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写诗词的格律,格律诗写作大全及赏析》的问答

本文目录一览

写诗词的格律

标签: 诗词格律与写作

返回目录

格律诗写作大全及赏析

诗词的格律要求主要包括七大方面(亦即七大要素):声律、对仗、押韵、定句、定言、节奏、章法。 一、声律:指讲求平仄。(这里仅指狭义的声律,广义的声律还包括用韵等诗词在声调上的规范和要求。) 1、句内平仄相间; 2、联内句间平仄相对; 3、联间邻句间平仄相粘; 4、脚分明。 二、对仗:一般要求是除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可工对也可宽对之外,中间有多少联都必须对仗,并且应是工对。(工对是指对仗严格工整的对子,宽对则相反。) 三、押韵:除首句可押可不押之外,每隔一句,即偶数句尾押韵一次。要求主要有: 1、位置在偶数句尾; 2、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一般与对仗有关。不对仗以入韵为常,也可不入韵;对仗以不入韵为常,也可入韵。首句不入韵,五言较多,七言较少; 3、押平韵; 4、一韵到底,过去是这样。但从理论上讲,格律诗应是可以换韵的; 5、脚分明; 6、不可使用同一个字重复作韵; 7、不可大量连续使用同音的字作韵; 8、不可撞韵; 9、尽量避免挤韵(诗文中不恰当的地方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不管平仄如何,干扰韵美效果,称“挤韵”。) 10、尽量做到高要求:用韵上层楼。 四、定句:指每首诗有一定的句数。 五、定言:指每句有一定的字数,并且句句相等。 六、节奏:指格律诗有一定的节奏结构要求。诗句的意义结构必须与诗句的节奏结构相吻合。 七、章法:即格律诗的章法。主要内容有:整首句子成双成联、联内相承、联间递转、首联起承、尾联转合等。

返回目录

近体诗写作基本格律与要求

浅述近体诗的基本写作格律与要求 近体诗一般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又分五言绝句及七言绝句;律诗分五律、七律及排律,各有四种格式,既仄起首句不押韵,仄起首句押韵;平起首句不押韵,平起首句押韵。一般都押平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不能重押同一字韵。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在中华新韵中一声、二声为平声,三声、四声为仄声。平水韵里有入声字,属于旧韵,在写作时不能新旧韵混用。 近体诗每句都有固定的格式,并讲究粘对,绝句中1、2两句称为首联;3、4两句称为尾联;律诗中1、2句称为首联,3、4句称为颔联,5、6句称为颈联,7、8句称为尾联。 格律的基本要求:要做到句内平仄相间;联内句间平仄相对,不能失对,否则不为格律诗;联间邻句间平仄相同,不能失粘,这也是格律诗的大忌;韵脚要分明,不能踩脚,避免多用同音字;用典,可以提高诗的意境与内涵,以极少之字表内心无尽之言。 对仗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一般首联河尾联可对可不对,对于绝句来说也是一样,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如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首联对的非常工整,下联也是如此。但今天我们写的诗词不必太拟古,也为了诗词的更大发展空间,不必对也可;但律诗中的颔联河颈联必须对仗,对等都应字数相同、语序相同、意义相当必须喻平仄的声律相结合,达到平仄亦相对。是词性要相对,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人事,生物对生物,(可以熟悉下声律启蒙)同义词不能相对,需工对,还可以借对或谐音对、喻对等。 在押韵方面,一般首句可押可不押,偶数句尾必须押韵,如果首句对仗为首句不入韵为多,首联不对仗以首句入韵为多;首句不入韵为五言多些,七言为少。一定要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重复一字作韵,不能连续用同音字作韵;不可以撞韵,白脚上不能押韵,即使平仄不同也不行;避免挤韵,不能连着用同韵母字。 在章法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在结构上要做到起、承、转、合,做到句子成双成联,联内相承,联间递进,首联起承,尾联转合。 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所谓的平起平收式)或 仄仄平平仄。(所谓的仄起仄收式)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若要有些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所谓的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式) 知道了五言诗的基本句型,我们可以根据近体诗的规律即对句相对,邻句相粘(五言绝句是以上下句为单位的,1、2联称上联,3、4句称下联,上联的下句与下联的上句称邻句。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的道理,推断出对句平仄刚好相反的一联。 如果上句是: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七言、五律、七律形式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其形式也不外两种: 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二、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三、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四、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一、仄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二、仄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三、平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四、平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言近体诗的变化,也就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的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不必计较了。 一般情况下记住一句简单的口诀就可以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口诀在一般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等我们熟悉掌握了基本方法后,其他的就应刃而解了。 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如仄起首句押韵的五言律诗是: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平起首句不押韵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起平收首句押韵式: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根据粘对规律,还可以十句、十二句……无限地加上去,而成为排律 同样七律就是在每句的前面加上一个相反的节奏点就可以了。 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 另一个特点,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不然就造成合掌了,但在词、曲中是允许的。 前面讲到“一三五不论”并不完全正确,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须论。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 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三个字是可以不论的,用平声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声,就成了: 仄平仄仄平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怎么办呢?可以同时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仄平平仄平 这样就避免了孤平。这种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 七言诗与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仄声,如果用了仄声,必须把第五字改成平声,才能避免孤平。 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如把“仄仄平平仄”改成“仄仄仄平仄”,这不算犯孤平,可以存在的。 另一种情况,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仄仄仄平平 在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字,如果用了平声字,成了: 仄仄平平平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 同理,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总之:在一联之中,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总数相等。如果我们在“一三五”不论中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就要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来就叫拗救。 孤平的补救在本句自救。或在对句补救。如五言的“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声,就可以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救,就变成“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或变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七言的与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五律和七律的救法亦同样的道理。

