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相信很多人对公元263年在魏将邓艾偷渡阴平和邓艾长途跋涉的两千多残兵为啥能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公元263年在魏将邓艾偷渡阴平和邓艾长途跋涉的两千多残兵为啥能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公元263年,在魏将邓艾偷渡阴平袭击到成都时,刘禅手中尚有可用的军队数量是多少还有,战斗力如何
- 2、邓艾长途跋涉的两千多残兵为啥能打败诸葛瞻的七万大军
- 3、邓艾偷渡阴平到底带了多少人为什么绵竹一战诸葛父子会顶不住
- 4、邓艾偷渡阴平带了多少兵力
- 5、绵竹之战,拥有七万士兵的诸葛瞻为何敌不过邓艾两千人马
- 6、263年,魏将邓艾带少数军队偷渡阴平成功,一直袭击到成都城下,请问当时邓艾拥有多少兵力,而刘禅方面
- 7、三国时邓艾偷渡阴平损失了多少人马
- 8、邓艾偷袭成都带了多少人
- 9、邓艾是如何做到3个月灭蜀的仅靠三千兵力就敢偷渡阴平
- 10、邓艾偷渡阴平到底带了多少兵
公元263年,在魏将邓艾偷渡阴平袭击到成都时,刘禅手中尚有可用的军队数量是多少还有,战斗力如何
公元263年,司马昭诏令诸军大举进攻蜀汉,派征西将军邓艾率领3万人从狄道奔赴甘松、沓中,以牵制姜维;派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3万多人从祁山奔赴武街、桥头,断绝姜维的退路。钟会统兵10万余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奔赴汉中。全军共计18万人。
此时蜀军有带甲将士十万二千人(王隐《蜀记》),姜维北线军队总兵力大约在6万之数,成都平原内地留守的兵力大约有4万。
姜维迅速放弃了汉中,虽然跳出了魏国的包围,但是将当年刘备诸葛亮好不容易才占领的汉中给彻底丢了。姜维军6万人退守剑阁和钟会军13万人对峙。
邓艾率军不足万人偷袭(有人认为邓艾军只有约2000人),迫降江油守将马邈,成都急令诸葛瞻督率成都主力拒敌,当时诸葛瞻的人马是超过邓艾的,成都认为诸葛瞻军足以消灭邓艾,并拒绝了南中军援军(南中军估计也只有1万人左右),只让远在永安的阎宇带领巴中军2万兵马回援。但诸葛瞻犹豫不决,先是被邓艾夺取了险地进入成都平原,随后魏军大破诸葛瞻军,斩杀诸葛瞻及张遵、黄崇等人,有记载蜀军死亡万余,成都守军主力丧尽。随后魏军进占绵竹,打开了前往成都的大门,此时成都已经无险可守,成都城内军队应该已经不足1万,且精锐已经全部抽调到诸葛瞻军中,残余人员应该多是留守人员,基本上没什么战斗力,也无大将可以领军作战,阎宇等援军也已无法赶到,于是刘禅下令投降。
姜维军急率主力4-5万人回援成都,在路上才得知成都已经投降,于是全军投降。
邓艾长途跋涉的两千多残兵为啥能打败诸葛瞻的七万大军
三国演义中曾说,邓艾偷渡阴平时以2000残兵,将诸葛瞻7万大军全部消灭于绵竹城下。这曾令子彧很是困惑。那么,真实情况如何呢?子彧查阅资料,为你全面分析绵竹之战的胜负因素。
一、绵竹之战
战役背景: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遣大军伐蜀,诸葛绪、邓艾各3万人,从东西两路进击,钟会率大军10余万从汉中大路进击。很快,钟会等人就占领了汉中,蜀军蒋斌投降、傅俭战死。蜀军大将军姜维经过一番运动战,成功退守剑阁,暂时遏制了魏军的攻势。
