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对于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背后有什么样的故和“犯我者必诛之”是什么意思,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背后有什么样的故和“犯我者必诛之”是什么意思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是当时汉武帝抗击匈奴说的一句话,可以说匈奴在汉朝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当时汉朝也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比如说像卫青,还有霍去病这种民族英雄,可以说在抗击匈奴这方面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背后的故事都是对匈奴的,因为当时匈奴一直在塞外,他们的眼中一直盯着我们的中原,因为我们中原条件好,可以说物资是非常的丰富,居住环境很好,而塞外一片荒漠,可以说生活环境很差,所以说他们就一直想侵入我们中原,而当时我们汉武帝就派兵去攻打他们,我们一次次的出征可以说给他们造成了重创,最后说出了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这句话可以说是正确了,无论外来侵入者如何侵入我们中华,我们一定会将它驱逐出去,无论是以前的抗日战争还是当时对匈奴的打击,我觉得这都象征着我们中华儿女,我们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不会让外来侵入者侵入我们中国。

这句话象征着我们中国人的骨气,我们不会白白的被外来侵入者侵入,我们将会用自己的实力来证明我们不是好欺负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就算你在很遥远的地方,但是只要你侵犯我们中国,我们一定会将你除掉,这也是当时汉武帝对远在塞外的匈奴说出了一句话,而我们现在中国也有这样的实力,对任何一个敢侵犯我们中国人的国家,说出这样的话,我们现在中国仍然是非常有实力的,就像当时的汉朝在其他国家而言也是非常有实力的。

返回目录

“犯我者必诛之”是什么意思

意思:侵犯我的人必须要杀掉他。

诛zhū,1、把罪人杀死。2、责罚。3、责求。

犯fàn,1、抵触,违反。2、违反法律的人,有罪的人。3、侵害,进攻。4、触发,发作。5、做错事情。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宜县头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意思是:应该把砍下的头悬挂在蛮夷居住的槁街,让他们知道,对冒犯我强大汉朝的行为(言行或者侵犯)的人,即使再遥远也要诛杀。

现在有”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表达出同胞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一首由剑鸿演唱、作词并作曲的歌曲《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更唱出了中华儿女的心声。

返回目录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对冒犯我强大汉朝的行为(言行或者侵犯)的人,即使再遥远也要诛杀。

这句话出自:“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冒犯我强大汉朝的行为(言行或者侵犯),即使再遥远艰难也要诛杀你;打得你服气。(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公元前49年,汉元帝即位,以道家无为思想指导下的文景之治给国家留下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大好江山社稷一片安详,刘家祖辈们已经差不多把能打的仗全都打完,边疆稳定,四海升平,卫青、霍去病等将星璀璨、驰骋沙场的时代逐渐远去。

可时隔数年,就在这片祥和中,平地响起一声惊雷:朝廷派到西域的使臣被匈奴郅支单于给杀了!

两国相争、尚且不斩来使,而郅支单于口口声声准备归汉,竟然出尔反尔、杀了大汉使臣,这是典型的外交挑衅外加赤裸裸的敌意行为!一时间,朝野上下群情激愤。

而匈奴这边呢,郅支单于杀完人后冷静下来一琢磨,也后悔了,害怕大汉报复,干脆,三十六计走为上!往哪走?越远越好!

公元前44年,郅支单于长途跋涉带领北匈奴来到康居东部居住,远离汉境数千里。一代名将陈汤,就在此时登场。

他平民出身,祖上毫无功荫可袭,所以凡事亲历亲为,靠着勤奋和勇气在军界努力打拼。直到公元前36年(建昭三年),他终于被任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出使西域。

这个二人组掌握着大汉王朝在西域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也可以说就是当时的大汉驻西域军区司令员和政委。

面对郅支单于杀完汉使逃跑后远离汉境的情况,甘司令和陈政委都倍感责任重大,郅支跑的远远的,虽然一时间边境再无烽火之忧,但从汉宣帝以来就确立的西域秩序开始面临挑战。

众多的西域诸国,都因为这事把眼睛瞄向汉朝,毕竟你当这么多年大哥,现在有人出手挑战你底线,大哥你看着办吧!

