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对于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中国诗歌中有哪些诗句运用了顶针的修辞,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中国诗歌中有哪些诗句运用了顶针的修辞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如何运用修辞手法
- 2、中国诗歌中有哪些诗句运用了顶针的修辞
- 3、巜黄昏的美》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 4、林逋是怎样梅妻鹤子的
- 5、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诗句
- 6、运用通感修辞的诗句有哪些
- 7、忽相逢稿决消裳 酒醒寒惊梦,笛妻春断肠分别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
如何运用修辞手法
运用多种修辞,以化静为动的手法写一段文字?走在幽静的小桥上,仿佛感受到了它古色古香的气息,它勤勤恳恳的工作着,安全护送孩子们飞快地跑过,护送老年人缓慢的走过。当淅沥小雨滴落在它的身上,它会轻轻抖掉,当鹅毛大雪覆盖在它的身上,它会享受天带给它的温暖。化静为动
化静为动是把静物显示出动态的一种表现手法。诗,要有情、景。情、景,要有动、静。既要有动态之美,也要有幽静之美。
宋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什么备受赞叹?就是“化静为动”,给静物以流动感。因此,化静为动,是作者的主观感受,给客观景物以活动感。一般多用拟人方式,静物人化,表现为动,使无情物变为有情物。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鸟飞,云去,分外寂静。诗人从而倍感孤独寂莫。所幸还有敬亭山,它不象云、鸟远去,而是含情脉脉,一往情深地望着诗人,予以慰藉。诗人对这有情的敬亭山,视为知已,凝眸对看。“不厌”,“只有”,物我一体,感情交融。表现出静物敬亭山,不只有动态,更是含深情。
中国诗歌中有哪些诗句运用了顶针的修辞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李白)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巜黄昏的美》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巜黄昏的美》运用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1,黄昏再美丽,终究要天黑。情已到尽头,何必苦留恋
2,我想要一份简单的爱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同享受每天清晨的阳光,微风,雨露,黄昏。
3,你要来了,我对谁都微笑,对讨厌的人也有礼貌,恨不得把每一个等待你的黄昏都蘸了糖吃掉。
4,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5,我喜欢春天的花夏天的树秋天的黄昏冬天的阳光和每天的自己。
6,我喜欢春天的花,夏天的树,秋天的黄昏,冬天的阳光,和每天的你。
7,我以为我可以敬你一杯酒,从此不回头,后来却独自一人,等到黄昏日落不愿走。
8,我希望和你并排站在一起,看每个黄昏日落。
9,我是无名的行窃者,黄昏时偷来你的名字酿酒,一饮便是一生,我醉的甘愿。
10,我喜欢春天的花,夏天的树,秋天的黄昏,冬天的阳光,和每天的你。
林逋是怎样梅妻鹤子的
林逋,宋代杭州钱塘人,又名和靖先生,著有《和靖先生诗集》四卷,凡三百余篇,梅尧臣为之序。“和靖先生”之名是宋仁宗所赐。
林逋孤贫好学,终身不仕,一生未娶,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终日观赏吟咏,恬然自乐。
林逋爱梅,他的《山园小梅》诗云:
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胛,
不须檀板共金尊。
这首咏梅诗,被历代文人视为“脍炙人口”的绝唱,有修辞之烘托(“众芳摇落独暄妍”)、拟人(“占尽风情向小园”)、通感(“暗香浮动月黄昏”)等技法,其绘景之妙,状物之巧,把梅花写得神清骨秀,超凡脱俗,俨然诗人自况。
诗人之爱梅如痴如醉,故终身不娶,以梅为妻,相伴而终。林逋家养鹤两只,每当他外出时,若有客来访,家童便放鹤飞翔于空中,林逋见之则知客人来了,于是棹舟回家待客,饮酒赋诗。诗人之爱鹤如子,亦成西湖佳话之一。
据《随隐漫录》载,南宋有位书生姓林名洪,字可山,为了考取功名而冒充林逋之七世孙。姜夔得知此事,戏作打油诗一首:
和靖当年不娶妻,
因何七世有孙继?
若非鹤种并梅种,
定是瓜皮搭李树。
后人把强认亲族的事称为“瓜皮搭李树”,这是生动的借喻,瓜怎么可能长在李树上呢?
又据《玉堂丛语》载:陈嗣初曾任太史,闲居于家时,有自称林逋十世孙者求见。陈嗣大笑,林和靖梅妻鹤子,无子为继,怎么出来个十世孙?便随口吟诗一首:
和靖先生不娶妻,
如何后代有孙子?