此时,邓艾建议从阴平小道直驱蜀汉腹地涪城,釜底抽薪,让姜维大军进退失据,从而达到战略目的。并不像三国演义小说中说的那样,钟会对这个方略应该是同意的。
战役过程:当年十月,邓艾率军从阴平出发,道路十分艰险,行至艰难的地方,邓艾以毡子裹着自己顺着山坡滚下去(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这样行进了700余里,邓艾军终于到达江油。
邓艾军疑似神兵天降,吓坏了蜀汉江油守将马邈,由于手上并没有多少军队,马邈选择了投降。
由于在邓艾军行动的同时,钟会派将军田章从剑阁往西中间击破了蜀汉三校伏兵,此时蜀汉朝廷也知道了邓艾的行踪。刘禅派遣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领诸军前往抵御。诸葛瞻率军行至涪城,听说江油已降,便退守绵竹。
邓艾到达绵竹,首先派遣其子邓忠和司马师纂率军进攻。遇到了诸葛瞻的有力抵抗,邓忠师纂不敌退回。邓艾佯怒,邓忠等再战,大败诸葛瞻。蜀军全军覆没,主帅诸葛瞻及张遵等人战死。而绵竹之战也成为压垮蜀汉君臣心里的最后一根稻草,不久刘禅下诏投降。
此战以邓艾率领的魏军大获全胜,诸葛瞻全军覆没而告终。《三国志》中并没有对此战进行过多的细节描述,而《三国演义》中却说邓艾以2000胜诸葛瞻7万人,那么究竟双方实力对比如何呢?
二、邓艾军、诸葛瞻军队数量对比
邓艾军约1.5-2万人;诸葛瞻3万人以内。
所以,绵竹之战的魏军应当是最初邓艾率领的军队和田章军一起。而能够击破3000伏兵,田章应该至少不会少于3000人的军队。如果《晋书》的记载不包含这田章军的话,邓艾军应当在1万5000人以上。
《三国志》、《晋书》都曾记载,此次魏国出兵总计约18万人,因此这个数量并不多,应当是可信的。
而诸葛瞻军不会多于3万人。诸葛瞻率领的军队数量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通过蜀汉军队总量来估算。
据王隐《蜀记》记载,蜀汉投降时的士民簿显示,蜀汉在册的军队数量是十万二千人,人口九十四万。根据这个人口数量来看,维持10万军队已经是最大的极限了,所以蜀汉的军队总数应该保持在这个数量左右。
关于蜀汉军队的分布,至少应当有4处:成都、汉中前线、永安(江州)、南中。
汉中前线:《三国志·钟会传》中姜维投降后,钟会给司马昭的上书说道,姜维投降的蜀军大约有四五万。此说法应当略有夸张的成分,但在经历了大败之后,姜维军还有4-5万人,说明汉中的驻军应当不少于5万。
永安和江州:蜀汉的东线驻军以永安和江州为主。刘备死时,以李严为中都护,镇永安。《三国志·李严传》记载:建兴八年,因为担心曹真入寇,诸葛亮曾令李严率军2万赶赴汉中(以曹真欲三道向汉川,亮命严将二万人赴汉中)。加上江州的陈到的白毦兵,因此,永安加江州的驻军应当不会少于2万。
南中:没有明确记载,南中补给困难驻军应当不多,但从从历任庲降都督的平叛的记载来看,蜀汉后期,南中的驻军应当在5千以上。
加上各郡县的驻军,驻守成都的禁卫军应当不会多于3万人。因此,即使刘禅将成都的禁卫军全部派给诸葛瞻,加上成都周边的郡县驻军,他麾下的军队也不会超过3万。
所以,邓艾和诸葛瞻所率领的军队数量总体应该差别不大,并没有2000对7万那么夸张。
三、其他因素
军队数量相当,但是邓艾军从阴平小道而来,长途跋涉,又给养不足,诸葛瞻以逸待劳,至少可以打个平手,坚守一阵,为何败得那么迅速和彻底呢?
