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相信很多人对《道德经》原文拼音版和道德经|一章:道可道非常道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道德经》原文拼音版和道德经|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道德经》原文拼音版
guān miào
第一 章 观 妙
dào k ě dào fēi cháng dào míng k ě míng fēi
道 可 道,非 常 道;名 可 名 ,非
cháng míng w ú míng tiān d ì zhī shǐ yǒu míng wàn
常 名 。无,名 天 地 之 始;有,名 万
w ù zhī m ǔ g ù cháng w ú y ù y ǐ guān q í miào
物 之 母。故 常 无,欲 以 观 其 妙 ;
cháng yǒu y ù y ǐ guān q í jiào c ǐ liǎng zhě tong
常 有,欲 以 观 其 徼 。此 两 者,同
chū é r y ì míng tong wèi zhī xuán xuán zhī yòu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
xuán zhòng miào zhī mén
玄 , 众 妙 之 门。
guān jiào
第二 章 观 徼
tiān xià jiē zhī měi zhī wéi měi sī è yǐ jiē zhī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斯恶矣;皆 知
shàn zhī wéi shàn sī bù shàn yǐ yǒu wú xiāng shēng nán
善 之 为 善,斯不 善 矣。有 无 相 生 ,难
yì xiāng chéng cháng duǎn xiāng xíng gāo xià xiāng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yíng qīng yīn shēng xiāng hè qián hòu xiāng suí shì yǐ
盈 ( 倾 ),音 声 相 和,前 后 相 随。是 以
shèng rén chù wú wéi zhī shì xíng bù yán zhī jiào wàn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行 不 言 之 教,万
wù zuò ér bù wéi shǐ shēng ér bù yǒu wéi ér bù shì
物 作 而不 为 始, 生 而不 有,为 而不 恃,
gōng chéng ér fú jū fu wéi fú jū shì yǐ bù qù
功 成 而弗居。夫 唯 弗居,是 以不去。
ān mín
第三 章 安 民
bù shàng xián shǐ mín bù zhēng bù guì nán dé zhī
不 尚 贤,使 民 不 争 ;不 贵 难 得 之
huò shǐ mín bù wéi dào bù xiàn kě yù shǐ mín xīn bù
货,使 民 不 为 盗;不 见 可欲,使 民 心 不
luàn shì yǐ shèng rén zhī zhì xū qí xīn shí qí fù ruò
乱。是 以 圣 人 之 治,虚其 心,实 其腹,弱
qí zhì qiáng qí gǔ cháng shǐ mín wú zhī wú yù shǐ fu
其 志,强 其骨。常 使 民 无 知 无欲,使 夫
zhì zhě bù gǎn wéi yě wéi wú wéi zé wú bù zhì
智 者 不 敢 为 也。为 无 为,则无不 治。
bù yíng
第四 章 不 盈
dào zhōng ér yòng zhī huò bù yíng yuān xī sì wàn
道 冲 ,而 用 之 或 不 盈。渊 兮,似 万
wù zhī zōng cuò qí ruì jiě qí fēn hé qí guāng tong qí
物 之 宗;挫 其 锐,解 其 纷,合其 光 ,同 其
chén chén xī sì huò cún
尘。湛 兮,似 或 存。
wú bù zhī shuí zhī zǐ xiàng dì zhī xiān
吾不 知 谁 之 子, 象 帝 之 先。
shǒu zhōng
第五 章 守 中
tiān dì bù rén yǐ wàn wù wéi chú gǒu shèng rén bù
天 地不 仁,以 万 物 为 刍 狗;圣 人 不
rén yǐ bǎi xìng wéi chú gǒu
仁,以 百 姓 为 刍 狗。
tiān dì zhī jiān qí yóu tuó yuè hū xū ér bù qū
天 地 之 间,其 犹 橐 籥 乎?虚而不屈,
dòng ér yù chū
动 而愈 出。
duō yán shù qióng bù rú shǒu zhōng
