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对于白居易《放言·其五》原文译文及赏析和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的翻译中文,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白居易《放言·其五》原文译文及赏析和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的翻译中文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白居易《放言·其五》原文译文及赏析
- 2、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的翻译(中文)
- 3、白居易的《放放言五首(其三)》
- 4、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二解释
- 5、唐朝诗人元稹的《放言五首》如何解析
- 6、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反映怎样的情感
- 7、白居易 <放言>译文、启示
- 8、《放言之三 》白居易赏析
- 9、白居易的放言五首的背景
白居易《放言·其五》原文译文及赏析
放言五首·其五
白居易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译文】
泰山不能损坏毫发,颜渊无意羡慕老聃和彭祖。
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
何必眷恋尘世常怕死,也不要嫌弃而厌恶生活。
生与死都是一种幻觉,梦幻人的悲哀欢乐又维系人间情呢。
【注释】
槿(jn):即木槿花。开花时间较短,一般朝开暮落。
嫌身:嫌弃自己。
漫:随便。
厌生:厌弃人生。
【赏析】
新陈代谢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艺术地说明了这一道理。自然界是如此,人生亦概莫例外,有生必有死,所以人们应该“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因为有生有死,才符合世界发展的规律。正确的人生态度应该是:应当多考虑如何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国家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果如是,则虽死犹生,死而无憾。“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进一步说明了生死的自然规律,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消极情绪。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的翻译(中文)
放言五首白居易
序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每咏之,甚觉有
味,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唯李颀有云:“济水至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斯
句近之矣。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首,以续其意耳。
其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甯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译文
白日真黑夜假谁去分辨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只喜臧生能骗过圣人
又怎知甯子识破了装傻的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能是真珠
不要烧柴去照亮车马可怜的光彩有甚么不同呢
其二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祸福回还车轮毂荣枯反覆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译文
世上的事依托隐藏不定尘世的事拉开缠绕没有停止过祸福轮回像车论一样
荣光枯萎反来覆去像手持钩龟灵占卜要将龟开膛破肚马失前蹄不必忧虑
如不信时请看下棋的人输赢还得等到局终才分晓
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译文
赠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不用龟卜和拜蓍试玉真假还得三天
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王莽篡位之前必恭必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其四
谁家宅第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顶波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
译文
谁家住宅建成后还去破坏那里来的亲朋哭了以后又唱起来了
昨天屋内外挤满了人今天在门外就可以招待了北邙山没有留下空闲土地
江浙一带海上何曾有稳定的波浪不要嫌贫爱富去夸张
死后都成了枯骨又如何呢
其五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译文
泰山不能损坏毫发颜渊无意羡慕老聃和彭祖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
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何必眷恋尘世常怕死也不要嫌弃而厌恶生活
生与死都是一种幻觉梦幻人的悲哀欢乐又维系人间情呢
白居易的《放放言五首(其三)》
放言五首·其三赠君一法决狐疑,(1)不用钻龟与祝蓍。(2)试玉要烧三日满。(3)辨材须待七年期。(4)周公恐惧流言日,(5)王莽谦恭未篡时。(6)向使当初身便死,(7)一生真伪复谁知?(8)作品注释(1)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2)君:您,这里指作者的好友元稹。(3)法:办法,方法。(4)决:决定,解决,判定。(5)狐疑:狐性多疑,故用狐疑指犹豫不定。(6)钻龟、祝蓍(shī):古人因迷信而占卜的方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草的茎占卜吉凶。这里是指求签问卜。蓍,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茎、叶可制香料。(7)试:试验,检验。(8)辨:辨别,鉴别。(9)材:木材,这里指枕木和樟木。(10)期:期限。(11)篡(cuàn):篡位,臣子夺取君主的权位。(12)向使:假如,如果,假使。(13)便:就。(14)复:又。(15)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典故: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散布流言,说周公要害成王,于是周公躲避了起来。后来成王发现留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16)王莽:汉元帝皇后侄。典故:王莽在篡夺政权之前,为了收揽人心,常以谦恭退让示人,后来终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译文我送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二解释
1、译文。世上的事依托隐藏不定,尘世的事拉开缠绕没有停止过。祸福轮回像车论一样,荣光枯萎反来覆去像手持钩。龟灵占卜要将龟开膛破肚,马失前蹄不必忧虑。如不信时请看下棋的人,输赢还得等到局终才分晓。
2、原文。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祸福回还车轮毂,荣枯反覆手藏钩。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更多关于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二解释,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e0b26d1616097469.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唐朝诗人元稹的《放言五首》如何解析
《放言五首》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是一组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在这五首诗中,作者根据自己的阅历,分别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已见,以表明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态度并告诫世人。第一首诗放言政治上的辨伪──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第二首诗主要讲祸福得失的转化;第三首诗流传最广,以通俗的语言说明了一个道理:若想对人、事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第四首诗通篇谈世事人生的变化;第五首诗艺术地说明了新陈代谢是宇宙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根本规律这一道理,而正确的人生态度应该是:多考虑如何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国家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把抽象的哲理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因此虽通篇议论说理,但启人深思,并不乏味。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反映怎样的情感
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诗,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
“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本传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一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白居易 <放言>译文、启示
放言五首白居易
序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每咏之,甚觉有
味,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唯李颀有云:“济水至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斯
句近之矣。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首,以续其意耳。
其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甯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译文】
白日真黑夜假谁去分辨,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只喜臧生能骗过圣人。
又怎知甯子识破了装傻的,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能是真珠?