另外,从军队素质来看,邓艾率领的是长期与姜维战斗在汉中前线的雍凉军队,久战之兵,战斗力应当是很不错的。这一点从绵竹城下一战之败二战而胜也可以看得出来。而诸葛瞻率领的是长期驻守成都的禁卫军,从将士名单中的张遵等人来看,这是一支功臣子弟兵。又长期未接触战阵,军队素质是比不上邓艾军的。
即使如此,诸葛瞻还是可以固守绵竹,不是吗?关于这一点,《三国志·邓艾传》记载,诸葛瞻退守绵竹时,“列陈待艾”,直接在城外列阵决战,并在初次接战中战胜了邓艾军;而《三国志·诸葛亮传》附诸葛瞻的记载却说,“住绵竹”,也就是登城固守,直到邓艾引诱,才怒而出战(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琊王。”瞻怒,斩艾使,遂战)。
邓艾孤军深入,后勤不畅,这时固守方为上策。这一点,诸葛瞻应当是知道的。所以,实际情况应该是,诸葛瞻固守,邓艾激将,诸葛瞻出战,先战胜邓艾军,然后蜀军骄傲而轻敌,再战,全军覆没。
所以,诸葛瞻这么快战败应当是中了邓艾的激将之法,而蜀军的军队素质导致了再战的失败。
邓艾偷渡阴平到底带了多少人为什么绵竹一战诸葛父子会顶不住
《三国演义》写到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 。据史书记载: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将军邓艾、诸葛绪各带兵三万,钟会带兵十三万分三路进攻蜀汉.
邓艾所辖三万余,他自带前锋有三千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偷渡阴平....诸葛诞父子能有多少抵抗力量抗拒这三路兵马?蜀国全国人口共九十七万,你认为他们有多少兵丁可招募?川中父老也早已经厌倦了征战杀伐,对刘备父子心怀不满....
蜀国大势已去,就是诸葛亮在世也不能为力........杯具啊!!!
邓艾偷渡阴平带了多少兵力
景元四年(263年)八月,曹魏“征四方之兵十八万”,大军分三路伐蜀:镇西将军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取道汉中,直逼阳安关(今阳平关);征西将军邓艾率兵3万余人,由狄道进军向甘松、沓中,以牵制蜀大将军姜维驻守沓中的主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余人,进攻武都,以断姜维后路;以廷尉卫权为镇西军司马,持节监军。由大将军司马昭统一调度指挥。
蜀国派右车骑将军廖化率军往沓中增援姜维;左车骑将军张翼等前往阳安关口拒守。令汉中诸将放弃汉中外围据点,收缩兵力退保汉中城、乐城。由于蜀军未对咽喉险道斜谷、骆谷、子午谷严加防守,被魏国魏兴太守刘钦占领。钟会遂几路并进,直入汉中,留2万人围汉、乐二城,自率主力直下阳安关口,蒋舒投降,蜀将傅佥战死,继而攻克阳安关,长驱南下。
姜维闻钟会等部已入汉中,知汉中难保,从甘肃沓中退回四川,与廖化、张翼等合兵,退据守剑阁。邓艾进至阴平,欲与诸葛绪合兵南下。诸葛绪不从,领军东向靠拢钟会。钟会欲专军权,诬告诸葛绪畏敌不前,将其押回治罪,随即统领大军南下,剑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姜维凭险据守,钟会攻剑阁不下,无计可施。
十月,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军自甘肃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邓艾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鱼贯而进,越过7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山高谷深,至为艰险。途中,粮运不继,曾多次陷入困境。部队走到马阁山(今青川境内),道路断绝,一时进退不得,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邓艾率军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将马邈。尔后战绵竹,取雒城,围成都,蜀后主刘禅降,蜀汉亡。刘禅派人去前线命令姜维等投降,姜维等得到命令,便到钟会军中投降。蜀汉灭亡。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邓艾偷渡阴平时到底有多少人马?