多 言 数 穷 ,不如 守 中 。
gǔ shén
第六 章 谷 神
gǔ shén bù sǐ shì wèi xuán pìn xuán pìn zhī mén
谷 神 不死,是 谓 玄 牝。玄 牝 之 门,
shì wèi tiān dì gēn mián mián ruò cún yòng zhī bù qín
是 谓 天 地 根。绵 绵 若 存,用 之 不 勤。
wú sī
第七 章 无 私
tiān cháng dì jiǔ tiān dì suǒ yǐ néng cháng qiě jiǔ
天 长 地 久。天 地 所 以 能 长 且 久
zhě yǐ qí bù zì shēng gù néng cháng shēng
者,以其不自 生 ,故 能 长 生 。
shì yǐ shèng rén hòu qí shēn ér shēn xiān wài qí
是 以 圣 人 后 其 身 而 身 先;外 其
shēn ér shēn cún fēi yǐ qí wú sī yé gù néng chéng qí
身 而 身 存。非 以其无私邪?故 能 成 其
sī
私。
ruò shuǐ
第八 章 若 水
shàng shàn ruò shuǐ shuǐ shàn lì wàn wù ér bù
上 善 若 水。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zhēng chù zhòng rén zhī suǒ wù gù jī yú dào
争 ,处 众 人 之 所 恶,故几于 道。
jū shàn dì xīn shàn yuān yǔ shàn rén yán shàn xìn
居 善 地,心 善 渊,与 善 仁,言 善 信,
zhèng shàn zhì shì shàn néng dòng shàn shí
政 善 治,事 善 能,动 善 时。
fu wéi bù zhēng gù wú yóu
夫 唯 不 争 ,故无 尤。
chí yíng
第九 章 持 盈
chí ér yíng zhī bù rú qí yǐ
持 而 盈 之,不如其已;
zhuī ér ruì zhī bù kě cháng bǎo
揣 而 锐 之,不可 长 保。
jīn yù mǎn táng mò zhī néng shǒu
金 玉 满 堂,莫 之 能 守;
fù guì ér jiāo zì yí qí jiù
富 贵 而 骄,自遗其 咎。
gōng suì shēn tuì tiān zhī dào yě
功 遂(成) 身 退,天 之 道 也。
xuán dé
第十 章 玄 德
zǎi yíng pò bào yī néng wú lí hū zhuān qì zhì
载 营 魄 抱 一,能 无 离 乎 ? 专 气 致
róu néng rú yīng ér hū dí chú xuán lǎn néng wú cī
柔,能 如 婴 儿 乎?涤 除 玄 览,能 无 疵
hū ài guó zhì mín néng wú wéi hū tiān mén kāi hé
乎?爱 国 治 民,能 无 为 乎?天 门 开 阖,
néng wéi cí hū míng bái sì dá néng wú zhī hū shēng
能 为 雌 乎?明 白 四 达,能 无 知 乎? 生
zhī xù zhī shēng ér bù yǒu wéi ér bù shì zhǎng ér bù
之 畜 之,生 而不 有,为 而不 恃,长 而 不
zǎi shì wèi xuán dé
宰。是 谓 玄 德。
以上为前十章拼音版。
道德经|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
人类在生存的基础上,所要探究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认识世界。在这个问题上,几乎所有的人用的是类似的探索思维和路线,就是往前溯源。
看上去,一切都在变化和运动。现在发生和存在的一切,在过去都是不存在的。过去存在和发生的一切,在更远的过去,也都是不存在的。一直往前推,很多人追溯到一个创世神,就没法再往前推了。
宇宙是怎么来的,万物是怎么来的,人又是怎么一回事?
愚昧的人认为,宇宙就是一块石头蹦出来的,这块石头就是万物的起源。这类人崇拜石头等类似的物体,这是他们心智的上限。
迷信的人认为,宇宙中存在创世神,是神创造了宇宙,创造了一切。所以他们崇拜迷信他们的神,认为他们的神无所不能,只要虔诚信仰,神就会赐福给他们,甚至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死后的世界。
目前相信创世神这个版本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总体分成三个派别,每个派别都说自己的神最厉害,都想要洗脑别人信奉自己的创世神。很明显,宇宙的起源不可能有三个,所以他们只是在玩过家家游戏,而且玩得不亦乐乎。
稍理性的人认为,世界上哪来的那么多神,宇宙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宇宙的一切都是未知的,所以我们要存有敬畏之心,对于未知的世界,都要敬畏。这类人不信神,不信宗教,他们只相信不可知论。
