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帛书的意思?

回答者:淡定1771815日期:2023-09-03

帛书: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

帛书:词语

帛书 (词语)

【词目】帛书

【拼音】bó shū

【释义】写在缣帛上的文字;用缣帛写的文字或书籍。

1.写在缣帛上的文字。

《墨子·尚贤下》:“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槃盂,传以遗后世子孙。”《

史记·封禅书》:“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上……乃为帛书以饭牛,详不知,言曰此牛腹中有奇。杀视得书。”

《史记·孝武本纪》:“居岁余,其方益衰,神不至。乃为帛书以饭牛,详弗知也,言此牛腹中有奇。杀而视之,得书,书言甚怪,天子疑之。”

鲁迅《三闲集·匪笔三篇》:“其实,古如陈涉帛书,米巫题字,近如义和团传单,同善社乩笔,也都是这一流。”

2.用缣帛写的书信。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唐 郑锡 《千里思》诗:“帛书秋海断,锦字夜机闲。”

3.用缣帛写的书籍。古无纸,写书用帛或竹。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中有《老子》、《战国纵横家书》等。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左手执帛书一卷,在橘林中略作逍遥。”

回答者:嘟哔嘟哒哒日期:2023-09-04

帛书是写在丝绸布料上的书信的意思。

在古代,没有纸张。人们如果需要写书信或者写文章,丝绸布料是很好的写作纸张。古代人都是用丝绸布料写字的。

回答者:用户1688046796005日期:2023-09-05

1,帛书是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已出土楚帛书和汉帛书。帛书又名缯书,是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现存实物以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为最早。

2,楚帛书发现于长沙子弹库楚墓,1942年被盗出,今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保存完整的1件,墨书楚国文字,共900余字,奇诡难懂,附有神怪图形,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数术性质的佚书,与古代流行的历忌之书有关。汉帛书主要发现于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共12万余字(见马王堆帛书)。此外,1979年在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也发现一件长条形帛书,是裁制衣服时留下的剪边,墨写隶书30字,记边塞绢帛价格和来源。

回答者:坐着的虫子日期:2023-09-01

“帛”是丝织物的总称。帛书就是写在丝织品上的书迹。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用于书写的材料除简牍外,帛也是很常见的一种。大概在周代,人们便已使用帛作为书写材料了。帛很贵重,所以,普通人很少以此作为书写材料;又因为帛比简牍更容易腐朽,所以,历来考古发掘中获得的帛书远比简牍书少得多

返回目录

什么是“帛书”,“拓本”?

回答者:用户1631310468880206日期:2023-04-14

帛书又名缯书,是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现存实物以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为最早。拓本,凡摹拓金石、碑碣、印章之本,皆称为“拓本”,即用纸紧覆在碑碣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纹上,用墨或其他颜色打出其文字、图形来的印刷品。按用墨分,可分为墨拓本、朱拓本。按拓法分,可分 乌金拓、蝉翼拓。拓本实物最早见于唐代。

返回目录

什么是帛书?

回答者:成熟高山日期:2023-03-13

1,帛书是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已出土楚帛书和汉帛书。帛书又名缯书,是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现存实物以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为最早。

2,楚帛书发现于长沙子弹库楚墓,1942年被盗出,今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保存完整的1件,墨书楚国文字,共900余字,奇诡难懂,附有神怪图形,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数术性质的佚书,与古代流行的历忌之书有关。汉帛书主要发现于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共12万余字(见马王堆帛书)。此外,1979年在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也发现一件长条形帛书,是裁制衣服时留下的剪边,墨写隶书30字,记边塞绢帛价格和来源。

返回目录

什么是帛书呢?

回答者:素履独步日期:2023-09-05

“帛”是丝织物的总称。帛书就是写在丝织品上的书迹。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用于书写的材料除简牍外,帛也是很常见的一种。大概在周代,人们便已使用帛作为书写材料了。帛很贵重,所以,普通人很少以此作为书写材料;又因为帛比简牍更容易腐朽,所以,历来考古发掘中获得的帛书远比简牍书少得多。

回答者:用户3218863401163日期:2023-09-07

帛书是写在缣帛上的文字。帛书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有重要学术价值,又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

它不仅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汉代书法及书法演变、发展提供了珍贵的依据。

回答者:我想说悄悄话日期:2023-09-06

意思就是我国古代写在丝织品上的书。

读音

[bó shū]

例句

帛书的字体除“篆隶体”外,还有古隶和汉隶两种。

随着帛书释文的不断发表,我们对古代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

回答者:toonie2日期:2023-09-05

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

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已出土楚帛书和汉帛书。帛书又名缯书,是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现存实物以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为最早。

中文名

帛书

别名

缯书

起源

春秋时期

已出土

楚帛书和汉帛书

解释

写在绢帛上的文书

返回目录

帛书是什么?