【初,文王欲遣会伐蜀,西曹属邵悌求见曰:“今遣钟会率十馀万众伐蜀……”(平蜀后)及会白邓艾不轨,文王将西,悌复曰:“钟会所统,五六倍于邓艾,但可敕会取艾,不足自行。”】《三国志·钟会传》
钟会诬陷诸葛绪,吞并了他的军队。合起来有13万。而钟会的兵马比邓艾的竟有五六倍之多!也就是说,邓艾的军队少说也有两三万人,看起来邓艾大军是几乎毫发无损的通过阴平险道,绝非三国演义中只有2000人的样子。
据《三国志·邓艾传》的记载:“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邓艾是裹着毯子从山上滚下去的,将士们则是攀爬着树木和山崖前进。虽然没有记载死了多少人,但在“山高谷深,至为艰险”的情况下,翻越700里山路,又没有现代化山地战的装备,不死人才怪!真可谓是九死一生。
还有一个事实可以作为佐证:绵竹之战,邓艾诱降诸葛瞻不成,便派其子司马惠、唐亭侯邓忠攻击蜀军右翼,以司马师纂率军攻击蜀军左翼,二人均被诸葛瞻击败,退兵回营,向邓艾报告说“贼未可击。”邓艾军团翻山谷,千里远袭,此时已是兵疲粮缺,利在速战速决。故邓艾大怒,斥责他们说:“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差点要将侯忠、司马师纂斩首。二人急忙整军率部返回战场,与蜀军力战,终于大破蜀军,斩杀了诸葛瞻和尚书张遵。
诸葛瞻为蜀国尚书仆射(尚书的首席长官,相当于宰相)加军师将军,由于他是诸葛亮之子,在蜀国人望甚佳。“督诸军”,兵力不会太少,而且从魏军攻打绵竹一度限于劣势来看,双方兵力大体上势均力敌。
邓艾进军路线:阴平----江油----涪县----绵竹----成都等城池
阴平无人把守,【景耀六年(公元263年),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姜维的报告没有引起重视;
而江由守将马邈乃草包一个,不战而降;
涪县具体情形不知道、绵竹则是从涪城撤退至此的诸葛瞻、诸葛尚父子和尚书张遵等人,诸葛瞻率领诸路军马至涪(今四川绵阳东)停驻,其先头部队被魏军打败,他只好退守绵竹。邓艾又遣使送信劝降:“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诸葛瞻见信件大怒,斩杀邓艾的使者,率兵严阵以待邓艾军。战败,死于沙场,终年37岁。诸葛瞻一败,也拼光了蜀国最后的本钱。
成都是刘禅(投降)。
至于为何蜀军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
道理很简单:
首先,蜀汉在诸葛亮、姜维的主导下,屡次北伐,虚耗国力,“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正如司马昭所说“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
其二,军力不足,国内空虚。
人口不到1百万的蜀国(“男女口九十四万”)竟有“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在强敌压境的情势下,姜维联同增援的张翼、董厥只好退守剑阁,
这就差不多占了蜀军总兵力的一半。诸葛瞻的军队一灭,几乎就没兵了。
绵竹之战,拥有七万士兵的诸葛瞻为何敌不过邓艾两千人马
绵竹之战,诸葛瞻没有七万士兵,邓艾也不止两千人马。
以蜀汉投降之后全国的总兵力是10万来算的话,除掉东边镇守永安,南边镇守南中的边境兵力,以及益州各郡县的兵力之外,蜀汉还有8万人,这8万人中姜维手上有3~4万人,成都有1~2万,汉中各地防守的兵力也有1~2万人。
钟会进攻蜀汉后,很快攻进了汉中,而姜维则带着3~4万人晃过了诸葛绪,来到剑阁关堵住了魏军,与此同时,刘禅在听说魏军进攻之后,派出董厥、廖化、张翼率军支援姜维以及北上抵抗魏军,三人从成都出发,至少带走了1万人,于是整个成都的防守部队最多也就是1万人了。