如果放任不管,大汉王朝多年来在西域用铁血刀兵辛苦打造出来的威望,恐怕就要鸡飞蛋打,因此,司令和政委同志暗暗定下决心:与其养虎为患,不如先下手为强。

公元前36年冬,在郅支单于杀害汉使、远离边境八年后,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统率四万大军征讨,一举格杀郅支单于,并生俘一百四十五人,投降者一千多人,斩获颇丰、全胜凯旋。

事后,政委陈汤给汉元帝写了一封流传千古、扬眉吐气的疏奏,而疏奏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如今,汉王朝已成为历史,但这句话和这段壮志雄心的历史却让人时时读起依旧荡气回肠,也成了千百年来每一位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熊熊燃烧的斗志。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返回目录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出自哪里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句话让人熟知大多是由于电影《战狼》

但这句话却是出自陈汤给汉元帝发去的那封流传千古、扬眉吐气的疏奏: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如今,汉王朝已成为历史,但这句话和这段壮志雄心的历史却让人时时读起依旧荡气回肠,也成了千百年来每一位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熊熊燃烧的斗志。

返回目录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让陈汤说出这句话背后的底气是什么

这段时间,在国内热映的吸金已经超过50亿的电影《战狼Ⅱ》,因为在异域战场上塑造出了一个中国式的超级英雄,让它在国内电影市场上引起一场亢奋,上演了国产电影的票房神话,特别是电影宣传海报上的这句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不仅说出了国人心中对于国家由富到强的热切渴望,更让很多人为国家的崛起而感到扬眉吐气。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再制作)

很多人都知道“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的翻版,它源于我国历史上的汉朝时期,在当时所谓的异域,在今天依然是异域(今哈萨克斯坦南部江布尔州江布尔市),对北匈奴郅支单于所取得的一场伟大战争的胜利。

据《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记载,公元前36年,汉朝西域都护甘延寿和西域副校尉陈汤,征调西域各国军队及汉朝屯垦兵团约四万余人,分成南北两路,将北匈奴郅支单于合围并斩杀在郅支城(哈萨克江布尔)。联军在将郅支单于人头远送汉朝京城长安的同时,还附有陈汤的一封汇报信,其中有这样的内容:“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特别是这句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至今都令国人振奋不已。

在看到历史中记载下的这场激动人心的伟大胜利时,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汉朝当时之所以能够取得这场胜利,让陈汤说出这么硬气话背后的原因吗?

一是,从汉朝方面来讲,在和匈奴与西域诸国长达七十余年的战斗中,从降大宛开始,破车师、莎车,降匈奴日逐王,再到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在乌垒国(今新疆轮台东北)设立,使得东自车师、鄯善,西抵乌孙、大宛之间的西域诸国全部成了汉朝的附属国,从此之后,汉朝已经可以征调各国的军队,共同组成联军以对付匈奴。即便是这样,依然没有伤得了匈奴人的元气。

二是,从匈奴方面来讲,兵败如山倒,就连国势进入了颓势,在西域战场上,居然连自己昔日的附属小国乌孙都打不过了,在东方战场上更被新兴的乌桓部落(内蒙古西辽河上游地区)击败,再加上握衍朐?单于自己又暴虐好杀,引发的国内的政治动乱。公元前58年,稽侯珊在自立为呼韩邪单于,发兵击败了握衍朐?单于。在之后的几年中,匈奴国出现了五单于并立混战的情况。公元前54年,当呼韩邪单于好不容易将其他四位单于消灭时,他的族兄屠吾斯又自立为郅支单于,从此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分,进入了南北争霸的混战时期。

三是,公元前51年,以呼韩邪单于为首的南匈奴,在战败后投降汉朝,被汉宣帝安置在河套地区。郅支单于错误地判断呼韩邪再不会回来了,就趁机向右地扩张,打算扫平山头、重整河山,当他吞并了匈奴右地的伊利目单于之后,又听说汉朝派遣韩昌、董忠两名大将率领1.6万精骑护送呼韩邪单于,不敢回到漠北王廷,转而向西挺进,在击败乌孙军后,挥师北上,接连吞并乌揭、坚昆(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和丁零(贝尔加湖畔)三国,建都坚昆,远避汉朝锋芒。

四是,公元前43年,北匈奴在坚昆有了立足之地后,向汉朝要求送还充当人质的太子。汉朝为了借机与北匈奴加强联络以牵制南匈奴,于是派遗使者谷吉,将北匈奴太子护送到它的临时国都坚昆王城。不料,北匈奴却将汉使谷吉斩杀,汉朝遂决定调遣西域兵马,协助南匈奴继续打击北匈奴。无力抵抗的郅支单于,只能放弃坚昆城,继续向西迁徙,途中又遭遇寒流,随行部属大半冻死,等到达了康居王国时,仅剩三千余人。

五是,郅支单于到达康居国后,康居王很尊敬他,还和他达成姻亲结盟关系。随后,它们联合起来四处征杀。在取得一系列胜利之后,郅支单于变得骄傲了起来,竟然干起鸠占鹊巢类事情,在向西域各国发出通知,要求它们进贡称臣的同时,企图将康居王国占为己有。无奈的康居王,开始悄悄地向汉朝西域都护府请求帮助。

