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对于《送别》 李白 鉴赏和李白送别赏析,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送别》 李白 鉴赏和李白送别赏析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送别》 李白 鉴赏
翻译此诗不难,下面更多的是意译,参考译文如下:
渭城边上我们纵酒言别,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压在树丛上的积雪就像那雪白的梨花,千万条的杨树叶恰似那缕缕青烟。惜别间我们饮尽了壶中的美酒。临分别时,送上策马的长鞭。盼望着你到达颍上,那时候新月也应该变圆了
注释:
1、斗:计容积的量器,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里形容饮酒之多。
2、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3、垆头:酒坊,酒家。
4、醑(xǔ): 美酒。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溶情于酒,又寄情于景。雪、杨叶、马鞭、壶醑和新月,这些都是送别的意像。雪花是寒冷的冬天才有的。梨花是温暖的春天才有的,用梨花来比喻雪,诗人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让临别的友人忘却那冬天离别的苦闷冷清的感伤。
PS:我这里想说的是这首诗的作者是岑参,诗题是《送杨子》,由于,李白的诗逸散很多,后人在总结的时候难免谬误,错把其他唐人的诗作混入。稍微知道点的人都知道用梨花来比喻雪诗岑嘉州的首创,也是他的诗被人津津乐道的地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只有他把边塞的雄浑写得淋漓尽致。当然这是笔者的观点。笔者也是有依据的,前人也都对此诗进行过考据,一致认为这是岑嘉州的作品。这里我引一下其它人的观点。南宋的严羽就在其作品《沧浪诗话》中写道:太白诗“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乃岑参之诗误人,太白塞上曲“肇马新夸紫玉鞍”者,乃王昌龄之诗,亦误入。昌龄本有二篇,前集乃“秦时明月汉时关”也。今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孙琴安在《五律诗精评》中也写道:余谓盛唐诸家五律中,岑参句法与李自最为相近,如“斗酒城边,垆头醉不眠。”、“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布上柳枝黄,炉头酒正香”等,不唯起句,即通篇亦多酷似太白。许学夷以为诗有“句不能点”者,终唐之世,唯太白、嘉州最为得之,杜甫、王维则其次也。中、晚之际,则推张籍,韩娜次之,此外蔑矣。笔者对李白的诗也是相当喜爱,不过学术的考据也是必要的,把别人的诗安在诗仙身上,估计诗仙天上有知也不会答应,岑嘉州也不会答应。有什么问题楼主可以找我继续探讨,鄙视随便回答问题的人,这是很不负责任的。打字好累,楼主给分吧,呵呵。
李白送别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用雪来比喻梨花,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体现对友人豪迈豁达的祝愿。
首联“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描写的是送别的地点以及送别酒宴的热闹场景。诗人以被送行人的目的地起兴,宕开一笔,铺陈叙述。李白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喝得是酩酊大醉,这是李白对朋友的不舍,也是李白个性的写照。
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梨花喻雪,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芽迎风摇曳。然而这美好的春景中却蕴藏着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以乐景衬哀情”,美好的春日风光却无人陪伴自己欣赏。
颈联“惜别倾壶醑,临分增马鞭”这句是全诗的点题之句,诗文明确地交代了举行酒宴的目的——送别友人。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诗人“倾壶”一饮,把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寄于酒中,一饮而尽。待到真的要分别之时,“马上赠鞭”,以示纪念,尽管舍不得却故作豪迈。
尾联“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诗人写目的地之景而浮想联翩,因景生情,因景结情,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吧,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的寄托。
李白《送别》原文: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译文:
渭城边上我们纵酒言别,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满树的梨花就像积雪那样洁白,千万条的杨树叶恰似那缕缕青烟。惜别间我们饮尽了壶中的美酒。临分别时,送上策马的长鞭。盼望着你到达颍上,那时候新月也应该变圆了。
扩展资料
李白一生,仗剑远游,行踪无定,而大起大落的非凡际遭又使他有机会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他结识了太多的名流侠士、官宦庶民,又极不情愿地辞别过数不清的故旧知己、好友亲朋,几乎每一次相逢都是一个传奇,每一次吟别都是一支绝唱。
