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乡约是指什么?
(1)“乡约”是邻里乡人互相劝勉共同遵守,以相互协助救济为目的的一种制度。
犹言乡规民约。适用于本乡本地的规约。《宋史·吕大防传》:“﹝ 吕氏 ﹞尝为《乡约》曰:‘凡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词林·乡绅异法》:“﹝ 罗一峯 ﹞未几复官,请告里居,立乡约以整顿风俗,其法甚严,莫敢不遵。”《儒林外史》第四八回:“﹝ 王玉辉 ﹞要纂三部书嘉惠来学。余大先生 道:‘是那三部?’ 王玉辉 道:‘一部礼书,一部字书,一部乡约书。’” (2)指奉官命在乡里中管事的人。《儒林外史》第六回:“族长严振先,乃城中十二都的乡约。”乡约是指什么?
乡约,汉语词语,拼音是xiāng yuē,指在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指奉官命在乡里中管事的人。
中文名
乡约
拼音
xiāng yuē
注音
ㄒㄧㄤ ㄩㄝ
基本释义
乡规民约、明清时乡中小吏
什么是乡约?
乡约是一种乡村政策,旨在促进乡村发展,改善乡村社会环境,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它是由乡村政府、乡村社区和乡村居民共同制定的一种协议,旨在改善乡村社会环境,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乡村发展。
什么是乡约?
(1)“乡约”是邻里乡人互相劝勉共同遵守,以相互协助救济为目的的一种制度。
犹言乡规民约。适用于本乡本地的规约。《宋史·吕大防传》:“﹝ 吕氏 ﹞尝为《乡约》曰:‘凡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词林·乡绅异法》:“﹝ 罗一峯 ﹞未几复官,请告里居,立乡约以整顿风俗,其法甚严,莫敢不遵。”《儒林外史》第四八回:“﹝ 王玉辉 ﹞要纂三部书嘉惠来学。 余大先生 道:‘是那三部?’ 王玉辉 道:‘一部礼书,一部字书,一部乡约书。’”
(2)指奉官命在乡里中管事的人。
《儒林外史》第六回:“族长严振先,乃城中十二都的乡约。”
乡约的主要内容?
乡约一般指乡规民约,是中国由乡村群众集体制订,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并自觉自愿履行的民间公约。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社会公德、平时生产生活关系、贯彻国家政策法令等。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团结,促进生产。乡规民约需靠群众自觉遵守,对违者进行批评教育或适当处罚,但是不得超越法律。
制订乡规民约不能违反国家法令政策及社会生活准则,否则应予以修改或撤销。
白鹿原中乡约和族长区别?
1. 乡约和族长在《白鹿原》中有明显的区别。
2. 乡约是指各个乡村之间达成的一种协议,规定了各自的权益和责任。
乡约的制定通常是由各个乡村的代表共同商议而成,目的是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和解决问题。
而族长则是指一个部落或家族中的领导人,通常是由血缘关系决定的,拥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
族长在白鹿原中代表着家族的利益,负责管理家族的事务,决策家族的重大问题。
3. 乡约和族长的区别在于,乡约是各个乡村之间的协议,是一种集体行为,目的是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而族长则是个人的领导者,代表着家族的权威和利益。
乡约是一种制度化的规定,而族长则是一种传统的领导形式。
同时,乡约的制定需要经过多方商议,而族长的产生则是由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所决定。
一、官职大小不同,乡约类似于现在的乡长,族长类似于现在的村长。
二、产生的形式不同,乡约是上级任命的,族长要全体村民选举产生。
按照我们大多数人的思维,乡约做得更划算,因为有利可图,也有头有脸,族长除了有头有脸,剩下的都是麻烦,反正是一个一个的困难,成就了白嘉轩的传奇,他在村民心中的分量就和那个祠堂一样。白鹿原可以不要皇帝,也不能没有族长。
白鹿原中乡约和族长都是政府任命的官职,但乡约相当于现在的乡长、镇长,而族长相当于管辖几个村的村长。乡约和族长都是编制内的官职,有些公务员的意思。乡约的权利来源于皇权,而族长是官府承认的代理人,这使乡约有了合法性和神圣性。因此,作为执行乡约的族长白嘉轩只会对现行统治秩序和权力负责。
乡约在日常生活和为人处事中,对族人有约束作用,相当于一个保障所,调度整个村子,乡约可以有利可图。
族长是一个家族人都比较信服他,基本上没有油水可捞,可以对族人一呼百应。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家族在白鹿原上的兴衰史。中乡约和族长是两个不同的角色。中乡约是白鹿原上的一个村庄的乡约,他代表着村庄的利益,负责管理和维护村庄的秩序。而族长则是家族的领袖,拥有家族的权力和地位,负责决策和管理家族的事务。
他们的职责和角色不同,中乡约更注重村庄的日常管理,而族长更关注家族的长远发展和利益。
他们在小说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展现了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
乡约的积极作用古代?
回答问题:乡约作为约束乡村居民日常行为规范的“契约性”约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整合了广大民众的道德认知,具有独特的社会教化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特别是通过各种处世规范与道德要求等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认知和内在精神生活的转变。乡约原意主要是指在乡村社会为了端正民风、敦风化俗、安定社会秩序而自发订立的乡规民约,不过后来乡约逐步发展成为一种以教化为目的的基层社会的组织形式,并与保甲、社学、社仓等形式结合,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教化与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