返回目录

怎样写好格律诗

如何写出上档次的格律诗?那么肯定先得学会格律并遵守,那又何来逾越雷池?

格律诗,又称近体诗,就是中国古诗词中严格遵守平仄格律的诗。出律即入古风,不再归于格律诗。

规矩一道道画在这里,你要写格律诗,为什么要逾越雷池?

要写上档次的格律诗,要搞清楚的是有哪些规矩必须遵守,而不是还没开始就想着策马奔腾。

格式

格律诗只有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形式均分为两种句式:五言或者七言。每一句字数不能多也不能少。

平仄

格律诗必须每句都是律句,而且上下句要遵守“对”、“黏”的发音规则。这个地方是大家学习近体诗的难点,总认为平仄格律很复杂。

其实我们从每一首诗的第一句的第二个字的发音,就可以判断出整首诗的平仄。总共也只有四种基本格式:仄起不押韵,仄起押韵,平起不押韵,平起押韵。也就是说学会平仄推导规则之后,记住这四种基本格式,就可以推出整首诗每个字的平仄来,除了有些“一三五不论”的位置之外,其他地方严禁出律,否则就不是格律诗了。

绝句、律诗、排律均需遵守平仄格式。

押韵

赏析唐诗以平水韵为主,写作新格律诗以个人爱好为主,用新韵也没有问题。这个因为古今语音变化太大,如果一定要用平水韵来创作,虽然显得高古,但对格律诗的传播没有好处。所以这一点如今大家都比较宽松,只是写完之后标注一下是用什么韵就好了,方便读者阅读。

但是格律诗的韵脚必须是平声,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不能窜韵,不能邻韵通押。绝句、律诗固然如此,你写再长的排律也是必须一韵到底的。这个相当有难度,所以排律创作萧条。

对仗

绝句不要求对仗,但是诗人文采好,要对仗也可以,不过并非格律要求。

而律诗八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要求对仗,后来由于难度过高,适度放宽,只要求颈联对仗。但这是硬性要求,如果颈联不对仗,就不是律诗,自然也就不是格律诗。至于排律,除了首联之外,其他联全部要求对仗,这个难度比一韵到底更夸张,所以如今排律创作基本绝迹。