而那些把自己标榜为科学的人呢,他们说上面的这些人,都在胡说八道,信口开河。理解世界要用科学的方法,要有理有据。总之,口说无凭,眼见为实。
于是他们通过观察,看到宇宙在不断膨胀,进而推测宇宙一开始只是由很小的一个点爆炸而来。这个点被称为“奇点”。奇点的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爆炸后不断膨胀就形成了我们目前的宇宙。
然而,宇宙是大爆炸而来,那么宇宙大爆炸的奇点的能量从何而来?可见,奇点也并不是第一因。
科学宇宙观,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可以解释世界,但并不完备。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能够在局部合理的解释世界,但它们两者确实又存在矛盾。所以,科学宇宙观,还不是最终的解释世界的版本。
上面所说这些宇宙起源的版本,他们都追溯到一个“有”就结束了,不能再往前推。而道德经则不然,认为所有的事物,在开端的时候,都并不存在。那个开端,也不是最根本的第一因。
华夏文明里面的上帝,其他文明里面的创世神,在道德经里面,还可以往前推。创世神又是怎么来的呢,无中生有而来。象帝之先,说明在天地之创造者之前,还有更根本的第一因存在。
然而,追溯到无,也还没有结束,既然有无,就会存在有。那么无又是怎么来的呢,道生出来的。道之所在,既没有有,也没有无。未始有物,所以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认为,道,为宇宙的第一因。道生出无,无是一种虚漠鸿蒙之气,无质无象,不可描摹,所以无名。无生出有,有质有象,始可有名。有生出万物,万物并作,参差各态,各命其名。这就是道德经给出的宇宙观。
道可道,非常道。道,如果是可以言说描述的,那就不是“常道”。
道是什么,在整本《道德经》中,不同的语境,具有不同的含义。概括起来,有四重:
一、常道:常道为宇宙第一因,永恒不变。道生无,无生有,有生万物,这里的道指的就是常道,为万物之根源,万物之所以成也。
从道的象形字源分析可知,道起于“一”,这个一就是隐而不见的根基,为天地之根,万物之始。周流不息,循环往复,复而又始是道的运化形势。
常道里面的“常”字,如何理解呢?
《韩非子》说:“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具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有生死,有始终之物不能叫常,只有那个与天地的开辟一起产生,到天地消散而仍然不死亡不衰败的才叫做恒常。所以,恒常不变,不生不死的才叫常道。
常道,无质无象,无形无状,不可描摹,圣人只是勉强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做“道”,但却不能再细说它是什么。所以说道之可道,非常道也。
二、天道:天地万物被道生出来之后,它们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常理,为天道。通俗来说,就是天地万物的规律。“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一句中的“天道”,即为此意。
很多人读道德经,仅仅把“道”理解为自然规则,宇宙法则。他们所理解的道,实际上指的是天道。单纯强调道的宇宙法则自然规律一面,则会丢失其他层面的含义。
如果道只是指规律,那么道德经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难道是规律生了天地,规律生了万物吗?显然不是。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是谁制定的?是常道。
三、人道:人为所制立的道,就是人道。人道并非自然之常理,它只是人为的发明而已。人为了更好的和谐相处,所发明制定出来的言行规则,就是人道的一部分。“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讲的就是人道。
四、说道:这里的道,有言说、描述、执用之意。道可道,第二个道字,即为此意。
所以,在学习《道德经》的时候,要根据语境来区分,老子讲的是什么道。不明白道的多重含义,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与不足。
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字,指的是人道,第二“道”字,指的是说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为所制立的道,是可以言说描述的,但这样的道,并不是“常道”。
对于“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市面上出现了三种比较常见的断句法,分别是:
一、道可道,非常道
二、道,可道,非常道
