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相信很多人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意思是什么 皮之不存毛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意思是什么 皮之不存毛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原文: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明年;东阳上计钱布十倍,大夫毕贺。文侯曰:“此非所以贺我也。譬无异夫路人反裘而负刍也,将爱其毛,不知其里尽,毛无所恃也。今吾田不加广,士民不加众,而钱十倍,必取之士大夫也。吾闻之下不安者,上不可居也,此非所以贺我也。”

翻译

魏文侯外出游历,看见路上有个人反穿着皮衣背草料,魏文侯说:“为什么反穿这皮衣背草料?”那人回答说:“我喜爱我皮衣上的毛。”魏文侯说:“你不知道如果皮被磨光毛也就没地方依附了吗?”第二年,东阳官府送来上贡的礼单,上交的钱增加了十倍。大夫全来祝贺。魏文侯说:“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

打个比方这同那个在路上反穿皮衣背柴禾的人没有什么不同,既要爱惜皮衣上的毛,而又不知道那个皮没有了,毛就无处附着这个道理。现在我的田地没有扩大,官民没有增加,而钱增加了十倍,这一定是求助士大夫的计谋才征收到的。我听说过这样的话:百姓生活不安定,帝王也就不能安坐享乐了。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

扩展资料:

典故

有一年,魏国的东阳地方向国家交售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为此,满朝廷的大臣一齐向魏文侯表示祝贺。魏文侯对这件事并不乐观。他在思考:东阳这个地方土地没有增加、人口也还是原来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钱粮布帛呢?即使是丰收了,可是向国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这必定是各级官员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来的。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年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年前,魏文侯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将羊皮统子反穿在身上,皮统子的毛向内皮朝外,那人还在背上背着一篓喂牲口的草。

魏文侯问道:“你为什么反着穿皮衣背柴禾?”

那人回答说:“我很爱惜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坏了,特别是背东西时,我怕毛被磨掉了。”

魏文侯听了,很认真地对那人说:“你知道吗?其实皮子更重要,如果皮子磨破了,毛就没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吗?”

那人依然执迷不悟地背着草走了。

如今,官吏们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钱粮布帛而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这跟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行为不是一样的吗?

于是,魏文侯将朝廷大臣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讲了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难以巩固。希望你们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被一点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实质。”

众大臣深受启发。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基础是根本,是事物赖以存在的依据,如果本末颠倒,那将是得不偿失的。


返回目录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意思是什么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解释

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pízhībùcún,máojiāngyānfù。意思是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2、出处原文: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明年;东阳上计钱布十倍,大夫毕贺。文侯曰:“此非所以贺我也。譬无异夫路人反裘而负刍也,将爱其毛,不知其里尽,毛无所恃也。今吾田不加广,士民不加众,而钱十倍,必取之士大夫也。吾闻之下不安者,上不可居也,此非所以贺我也。”

返回目录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什么意思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pízhībùcún,máojiāngyānfù】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一个汉语成语。

本意

意思是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焉:介词“于”加疑问代词“哪”,即“在哪”)

寓意

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出处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明年;东阳上计钱布十倍,大夫毕贺。文侯曰:“此非所以贺我也。譬无异夫路人反裘而负刍也,将爱其毛,不知其里尽,毛无所恃也。今吾田不加广,士民不加众,而钱十倍,必取之士大夫也。吾闻之下不安者,上不可居也,此非所以贺我也。”(《左传·新序·杂事》)

译文

魏文侯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将羊皮统子反穿在身上,皮统子的毛向内皮朝外,那人还在背上背着一篓喂牲口的草。魏文侯问道:“你为什么反着穿皮衣背柴禾?”那人回答说:“我很爱惜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坏了,特别是背东西时,我怕毛被磨掉了。”魏文侯听了对那人说:“你知道吗?其实皮子更重要,如果皮子磨破了,毛就没有依附的地方了。”

第二年,魏国的东阳地方向国家交售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为此,满朝廷的大臣一齐向魏文侯表示祝贺。魏文侯说“这件事并不乐观。跟路人将羊皮统子反穿在身上,皮统子的毛向内皮朝外一样,爱惜衣服上的毛,却不知道皮子磨破了。东阳这个地方土地没有增加、人口也还是原来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钱粮布帛呢?必定是各级官员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来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难以巩固。这对我不是好事”

返回目录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全文

《左传·僖公十四年》【经】十有四年春,诸侯城缘陵。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秋八月辛卯,沙鹿崩。狄侵郑。冬,蔡侯肝卒。【传】十四年春,诸侯城缘陵而迁杞焉。不书其人,有阙也。鄫季姬来宁,公怒,止之,以鄫子之不朝也。夏,遇于防,而使来朝。秋八月辛卯,沙鹿崩。
【经】十有四年春,诸侯城缘陵。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秋八月辛卯,沙鹿崩。狄侵郑。冬,蔡侯肝卒。
【传】十四年春,诸侯城缘陵而迁杞焉。不书其人,有阙也。
鄫季姬来宁,公怒,止之,以鄫子之不朝也。夏,遇于防,而使来朝。
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晋卜偃曰:“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
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授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乎?”弗听。退曰:“君其悔是哉!”
(责任:周建定)