你的作品能达到以上要求,才能成为格律诗。以上每一条,都是一首格律诗不能逾越的雷池。

好了,经过一番努力,你终于能写出合规则的格律诗了,我们再来看看如何上档次。

内容

写一篇文章,如何上档次,格律诗也一样。

首先是诗心。你要有充沛的感情,这是写诗的原动力。

然后要有才。你要有华丽的文笔,这是写诗的润滑剂。

这两样东西,文笔可以通过阅读和学习以及训练提升。诗心则谁也帮不了你,得靠自身平时大量积累,然后在某个时间点“灵犀一动”,你的作品就脱胎换骨,涅槃重生。

靠着平时大量的积累,在某一刻顿悟。

写诗和修佛道,是一样的。

不开悟,永远只是写合规则的格律诗。

开悟了,下笔如星河灿烂,在天圆地方的格律诗规则中,你就是最闪耀的星。

返回目录

诗的格律有哪些

诗的格律包括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

一、格律诗:格律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即所谓近体诗。词、曲也可称为格律诗。

格律诗结构特点:

1、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2、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3、一韵到底,必需押平声韵。(押平声韵,近体诗不能押仄声韵;偶句必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奇句不韵;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4、中间两两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不要四联全对仗。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叫偷春格)

5、合乎平仄。(即必须按律诗平仄格律)

二、自由诗:自由诗是没有规则的音节、韵律及其他正规设计的诗。它追求“有机形式”,依靠言语的自然节奏。这种言语对诗的主题和感情来说是“自然”的。

自由诗写作技巧:

1、选择熟悉的物体 ;

2、调动丰富的想象;

3、再现特定的画面 ;

4、琢磨虚实的转换 ;

5、蕴含有意味的思想 。

三、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现代文体﹐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散文诗的分类:

1、接近散文的散文诗,如叙事体、报告体、情节体、寓言体;

2、接近诗歌的散文诗,主要是抒情的散文诗。

返回目录

格律诗词写作入门

格律诗基础: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其实是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过的,比如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近体诗了,它属于近体诗中的“七绝”。

近体诗,是诗歌众多题材中的一种,是自唐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

近体诗的几个特点:

1,每一句的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2,四句一首的我们称为绝,八句一首的我们称为律。比八句还多的叫长律,也叫排律。3,一韵到底,且只能押平声韵。4,在律当中,第一二句叫首联(也叫起联),第三四句叫颔联(承联),第五六句叫颈联(转联),第七八句叫尾联(结联)。中间两联上下句(3句和4句,及5句和6句)要有对仗的关系,其他两联可以对仗可以不对仗。颔联对仗可以略宽些,但是颈联则要求工对。5,要合乎格律诗的平仄规律。