六是,公元前36年,西域都护府校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收到康居王的求助信息后,甘延寿要向朝廷奏报,为了夺取战机,等不及的陈汤,采用假传圣旨的方法,调集汉朝屯垦兵团及西域各国军队四万余人,随后与甘延寿兵分别从南北两路进兵到郅支城下。

七是,据《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记载,郅支单于得到汉军进攻的消息时,本打算逃离郅支城,听说乌孙等也发了兵,已经有了走投无路的感觉,再加上侥幸地认为远道而来的汉军不能久攻,便率人回城坚守。匈奴人筑的郅支城是土城,外围用木栅围裹,在汉军四面火攻之下,很快被攻破。从后来的战果看,联军射死单于妻妾数十人,入城后斩杀了郅支单于的妻妾、太子以及得封的王公等共一千五百一十八人,生擒官吏一百四十五人,俘虏敌兵一千余人,匈奴人在郅支城的全部人数约在三千人左右。面对四万大军来说,天怒人怨、孤立无助的这三千人,实力已经很微弱了。在这场战斗中,郅支单于的被杀,结束了匈奴南北分裂的局面,也意味着北匈奴的灭亡,更稳定了汉朝的西北边疆。

坚固的堡垒,总是从内部被打破。

陈汤之所以能够取胜,除过自身指挥艺术的高超,康居王的内应,以及带领着相对于北匈奴人来说具有绝对优势的汉朝与西域诸国联军外,主要还是因为匈奴人自己的内斗消耗,远距离迁徙中恶劣天气对军力的损耗,再加上郅支单于自己的战略决策错误,以及不能与友邦很好的协作,导致自己最后成为孤军,在内外夹攻之下,最后只能兵败国灭。

返回目录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出自哪里

是“辱我天威者虽难必报”。

(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宜悬头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是诛杀完再说的而不是诛杀前所说。这句话最早出现在陈汤给朝廷发的信函中:“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扩展资料:

《汉书》的历史影响:

《汉书》这部史学巨著,分为纪12篇,主要记载西汉帝王的事迹;表8篇,主要记载汉代的人物事迹等;志10篇,专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各种社会现象;传70篇,主要记载各类人物的生平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等。

班固作《汉书》沿袭《史记》的体例,所不同的是《史记》有“世家”,《汉书》没有;《史记》记载典章制度的部分叫作“书”,《汉书》改称“志”。

《史记》贯通古今,不以朝代为限,所以叫通史。《汉书》纪传所记的都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所以叫断代史。

断代为史始于班固,以后列朝的所谓“正史”都沿袭《汉书》的体裁,正如刘知几所说“自尔讫今,无改斯道”了。可见,其史学地位之重要。

《汉书》在中国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很突出。它写社会各阶层人物都以“实录”精神,平实中见生动,堪称后世传记文学的典范,例如《霍光传》、《苏武传》、《外戚传》、《朱买臣传》等。除此之外,《汉书》亦记载少数民族历史。

《汉书》继承《史记》为少数民族专门立传的优良传统,运用新史料将《史记·大宛传》扩充为《西域传》,叙述了西域几十个地区和邻国的历史以补充,增补了大量汉武帝以后的史实,这些记载,均是研究亚洲有关各国历史的珍贵资料。

返回目录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的出处在哪里呢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是当前网路上最流行的一句话,如此霸气的话,到底是谁说的呢?其实是西汉时期的陈汤说的。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这句话的来源:

元光二年(前133年)至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反击匈奴的三次大规模战役,经过这三次大战,匈奴人的军事实力受到了严重打击,他们对汉朝北部边境的威胁已经解除了,正如《史记·匈奴列传》中说:“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

随着匈奴人军事实力的日益衰败,匈奴贵族之间发生了分裂,汉昭帝时,有五单于争立事件,至此,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

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正式投降汉朝,宣帝亲往长安郊外迎接,呼韩邪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来长安朝见汉朝皇帝的匈奴单于。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宫女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从此以后,南匈奴逐渐归附汉朝,一部分匈奴人甚至开始定居并从事农耕活动。

而呼韩邪单于的哥哥郅支单于则杀害了汉朝使臣谷吉,为防止汉廷的报复,郅支单于带领北匈奴的部分族人一路逃到了今天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巴尔喀什湖和咸海附近,这一片区域在当时叫做康居国,郅支单于逃到康居国以后,受到了康居人的庇护,因为康居想借匈奴之兵称霸西域。

康居就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一带,图为哈萨克斯坦的军队。

当时的郅支单于想在西域地区重建强大的匈奴帝国,屡次派兵攻打本已归附汉朝的乌孙和大宛。

建昭三年(前36年),汉元帝任命陈汤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当时的西域都护府正校尉是甘延寿,陈汤向甘延寿建言,应该联合西域诸国打击北匈奴,但遭到甘延寿的拒绝,甘延寿坚持认为应该先上奏汉元帝,获得朝廷的许可,方可出兵,无奈之下,陈汤只好趁甘延寿生病期间,矫诏发兵。

