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对于鲁迅笔下“闰土”的真实结局是什么呢和《少年闰土》闰土与鲁迅分别时说的话,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鲁迅笔下“闰土”的真实结局是什么呢和《少年闰土》闰土与鲁迅分别时说的话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鲁迅笔下“闰土”的真实结局是什么呢

1921年1月的绍兴,天气寒冷,风雪正盛,一代文豪鲁迅重归阔别二十年的故乡,他以为故乡依旧像当年一样美好,没想到,却早已物是人非。万分伤感的鲁迅挥毫泼墨,写下了一篇著名的小说——《故乡》。后来,这部小说被选为小学语文课文,名为《少年闰土》。

闰土

鲁迅回到家乡以后,看到自己儿时的好友兼玩伴闰土的变化后,不由地感叹岁月弄人,尤其是闰土见到鲁迅以后,恭恭敬敬地叫了他一声“老爷”之后,鲁迅更是百感交集。自己的儿时好友闰土,从一个活泼机灵的少年郎,被生活磨成了麻木不仁的中年人,蓬勃朝气的生命力,就这样被生活扼杀,着实让人惋惜。

或许很多人都觉得,小说里的闰土其实是鲁迅虚构出来的人物,毕竟之后鲁迅就几乎没有再提起过关于闰土的事情。闰土在小说里的结局,鲁迅也没有写出来。其实,闰土这个人物并不是鲁迅虚构的,而是真实存在的人,一个活生生的人。那么在现实生活中,闰土是怎么样的人呢?他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呢?

周海婴与闰土后人

章闰水家在绍兴城外六十里的道墟镇杜浦村(今浙江上虞县杜浦村),原名章运水,因五行缺水,所以小名唤作“阿水”。而绍兴话“闰”与“运”同音,所以便将其改名为“闰土”。章闰水的人生际遇与小说中描述的差别不大,与鲁迅先生是儿时玩伴,也是从小就跟随父亲去鲁迅先生家帮工。

1934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讨债的又上门逼债,走投无路之下,闰土只好把糊口的6亩地卖了。一贫如洗的闰土为了谋生,只能四处打工。50多岁时,由于积劳成疾,他的背部生了一个恶疮,可是没有钱医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不断恶化,最终在57岁时去世。

不过,章鲁两家的联系,并没有因闰土的去世而中断。闰土有5个儿子,其中长子的儿子叫章贵,他与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关系相当好,并且成了研究鲁迅文学的专家,当了鲁迅纪念馆副馆长。鲁迅肯定想不到在,在未来的时代,闰土的孙子竟然与自己的儿子成了好朋友。

返回目录

《少年闰土》闰土与鲁迅分别时说的话

“我会的,我还会叫父亲给你拿礼物来。到时你也来我那儿去耍耍罢,我们可以一起去海边拾些贝壳。”闰土的脸红红的,他咧开嘴笑了笑。

  1. 简介: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这篇文章塑造了一个在鲁迅眼中“聪明、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形象。鲁迅先生用“我”和“我”的朋友做对比,突出了闰土的形象。

    闰土以现实中的人物水闰章为原型。

    这篇文章是小说《故乡》中一段插叙,题目《少年闰土》是选自语文书后后加的,节选出来的章节所表现的中心思想与《故乡》整篇小说的主题是有差别的。《少年闰土》是人教版语文书中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的课文。

  2. 课文简说:

    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课文先描绘了“我”记忆中的闰土看瓜刺猹,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我”和闰土的分别和友谊。课文一开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闰土看瓜刺猹的场面。读了这段文字,少年闰土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从课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笔下的闰土与“我”是很不一样的。例如,闰土生活在“海边农村”,而“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我”是一个“少爷”;闰土见多识广,而“我”却孤陋寡闻。环境不同、阶层不同、生活不同,没有让“我”感到快乐,反而引起“我”对自己所处的地位和环境的不满,这些都流露出“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教学本课的重点一是抓住对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二是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三是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3. 写作背景:

    《少年闰土》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带着母亲、三弟及家属来到北京。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深刻隽永的人物形象。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里面“我”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了鲁迅的思想感情,但这是文学作品,经过虚构、想象,所以不能说“我”就是鲁迅。课文是小说中的一段插叙,题目《少年闰土》是编者加的,节选出来的章节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与《故乡》整篇小说的主题是有差异的,形成鲜明的对比。

  4.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社戏》、《白光》、《阿长与山海经》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而已集》等。

  5. 人物原型:

    闰土这个艺术形象,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章闰水为原型的。章闰水是贫苦农民,家住离绍兴城60里的杜浦村,靠近曹娥江边。章闰水的父亲章福庆租种地主几亩土地,还是个手艺精巧的竹匠,农闲时就上城来做竹活,也来鲁迅家干活,鲁迅亲切地叫他“庆叔”。1893年春节期间,章闰水由他父亲带到鲁迅家,鲁迅和他哥弟相称。1900年鲁迅在南京求学放寒假归来,还曾带他到大街和风景区游玩。章闰水一生贫困。1934年大旱,他在饥饿和愁苦中死去。他的孙子章贵,被安排在鲁迅纪念馆工作。.