返回目录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成语故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成语故事1

【成语】: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拼音】:

【解释】:

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出处】:

《新序.杂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作者:刘向

【举例造句】:

倘若朕的江山不保,你们不是也跟着家破人亡?~。

【成语典故】:

有一年,魏国的东阳地方向国家交售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为此,满朝廷的大臣一齐向魏文侯表示祝贺。魏文侯对这件事并不乐观。他在思考:东阳这个地方土地没有增加、人口也还是原来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钱粮布帛呢?即使是丰收了,可是向国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这必定是各级官员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来的。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年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年前,魏文侯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将羊皮统子反穿在身上,皮统子的毛向内皮朝外,那人还在背上背着一篓喂牲口的草。

魏文侯问道:“你为什么反着穿皮衣背柴禾?”

那人回答说:“我很爱惜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坏了,特别是背东西时,我怕毛被磨掉了。”

魏文侯听了,很认真地对那人说:“你知道吗?其实皮子更重要,如果皮子磨破了,毛就没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吗?”

那人依然执迷不悟地背着草走了。

如今,官吏们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钱粮布帛而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这跟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行为不是一样的吗?

于是,魏文侯将朝廷大臣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讲了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难以巩固。希望你们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被一点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实质。”

众大臣深受启发。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基础是根本,是事物赖以存在的依据,如果本末颠倒,那将是得不偿失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成语故事2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夷吾因为内乱出逃,为了争取秦国支持他回国做国君,他答应秦国事成之后,一定割让五座城池给秦国,作为酬谢。可是,夷吾在秦国的支持下当上晋国国君成为晋惠公之后,却没有履行这个诺言。

不久,晋国遭受自然灾害,晋惠公和秦国商量买粮,秦国很慷慨地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是第二年秦国也发生了饥荒,向晋国求援,晋惠公却不想答应秦国。大夫庆郑认为晋惠公不应该这样。他说:“这样不仁不义,把道德全部丢掉了,一旦需要,谁还愿意救济我们,支援我们?我们还怎么保卫国家呢?”另一个大臣却说:“晋国不履行割五城给秦国的这个诺言,是根本问题,如果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而只答应卖粮食,就好比只有毛而没有皮。既然没有皮,毛又能依附在什么地方呢?(原文是:‘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我们过去已经在割地的问题上违约了,秦国对我们早就产生了怨恨,现在即使答应卖粮,也不能平息秦国的不满,不如干脆连卖粮也不答应。”晋惠公听了以后,就拒绝了秦国买粮的要求。庆郑叹了口气,说:“国君这样做,将来一定会后悔的。”果然,第二年,秦晋之间发生战争,晋惠公在战场上做了秦国的俘虏。

后来,“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成了成语,一般写作“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喻不解决根本问题,即使解决了其他枝节问题,也没有什么用处。焉,哪里;附,依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成语故事3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关于这个成语有两个小故事。

据《左传·俱公十四年》记载,春秋时,晋惠公做国君之前,曾要求秦国支持,并答应割给黄河南岸的五城作为报酬。可是,当晋惠公在秦国帮助下做了国君之后,却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不久,晋国遇到荒年,晋惠公向秦国商请构粮,秦国也还是很乐意地满足了晋国的要求。

后来,秦国也遇到了荒年,便派人向晋国商议,请求昀粮,晋惠公却表示不愿意。大夫庆郑劝道:“你靠秦国做了国君,还没报答;现在人家遇到天灾,你又不予援助。这样,是我们不讲信义了,国家怎能保得住?”可是另一位大夫,也是晋惠公的舅舅虢射却有不同意见,他认为:要讲信义,应该早讲。没有割给五城,已是大失信义,我们两国的传统友好关系这个根本问题,已经遭到破坏,现在纵使答应,卖粮给秦国,他们也还是不会满意了。因此,不如干脆不答应。并且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汉朝刘向的《新序》又有一个故事。

战国时,魏国的国君魏文侯出外巡游,路上遇见一个樵夫,身穿老羊皮,背着一大捆柴草。北方f通老百姓穿的皮衣,都不缝布面,穿的时候,总是毛向外、皮向里。可是这个人却相反,他把毛向里,而把皮向外。魏文侯觉得奇怪,问道:“你为什么把羊皮反穿呢?”那人说:“我这样天天背柴草,如果把毛穿向外,不是容易把毛磨坏吗?”魏文侯听了,笑道:“可是你知道,毛是附着在皮上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啊?”