陈汤伪造了汉元帝的圣旨,征发汉朝在车师国的屯田兵以及西域属国的士卒,共计4万余人,兵分六路,沿塔里木盆地,翻越葱岭,到达康居国,进军至郅支城下,围困郅支城,自知无路可退的郅支单于只好死守城内,等待康居骑兵的救援,但汉朝军队很快就打败了1万多康居骑兵,康居援兵被打退以后,汉军攻入郅支城,城内四面起火,郅支单于在乱兵之中被斩杀。

公元前36年发生的这场战役在世界历史上被称为郅支围城战,郅支围城战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军队远征至最西端的一次战役,此役,汉朝军队大获全胜,俘虏了1万多名匈奴士兵。

西域诸国形势图

公元前35年,甘延寿与陈汤带着郅支单于的首级来到长安,向西汉朝廷告捷,汉元帝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非常高兴,也没有追究陈汤矫诏发兵的罪行,还把郅支单于的头颅悬挂在了“槀街”之上示众十日,槀街是当时西汉接待各藩属国使臣的邸第,汉朝的这一举动对远在万里之遥的西域各国起到了震慑作用,正如甘延寿和陈汤在昭书中所说的那样,“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所部因为归附汉朝而得到了妥善安置,北匈奴郅支单于因为反抗汉朝而被斩杀,一正一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如东汉时期的人所说的那样,“殊俗百蛮,义无亲疏,服顺者褒赏,畔逆者诛罚,善恶之效,呼韩、郅支是也。”

从太空中俯瞰巴尔喀什湖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服顺者褒赏,畔逆者诛罚”可以说是汉廷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汉武帝时期,卫氏朝鲜杀害了汉朝使臣,阻止周边小国入贡汉朝,武帝遂发兵五万攻灭了卫氏朝鲜,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置了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和临屯郡,史称“汉四郡”。

大宛国盛产汗血马,当时的汉朝正在与匈奴交战,汉武帝想得到汗血宝马,用来改良汉朝的马匹品种,以取得对匈奴作战的优势地位,遂派遣使臣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出使大宛国,换取汗血宝马,大宛国国王毋寡以汗血马是国之瑰宝为理由拒绝交换,汉朝使臣为维护汉廷的声誉,反把武帝送给大宛国国王的一匹以黄金铸造的金马给打碎了,并准备回归汉朝,但是呢,大宛国国王却把汉朝使臣给杀害了,抢走了汉朝带来的大量的金银财宝。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非常愤怒,派遣大将李广利远征大宛,汉军围困大宛贵山城达40余日,自知不敌的大宛贵族只好杀害了国王毋寡向汉朝求和,大宛国国王“头悬北阙”,这是一场因为汗血马而发生的战争,在世界历史上也被称为“汗血马之战”。

汉朝军队果断出击北匈奴,灭了北匈奴在郅支城重建的国家,解除了郅支单于所部对汉朝的威胁,留下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名言,现在网上流传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即来源于此。

返回目录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那,这些霸气的语句都是出自谁的口中呢

汉朝时,匈奴进犯中原,如没有卫青霍去病的出现,可能如今我国的版图就不是现在的样子。由于卫青和霍去病的功绩,为后世中国的版图范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卫青和霍去病也是汉人的自豪,自汉朝留下来很多霸气的话,咱们今天就一起来看一看。

Top5&Top4大丈夫生当如此,彼可取而代之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暴政压制百姓,让百姓敢怒不敢言。为了展现功绩与郭伟,秦始皇巡游天下。项羽和刘邦在秦始皇巡游期间,说出了不同的话,刘邦说,“大丈夫生当如此”,而项羽则说,“彼可取而代之”。有趣的是,这两句话和他们的命运十分的相符。

Top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学过历史的人一定都从历史书上看过这一句话,此话出自陈胜吴广带领的起义军。有趣的是,这句话是出自陈胜感叹自身卑微,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在富贵时不要忘记彼此,却被工友嘲笑一个农民做白日梦。让工友们想不到的是,陈胜真的做到了,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

Top2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我们经常听到的一般都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世界上这句话出自汉朝名将陈汤之口。这句话是陈汤在奏章中写给汉元帝的,表明了他抗击侵犯者的决心和誓死保卫国家的雄心壮志。

Top1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致,皆为汉土

这句话听起来非常狂傲,最开始听到这句话时,我以为是一个狂放不羁的武将提出来的,殊不知这句话却是东汉时期的史学家,班固的父亲班彪提出的。班彪最后因病辞官在家专心写书,为大汉做出卓越的贡献。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