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金刚经放下执念的句子有哪些,破去重重执念方见如来》的问答

本文目录一览

金刚经放下执念的句子有哪些

1、一件事,就算再美好,一旦没有结果,就不要再纠缠,久了你会累;一件物,就算再留念,如果你抓不住,就要适时放手,久了你会心碎。有时,放弃是另一种坚持,你错失了夏花绚烂,必将会走进秋叶静羌。任何事,任何人,都会成为过去,不要跟它过不去,无论多难,我们都要学会抽身而退。

2、有些东西,注定与你无缘,你再强求,最终都会离你而去;有些人,只能是你生命中的过客,你再留恋,到头来所有的期望终究成空。不属于你的,那就放弃吧,大千世界,莽莽苍苍,我们能够拥有的毕竟有限,不要让无止尽的欲求埋葬了原本的快乐与幸福。如果你想什么都抓住,最终只能什么都抓不住。

3、放下,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好与不好都走了,幸与不幸都过了。人生的际遇,一如窗外的雨,淋过,湿过,走了,远了。曾经的美好留于心底,曾经的悲伤置于脑后,不恋不恨。过去终是过去,那人,那事,那情,任你留恋,都是云烟。学会放下,人生总是从告别中走向明天。

4、佛说,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有些人,有些事,是可遇不可求的,强求只有痛苦。既然这样,就放宽心态,顺其自然。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拥有一颗安闲自在的心,保持豁达的心态,不让自己活得累。

5、我们都是时间的过客。人生,空手而来,必然空手而归。在你我的时间尽头,一切都将化成云烟。因此,在拥有时,要好好珍惜;失去之后,要舍得放开。失去之后还紧追不舍,最终追回来的只有无尽的落寞和悲伤。能拥有的即使再不堪也比会失去的强,只有懂得珍惜,舍得放手的人,才能邂逅越来越好的拥有。