回答者:时光日期:2023-09-06

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已出土楚帛书和汉帛书。帛书又名缯书,是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现存实物以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为最早。

返回目录

帛书简牍的区别?

回答者:手机用户7019844183日期:2023-09-05

区别在于两者所用的材质不同。

帛书是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又称“缯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板写的叫“版牍”。

返回目录

战国帛书是什么?

回答者:用户694531590202479日期:2023-09-23

在战国时期,有一种用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体——帛书,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书。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帛画是20世纪30年代在长沙的楚墓中发现的。近些年又出土了大批的竹木简。如1951年湖南长沙五理碑,1954年长沙仰天湖古墓,1954年长沙杨家湾古墓,1957年河南信阳台古墓,1975年湖北云梦睡地秦墓,1980年四川青川郝家坪土墓,发掘了大量的战国时代的竹木简。另外还有1942年长沙楚墓出土帛书(1945年流入美国),又山西侯马盟书等。无论是写在竹木简还是丝织品上的书体,都是战国时代的手迹。这些简与波帛书墨迹,不仅是珍贵的文物,尤其对于研究书法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四帛书又称楚缯书,内容共分三部分分,即天象、灾变、四时运转和月令禁忌,其内容丰富庞杂,不仅载录了楚地流传的神话传说和风俗,而且还包含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方面的思想。在文字的四周绘的12个怪异的神像,帛书四角有用青红白黑四色描绘的树木。

就帛书的书法艺术而言,其排行大体整齐,间距基本相同,在力求规范整齐之中又现自然恣放之色。其字体扁平而稳定,均衡而对称,端正而严肃,介于篆隶之间,其笔法圆润流畅,直有波折,曲有挑势,于粗细变化之中显其秀美,在点画顿挫中展其清韵,充分展示作者将文字艺术化的刻意追求。

帛书的画像列于文字的四围,先以细线勾描,然后平涂色彩,看似漫不经心随意绘出,却将12个神录描绘得姿态各异,活灵活现,他们或立或卧,或奔走或跳跃,个个栩栩如生。同时所绘神灵像又显示出很强的写实性,如一些神像身上的斑纹,描绘得细致真切,仿佛从虎豹身上揭来。特别是帛书四周所画的树木,随物赋形,繁枝摇曳,依像图貌,茂肚婆娑,可谓用笔之工、描绘之细分毫不爽。楚帛书不仅力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珍品,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珍奇。

回答者:费费5A1l日期:2023-01-14

1、战国帛书记录的是鲁殇王墓的地图。战国帛书是用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体,帛是白色的丝织品,在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者是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书。

2、帛书的书法排行大体整齐,间距基本相同,在力求规范整齐之中又现自然恣放之色。

返回目录

帛书是什么材料?

回答者:lee洋日期:2023-09-06

是白色丝帛材料制作的。

帛书又名缯书,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期,但实物则以子弹库出土的为最早。1973年湖南省博物馆发掘了这座墓葬,判明其年代在战国中晚期之间。帛书摹本最早见于1944年蔡季襄的《晚周缯书考证》。

返回目录

尺素书是什么意思?

回答者:兔兔窝窝暖呼呼日期:2023-09-07

尺素是书信的意思。

《文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吕向 注:“尺素,绢也。古人为书,多书於绢。”

尺素,汉语词汇。拼音:释义:小幅的丝织物,如绢、帛等。也可指书信。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回答者:欣然执笔日期:2023-09-01

书信,也叫"帛书″。古人在约一尺长的白绢上,用毛笔写信,就是″尺素书"。

古乐府诗"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成了书信的代称。

回答者:第三表情包日期:2023-09-06

书信

尺素书是古代书信的别称,和鸿燕一样代指书信的意思。书写用的一尺长左右的白色生绢,借指小的画幅,短的书信函绵邈于尺素。

回答者:用户2470683711536日期:2023-01-19

从遥远的异乡归来的人捎来了客居他乡,久无音讯的丈夫的来信。 “双鲤鱼”古时候装书信的外形像“鱼”的袋子。“尺素书”指书信。 诗句表达闺妇思夫之情。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