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对于汉朝的七国之乱和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是指哪七国,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汉朝的七国之乱和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是指哪七国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汉朝的七国之乱
- 2、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是指哪七国
- 3、七国之乱的起因是什么
- 4、七国之乱发生在哪七国
- 5、“七国之乱”是哪七国﹖
- 6、七国之乱指的是哪七国
- 7、西汉七国之乱
- 8、汉景帝时期,是如何爆发七国之乱的
- 9、汉景帝刘启期间发生“七国之乱”的原因是什么
- 10、秦汉历史之七国之乱
汉朝的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是发生在公元前154年发生的一次叛乱,发生於中国西汉初期的汉景帝三年。当时以被封为吴王的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於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所以兴兵引起之内乱,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
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地方王国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汉景帝平定了王国叛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是指哪七国
汉景帝继位三年后,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削藩策》,剥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于是以吴王刘濞为首,联合楚王刘戊等七个诸侯王联合发动叛乱。那么,这七家诸侯王都是什么来头呢?
七国之乱又被称为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和楚王是领头的两大王国。其中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二哥刘仲的儿子,景帝的堂叔。刘仲早年被封为代王,面对匈奴的进攻畏敌如虎,狼狈逃回长安,惹得刘邦大怒,罢黜了他的王爵,儿子刘濞倒是很争气,后来年仅二十岁便跟随叔叔刘邦参加了平定英布之乱的战役,立有战功,
刘邦因原荆王刘贾战死,自己的儿子又都太小,便将荆王的领地转封给刘濞,同时改封其为吴王。文帝时吴王太子来朝,与当时还是太子的景帝发生争执,被景帝失手打死,吴王也因而得到了文帝的很多优待,暗中更加积蓄实力,谋图造反。吴国实力最为强大,而且掌握铸币权,吴王钱流通天下,造就了吴国发达的经济,强劲的综合实力。
第一代楚王则是刘邦的四弟刘交,造反的刘戊则是第三代楚王,刘交之孙,景帝的堂兄。第三个是赵王刘遂,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父亲刘友是刘邦第六子,在吕后当政时期因为被吕氏王后诬告谋反被幽禁至死,文帝继位后,哀叹自己弟弟的遭遇,便再度立侄子刘遂为赵王。
其他四个王爷则是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严格说来算是齐王系诸王。第一代齐王刘肥乃是汉高祖刘邦庶长子,病逝后由长子刘襄继位,刘襄与其弟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在平定诸吕时均立有大功,只是他们初始拥立的自然是齐王系的代表刘襄,因此最终文帝继位后在论功行赏后便对齐王系采取了打压的态度。
刘襄在文帝继位的第二年便病逝,刘章和刘兴居也只是得到了齐国境内的两个郡作为封地,成为了城阳王和济北王。刘章病逝于文帝继位的第三年,刘兴居则是不久举兵叛乱,兵败被杀。这样一来,齐王系虽然曾经立有大功,到头来成了完全为汉文帝作嫁衣,心中自然纷纷不平。文帝对此也心知肚明。因此当刘襄之死刘则病逝后没有后代,文帝借鉴贾谊的主张,把强大的齐国分割为七个诸侯国,让刘肥的七个儿子各自执掌一国,这就是济北王刘志,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加上新齐王刘将闾和刘章的儿子城阳王刘喜。齐国一下子诸侯林立,分崩离析。
因此当刘濞在景帝削藩令的刺激下悍然造反时,同样被削去部分封地的楚王和赵王也自然举兵跟随。而齐王系的七个王除了城阳王是晚辈外,另外六人都是亲兄弟,一下子有四人跟随叛乱,各王国的相国、太傅等官员有苦苦相劝的,一律被杀。齐王刘将闾开始狐疑不定,首鼠两端,在得到中央政权的支持后才没有参加叛乱,在事后担心被追究责任而饮药自尽。济北王刘志因故未能发兵响应,倒是避免了参与到叛乱中去。这样一来,参加叛乱的共有七家诸侯王,这次叛乱也被称为“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的起因是什么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导致各诸侯王联合反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国之乱的起因,希望大家喜欢!