返回目录

写作格律诗应该注意事项

格律诗创作中,我们已经知道的平仄、对仗、押韵等要求外,还有一些细节问题应该尽量注意。一、首句多入韵及邻韵 七律的首句入韵为正格,七律的这个特点与五律正好相反,五律是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我们看杜甫的《秋兴八首》,每篇均为起句押韵,唐宋七律中也呈现这个特点。 近体诗押韵限制严,即一首诗里,韵字要用属于同一韵部里的,否则算出韵,不合格律。格律诗也有用邻韵入韵的,称“首雁出群式”(音相近的,如一东与二冬,四支与五微、八齐,等等,具体见邻韵表)。打起黄莺儿【四支】, 莫教枝上啼【八齐】。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八齐】。 (金昌绪《春怨》)这首五绝押八齐韵,第一句韵字用四支韵的“儿”韵。清明时节雨纷纷【十二文】,路上行人欲断魂【十三元】。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十三元】。这首七绝押十三元韵,第一句韵字用了十二文韵的“纷”。孤雁出群格应用的还有(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韩偓《安贫》)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邻韵的合并有一定规范,可以查阅专门的邻韵表。二、中二联避免结构合掌 所谓格律诗潜规则,是指唐宋人不要求的,明清人所制定的规则,因诗词格律起源于唐宋,而唐宋人又不严格要求的,故称为潜规则罢了。 结构合掌,不是指一联中上下句的合掌,而是指律诗的相邻两联尤其是颔联、颈联这两个对仗联之间的句法结构(语法成分)完全相同。结构的合掌,在创作中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尤其是初学者,往往都不注意结构的合掌。 当创作好后有人说结构合掌了,再回头去修改,那麻烦会很大,修改起来也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在创作中,在构思时,就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尽量在中二联,以及全诗中求变化。 至于结构的合掌,往往多在律诗的中二联出现。也就是说,中二联的结构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给人感觉十分呆滞。如《唐诗三百首》中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其中中二联: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显然,两联的结构是相同的,这就是律诗中结构的合掌。 在此诗中,中二联四个句子的第三字,都可以看作是“诗眼”,相应的也犯了“摞眼”的诗病格律上的诗病是格律诗所独有的,在创作中应该积极规避。我们一般研究五言诗的结构,讲的都是“2-3”或“3-2”结构,再细分,也就说“2-2-1”或“2-1-2”结构,很少有人说“1-1-1-1-1”结构的。上面所举的例子,就属于“2-1-2”结构。因此属于结构合掌无疑。三、四平头、四言一法什么是四平头? 平头一说,最先是沈约的八病说中的一忌,指声律,如空海《文镜秘府论》所举的“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芳时”与“提壶”同是平声宇,属一、六字同调,二、七字也同调,犯了“平头”病。这在律诗讲粘对中已不存在。 而清人指的“平头”则不是这个意思。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指出:“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平头,就是律诗中间对仗的四句皆用一类词语起头。如高适的《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嗟君此别意如何,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中间二联的头两字:“巫峡、衡阳、青枫、白帝”,都是地名。