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孟子两章第一篇原文及翻译和孟子第一课+利要建立在义的基础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孟子两章第一篇原文及翻译和孟子第一课+利要建立在义的基础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孟子两章第一篇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返回目录

孟子第一课(梁惠王章句1)+利要建立在义的基础上

 2018.6.25开始学习孟子: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如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听完老师的讲解后,各位同修们都认真的做了闻思修笔记,如下是各位同修的闻思修笔记汇总。
张岭分享如下:
闻:利要建立义的基础之上,走中庸之道,不走两端,恰当处理义利关系。
思:孟子开卷明义,不仅是讲给梁惠王更是讲给现在的我们。无论是“王权霸业”还是“经商为官”,凡是对外的行为,都应建立在义、道的基础上,这样利才源源不断流出。可以说义是利依靠的原则,利是义自然的延伸。商业的本质是提供商品或服务满足他人的需求,并进行价值交换。商业的进行本质上要求首先是合于义的,这样公司才能基业长青,利润也会滚滚而来。个人之前工作都是浑浑噩噩,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现在发现工作要做好,事业要发展,首先要在义上做好,对领导、同事、客户、供应商,这些人际关系也要处理恰当。
修:在工作、事业、与人交往中,贯彻先义后利的原则,工作中先想清职责所在,然后尽责后,个人利益事业发展才能随后而来。
Ula分享如下:
闻:凡事建立在义的基础之上,走中庸之道,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略带佛性,不偏激。
思:通过梁惠王的待人接物,找到了自身的重要缺点,自己有时一句话能把人说到“笑“也有“跳“。身为服务人员更是如此,希望自己在以后的修行中脾性得以改观,做好为人处世之道“义“。
修:在工作、事业、与人交往中,先做人后做事,坦诚相待,明确工作轻重缓急、不骄不躁,个人健康、孩子教育、事业发展一个不能少。
Alice分享如下:
闻:做人做事不以利为基础,而应该以义为基础。
思:我一般不太愿意与人打交到,即使是关系不错的朋友,也不愿意找别人的麻烦,细细想来,其实是不想别人来找我的麻烦。通过本章的学些,认为自身很大的不足就是没有仁爱之心,出发点不诚不义,凡事都要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为他人着想才可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感觉永远比语言来的可靠。
修:以后在人际交往中,工作中,对同事朋友家人都要以诚为本,以义为基础来做事。
微微分享如下:
闻:孟子梁惠王第一篇里的“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百姓为上,社稷次之 君为轻”;老子“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还有大学里面的“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利要建立在义的基础之上。
思:初学国学,对于身处红尘中的我们,面对我们的周围一切关系,不仅是在家庭中,在工作中,在经营企业,在和团队共同做一件事情,我们都要明白孟子给梁惠王指明的那条最正确的路,也是给我们世人永久获得利的方向和方法,那就是只有以仁义做基础的利,才是最活水的源头,才是永久的,稳固的,可持续的,基业长青的。目前和先生一起经营一个小企业,首先我们要学习国学,要提升我们的心性,不断扩大自己的格局,因为我们是有责任和使命的,要给予更多,而不是资本家的那样的去剥削压榨,给予员工真正的人文关怀,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就像陈老师说的那样:人与人沟通交流,情感的思维的流通是很玄妙的,你内心真正怎么想的,别人是能感应到的。所以以后要更加的切身的为大家去考虑,不把自己利益放在前面,而把仁义放前面。真正的做好那个团队的领头人。
修:一方面多去亲近师友,多多学习经典,脑海中能有定海神针,时刻提醒自己。另一方面,每日留半小时反省自己,做的好的去坚持,不好的及时加以改善。在工作中,先找团队的核心成员经常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听取他们对于企业提供的建设性建议,定期团队凝聚,把利润的一部分拿出来奖励员工。真诚的用心和团队的每个人相处,企业就是一个家,每个人去发挥自己优势,各自用自己的优点弥补大家的短板,这样团队才是一个闭合的圆。
Takashi分享如下:
闻:“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争利无可厚非,但利不建立在义的基础上绝不可能有长久的利。
思:老子“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在研修国学的路上,要从身边的点滴,从五伦关系去修。不能只学不做。
修: 立志从家庭/亲情关系开始,辐射社会人际关系,从点滴开始修,每件事情去反思,去总结是不是符合仁义二字。
安之若素的分享:
闻:利要建立在义的基础上,要走中庸之道,不能有偏颇。
思:我们学习国学的目的是应该如何去面对这个大千世界,而不能只在于精神层面而与这现实社会格格不入,所以物质和精神是互相彰显的,我们知道只有仁义的利才是永久的,而失去义的利是无源之水。现在大部分人关注点放在利上,眼里没有根基,失去根基,人生方向就会偏离。而他的利如无根之苗,很快就会枯萎。关注义,就是关注本,关注根基,做到对根基的细心呵护,这样他的基业也才会根深叶茂。
修:在家庭和工作中不能专注个人利益,尽量做到‘曾三颜四’多给家人和同事体贴,多些情感和思维的流通,提高自己的素养,在义的基础下,收获属于自己的利。
艾婷的分享:
闻:利要建立在义的基础上,仁义看不到摸不着,孟子给梁惠王及世人指明一条只有仁义作为基础的利,才是活水的源头,只有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才是长久的,稳固的,可持续的利。
思:如何获得永久之利的方向和方法?道德经讲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高贵的地位靠武力和财富来巩固不堪一击,高贵的地位是以最平方最普通的行为作根本。一个令人尊重的人行为一定是谦卑平和。身处高位的人要坐得稳一定是以百姓为基石。
孟子曰:百姓为上,社稷次之,君子最轻。想民之所想,及民之所及,把自己所有一切行为出发点的源头和动机为发自内心的为对方好,此时基石非常稳定。关注点放在利上,很危险,眼里没有别人,没有根基,当没有切实关注到作为根基的百姓,会是去根基,方向偏离,根基则不稳。关注在义上,始终关注着作为自己根基的百姓和支持自己的人,关注着本,把最基层的基础,支持者夯实,没有抱怨和痛苦,只有爱戴,感激,拥护,作为根基的百姓会用所有的力量成就君王做他想做的事。
修:每个人的行为体现仁义道德,处处为他人着想,自我的利益靠后,仁义置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多了很多真诚,少了虚伪。于个人,于家庭,于集体,于社会,于国家都有益处。