返回目录

闰土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鲁迅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借用娱乐圈的一句话,我们是看着他的书长大的。鲁迅的作品,被搬到了教科书本中,而且篇数很多,每一篇都是经典,不得不让人记住他。他的作品,写实了当时生活人们的生活,反映了人性社会的黑暗和无奈。鲁迅的书,至今都是热爱文学人们,喜爱和必读的书。今天说的,是鲁迅笔下的闰土。文章中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朴实、勇敢的少年,村里长大的孩子,大都这个样子。闰土看瓜刺猹的故事,被鲁迅写得活灵活现,小时候对此印象很深。而鲁迅重点表达的是,中年闰土的形象,让人感叹世俗。

闰土小时候无忧无虑,带鲁迅捉猹,机灵可爱,过了多少年后,鲁迅再见闰土的时候,闰土竟不是小时候的闰土了,变得麻木呆板,这一切都因鲁迅和闰土的地位不同而显得生疏,特别是闰土被严酷的人生洗涤得显的苍老寒酸自卑,鲁迅不愧为文学家,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态。

鲁迅先生在《故鄕》这篇文章中塑造了童年闰土及老年闰土的典型形象。童年闰土天真活泼可爱。作者写道:“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与西瓜地。这时有位少年戴着银项圈,手拿一只钢杈朝向一匹猹猛地刺去,那匹猹反从他胯下逃走了。“然则志老年的闰土双眼被海风吹红了,一双手像脱几层皮的松树皮,他见了少年时代的好友迅哥儿,迟疑半躺,终于行了脱帽礼,叫了声:“老爷!“生活残酷,岁月无情。天真可爱的少年闰土,为什么变得如此苍老,不仅面目已与原来作者印象大相径庭,而且习染了封建礼教的礼节,已被残酷的现实生活压得直不起腰了。闰土的变化,是旧中国农民阶级命运的缩影。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农民走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才能避兔悲剧的重演,才能昂首阔步走向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返回目录

《再见闰土》主要内容

这人就是闰土,他有了很大的变化,身材高大了许多,但瘦了不少。原来那紫色的小脸变得又瘦又黑,还多了不少的皱纹。眼睛也肿得不行了,通红通红的,头上的帽子破的不成样了,脖子上的银圈也不见了,只穿了一件又薄又破的棉衣,全身不停地打哆嗦。那曾经细嫩的双手如今也已伤痕累累。我的脑海里徘徊着:角鸡、蓝背、跳鱼、贝壳……像被什么挡住了,吐不出口。
他开口了:”少爷,我回来了。“我感到一阵心寒,我知道我们之间隔了一层厚障壁,分割了我俩。这富与穷的边线让我们的友谊灰飞烟灭。
剩下的自己想

返回目录

《再见闰土》的文章(鲁迅原创)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啊!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隔开了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

“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啊,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啊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

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

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扩展资料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个人作品:

小说集:

《呐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

《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

《故事新编》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杂文集:

鲁迅生前所创作的未结集出版的杂文作品死后由蔡元培、许广平等整理出版纳入第一版鲁迅全集中,然而时间仓促,难免遗珠,1948年、1952年唐弢又整理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这些文章后以不同分类方式纳入各种版本的鲁迅全集之中,在这些全集中对这些文章总集所取名目颇多,以下皆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所取名为准。

返回目录

《再见闰土》读后感

多思考一下啊,不要总是从网上搜,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别人给你的答案有什么用,你可以想一下自己成年后见到发小是种什么样的感受,而且地位什么的方面有那么大的区别,把自己当成鲁迅来想,多思考才会有收获。

返回目录

鲁迅几年后再见到闰土

这篇课文是根据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改编的,是教学《少年闰土》一文后的想法(《故乡》一文在初中第三册中教学)。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我想许多老师也告诉学生闰土长大后的景况。但我认为这是我们突破教材的关键点,利用几分钟时间还是不够的。《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何增加阅读量?怎样把课外阅读融入到课堂中,把原课文的3课时压缩成2课时?这也是本课值得商议、探讨的地方。
教学的一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人们能否适应这个社会,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基础教育阶段知识把握的多少,而在于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这个社会的健全人格。本文旨在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是有压力的,它也许会改变许多东西,谁也不能断定一种理想能不能实现。小时候的许多梦想,长大后不能实现,但这正是生活的本质。这跟鲁迅先生写《故乡》一文时的意图差的较远。但我想作为一名小学生,假如通过本文的学习真能体会到现实与梦想、过去和将来的变化,感受到现实生活的压力和挫折,哪怕是一点,已经够了……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