三、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被阐述的,但可以阐述的道不是真正的道。只要把道的四重含义弄明白,二跟一,其实表达的是一个意思。
第三种,“道可,道非,常道”,有不少国学大师是这样断的。什么意思呢?道可以是这样,道也可以不是这样,这就是正常的道。
某国学大师解释得更浅显:你可以说是,他可以说不是,这才是正常的道理。放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确实很正常,对于同一个事物,有人说是,就会有人说非。强调的是一种相对性理论。
但我们结合整本《道德经》去理解,老子在后面的章节中,反复说道生万物,道为天地万物之根源。怎么可能开篇不说万物之源,而去说日常生活中的是是非非呢?明显不通。
而且,道可道非常道这一章后面,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很明显起篇说的就是天地万物的根源。首篇即为整本书的一个总纲,提纲挈领,简明扼要。
名可名,非常名。
万物被道造生出来之后,人也是万物之一。人要认识纷繁复杂的万物,就需要给万物以“名”,加以区分识别。这是人类认识万物的一种途径。
然而,并非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根据它的形质特性去给它命名。对于那些人类不可见不可听不可得的东西,比如那造化万物的虚漠鸿蒙之气,无形无象,无法描摹,只能把它叫无名,也就是常名。
名,在《道德经》一书,有三重含义:
一、无名:只表现为纯粹的鸿蒙之气,没有形状与物象,所以无法描摹。无名是永恒的冲虚之气,它不可见,创造并分化出万物而自己却无丝毫损耗。
万物皆有生有死,有变有化,而唯独无名之气,未有形质,无生无化,此为永恒之名,也就是常名。
二、有名:无生有,开始有了形质,形质继续分化,万物被演化出来。万物有质有象,有形有状,为有名。所以可以对其进行描述,为可名。
三、命名。万物被生出来之后,物与物之间,皆有差异。因为形命不同,事物的表达也各异,差异是彼此区隔的唯一身份认证。以不同的差异来分别万物,并对其进行识别和描述,这就是命名。
“无名”有三个特征:无质无形,无状无象,不可描摹,不可命名。
所以,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的意思是:名,如果可以命名的,可以有质象、可以描摹的事物,那就不是常名,不是永恒的无名,不是永恒的大道之象。
关于“名”的这三重含义,我们可以对照《列子·天瑞》篇里面,“道造生天地万物”的一段论述来理解:
“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
无名可以理解成太易与太初阶段,有名可以理解成太始与太素阶段,万物已成,根据万物的名实差异,给万物以命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天地之始,道生无,无表现为虚漠鸿蒙之气,即无名,为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生有之后,太初之气,从未有形质,变成有形有质。有形质之气,衍生出万物。
道生无,无生有,有生万物。无名指的就是无,有名指的就是有。无和有,为一道所生,一体二用。
再看上面《列子》那段“道造生天地万物”的论述,无,对应的就是太易太初的造化阶段;有,对应的就是太始太素阶段。这两个阶段,皆为不可见。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无,无名,无质无象,故生无欲;有,有名,有生万物,有物有象,故生有欲。合道则生无欲,应物则生有欲。
欲望是怎么来的呢?有名,万物映射而来。
无欲,并不是说禁绝掉人的一切欲望,就是无欲。而是人在领会到无的时候,才会生出来无欲。体验无的玄妙,体验宇宙开始前未始有物的那种状态。
有欲,观察到万物,则生有欲。理解有生万物,审视和把握万物的名实与差异,并能了然于胸。
妙,说文注:急戾也。古文的妙字为“玅”,从糸从少。
糸,像蚕茧所抽之细丝。少,上小下丿,象有东西被牵引,而且越来越少。整个玅字,动于左成于右,就像蚕茧之细丝被不断的牵引、抽取、转动。
所以,玅者,急戾也。越转动越能察其本源之所在。
常无欲以观其妙,人领会到无,则生无欲,以体验造生天地万物的那个本源的那种玄妙状态。
徼,说文注:循也。从彳从敫。
彳,小步也,谨慎前行。敫,光景流也,天上群星运化之周流,是谓光景流。彳加上敫为徼,就像谨慎小步前行如同光景流一样,不断的周流循环。
所以,徼者,万物已成,则观其象,察其理。
常有欲以观其徼,人与物交应,则生有欲,以观察天地之象,洞察万物之理,把天地万物都装进自己的心里。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老子并不主张人和自然万物对立,更不主张人在万物面前刻意地追求蒙昧无知。以无观无,可以领会天地万物的本源;以有观有,可以体察天地万物的原理。
回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对待欲望呢?