标签: 金刚经放下执念的句子

返回目录

破去重重执念,方见如来

——浅谈《金刚经》体现的“不二”观 在佛教哲学基础课“方法论”的会读材料中,刘泽亮老师选编了来自《金刚经》的八个章句,并通过课上的提问与阐发,指引学生们去理解这部佛教经典中蕴含的大智慧。 最初读到《金刚经》时,我如看天书。虽然认得每一个字,但不解其意,只觉玄虚不可捉摸。三年前曾买来《一行禅师讲金刚经》,读后明白了这部经典的一些妙处,但还是未解其主旨大意。去年有幸读到暨南大学费勇老师所写的《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一书,方觉明了书中要旨,甚为欢喜。 本学期修刘老师的课,对佛教哲学的认识更为系统深入,重温《金刚经》,又有了新的体悟。在此以“破执”为主线,撰文来梳理《金刚经》如何用其独到的语言与思维方法,开示我们破去一切执念,甚至包括对佛法本身。这种彻底的解脱精神,实在蕴含着大智慧,让人叹服。 一、破 “名相”执 佛陀在《金刚经》的开示中,如抽丝剥笋般,将人们惯常所依赖与执取的对象一一破析。首先是破除名相的区分与执着。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人类出生之初,所知觉的世界本是连为一体、混沌一片的。刚出生的婴儿无人我、内外之分。但随着婴儿的成长,它逐步开始识别相貌,并在亲人的影响下学习语言,形成名词与概念。之后,人就活在一个由区分和名相构筑的世界里,不自觉地在各种好恶判断的驱动下去思考行动,而忘记了本初一体、无善无恶的状态。 “名相”是人类在日常活动中,标识与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人际沟通的基本介质,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基石。正因为它们如此根深蒂固地弥散在我们的思维与日常生活中,我们习而不察,认为它们生来就有的实体,忘记了其源头是人类有限的思维。 这个思维基于二元对立观。一切名相的成立,基于将一物相对于他物的二元区分,基于将观察者相对于被观察者的二元区分。而佛陀认为世界本一,他的基本教法是“不二”。如《金刚经》开示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如一行禅师所言, “如果我们要接触到事物的真实本质,就必须超越所有的概念。” 当代物理学研究发现,整个宇宙中的所有事物,若从微观角度来看,都由高速运转的微粒子构成,而且在一刻也不停息的运动之中。这包括我们面前看似坚固的桌子,和体内貌似坚硬的骸骨。即便我们亲眼看到的各种形相,都并非是可信可靠的。 其实佛陀在《金刚经》对此已有提示:“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佛陀以他修证禅定时的明澈洞察力,对世界本来面目有了清晰的觉知。他在《金刚经》中,通过独特的三句式语言表达,譬如“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等语句,来启发我们突破名相的束缚,方可重返本真一如。 二、破“心”执 不少人容易陷在对过去与未来的美好想象里难以自拔,而不知这美好的回忆与憧憬,是妄心所造。《金刚经》的开示,可帮我们破除“眷恋心” “妄想心”与“攀援心”等妄心。全身心地活在每一个当下,不瞻前顾后,方是解脱。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这三种心都不可得,不可执着。世间万象变化如水流,一刻也不停息。若费力捕捉,所得也只是前尘旧影而已。《楞严经》里佛陀问阿难心在哪里,阿难苦思冥想了七个答案——从心在身内、身外、潜于眼根、有暗则藏有窍则明、随有、在中间、乃至无着,每一次都被佛陀破为无有是处。三、破“得失”执《金刚经》里,佛陀多次提到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此经的“福德”甚大,甚至大于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但是,他又开示说,“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为何他又说“福德无”呢?这看似自相矛盾,其实暗含着大智慧。若菩萨刻意为了积累福德去做一件善事,则这一行动不再出于本来的清净心,而是出于贪心。所以佛陀提醒说,“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贪心”、“得失心”与“我执”是人类的顽固病根。佛陀对此看得十分清楚,所以在《金刚经》中嘱咐发大愿的菩萨们,不要陷入得失心中。即便是在修行中所取得的进步,也不要执着,自鸣得意。“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四、破“佛法”执 佛陀对于破执的教诲,是十分彻底的——彻底到他要破除弟子对于“佛法”本身的执着。纵观人类历史出现的各种宗教思想,教主连自己的教法都要弟子不去执着,这实属罕见。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这一句话用普通的逻辑来看,实在自相矛盾。但若明了佛陀的“不二”思维法,则能明白其涵义:所谓“佛法”也是一个权益区分的名相,其中也有“非佛法”的要素,二者本是互即互入的整体。“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将佛教传到西方的人应该好好了解这点。他们应该要能进入西方文化的世界里,并把众多西方文化瑰宝看做佛法的因素。” 一行禅师写道。他在欧美传播佛法数十年,时常用当地人善于理解的语言来解说佛法,并将当地的文化与宗教融入其中。这实乃可贵,与佛陀的本初教诲相通。 在《金刚经》中,当须菩提问佛陀,他是不是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无所得?佛陀回答说:“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问答实在绝妙!我们可以看出佛陀是完全破除了我执的开悟者,所以他在此开示弟子,破除对“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执着心。五、破“断灭”执 当人破除了对一切名相的执着、对心思意念的执着,甚至破除了对修道证果的执着、对佛陀和佛法的执着,还剩下什么? 佛陀提醒须菩提,破去一切后,还不能执着于“无”,陷入“断灭”的妄想。“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那么,破去一切执之后,还剩什么? 剩下我们的“本来面目”——一颗澄明无挂碍的真心。时时处处在当下清醒觉知,对一切法无执取、无得失之念。如《心经》所言,“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读《禅者的初心》一书时发现,曹洞宗的修行要旨与方法,体现了《金刚经》所开示的大智慧,“只要你还被一些成见或习性困住,就无法如实地以万物的本然面貌去欣赏它们。” “不管你做什么,只要那时从‘无’所出,就都会是真切的活动。…一刹那接着一刹那,众生从‘无’而来;一刹那接着一刹那,我们得以享受生命真正的乐趣。” 以三十二相无法见如来,若以无挂碍的真心,则见如来。 惠能大师为何听《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这其中的奥妙 今日方明白。 “当你在阅读或做什么事时,对于经典忽有所悟,真是一大惊喜。我发现阅读经典,就像是在我们的内在种下了一棵树。当我们散步、看云,或阅读其他东西时,这棵树正悄悄成长,而且可能向我们展露它自己。” 一行禅师此言甚妙。 《金刚经》的智慧光亮,还会继续启发人类觉醒。《完》 参考书目: 《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费勇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一行禅师讲金刚经》,一行禅师著/观行者译,台湾橡树林出版社,2015年。 《禅者的初心》,铃木俊隆著,梁永安译,海南出版社,2010年。

返回目录

金刚经里有一句放下执着的是哪一句呀

句句都是破执的,如果说哪一句明显一点,那就是菩萨应不住相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菩萨应如是行于布施:不住于相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问题和解答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