魏灭蜀之战,魏国一共出动了18万大军,其中钟会一人率领了12万大军,邓艾与诸葛绪两人各自率领了3万大军,邓艾偷渡阴平的军队就是自己手下3万大军,邓艾不可能把自己的军队丢掉吧,要出动就是一起出动,那么偷渡阴平的魏军就是3万人。
就算是中途有非战斗减员,也不会损失多少人,当邓艾打到绵竹时,手下就有3万人左右,而诸葛瞻呢?这个时候成都总共也就是一万兵力,这是刘禅能给诸葛瞻调配的全部兵力,不可能再多了,所以绵竹之战是诸葛瞻率领一万人,迎战邓艾的3万军队。
邓艾的3万军队可是身经百战的魏军,大多数是一起跟随邓艾在边境与姜维作战的军队,而诸葛瞻的一万军队只是防守成都的军队,并不是蜀汉的野战军,再加上诸葛瞻从来也没有实战经验,打不过邓艾是很正常的,就连姜维与邓艾交手,也是互有胜负的。
此外,有记载说蜀汉的右将军阎宇给罗宪留了两千人防守永安,然后自己率领一支军队从永安救援成都,但是此后没有记载,多半是没有成都,成都就投降了,所以绵竹一战,诸葛瞻只有一万人,邓艾有三万人。
263年,魏将邓艾带少数军队偷渡阴平成功,一直袭击到成都城下,请问当时邓艾拥有多少兵力,而刘禅方面
邓艾指挥3万人,以邓忠5千人为开山队,后率大军以3千人每寨下寨,即25000-3000×8=1000,加开山队共6000人,计损耗一半,为3000人,降马貌,粮草精备但未用降兵,又占住涪城险关,故大败蜀军,蜀军全师于剑阁,董阙2万,姜维6万,加上张翼廖化各一万,共十万,蜀中共十万二千兵,故诸葛瞻只领有2000御林军,还加上了前线败下来的,原来只有700人,这也是成都的最后力量,最后还是因寡不敌众而败。
三国时邓艾偷渡阴平损失了多少人马
前面几个答案都答非所问了,人家题主问的是损失了多少人马,不是问带了多少人。
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三国演义》,这里先引用一下演义的记载,《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七回,《邓士载偷度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内容如下:
却说邓艾一面修密书遣使驰报司马昭,一面聚诸将于帐下问曰:“吾今乘虚去取成都,
与汝等立功名于不朽,汝等肯从乎?”诸将应曰:“愿遵军令,万死不辞!”艾乃先令子邓
忠引五千精兵,不穿衣甲,各执斧凿器具,凡遇峻危之处,凿山开路,搭造桥阁,以便军
行。艾选兵三万,各带干粮绳索进发。约行百余里,选下三千兵,就彼扎寨;又行百余里,
又选三千兵下寨。是年十月自阴平进兵,至于巅崖峡谷之中,凡二十余日,行七百余里,皆
是无人之地。魏兵沿途下了数寨,只剩下二千人马。前至一岭,名摩天岭,马不堪行,艾步
行上岭,正见邓忠与开路壮士尽皆哭泣。艾问其故。忠告曰:“此岭西皆是峻壁巅崖,不能
开凿,虚废前劳,因此哭泣。”艾曰:“吾军到此,已行了七百余里,过此便是江油,岂可
复退?”乃唤诸军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吾与汝等来到此地,若得成功,富贵共
之。”众皆应曰:“愿从将军之命。”艾令先将军器撺将下去。艾取毡自裹其身,先滚下
去。副将有毡衫者裹身滚下,无毡衫者各用绳索束腰,攀木挂树,鱼贯而进。邓艾、邓忠,
并二千军,及开山壮士,皆度了摩天岭。
根据小说内容:邓艾让邓忠带5千精兵开路大桥,自己选兵3万,总兵力3万5千,每走一段路,就分一部分兵力就地扎寨。20多天走了7百多里路,扎了好多营寨,到摩天岭时,只剩下2千人,邓艾带着这2千人,以及邓忠的开山壮士,渡过了摩天岭。偷渡阴平全程结束。