七国之乱原因
西汉景帝初年,同是刘姓的诸侯王因为不满中央削弱地方势力的做法,打着“诛晁错,清君侧”旗帜开始了实际上的叛乱行动,史称七国之乱,或是七王之乱,最后被周亚夫率领的汉军和刘武据守的梁国军队一同消灭了。
有说引发七国之乱的就是当年发生在长安宫中的奕棋事件。汉文帝时候,年幼的吴王长子刘贤来到长安,陪同太子刘启也就是日后的汉景帝玩耍。一日两小儿在 下棋 ,那刘贤为了赢棋对刘启态度不恭顺,被刘启拿棋盘砸死了。刘贤的尸体被运回吴王刘濞那里,但是刘濞说 天下 都是刘家,就葬在死去的地方,于是又被运回长安。吴王刘濞自此对朝廷怀恨在心,最后借削藩一事,起兵反叛朝廷。
事实上七国之乱远没有这么简单,这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矛盾日益严重激化的后果。早在汉高祖时期,刘邦当年平了淮南王的叛乱后,东南广大的地方远离朝廷疏于管制,于是命同行的刘濞为王世代管辖此地。其他的刘姓诸侯王也都如此被封在各地,刘邦寄希望于同姓的子弟帮助皇帝共守天下。
在高祖和惠帝时期,因为各地的诸侯同中央的皇帝血缘亲近,所以的确起着共守天下的作用。但是到了汉文帝的时候,诸侯王们大多都已经历经三代了,同中央的那道亲情联系几乎没有了。反而是这些诸侯王,尤其是吴王凭借封地内丰厚的资源和人口,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和 军事 实力。
到了汉景帝时期,中央欲对诸侯的势力进行削弱从而加强中央集权,这必然使早已拥兵自重的诸侯王们无法接受,最后联合起兵来反抗中央王朝。
西汉七国之乱
因为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晁错看出了汉景帝因当下同姓诸侯国的势力过大,进而威胁到了中央的王朝而苦恼的事,所以他上疏《削藩策》建议汉景帝开始削弱各诸侯国的实力,从而加强王朝的权力。汉景帝也采纳了晁错的建议,但是这必然会遭到早已权力膨胀了的诸侯的反对,于是有了西汉时期著名的“七国之乱”。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在现今的扬州起兵,以“清君侧”为名义,向西进发同西面的楚君会合共同朝着长安奔去。会合后的吴楚两军是这次叛乱的主要军队,同时的齐王守在临淄不出,赵王则勾结匈奴意欲共进长安。
得知叛乱后的汉景帝开始准备出兵镇压一事,此时有人建议诛杀晁错以应付七国的“清君侧”之由。汉景帝批准了,于是倒霉的晁错被满门抄斩,晁错本人也被腰斩在东市。然而这并不能平息七国之乱,因为七位诸侯只是打着“清君侧”作为幌子而已,实际上要清的就是皇帝本人。最后汉景帝终于以晁错为代价,决心扫除七国。
吴楚等国的联合军队遭到了处在长安和东边诸侯国之间的梁国的顽强抵抗,虽然吴楚竭尽全力攻城,却始终不见成效。就在叛军攻打梁国的时候,周亚夫率领的汉军暗地里阻断了叛军的粮草供给。不久吴楚等国的联军因为粮草不足,士兵饥饿导致战力不足。于是被朝廷的军队大败,吴王率残军难逃到东越的境内,却反被越王杀死,献给汉朝,其他的诸王都像楚王一样自杀身亡。七国之乱也就此结束,汉王朝的中央集权也极大地增加了。
吴楚七国之乱打了多久
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刚登基不久的景帝采纳了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开始对已经实力膨胀的诸侯王进行削弱。然而早已坐拥广袤土地和众多人口的诸侯王们不同意中央的削藩政策,于是有了起兵造反的征兆。
在中央朝廷有了削弱诸侯国的动向之后,早就觊觎皇位的吴王刘濞北上同胶西的刘昂密谋造反,说事后二人平分天下。同一时间,刘濞也派心腹到其他如楚、赵等国通信,告知起兵造反的事。由于七位诸侯王的利益一致,所以立马达成了协议。在景帝剥削了吴王的部分封地后,刘濞就诛杀了中央王朝在吴国设立的多为官员,并召集了青壮男丁三十余万,正式起兵。
当汉景帝得知吴王刘濞带头起兵造反消息后,还听取了袁盎的建议,诛杀了御史大夫晁错,试图以此来安抚打着“诛晁错,清君侧”旗号的刘濞等人。但是晁错是被诛杀了,吴王等诸侯王们并不罢兵,而是继续举兵西进。于是无奈的汉景帝派周亚夫为大将军,率领十万军队东下征讨叛军。
吴王刘濞的三十万军队同楚王、胶西王等诸侯王的军队会合后,立马增至五十万,在军队数量上远远压倒中央朝廷。但是叛军在梁国境内遇到了抵抗,吴王刘濞采取了错误的战术,在梁国费时费力攻打城池。这被绕后的周亚夫抓住机会,切断了叛军的粮草,并同梁国守军合力击败了叛军。吴王刘濞逃到东越境内,但是被越王诛杀,并将头颅献给了汉朝。其他诸侯王们也都无一例外地自杀身亡。七国之乱就此结束,周亚夫率领军队前前后后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平定了声势浩大的叛乱。
猜你喜欢:
1. 酎金夺爵的历史背景介绍
2. 汉武帝杀窦婴的三点原因
3. 吴楚七国之乱的历史事件介绍
4. 2016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5. 吴楚七国之乱为什么会失败
七国之乱发生在哪七国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七个诸侯国叛乱。
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
“七国之乱”是哪七国﹖
分别是:吴国、楚国、赵国、济南国、淄川国、胶西国、胶东国。
1、吴国
公元前195年,刘邦封刘濞为吴王,都于沛(江苏沛县),改当年刘贾所封的荆国为吴国,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国都于广陵(江苏省扬州市)。
在公元前154年,刘濞带领楚、赵等七国公开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后被汉军主将周亚夫击败,刘濞兵败被杀,封国被中央废除。