返回目录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成语故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来源: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12-710:15:45
--------------------------------------------------------------------------------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十四年》。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夷吾因内乱出逃后,求秦国支持他当晋国国君,事成后以五座城池作为酬谢。后来,夷吾在秦国的帮助下当上国君,却不履行诺言。不久晋遭受自然灾害,粮食歉收,晋惠公又向秦买粮,秦国不计较夷吾背约失信,慷慨地答应了晋的要求。
第二年,秦国收成很差,刚入冬就发生饥荒,秦王派人到晋国买粮。晋惠公不想答应秦国的要求,大夫庆郑认为不妥,他说:“这样背弃恩惠,不仁不义,把道德全丢掉了,当我们一旦需要援助,谁来帮我们呢?我们还怎样保卫国家?”另一个大臣虢射却说:“晋国不割五城给秦是根本问题,根本问题不解决,只答应卖粮,就好比只有毛没有皮。没皮毛又能依附在什么地方呢(原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已背了约,再卖粮给秦,也不能平息秦国的不满,不如干脆连卖粮也不答应。”
晋惠公没有采纳庆郑的建议,听信了虢射的意见。庆郑叹气说:“国君这样做,将来要后悔的。”果不出庆郑所料,第二年秦晋发生战争,晋惠公做了秦国的俘虏。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比喻不解决根本问题,即使解决其他枝节问题,也没有用处。

返回目录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翻译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意思是皮都没有了,毛还能依附在什么地方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根本,就不复存在。焉:哪儿。附:依附。出自刘向的《左传·新序·杂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原文: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明年;东阳上计钱布十倍,大夫毕贺。文侯曰:“此非所以贺我也。譬无异夫路人反裘而负刍也,将爱其毛,不知其里尽,毛无所恃也。今吾田不加广,士民不加众,而钱十倍,必取之士大夫也。吾闻之下不安者,上不可居也,此非所以贺我也。”
译文:魏文侯外出游历,看见路上有个人反穿着皮衣背草料,魏文侯说:“为什么反穿这皮衣背草料?”那人回答说:“我喜爱我皮衣上的毛。”魏文侯说:“你不知道如果皮被磨光毛也就没地方依附了吗?”第二年,东阳官府送来上贡的礼单,上交的钱增加了十倍。大夫全来祝贺。魏文侯说:“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打个比方这同那个在路上反穿皮衣背柴禾的人没有什么不同,既要爱惜皮衣上的毛,而又不知道那个皮没有了,毛就无处附着这个道理。现在我的田地没有扩大,官民没有增加,而钱增加了十倍,这一定是求助士大夫的计谋才征收到的。我听说过这样的话:百姓生活不安定,帝王也就不能安坐享乐了。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
启示:做事千万不可本末倒置,事物得以存在的基础受到了动摇事物也无法继续存在,此所谓得不偿失。

返回目录

毛之不存皮将焉附意思

正确的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意思是: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近义词: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造句:
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他这个假皇帝想必到时候更不会好过,与其死在滚滚而来的历史长河之中,不如奋起一搏,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
2、我们不能脱离群众,不然,做什么事都不可能成功,道理很简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要当群众的学生。
3、若使我们空喊一个民族,而不知道做民族生命渊源根底文化,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返回目录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出自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的《左传·新序·杂事》。

原文: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明年;东阳上计钱布十倍,大夫毕贺。文侯曰:“此非所以贺我也。譬无异夫路人反裘而负刍也,将爱其毛,不知其里尽,毛无所恃也。今吾田不加广,士民不加众,而钱十倍,必取之士大夫也。吾闻之下不安者,上不可居也,此非所以贺我也。”

翻译:

魏文侯外出游历,看见路上有个人反穿着皮衣背草料,魏文侯说:“为什么反穿这皮衣背草料?”那人回答说:“我喜爱我皮衣上的毛。”魏文侯说:“你不知道如果皮被磨光毛也就没地方依附了吗?”

第二年,东阳官府送来上贡的礼单,上交的钱增加了十倍。大夫全来祝贺。魏文侯说:“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打个比方这同那个在路上反穿皮衣背柴禾的人没有什么不同,既要爱惜皮衣上的毛,而又不知道那个皮没有了,毛就无处附着这个道理。

现在我的田地没有扩大,官民没有增加,而钱增加了十倍,这一定是求助士大夫的计谋才征收到的。我听说过这样的话:百姓生活不安定,帝王也就不能安坐享乐了。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

扩展资料

一、故事启示

做事千万不可本末倒置,事物得以存在的基础受到了动摇事物也无法继续存在,此所谓得不偿失。

二、作者简介

左丘明(约前502年—约前422年),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百度百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百度百科—左丘明

返回目录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出处】:《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释义】: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藉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读音】:pizhībucun,maojiāngyānfu
【近义词】:相辅相成
【例句】:
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作为对生育权载体的人之生命的否定,自然,对于所有载体于人的生命之权利而言,都将变得模糊和几乎没有丝毫意义!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