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关于中秋节团圆的古诗有哪些和中秋团圆的诗句的问答

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中秋节团圆的古诗有哪些

关于中秋节团圆的古诗如下:

1、长相思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

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叆金茎。

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

凤烛荧荧。那人家、未掩香屏。

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盈。

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

墙头马上,漫迟留、难写深诚。

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2、望汉月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

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

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3、鹧鸪天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

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

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4、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5、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6、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返回目录

中秋团圆的诗句

有关中秋团圆的诗句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吧,诗句通常按照诗文的格式体例,限定每句字数的多少。那什么样的诗句才算得上是经典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有关中秋团圆的诗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中秋团圆的诗句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 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 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 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 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 游子,更 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乡”,杜 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 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 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 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 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 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 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 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 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 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 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 后,全家人围桌 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 盛 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 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 月,中 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 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 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 近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中秋节原是丰收的节日。在中国农业社会,农民在丰收的季节里,总是大事庆祝一番。这个节日之所以成为佳节也和“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神话有关。中秋夜,除了拜祭、还有就是应节的月饼和灯笼。祭拜的当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称她为月娘。老人家说,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会被割耳朵。

时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对于新的一代来说,中秋节最令人记取的是月饼和灯笼。当然,月圆当空的节日,是人们团圆的大好日子。

有关中秋团圆的诗句2

1、中秋无酒定醒然,清赏今宵月已圆。——方回《中秋前夕三首·中秋无酒定醒然》

2、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3、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4、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5、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6、中秋一轮月,只和旧青冥。——朱敦儒《水调歌头·中秋一轮月》

7、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佚名《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8、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9、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佚名《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10、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1、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12、姮娥贪共,暮雨朝云,忘了中秋。——张孝祥《诉衷情·晚烟斜日思悠悠》

13、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高观国《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

14、中秋昨夜,明月千里满西楼。——王之道《水调歌头·颢气遍寰宇》

15、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6、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17、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18、斟酌嫦娥,九秋宫殿冷。——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19、中秋五日,风清露爽,犹是早凉天。——晏殊《燕归梁·金鸭香炉起瑞烟》

20、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21、年年岁岁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曾几《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

22、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23、何须如钩似玦,便相将、只有半菱花。莫遣素娥知道,和他发也苍华。——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2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25、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26、莫遣素娥知道,和他发也苍华。——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27、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28、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9、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米芾《水调歌头·中秋》

30、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中秋作》

31、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32、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佚名《尾犯·甲辰中秋》

33、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34、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35、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36、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齐已《中秋月》

37、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38、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慧霖《闰中秋玩月》

39、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40、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辛弃疾《木兰花慢》

41、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42、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43、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44、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中秋作》

45、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46、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47、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48、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曹松《中秋对月》

49、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50、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51、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高观国《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

52、不料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见当天。——李涉《中秋夜君山台望月》

53、入楼早月中秋色,绕郭寒潮半夜声。——方干《寄杭州于郎中》

54、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陆龟蒙《中秋待月》

55、渐近中秋团团月,算人间天上、俱清美。——刘辰翁《金缕曲·百年生名世》

56、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57、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58、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59、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60、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辛弃疾《剪梅·中秋无月》

61、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返回目录

中秋月团圆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中秋节团圆的古诗如下:

1、长相思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

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叆金茎。

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

凤烛荧荧。那人家、未掩香屏。

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盈。

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

墙头马上,漫迟留、难写深诚。

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2、望汉月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

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

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3、鹧鸪天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

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

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4、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5、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6、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返回目录

中秋团圆夜的诗句

1、中秋把酒对嫦娥,处处团圆天下悦。——卫宗武《和吟友月夜遇风雨不见薄蚀韵》

2、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殷文圭《八月十五夜》

3、好画团圆明月夜,中秋天色变春光。——方回《再题通政院王荣之八月杏花·种传董奉术韩湘》

4、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纳兰容若《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5、比拟寻常清景别,第一团圆时节。——纳兰容若《清平乐·上元月蚀》

6、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7、团圆思弟妹,传语故乡春。——文天祥《次妹第一百五十五》

8、潋滟黄金波,团圆白玉盘。青天流景披红蕊,白露含辉泛紫兰。——何景明《明月篇》

9、我独对清光坐,闲将白雪歌,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宋方壶《水仙子·居庸关中秋对月》

10、若道团圆似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李商隐《代董秀才却扇》

返回目录

中秋节为什么叫团圆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案 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返回目录

什么是中秋节的“团圆”

中秋节主要就是吃吃喝喝,尤其是仪式上要摆上各种祭品以及香案,祭品要有切成莲花状的西瓜、月饼,做月饼可是古代人在中秋节必须做的事情之一。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

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返回目录

中秋节为什么叫做团圆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扩展资料: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问题和解答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