分析演义这一段内容,邓忠5000人,邓艾30000人,邓艾一路分兵扎寨,到渡过阴平时只剩2000人和邓忠带领的开山壮士(约5000人),但并无记录有兵力上的损失。可以认为,少掉的那28000兵力,是邓艾分到路上扎寨去了,并未损失掉。至于邓忠的开路大桥的兵力,也未记载有损失。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邓艾偷渡阴平,一路上除了地形上的阻碍,基本上未曾遇上任何抵抗。最终邓艾2000兵邓忠5000开山壮士,大约7000人渡过了阴平,邓艾28000兵留在了路上扎寨,邓艾参与入蜀总兵力7万左右,至于为什么留28000兵力扎寨,估计是用来接应剩下的一半部队后续进入蜀地,以及准备前线部队遇到阻力时进行接应的,是邓艾用来降低入蜀成本和风险的一种操作。少掉的28000兵力并未损失,邓艾偷渡阴平基本没损失人马。
下面再来看一下《三国志》卷二八 魏书二八 《王贯丘诸葛邓钟传》关于偷渡阴平的记载: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
根据三国志这一段记载,只是描述了路途艰险,并无说明邓艾兵力,也无记载损失。因此可以认为,邓艾渡过阴平只是劳了体力,并无兵马损失。
结论:不管根据《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的描述判断,邓艾偷渡阴平都没有损失人马。
邓艾偷袭成都带了多少人
邓艾偷袭成都带了三万五千人。在偷袭成都之前,邓艾选了3万5千精兵偷渡阴平,一路上隔百余里就留3千人下寨,作为接应,最后翻越摩天岭抵达江油,邓艾采用的是奇袭羊肠小道,很少遇到蜀军的阻碍。
当时,蜀军的主将姜维统领蜀军主力军在剑阁依靠天险阻击魏军,从天而降的魏军突袭成都时期,成都当时一片大乱,他根本没有想到魏军会突破剑阁天险。
邓艾的人物评价。
邓艾在战争中目光远大,见解超人,具有难得的战略头脑。作战中料敌先机,始终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在与姜维的数次交战中未尝败绩。其偷渡阴平一役,堪称中国战争史上历次入川作战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为军事史上的杰作而载入史册。
邓艾在生活中能与将士同甘共苦,在作战中又能身先士卒,种田时手执耒耜,阴平道上,他以毡自裹,推转而下。正因为他能处处作出表率,部队才上下相感,莫不尽力,取得一系列的胜利。
邓艾是如何做到3个月灭蜀的仅靠三千兵力就敢偷渡阴平
魏国灭蜀之战仅仅只用了3个月时间,邓艾作为灭蜀的统领之一,他是如何将灭蜀的效率提升如此之高的呢?其中偷渡阴平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策略,其实邓艾敢铤而走险还是因为蜀国给出的破绽太多,所以根本就没有做好防守的准备,导致最后邓艾直接直捣黄龙,刘禅无心再战选择投降。邓艾算是魏国不可多得的人才,既能制定利国利民的政策,又能亲自带兵打仗,只可惜最后的下场非常可惜。如果司马懿还在的话,或许就能保住邓艾了。
邓艾成功偷渡阴平,是三国两大奇谋之一,另一个是蜀汉大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只是没有实施,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而且魏延也没有机会去实施,因为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魏延也被杨仪所杀。
而邓艾的奇谋偷渡阴平却成功了,从而也成就了邓艾的传奇,虽然邓艾最终被陷害致死,但邓艾成功偷渡阴平的传奇从此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传奇的一幕,50岁左右才被司马懿所识的邓艾凭此一役比肩白起、韩信,成为中国古代七十二名将之一。
那么,邓艾只带着3000兵,制定这样的一份偷袭计划,他的底气来自于哪里呢?