想君自是闲花草,
未必孤山梅树枝。
那个冒充林逋十世孙的“闲花草”只得落荒而逃。“闲花草”、“梅树枝”都是借喻,是修辞的代换形式。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诗句
、《登高》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花木兰》——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山园小梅》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送友人》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6、《古风二首》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7、《画》无名氏——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8、《野望》王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9、《静夜思》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0、《登高》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5、雨中竹叶含珠泪,雪里梅花载素冠。
6、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9、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12、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晴天。
13、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1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5、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9、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0、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
运用通感修辞的诗句有哪些
通感:(移就)通感就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感、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方式.分为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
1.暗香浮动月黄昏(杜甫)
2.红杏枝头春意闹.“闹”
3.西园渐绿相思意
4.春风又绿江南岸“绿“(王安石)
5.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
5.比喻的通感: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忽相逢稿决消裳 酒醒寒惊梦,笛妻春断肠分别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
令一开头,就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寻梅”的情景。首句从时间上看,表明寻梅不止一日,乃是“冬前冬后”的一段日子。“几村庄”从空间上看,表明作者寻的去处不止一个,乃是好多个村庄。通过时间与空间上的铺展,作者寻梅的忙碌之状、急切之情足见。第二句表明了方位,一“南”一“北”写出了作者从北到南的路程。与前句的“几村庄”相呼应,体现路途的遥远。“两履霜”则十分形象地描绘了作者的风尘之苦、跋涉之劳。通过内心的深切感受,作者对梅的酷爱之情足见。第三句“树头树底孤山上”,表明作者已寻到了北宋著名诗人林逋的隐居之地——孤山。林逋因笃好种梅养鹤,又终身不仕不娶,故人称“梅妻鹤子”。乔吉写孤山寻梅,恐怕不仅仅是因为孤山多梅且品格出众、风仪非凡,更在于表明自己追慕林逋爱梅的隐居生活的情志吧!前山句慨括起来突出一个“寻”字,虽句句有寻梅之意,但却不表露在字面上。“冷风来何处香?”句为承上启下过渡句。未见梅花,先闻其香,正所谓“暗香浮动月黄昏”,这香气应是令人心醉神往的那种吧。此句从语气上故作疑问,实则饱含着作者的惊喜之情。下句一个“忽”字,完全体现了他寻得梅花的快乐愉悦之情。正所谓“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齐己《早梅》),梅花的素雅、俏丽犹如一位翩翩的白衣仙子。从“缟袂消裳”四字可见,作者所寻得的乃是白梅。末三句写赏梅的遐思。“酒醒”二字,有两种猜测。一是作者带着几分醉意去寻梅,一来用于御寒,二来用于消愁。另外一种猜测是作者在赏梅之余小酌一番,不料酒不醉人人自醉。不管怎样,此处一个失意文人的形象已经明显地显现出来。可惜“举杯消愁愁更愁”,作者在梦醒后恍神间被一阵寒意所侵袭,又闻远处湖上凄凉的笛声,不禁黯然神伤。作者的主观感情通过笛声开始外射。正所谓“平生湖海好知音”,“四十年,欲堪所作,竟无成事”,怎不叫人惆怅而独悲呢?作者触景生情,在隐约地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之后,以“淡月昏黄”四字将这种情绪更加明朗化了。“淡月昏黄”,看起来是实景的描写,实则托物言事、借景抒情。月光朦胧,夜色苍茫,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没有生气。这不仅写出了境况的凄凉,烘托出作者心情的愁苦,也象征着国运的暗淡。收笔淡中有浓,轻中有重,含蓄有味。整首小令调子凄凉,于写景之中流露出失意之情。在艺术上,前三句兼用合璧对、鼎足对和句中对,末三句中的前两句用合璧对,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力和对工对的喜爱。它通过铺叙的艺术手法,紧扣题旨,层层推开,整齐而不板滞,有安排而不做作,和谐流畅,给人以天然质朴的感觉。以“忽相逢”为界,前半明白如话,通俗而不平庸;后半清逸雅丽,蕴藉而不隐涩;充分体现了元曲“雅俗并用”的独特风格。在思想内容上,乔吉借物抒情,抒发了他的淡漠之感、清凄之情和惆怅之思。众所周知,元代是第一个入主中原的中国少数民族封建王朝,大汉民族的文人雅客自感怀才不遇、愤世愤情。长叹看破了红尘却又难断尘念,常曰看透了天威却又不可僭越,只好把一腔的文采、满腹的忧怨,亦真亦幻、亦藏亦现地尽倾于元曲之中。可以说,乔吉正是这种失意文人的典型代表,而此首小令也正是元曲中此类作品的典型之作。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