2、楚国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刘邦封异母弟刘交为楚王,拆分故楚国中东海郡、薛郡、彭城郡三十六县置楚国。彭城郡为汉代楚国的核心部分。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楚王刘戊联合吴国、赵国、济南国、菑川国、胶东国、胶西国诸王国发动七国之乱。
乱平后,楚国本应改置为郡,但因景帝不忍绝楚元王之祀,故立平陆侯刘礼为楚王。于是彭城郡北部数县仍为楚国,析彭城郡南部置沛郡,以楚国之薛郡置鲁国。
3、赵国
赵国,又名常山国。西汉封国。
秦朝为邯郸郡和巨鹿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为赵国。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国除为邯郸郡和清河郡。汉景帝五年复置赵国。
4、济南国
济南国,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以故齐国济南郡改置,治博阳(今山东章丘市西)。济南国辖境约当今山东省省会济南市及章丘、济阳、邹平等市县。
汉景帝时,济南国为参加叛乱的七国之一。乱平国除仍为郡。东汉建武十五年(39年)复为国,西晋改为济南郡。
5、淄川国
公元前一五七年,汉文帝去世,刘启即位,是为景帝。汉景帝继续文帝时的各项政策,听从并采纳了御史大夫晁错的“削藩”建议,逐步削夺封国的一部分土地,归中央直接管辖。
这激起了各诸侯王的强烈反对。公元前一五四年,建国封王十一年的淄川王刘贤参加了吴、楚等国发动的武装叛乱,这就是在历史上创造出“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政治策略的著名的汉初“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很快被平定下去了。淄川王刘贤兵败被杀。同样参与叛乱的济北王刘志却奇迹般的在齐国高人公孙攫的谋划帮助下,不但免于死罪,还被改封为淄川王,并以安都侯晋封为懿王。
淄川懿王刘志在位二十五年。此后,刘志后代子孙世代相袭,继承淄川王。当然,这时的淄川国同其它诸侯国一样,已仅仅是名义上的王国,权力和地位已经是等同于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了。
淄川国在历史上存续达一七十余年,至东汉初年并入北海国后最终消失。
6、胶西国
刘端胶西国(前154年—前108年)。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刘卬胶西国除,立皇子刘端为胶西王。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死,无后,国除。
7、胶东国
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置胶东国,立悼惠王之子刘雄渠为胶东王,都即墨。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刘雄渠因参与七国之乱,胶东国除,其地分为胶东郡与东莱郡。
汉景帝四年(前153),胶东郡复置胶东国,封刘彻为胶东王,未就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指的是哪七国
七国之乱发生于西汉景帝时期,由于大臣晁错建议削藩触动了藩王的利益,于是这七个藩王联手发动叛乱,由于吴为主谋、楚为大国,所以这七个国家又称“吴楚七国”。叛乱仅三个月就被汉中央与梁国联手平定,参与叛乱的诸王或死或废。
这七个国家分别是:吴国(刘濞)、楚国(刘戊)、赵国(刘遂)、济南国(刘辟光)、淄川国(刘贤)、胶西国(刘卬)和胶东国(刘雄渠)
西汉七国之乱
导语:七王之乱主要是地方王国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汉景帝平定了王国叛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七国之乱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是指公元前154年1月17日,即是西汉初期汉景帝3年发生的一次叛乱。叛乱原因是以吴王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
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接受晁错所上《削藩策》,下诏削赵王遂常山郡,胶西王昂六县,楚王戊东海郡;景帝三年,又削吴王濞会稽等郡。削藩之举激起了诸王的强烈反对。
吴王濞首先与齐王肥诸子中最强大的胶西王昂联络,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之。胶西王昂又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濞还与楚、赵、淮南诸国通谋。
削藩诏传到吴国,吴王濞立即谋杀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分别起兵。原来参与策划的诸王中,齐王将闾临时背约城守,济北王志和淮南王安都为国内亲汉势力所阻,未得起兵。
吴王濞年六十二,是宗室元老,也是晁错所议削藩的主要对象。他致书诸侯王,声称起兵目的是诛晁错,恢复王国故地,安刘氏社稷。在他的影响和策划下爆发的这次叛乱,遍及整个关东地区,形成东方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震动很大。
吴国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年),那时在江淮之间叛乱的淮南王英布败走吴越,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壮王无以镇之,而高祖亲子均年少,乃封兄子刘濞为吴王。
吴国是五十余城的大国。吴国的’彰郡(辖今苏西南、皖南、浙北之地)产铜,滨海地区产盐,吴王濞招致天下各地的逃亡者开山铸钱、煮海为盐,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