这其中最大的关键是姜维失去了汉中。
喜欢三国的人都知道,蜀汉之所以能够以一州之力成为三国鼎立的一方,不在于蜀汉有多强大,而是在于蜀汉拥有两个地方,一是汉中,二是荆州。四川三面环山,东有缺口为荆州,所以,在关羽失去荆州之后,刘备刚称帝为何就举全国之力东征,发动夷陵战役,根本原因就在于荆州太重要了,失去荆州,益州东面门户大开,随时有被敌人进攻的危险。
所以,刘备在夷陵战役失败之后,诸葛亮为何把与联盟东吴作为基本国策,一方面是两国联合才能共同对抗曹魏;另一方面化解东面被攻的危险。好在东吴并无大志,只想偏安,所以,蜀汉东边门户一直平安。
但是,蜀汉还有一大危险那就是北面,虽然北面环山,但当年刘邦能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是利用了北面环山之间有通道。所以,刘备在取代刘璋成为益州新主之后,黄权建议北取汉中,方可保蜀汉平安。
刘备亲率诸葛亮、张飞、法正、黄忠、马超、魏延、刘封等大将豪华阵容,发动了汉中战役,终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败曹操,取得汉中战役的胜利。
虽然汉中之战没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名声显赫,但汉中之战的激烈并不逊色于这三大战役中的任何一场战役,其惨烈程度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当时曹操也是超豪华阵营参战,夏侯渊、曹休、曹真、曹洪、张郃、徐晃、郭淮等,双方动用那都不少于二十多万人马,刘备是惨胜,这也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时刘备无力支援的根本原因,因为无兵可援了。
刘备因此汉中称王,蜀汉实际上进入最鼎盛时期。汉中从此在魏延、诸葛亮及蒋琬、费祎等苦心经营下,一直成为蜀汉安全的最大屏障,在诸葛亮之后,曹魏即使多次西征,但都在汉中被蜀汉打败,曹魏无力深入汉中,那也就不可能再深入蜀汉,蜀汉政权虽然是在草包刘禅的领导之下也一直无忧。
但到了姜维时代,姜维改变了蜀汉在汉中的战略,放弃“错守诸围”的传统战略,改为“敛兵聚谷”的战略,也就是将过去的步步设防、错综接应的战略改为坚守关键部位的战略,这样,在司马昭三路大军的同时进攻之下,汉中迅速失守,姜维大军被逼到剑阁一带。
失去汉中,整个蜀汉就暴露在曹操三面包围之下,即使是崇山峻岭,但曹魏大军也就有了谋划奇兵的可能,邓艾就在这种情形下想出了偷渡阴平这一奇谋。其实,即使邓艾不想出这一奇谋,在曹魏的三面夹击之下,也会有其他奇谋诞生,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邓艾敢偷渡阴平,最关键在于蜀汉失去了汉中。
再就是,蜀汉国经过夷陵之战、街亭失败和魏延之死,已经失去了人才梯次培养发展的条件,也就是出现了军事人才的断层,廖化、张翼这些刘备时期的老人还在披挂上阵,姜维这种中生代的人才寥寥无几,年轻将领更是没有人才出现。
正是有了这般底气,邓艾才只考虑自己,不考虑蜀汉国会怎样的排兵布阵。
然后,蜀国内耗,这是一个王朝腐朽没落最为基本的特征。相较于姜维的战略高度不够,蜀汉更大的问题在于他进入了衰落期,其特征就是宦官弄权。
宦官是皇帝制度的寄生品,伴随着整个皇权的始终,但这有一个特殊现象,皇帝正,朝政清,社会安定,这宦官绝对无名;反之,宦官有名,这个朝廷必定有问题。
蜀汉到了这个时候,谁最有名?除了阿斗,就要数宦官黄皓了。
邓艾虽然不能完全清楚蜀汉国朝廷的内幕细节,但姜维“沓中避祸”这样的大事还是知道的,魏国在出征诏书中已经提到了这一点。所以,对于一个腐朽没落的王朝,你的作战计划无论是怎样的大胆都不为过。
姜维不守险,边将投降,这也给了邓艾以底气。
出征时,邓艾的任务是拖住姜维,因为姜维已经“远离巢穴”,主攻任务是由钟会去完成。但是,钟会却几乎是毫无阻拦地进入并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汉中!原因何在?蜀汉国在边境已经不设防。