李白的理想世界和情感世界都极为矛盾复杂,集儒道释墨于一身。一方面,他崇尚儒家道统,一方面,却又宣言“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一方面,他愤世嫉俗,欲隐居山林,返于自然;而另一方面,却又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大有“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的古道热肠。
因而,他的人生哲理既有超脱消极的因素,亦不乏“达则兼济天下”的豪情。这种复杂的人生观也同样表现在他的送别诗中。
1、壮别
诗人豁达大度、豪爽俊逸,不似多愁善感之辈,故虽感情丰富,视友如亲,但离别之际,决不会“儿女共沾巾”,而只能予人以昂扬进取之勉。如《渡荆门送别》一诗,便是壮别之代表。全诗以启程远游起笔,以途中所见景色为干,以惜别作结。这些送别诗,缘情依景,依依惜别中见得豪放,恋恋不舍中深蕴壮怀。
2、醉别
李太白嗜酒如命,唯月是爱,但他并不是那种“只愿长醉不愿醒”的消极入世者,也没有“一醉解千愁”的动因。他坚持人各有命,天命难违,必须豁达,不必忧愁的主张,深知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哲理,因而酒月二物自然也成了他性格的象征,这在他的送别诗中可以得到印证。
3、惜别
李太白一生游历南北西东,朋友甚多,与达官贵人,好友亲朋,山野村夫,隐逸之士,甚至黄发垂髫,均有聚散,也有吟咏,几乎所有的相聚都让诗人喜中从来,而每一次相别又使诗人依依不舍。
送别古诗《别离》赏析
导语: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送别古诗《别离》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别离
唐代: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译文
大丈夫何尝没有滔滔眼泪,只是不愿在离别时涕泗横流。
面对离酒慷慨高歌挥舞长剑,耻如一般游子模样满脸离愁。
一旦被蝮蛇螫伤手腕之后,当断手臂就断壮士决不踌躇。
既然决心闯荡天下建功立业,离别家常便饭何须叹息怨尤。
注释
杖剑:同“仗剑”,持剑。尊:酒器。
游子颜:游子往往因去国怀乡而心情欠佳,面带愁容。
蝮蛇:一种奇毒的蛇。螫(shì):毒虫刺人。
解腕:斩断手腕。
志:立志,志向。
鉴赏
这首诗,叙离别而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丰满,别具一格。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下笔挺拔刚健,调子高昂,一扫送别诗的`老套,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性格的坚强刚毅,真有一种“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的气势,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彩笔浓墨描画出大丈夫的壮伟形象。威武潇酒,胸怀开阔,风度不凡,气宇轩昂,仿佛是壮士奔赴战场前的杖剑壮别,充满着豪情。
颈联运用成语,描述大丈夫的人生观。“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本意是说,毒蛇咬手后,为了不让蛇毒攻心而致死,壮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斩断,以去患除毒,保全生命。作者在这里形象地体现出壮士为了事业的胜利和理想的实现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颈联如此拓开,有力地烘托出尾联揭示的中心思想。“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尾联两句,总束前文,点明壮士怀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志向,为达此目的,甚至不惜“解腕”。那么,眼前的离别在他的心目中自然不算一回事了,根本不值得叹息。
此诗以议论为诗,由于诗中的议论充满感情色彩,“带情韵以行”,所以写得生动、鲜明、激昂、雄奇,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李叔同《送别》 原文及赏析
原文: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赏析:
1、作者介绍:
李叔同(1880—1942),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术教育家,早期话剧(新剧)活动家。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惜霜,号叔同,别署甚多。祖籍浙江平湖。
1918年到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1942年病逝于福建泉州开元寺。其代表作还有《送别》、《西湖》、《春景》等。所作乐歌后来大部收入丰子恺所编《李叔同歌曲集》。
2、《送别》赏析:
第一段全部是写景,“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曲调婉转流利,幽扬入妙。
第二段里时空的交错,以现在时“今宵别梦寒”来总括全篇。
第三段中“一切景语皆情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都是离人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听起来就备感凄凉。
这首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歌词通篇用白描手法,紧扣主题,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李叔同的作品充满了哲人的智慧、忧思和悲悯,充满了对生命的思索。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