谋道,则用“以无观无”之法,虚静以合道,无欲观其妙;谋事,则用“以有观有”之法,察物以明理,用理以处事。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指无和有,它们都是从道中生出来的,只是表现出来的形式不一样。
玄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呢?玄,说文注: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
古文的玄字,中间是两个日,上下都以丨相连。日者,太阳之精,永不亏损,凝而不散。日是太阳之真阴,两点真阴在一起形成微阴,两个微阴靠在一起就是微阴生。
微阴以丨相通,此刻是微阴生长相通的形势,但微阴生长难以察觉。如果结合到天象当中,那就是离我们很遥远很遥远的微光。所以玄者,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
因为太幽远了,所以看上去是那么的黑而幽深。无和有,这两者,都幽远的深不可见,故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是无生有,有生万物,道化生天地万物的神化之能。
我们可以结合上面《列子》的那段话,再次去体会,无生有,有生万物的那种幽深得不可想象的那种状态。那是一种孕育天地万物的初始状态,极其地玄妙,不可描摹,不可言说。
众妙之门,众妙,指万物生生不息之妙。门,大道玄牝之门。无与有两者,正是生育万物的造化之门。
《道德经》系列专题,解读道德经,为往圣继绝学,以经世济民。本文是第一章,下一篇解读第二章,敬请关注后续文章。
附《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读《道德经》 第一章
在反复多次阅读、多角度阅读、多版本阅读、直至抄了数次《道德经》的基础上,我想试着用最朴素的文字语言,谈谈道德经,或者更准确地讲是谈读后感。
道德经如此玄妙,如此高深,我万无可能去解析、解读,书海中,已经保有海量的各种版本的解析文献、作品、书籍。就连汉文帝、唐玄宗这样的帝王,以及历朝历代的一些大儒、圣贤都曾经执笔注解过这部伟大经典,所以我只能谈谈读后感,不敢解析,更不敢注解。
读后感的形式,依然是按照道德经的章节,一章一篇,或长或短,一定是最朴素的文字语言,偶有调侃,也一定不意味着煮史问道对经典的不敬、不畏,恰恰相反,那些调侃也仅仅只是针对自己的理解,而非针对伟大的经典《道德经》。
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谈道德经之前,让我们先来做几件事,就像吃饭之前先洗手一样,就像前去参加喜宴之前先准备红包一样,有些准备工作必须先做,否则就带来无穷的麻烦与不快。
那么,在读道德经之前,请先最大限度地忘却了我们活到今天为止所积累起来的各种经验、逻辑思维、唯有清空了这些,我们方才可能领悟一点点道德经的玄妙与奥妙。
为什么需要这样呢?
因为《道德经》太玄、太深、太奥,不是我们在商业社会所积累的那点儿生活经验可以领悟的。
这一点我们应该相信,因为《道德经》是作为道教必须供奉的圣物之一,天天都被供奉着的经典,能不玄、不深、不奥才怪。
此外,从学术的角度来说,《道德经》应该是一部古典哲学,什么事情跟哲学扯上了之后就比较麻烦。因为哲学这玩意儿,摸不着,看不见,但却又的的确确存在着的。事实上正是因为哲学的这一特性,才有诸多的科学家最后都走上了哲学这条路。
那么以上我们是从哲学的道家,以及宗教的道教两个角度说明了《道德经》的玄、妙、深、奥以及其神圣性。所以,建议排空一切之后,再来读经,道德经。
此外,关于今天的高频词“道德败坏”(反腐新闻中常见)的“道德”一词,与《道德经》中的“道德”二字,含义是完全不一样的,《道德经》中的道德是两个词,道是道,德是德,这部伟大的经典通篇都在谈的唯有这两个字而已。
废话了好大一堆,如果你读懂了,那么你会发现,以上都只是谈了一个字:“经”,什么文献跟“经”扯上之后,语言文字就显得苍白无力,因为横竖怎么扯,都扯不明白,就是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
好吧,洗洗手正式开始吧:《道德经》第一章。
道是什么?它藏在哪里?
什么是道?它有些什么表现?
这是一个道德经反复分数次,从不同角度阐述着的深奥问题。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老子在开篇的第一章就万分神奇地抛出了第一个足以令所有人震惊的几个概念。
请不要忘记前文的提示,清空了我们所有一切的概念,跟随着老子的思维去建立几个我们从不曾建立的概念。
首先,让我们格式化了脑子里面的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在整个天地还处于浑沌未开的那个状态下,也就是浩瀚宇宙都不存在的时候,那个虚无的世界是什么?
老子说,那种虚无的状态就叫无。
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光,没有声音,因为没有太阳、月亮、星星、没有蓝天和白云,当然更没有地球……
这种没有时间与空间的状态叫做无。
那么,老子所定义的“无”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静、寂静。
大概明确了无之后,我们来看看什么叫做”有”?
这个问题,老子非常清晰地回答了。老子所定义的“有”绝非今天流行词“有钱”的“有”,而是指万物之母。老子所指的万物是指宇宙万物。
老子概念里面的“有”是宇宙万物的起源。
明白了“无”与“有”之后,我们大概可以试着首次来回答一下什么是道?道在哪儿?这一道德经的核心主旨。
不要抱有太强烈的希望,因为老子也很幽默,他老人家讲了:道,在哪,这个问题太玄了,他自己也讲不清楚。
但是,讲不清楚,说不明白,不意味着不讲不说。
老子给了我们两个角度和方向去理解“道”。
其一,要屏蔽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常常站在宇宙万物尚未诞生的立场与角度去理解一下道;
其二,要常常站在宇宙万物刚刚诞生的角度下去悟道。
这两点一结合起来,就非常有意思了,道在哪儿?