本来,诸葛亮、魏延等人的边防政策是设立营寨,守住山口,但姜维认为这样只能防住敌人,而不能消灭敌人,于是撤销山口营寨,只在汉、乐等城驻军。等到钟会进攻阳安关口,守将蒋舒投降,另一个将军猝不及防,战死。
钟会进攻乐城,虽然一时没有攻下,但钟会知道这是一座孤城,跟本就不去管它,直接绕过去攻击剑阁。这对姜维是一个多么大的讽刺!边城之战虽然是钟会打的,但三支军队有一个统一的监军卫瓘,他会及时地给各支部队通报情报的。
也就是说,姜维的边境不设防、边城守将投降,邓艾都是一清二楚。
面对这样一个腐烂、内斗的朝廷,面对这样一支没有防守意识的军队,面对不战而降的边境将领,邓艾完全可以预料,只要他出其不意出现在蜀军面前,蜀国朝廷就会震颤,军队就会恐慌,将领就会有人投降,他就会有胜利的把握。
可以说,当面对一个腐朽没落的政权时,任何一个大胆的计划都是有可行性的。也难怪司马昭会把蜀汉国看成是“国小民疲,资力单竭”!这要是诸葛亮时期,同样的国土和人口,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会认为蜀汉国是一个“伐之如执掌耳”的小国吗?
邓艾偷渡阴平到底带了多少兵
邓艾偷渡阴平带的兵力有两万左右。
邓艾,他的本名叫邓范,字士载,是义阳棘阳人。他是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历史上邓艾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此人深谙兵法,并且对国家内政也是颇有建树的。邓艾自从当兵作为将领之后,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范着蜀汉姜维。在263年,他与钟会分别带兵攻打蜀汉,最后是他带着兵马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但是他的后期还是过得很不幸,他遭到了钟会的污蔑和陷害,受到司马昭的猜忌最后被收押起来。最终他还是没有逃出受害,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杀害。在273年的时候,他才被平反昭雪。
在魏国灭亡蜀汉的这一战争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邓艾带兵偷渡阴平这一关节。我们都听说过我国古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这一篇文章全述蜀道的艰难险阻,想要跨过去比登天还难,正所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是这么一个危险的地段,邓艾却带着两万左右的兵力登上了,还成功的拿下来成都,灭掉蜀汉。据史料记载,蜀地属于易守难攻形的地界,蜀国曾派出十八万的兵力兵分三路进攻蜀汉,在这里面钟会率领着主要的兵力十万余人,诸葛绪和邓艾则各自率领着三万多的兵马。在前方钟会带领的主力军队受到了蜀军的阻拦,无法向前行走,这时候邓艾想出了偷渡的方法。对于他们来说,如果偷渡成功,必然会让一部分蜀汉的兵力被调回,这时候前方的主力军队就可以继续前行。
邓艾提出的这个想法受到大家的赞同,但是难题就在蜀道十分艰难难走,地形崎岖,他们随时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而对于这次战争,偷渡蜀道上的阴平是最好的选择,也是最好的突破口。对于邓艾他们来说,一方面可以从后方攻打姜维的军队,一但姜维调动前方兵力,他们就会夺下剑阁这一要地;另一方面如果姜维不调动军队,那么邓艾就可以率领偷渡过来的军队占领都城。只有占领了都城,蜀国就相当于被打开了一道口子,这时候在攻打蜀汉就非常的容易。就这样,邓艾带着两万左右的兵力偷渡阴平,最终偷渡成功,为灭掉蜀汉立下大功。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