返回目录

诸子短文十则《孟子》一章翻译

一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译文】惠王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二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孟子说:“尊重贤才使用能干的人,英俊豪杰在位,那么天下的士子们都会喜悦,就会愿意在这样的朝廷里供职;在市场上,出租房屋而不征税,有法而不针对房屋,那么天下的商人们都会喜悦,从而愿意将货物屯藏在这样的市场;在关卡上,仅是查问而不征税,那么天下的旅客们都会喜悦,从而愿意出入于这样的道路;从事农业的人,只须助耕井田制中的公田而不课以租税,那么天下的农民们都会喜悦,从而愿意耕种这样的土地;人们居住的地方,没有劳役税和额外的地税,那么天下的人都会高兴,愿意来做那里的百姓了。如果能做到这五点,那么邻国的人民,就会像对父母一样敬仰。而率领儿女们,攻打父母亲,自有人类以来,是没有人会这样做的。这样,就会无敌于天下。天下无敌的人,是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员,若是还不能称王行王道,那是没有的事。”三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四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译文】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话,就给人家敬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五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_莫不义。”【译文】孟子说:“君主仁爱,就没有人不仁爱;君主能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就没有人不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六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译文】孟子说:“人要懂得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来源:青春期健康·上半月

返回目录

《孟子》篱娄下第一章的译文

离娄下·第一章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馀里;世之相后也,千有馀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翻译
第一章
孟子说:“舜生在诸冯,迁居到负夏,死在鸣条,是东方边远地区的人。文王生在岐周,死在毕郢,是西方边远地区的人。两地相距一千多里,时代相距一千多年,但他们得志后在中国所推行的,像符节一样吻合,先出的圣人和后出的圣人,他们(所遵循的)法度是一样的。”

返回目录

孟子第一章翻译,,,,,,,,,,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