纪昀曰:“平列四地名,究为碍格,前人已议之。”沈德潜也认为:“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又如:赵昌父《梅花》中间两联:未至腊时须访问,已过春月尚跻攀。直从开后至落后,不问山间与水间。 两联各句开头“未至、已过、直从、不问”均为副词构成的偏正词组,也是“四平头”。也称“四言一法”再如:冬日炉前能取暖,夏天树下可乘凉。春来花绽院中艳,秋至果熟树上香。两联中各句开“冬日、夏天、春来、秋至”均以季节词开头,亦为“四平头”。 清人指的”平头””显然不是声律的没有变化,而是一种句式的合掌。律诗不但要忌讳上下句意思的合掌,还要忌讳上下联句式上的合掌。四、上尾 相邻两联句子的开头处语法结构相同,称“平头”,结尾处语法结构相同,称“上尾”,两者都在避忌之列。上尾就是不押韵的白脚字尾句,若相邻句(一与三;三与五;五与七)尾字同声调,叫做上尾。上尾有语法结构上的上尾,也有声韵上的上尾。 上尾原意是指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到了格律诗成型的时代,这一规则实际已经被律诗格律包涵。但是,有一些评论家却根据上尾的意义,进一步严格化为五言律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一声调,推广之,就是要求格律诗的相邻两副对联出句尾字不得同属一个声调(比如上声、去声或者入声)。“避上尾”。就是在律诗中,出句的结尾一字分别使用上声、去声和入声字,避免同调的仄声字。如果不能够做到,也至少在相邻的两联不使用同调的仄声字作结尾。 不押韵句子的尾字(白脚字),在声韵选择上除了要避免撞韵外,要注意兼用上去入三种仄声字,避免白脚字全部为同一声调。特别要避免白脚字全部为上声(上尾,诗病之一),否则也会影响声韵的和谐。通过诵读也可以体会到。毛泽东的近体诗很讲究声律,他的多数律诗的出句韵脚,四声交递,《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平),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去),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岩暖(上),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入),三军过后尽开颜。五、首字禁忌 七律首字依格律都是可平可仄,但并不意味可随意安排。 如果八个首字中全部都用平声或全部用仄声,都会影响整首诗的声韵之美。唐宋诗中极少有这样安排首字平仄的,最好是八句的首字平仄44或35分配。六、忌不分层次 中二联不能孤立地看,我们得把它放在一首诗的整体中来处理。 七律的中二联都写景的例子也很多,但得安排好,一定得分出层次来。或一联大景一联小景,一联近景一联远景,一联动物一联植物。还得注意结构的变化,给人一种揖让错落之美。七、避免意象堆积 七言诗容量比五言要大,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更多地堆积各种意象。 一个七言句中,一般最多安排2个意象,句中多用修饰语、动词、虚词、连词等。否则就会显得臃肿繁琐,影响诗句的婉转流畅。八、忌重字。 唐代诗中并不重视重字,唐人诗句里的重字现象随处可见,不过宋代以后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清人更把重字当作严格的禁忌, 明清时人的唐诗评语里,经常可以看见“某字出自唐人则可,于今人则不可”云云。九、忌缺偶。 缺偶是指一联内两句用事不一,修辞方式不一。例如: 苏秦时刺股,勤学我便耽。 出句用苏秦刺股的故事,对句却不用典,这就是两句不合,犯了用事不一的毛病。十、直陈。 直陈是直说心意,毫无诗意。律句首先要有诗意,在表达上要注意委曲婉转,含蓄籍蕴,不能率意直陈,明白如话,即使没有其他毛病,也不能算是一个好的律句,这样的对句,就可以称之为直陈病。十一、悖理。 又叫相反、落节。悖理病,即对仗两句不是语意相承,上下一意,而是情理相违,相互矛盾。 例一: 菊黄堪泛酒,梅红可插头。 例二: 晴云开极野,积雾掩长洲。