吴国以船运载,一船相当于北方数十辆车,有较高的运输能力。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
文帝时,吴太子入朝长安,由于博弈争执,被汉太子刘启(即以后的景帝)以博局击杀,引起了汉吴双方的猜疑,吴王濞自此二十多年托病不朝。文帝为了笼络吴王濞,赐以几杖,允许不朝。
吴王濞骄横不法,以珠玉金帛贿赂诸侯王和宗室、大臣,企图在政治上取得他们的助力。 景帝决心以武力平叛,以轻兵断绝叛军粮道,三个月即平定了叛乱。
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有众二十余万,还兼领楚国兵。他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
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派郦寄击赵,栾布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兵。曾经做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建议景帝杀晁错,恢复王国故土,以换取七国罢兵。
景帝在变起仓猝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一建议,处死晁错。暂时居于优势的吴王濞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东帝”的地位,拒不受诏,战事继续进行。
在吴楚军西向攻取洛阳的道路中,景帝弟刘武的封国梁国横亘其间。吴楚军破梁军于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当时周亚夫率汉军屯于梁国以北的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他不救梁国之急,而以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截断吴楚联军的粮道,使其陷入困境。
吴军多是步兵,利于险阻;汉军多是车骑,利于平地。战事在淮北平地进行,吴军居于不利地位。梁国又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吴军无法越过。吴军北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境)周亚夫军营求战。结果吴军一败涂地,士卒多饥死叛散。
周亚夫派精兵追击,吴王濞率败卒数千遁走,退保长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苏镇江)。汉遣人策动吴军中的东越人反吴。东越人杀吴王濞。楚王戊也军败自杀。吴楚叛乱起于正月,三月即告结束。
在齐地,胶西等王国兵围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逼,胶西、胶东、淄川、济南诸王或自杀,或伏诛。齐王将闾为汉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
在赵地,赵王遂撤兵坚守邯郸,郦寄攻之不下。匈奴人知道吴楚兵败,也不肯入汉边助赵。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共同引水灌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遂自杀。
吴楚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全部平息,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同时取消了王国自行任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特权,削减了王国的属官,王国的丞相改称为相,国相还负有监察王的使命,规定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只能“衣食租税”,即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王国的地位已与汉郡无异。
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在制度上,基本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时所产生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策”(见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七国之乱反应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王国势力威胁基本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也在一定程度常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汉景帝时期,是如何爆发七国之乱的
为了解决尾大不掉的诸侯王势力, 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政策,得罪了各地诸侯王;汉景帝对楚王违反规制对其进行了责罚,引起其他诸侯恐慌;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也对中央蠢蠢欲动,希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七国诸侯以吴王刘濞为核心,先后有楚王、赵王、胶西王、淄川王、济南王、胶东王等参与,合成七国。他们打着“清君侧”的口号,与中央对抗。历经三个月之久的七国之乱,最终被周亚夫剿灭。从此,西汉中央政权对地方把控更加强有力了,巩固了西汉统治。