宇宙万物的诞生,正是因为道,自诞生的那一刻道就悄无声息地布下了,这就是道。
道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的。
是的,在哲学面前,任何语言文字都有着其巨大的局限性。
其实,岂止是哲学,任何感官感受、心理感受,都无法用语言文字来彻底描述。不信,你试着去描述一下大米饭什么味道?苹果是什么味道?或者是说你费尽了全身所有力气,问鼎黄山站在迎客松之前是什么感受?
一些语言文字所无法彻底描述的事物,都需要悟,让心静下来去悟,于是就有了悟道这一神奇的词汇。当你反复地悟道,悟到了真道之后,你就成了得道高人。
所以老子在第一章中进一步解释了“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太玄了。
玄乎到了什么境界呢?
道是一切宇宙万物变化的总门,一切变化都遵循着道。
太阳从东边升起,这是道;人间有春夏秋冬,这是道;猴子会爬树,这是道;猫会抓老鼠,这是道;孩子读书成绩非常好,这是道;老婆大人脾气巨大,这是道;你升职了,这是道;一不小心,你中了彩票,这也是道,当然,你没中大奖,这同样是道……
如果我们读完了第一章,依然对道没有丝毫的概念,那么也不要紧,不需要着急。因为后文中,老子还将多角度,用各种比喻进一步解析“道”。
此外,我们别忽略了一点:凡是那种一读就懂的文献或文章,一定不是经。
�Ә���[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
道①可道②,非常道③; 名④可名⑤,非常名⑥。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⑦。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⑧。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⑨。 【注解】 ① 道:名词,指现象界的道(方法、术),如治国之道,处世之道,养生之道等。 ② 道:动词,说明、叙述、论述之意。 ③ 道:名词,指创生天地(宇宙)的母体,恒常的道。 ④ 名:名词,指现象世界的物、事、象。 ⑤ 名:动词,命名、称呼之意。 ⑥ 名:名词,指恒常的道。 ⑦ 徼:边界、终结、结果。 ⑧ 玄:幽味深远的意思。 ⑨ 门:产育之门。 【译文】
“道”是不可以用言语来说明的,否则,它就一定是失去了“道”的真实涵义了;“名”是不可以用文字来表述的,凡是可以用文字来命名的,就一定不是真正的“名”。 “无”,是天地万物的开始,是天地创始的根源;天地产生以后就是“有”,就由天地产生万物并滋养万物。
所以经常从无目的、无拘束、无局限的状态,来观察“道”无名无形的微妙;经常从有目的、有拘束、有局限的状态,来观察“道”有名有形之处的真实。 无名无形、有名有形都来源于“道”,是“道”的两种不同的形态和境界的同一真理,这两种变化都可以叫做“玄”。
玄妙深处还隐藏着更深层的玄妙,是产生现象世界森罗万象的物、事、象的产育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的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我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一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经·第一章》
作者:李耳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 翻译: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道德经·第一章》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道德经·第一章》 解读:
“道”的革命性和权威性
“道”这个哲学概念,首经老子提出。
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在《老子》一书中频频出现,它有时似乎在显示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如此等等。
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诚信,这完全有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上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道”,对老子来说,仅仅是为了彻底摆脱宗教统治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根据,它比“上帝”更具权威性。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源于一种生物学上的意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无论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质方面,从古迄今,都表现为一种近乎原始的依赖性,有如婴儿之对母体。古人有云:“人穷则反本。”这个所谓的“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也就是指“自然”,这个人类和万物的母亲。屈原长诗《天问》为什么会提出许多对宇宙天体、历史、神话和人世方面的疑问?当他对政治前途和黑暗现实感到失望时,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种对自然的返归心态和求助愿望。出于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和焦虑,推本极源,急切希望找到人在神秘的自然力面前的合适位置。
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说,论述了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压抑,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然而他所说的人类天生的追求快乐的原则,也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谐合关系上。今天,人们在生活需求和 文化 思想方面涌动的“回归自然”潮流,不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解释了古代学家们对宇宙自然竭力尽智地探索的原因吗?由此我们也可理解老子哲学里尊崇自然,否决知识,追求“小国寡民”的政治生活,以及对“道”纯朴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动力的渲染的历史原因所在了。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上移,陪里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旧有的“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从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备了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