不要烧柴去照亮车马,可怜的光彩有甚么不同呢。
其二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祸福回还车轮毂荣枯反覆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译文】
世上的事依托隐藏不定,尘世的事拉开缠绕没有停止过,祸福轮回像车论一样。
荣光枯萎反来覆去像手持钩,龟灵占卜要将龟开膛破肚,马失前蹄不必忧虑。
如不信时请看下棋的人,输赢还得等到局终才分晓。
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译文】
赠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不用龟卜和拜蓍,试玉真假还得三天。
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王莽篡位之前必恭必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其四
谁家宅第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顶波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
【译文】
谁家住宅建成后还去破坏,那里来的亲朋哭了以后又唱起来了。
昨天屋内外挤满了人,今天在门外就可以招待了,北邙山没有留下空闲土地。
江浙一带海上何曾有稳定的波浪,不要嫌贫爱富去夸张,死后都成了枯骨又如何呢?
其五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译文】
泰山不能损坏毫发,颜渊无意羡慕老聃和彭祖,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
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何必眷恋尘世常怕死,也不要嫌弃而厌恶生活。
生与死都是一种幻觉,梦幻人的悲哀欢乐又维系人间情呢。
《放言之三 》白居易赏析
放言五首之三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鄙虽微贱,愿和大家谈谈白居易这首诗,虽然个人不赞同诗歌翻译,会失真,但翻译是最快捷达成沟通的办法:
我赠送你一个方法可以让你不狐疑地下决定,不需要钻凿灼烧龟甲产生裂纹来做预测,也不用拿起蓍草占卜问天地,什麼方法呢?就好像要看玉是不是真玉,就要用火连烧满满的三日,如果不热,就是真玉;要判断豫章木是不是真的,要等到它生长了七年之后才可以准确判断。试想,正直贤良儒周公,在管叔蔡叔放出流言说周公专擅朝政的时候,何尝不恐惧;王莽心怀不轨,在簒汉之前表现得多麼谦虚敦厚,礼遇人才。如果他们在心迹未明被人误会的时候就死了,那麼他们这一生真正的心,有谁会知道呢?
这首诗的背景是这样的,元稹被贬官时,写了五首「放言」赠白居易,过了五年,白居易被贬官,也写了五首「放言」回赠,这是白居易〈放言〉的第三首,而这首诗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正面,很有希望的,她和元稹互勉,只要不死,就有河清海宴的一天。
这首诗白居易自注:「真玉烧三日不热,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
烧玉应该典出《吕氏春秋》:「故君子之容,纯乎其若钟山之玉,桔乎其若陵上之木。」汉‧高诱注:「钟山之玉,燔以炉炭,三日三夜,色泽不变。」
豫章木则引用《史记正义》:「正义案《活人》云:『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
至於其他注释,我也不多废言了。
小记:
看到题目之后,一直在思考,写哪一首诗好呢?诗海浩瀚宝瑰无限,对我而言,任何一个诗人任何一篇佳作,都有无限的感动空间,苦思良久,决定白居易的作品来和大家分享,兼以日来情感波折,常在自己都无意识的状况下诵读这首诗,遂以此首为选。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的背景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赏析
赠(
zèng
君(
jūn
一(
yī
法(
fǎ
决(
jué
狐(
hú
疑(
yí
,不
bú
用
yòng
钻
zuàn
龟
guī
与
yǔ
祝
zhù
蓍
shī
。
试(
shì
玉(
yù
要(
yào
烧(
shāo
三(
sān
日(
rì
满(
mǎn
,辨
biàn
材
cái
须
xū
待
dài
七
qī
年
nián
期
qī
。
周(
zhōu
公(
gōng
恐(
kǒng
惧(
jù
流(
liú
言(
yán
日(
rì
,王
wáng
莽
mǎng
谦
qiān
恭
gōng
未
wèi
篡
cuàn
时
shí
。
向(
xiàng
使(
shǐ
当(
dāng
初(
chū
身(
shēn
便(
biàn
死(
sǐ
,一
yì
生
shēng
真
zhēn
伪
wěi
复
fù
谁
shuí
知
zhī
。
【背景】
唐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下邽人(今陕西渭南县附近),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武宗会昌六年。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贬江州。长庆年间(821年-824年)任杭州刺史,宝历二年(825年),调任苏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缘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的香山。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