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政权,在削弱异性王势力后,大肆分封同姓王,先后分封了齐、鲁、韩、中山等王,并赋予这些诸侯王很高的权力,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上任命属于自己的官员,拥有私田,可以豢养自己的武装力量,而且中央任命的地方官不得干预诸侯王内部事情,否则会被严惩。换而言之,西汉时期的政权体制属于郡县制和封国并存。
在追求黄老哲学思想的西汉初期,国家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人口得到极速增长,社会矛盾得到了缓解。可是封国与郡县并立的局面,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发展进步,郡县人口增长后,需要更多的土地来养育新增长人口,郡县内土地有限,不得不向附近诸侯国或郡县内的诸侯王借用土地。但是,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郡县与诸侯国之间必然发生矛盾纠纷。按照西汉初年规定,郡县和诸侯国发生争执,一般都会偏袒诸侯国一方,这引发了地方很多郡县很多不满。
到了汉景帝时期,为了彻底解决这种问题,采取了削藩,刺激了诸侯王,短短三个月就剿灭了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彻底改变了诸侯王自大狂妄的心态,进一步缓和了西汉时期的社会矛盾,为后继者汉武帝奠定了坚实、稳定的社会基础。伴随着汉武帝出台的“推恩令”,困扰西汉数十年之久的诸侯国势力得到彻底根治。
汉景帝刘启期间发生“七国之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汉景帝在即位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诸侯采取了削藩举措,从而致使皇权与诸侯的矛盾彻底激化,“七国之乱”随之爆发。
身为西汉建立者的汉高祖,他在称帝之后采取了“郡国并行”的制度来管理国家。汉高祖刘邦在尚未称帝之时便曾分封过异姓诸侯,而待称帝之后他又因猜忌而对这些异姓诸侯逐一进行了消灭。然而随着这些异性诸侯的消失,汉高祖发现朝廷对地方的管控能力也随之下滑。为了弥补这一点,汉高祖于是又下令分封了九位同姓诸侯王。
这些同姓诸侯王因与汉高祖血脉亲近,所以他们对汉高祖以及朝廷大都非常效忠。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这些诸侯王与皇帝之间的血缘关系日渐疏远,中央政权与地方诸侯之间也开始逐渐出现矛盾。待汉景帝即位之时因为他的父亲汉文帝本就是庶出,再加上又是朝臣推举为皇帝的,所以诸侯王对他们这一脉并不是很信服。而汉景帝在即位之后又对这些诸侯王采取了削藩,是以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随着矛盾的不断激化,身为诸侯王之一的刘濞(吴王)终是起了造反之心。这个吴王后来还成功游说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赵王刘遂等六个诸侯王先后加入到他的谋反计划中。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下诏削减吴王封地。而待这一诏令刚刚抵达吴国,吴王便宣布起兵,而后其余六个诸侯王也相继起兵。“七国之乱”就此爆发。
不过这场叛乱就只持续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以汉景帝为代表的朝廷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身为落败方的七国诸侯,其中六国全部遭到废除,而仅剩下的楚国则另立新王。由此可见,经由这场动乱之后诸侯王的威胁基本被消灭殆尽,而汉景帝的皇权则得到大幅度增强。
秦汉历史之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西汉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分封国对中央政权的叛乱。
汉景帝继位之后,中央专制皇权与地方同姓王诸侯国势力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汉景帝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他采取了晁错提出的“削藩策”,先后削去一些王国的封地。这一措施激起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一些诸侯王的强烈反对。
吴王刘濞(汉高祖刘邦的侄子),打出“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串通胶西的王卬、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起兵叛乱。汉景帝派出太尉周亚夫、大将窦婴等分头率军抵御。当时曾经做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建议汉景帝诛杀晁错,恢复诸侯国的封地,以换取七国罢兵。汉景帝在形势突变,仓促无措的情况下,处死了晁错。希望换得诸侯国的归顺。但是吴王刘濞拒绝接受朝廷的诏书,宣布自立为皇帝,号称“东帝”。
在这样的形势下,汉景帝决心武力平叛,命令周亚夫率兵进军河南,打击势力最大的吴、楚两军。周亚夫驻军昌邑坚守不战,以轻骑兵插入敌后,断绝了吴军的粮草。吴军断绝粮草之后,军心大乱,士兵纷纷叛逃。
周亚夫率兵进行追击,吴军溃败,吴王刘濞逃到东越地带,被越国人杀死。楚王刘戊和其余各王,也因为兵败自杀或者被杀。历时三个月的吴楚等七国之乱被朝廷平定。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