返回目录

关于格律诗及词的写作问题

关于如何写格律诗词之我见 (一) 最近好多朋友让我谈淡关于写格律诗及词的一些看法,现初浅述之如下,与朋友们共同探讨,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方家及各位诗友斧正。 写诗词无外乎四点,一是炼字,二是修辞,三为谐律。四为造境。谐律其实很容易,只要弄懂规则就可以了。比如格律诗,只要把握住“韵,声,粘,对,拗救…。”等一些基本规则既可。如果你一旦注明自己写的是格律诗“七绝,七律,五绝,五律”那么就必须遵其格律,不可以服从意境为由而借口任意出律。其实大到人生,小到游戏,都有规则,都有约束,但是在约束下不违反规则,照样能随心所欲,玩的快乐。有人说中国传统的格律诗即是“带着镣铐跳舞”的文字游戏,所以真的玩好既不易但也有趣、耐看。 格律诗词有自己的标准格式与变化规律。汉字是一字一形,一字一音,只有中国文字分四声,读来抑扬顿挫。四声分两大类即平和仄。诗中只有平仄交替才会产生音韵美,而这种音韵美,恰恰是产生与平仄的变化之中。大家知道中国的《易经》中分阴、阳两大类的爻,它们分别组合后即变化无穷,代表了天地间的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易正是用阴爻与阳爻才变化出丰富多彩的卦象,而交际舞却是用左右脚的变化才展现给人们蓬嚓嚓的优美舞步的。那么格律诗不也正是由平仄的变化才使其千百年来在文坛上久盛不衰吗! 中国的近义,同义词很丰富,不是找不到相近词汇的。假如自己写的诗失粘,其它平仄又合律,难以改动,那么你就声明是“阳关体”好了。如:王维的代表作 《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在中唐以前人们最重视的是犯“孤平”对失粘失对并不看的很重要,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首很著名的诗,其中第一联“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就失对。象这种失粘,失对的例子很多,如:柳宗元的《江雪》,孟浩然的《春晓》李白的《静夜思》等,但不能称之为格律诗,只能称“乐府诗”“古绝”“古风”。当然不是格律诗不等于不是好诗,但挂羊头卖狗肉是要不得的。 添词要照谱添,一个是平韵,一个是仄韵(包括入声韵),另一个就是换韵,换韵有三种, 1;“平仄通叶格”既换韵不换部,如,《西江月》、《蝶恋花》、……等。 2;“平仄转换格”既换韵又换部。如,《清平乐》、《调笑令》、……等。 3;“平仄错叶格”既换韵后又回到原部。如《相见欢》、《诉衷情》……等。 最近我有个朋友也乘兴照词谱添了些词,但却不守律。还自称:不在乎格律,有好的意境可以放弃格律…云云。我说;你既然选中了这个词牌,就必须遵守规矩,否则你去写自度曲,自由诗好了,为什么还冠以词牌名呢?比如《满江红》这首词本应是以“入声”为韵的,如岳飞的《满江红》其韵脚为“歇,烈,月,切,雪,缺”等都是入声。我这朋友坚持偏要用仄声。《清平乐》,本来是换韵又换部的,他却用平仄同部。我逗他说:那你只能是孤芳自赏了。 其实这些规则一旦弄懂,写诗添词会很容易的。但真正一首好诗词,并非遵律就为佳,“律诗只论平仄,终生不得入门”。重要的是能表达出一种美好的意境与令人回味无穷的佳句来。有的人一生写诗词上千首,如果有几首那怕是一首传世,那也足矣。如宋时的苏麟当时是浙江杭州巡检,他看到当时范仲淹周围人都巴结范而写首著名句子,“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而流传千古。他一生也仅写这首。与贺知章齐名号称“吴中四士”的张若虚在《全唐诗》中也仅存两首,但一首“春江花月夜”却让世人皆知。所以,对初入诗词门的朋友,当然不要为什么清规戒律所难住,就象喜欢踢足球的人,首先弄懂什么叫“越位”(如诗词中的出律)什么叫合理冲撞(如诗词中的拗救)等…。一旦这些规章懂了,最后的目的是进球(如诗词中的佳作)。 写诗前首先要谋篇布局,律绝也讲究“起,承,转,合”,也就是要“平起,顺承,跳转,妙合。”这样一首诗出来才会有味。有好多朋友喜欢写景,写景要言情,铭志。而不单单是为写景而写景,当然也有纯写景物的,也有不讲起承转合而成千古名诗的,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枊,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虽说是全都写景,也没什么转合,但也不失为一首好诗,就象四幅画一样,承现在读者眼前。可是,它照比杜牧的《赤壁》折戟尘沙铁木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比起来就逊色多了。杜牧在此诗中前两句,通过一件旧兵器的发现,一件小事的描述,让人没感觉到与赤壁有什么关系,而在第三句中突然一转,假如东风不给与周瑜取胜的天机,恐怕他的爱妻小乔,早己为曹操所获了。作者就发现一件前朝旧兵器,而联想到赤壁大战一件大事。读起来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假如我们要写《赤壁》的话,肯定会把赤壁大战写得如何壮观,场景何等宏大…但效果可想而知了。所以,我等也写不出这样留传千古的杰作的。 在诗词创作中,意象塑造是最为重要的。意为立意,象为结象。意为作者的主观思想,如观念、意识、情感、志趣…等。象指客观物象,包括景象、事象、物象、现象、幻象…等。立意后,要求作者找个“形象大使”以代替自己发言,而不是直接说出来。如大家知道的《离骚》中即以美人,芳草作为“象”来抒发作者热爱国家的“意”。 通过以上简述,我的观点是,要写好格律诗词,首先要有“技术层面”的功夫,即是懂得,熟悉“四声、平仄、押韵、对仗、拗救…”等。其次是“艺术层面”,要在“意象、意境、语言、章法、布局…”上下些功夫。对古典格律诗词要;继承传统,去粗取精,发扬光大,走出新路。 如上所言仅对学习,鉴赏,写作格律诗的一点粗浅体会,肯定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方家、诗友斧正为盼!

返回目录

诗的格律有哪些要求

1、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2、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3、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4、对仗: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例如:《全唐诗》中的五律、七律,中间两联讲对仗的占大多数;所以按照正体颔联和颈联则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5、忌同字相对:在一组对仗的句子中,上句和下句在同一字序位置上不能同字。同字必同声,同声就必然失对。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若改成“无边落木萧萧下,无尽长江滚滚来。”便成了同字相对。上下句的同一位置上都是“无”对“无”便是同字相对,此为大忌。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问题和解答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