展现一个我比你更厉害更了不起的自己,从而获得认可。当然,姜还是老的辣。女儿的自以为是使得自己在世界大赛中落败。这次的失败让她反省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稚嫩,从而达成了父女之间的又一次和解。

没有哪个小孩不贪玩,没有哪个小孩能足够自律,足够自我约束。所以,父母总是逼迫我们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当时的我们可能不理解,可能抱怨,甚至可能生出恨意。但当足够长大足够成熟,甚至当父母已经不在,才会发现:其实,那是他们竭尽全力、所能给我们的最好的。

有个笑话:世界上有三种笨鸟,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不飞的,还有一种是下个蛋让后代飞的。我曾经一度以为,我爸就是最讨厌的第三种。人总是后知后觉。现在再回头看,生活是自己的,父母逼迫你所到达的高度、取得的成绩,都是自己的。

古语有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影片中的爸爸也好,现实生活中的爸爸也好,他们固然有将自己未达成的心愿强加于儿女身上的做法,但这种强加实质上是一种希望子女能有一个不同于自己、不同于周围大环境的人生。

《摔跤吧爸爸》的观后感三

在我的印象中,印度影视一贯以其异域风情及歌舞魅力感染人,《摔跤吧!爸爸》却将父爱和梦想结合得如此完美,并且聚焦金牌意识和女权意识,整部影片呈现出一种破而后立的格调,既有对现实的鞭笞,又有打破传统的勇气,动人心弦,令人热泪盈眶,也让我迫不及待的想写点东西。

曾经是印度摔跤冠军的父亲,在为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之后,希望生个儿子来完成自己未实现的梦想,赢得世界级比赛金牌,但事与愿违,妻子连连给他生了四个女儿。一个偶然的机会,女儿在打架中战胜了男孩,这让父亲眼前一亮,有了类似“花木兰代父从军”的灵感,决定对其中两个女儿进行摔跤训练,帮助他实现夙愿。

在现代家庭教育的语境之下,这位父亲很容易被冠以“自私”、“偏心”、“虚荣”的帽子,以自己的权力改变女儿的命运,逼迫女儿做她们不喜欢的事情。随着剧情的发展,父亲对女儿从事摔跤事业的规划,其实是爱的成分大于父权的成分。印度的女性地位不高,常被当作家庭附属品,很多女孩子未成年就步入婚姻,过上了繁杂而艰苦的家庭主妇生活。而影片中,摔跤老爸一直怀揣着冠军梦,偏执地想将梦想延续到下一代,以“暴君”形象对两个女儿展开魔鬼式训练,甚至将女性象征的长发给一剪没了,两个女儿为此搭上美好的童年时光,乃至青葱时光,不仅仅要承受着身体上的疼痛,还要饱受外界的非议和嘲笑。也许你会说,剧中父亲独断专行,丝毫不尊重女儿们的个人意愿。

但是,女儿们所承受的磨难,又何尝不是别的女孩所仰望的’幸福?他引导女儿们进入体育竞技行业,彻底改变了女儿的命运走向,把女儿变成了一个拥有世界视角的现代女性。摔跤小舞台,社交大舞台,女儿所拥有的人生,其精彩程度要远远超过其他印度女性,这何尝不是父爱的伟大体现。都说父爱如山,深沉而厚重,不像母爱那样温润透彻,也许有时难以察觉,但只要你碰了壁受了委屈,他就一定站在你能看得到地方,为你加油打气。这就是父爱的力量,人生中最不可或缺的力量。

正如世纪老人冰心所言: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成功是由痛苦创造生命的梦想,是由自强不息铸造的奇迹。剧中的吉塔和巴比塔为了实现父亲的冠军梦,他们远离自己最爱吃的零食,被逼含泪剪去最象征女性的长发,忍受来自同龄人与非同龄人异样的眼光、非议和嘲笑。他们牺牲那个年龄阶段该有的娱乐时间,艰苦训练。他们压抑了青春,却也重塑了青春,犹如高考学子,背负着家庭的梦想,社会的期待,在追逐人生梦想的起飞阶段,振动沉重的翅膀,艰难的前行。吉塔最终成功的精彩瞬间来自于日常大量枯燥训练的积累,来自于弯路中的折回,来自于绝不放弃的最后一击,从而成就历史传奇!成功的道路充满艰辛,辉煌的背后洒满汗水。但即使前方的道路再难,荆棘再深,梦想的实现也不无可能。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