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相信很多人对伯牙鼓琴的故事表达了一个什么道理和伯乐鼓琴中蕴含了什么的道理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伯牙鼓琴的故事表达了一个什么道理和伯乐鼓琴中蕴含了什么的道理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伯牙鼓琴的故事表达了一个什么道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课《文言文二则》中的《伯牙鼓琴》这则短小的文言文,讲的是与中国古代艺术家有关的故事,叙事简洁,余味悠长。
六年级语文教材封面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本味》。这篇文言文的大概意思是: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课文共4句话,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了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将自己的情操和志向融入琴声,锺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更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锺子期知其“音”,更知其“志”。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因为他“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因为一个友人的逝去,毁坏了自己心爱的乐器,而且终身不再鼓琴,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失去“知音”之后的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和决绝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两人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基础上无比深厚的情谊。文章用墨极简,但是画面感很强,富有想象空间。

返回目录

伯乐鼓琴中蕴含了什么的道理

伯乐鼓琴道理:相知可贵、知音难觅。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园。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日:“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出处及作者
文出自《列子·汤同》。列子,名御寇,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郑国人,活动时期约于战国早中期,处在孔子与庄子之间,著作辑为《列子》。
译文
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辨音。俞伯牙弹琴时他的心思在登上高山,钟于期说:“太好了,巍峨高耸呀像泰山。”过了会儿他的心思在流水,钟子期说:“好呀,浩浩荡荡好像江河。”不论伯牙心里想着什么,钟子期一定能会意得到。伯牙游览到泰山的北面,突然遇到了大雨,阻滞在山岩下,心中悲苦,于是拿过琴来弹奏。开始弹的是久雨不晴的琴曲,又模仿出山崩的声音。每当奏起一首琴曲,钟子期都能完全明白他的心情。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呀,好呀,你听的是我的心声,你想象的情景就是我所想的情景,我的琴声被你听得明明白白,我在哪里可以隐藏我的心声呢?”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