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相信很多人对端午节散文诗和端午油粑香的散文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端午节散文诗和端午油粑香的散文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端午节散文诗
端午节散文诗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端午节散文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端午节散文诗1
1.《端午节》
母亲把热气腾腾的粽子端上桌
女儿和儿子,还有妻子闻着粽子的清香
都围拢过来
母亲随手递给我一个,说尝尝看好不好吃
此刻,我心里突然空落落的
感觉少了什么——
屈原,你关心的是你的祖国
而我,现在只想我的父亲
2.《粽子》
五月初五
我们用最简单的方式
悼念,一位伟大的诗人
一片苇叶
一撮糯米
一根丝线
把祝福紧紧包扎好
放在两千多年前的锅里
煮出诗的韵味——喷香
端午节散文诗2
1.端午节诗歌
一缕淡淡的粽香,
一首浓浓的诗歌,
一段轻轻的哼唱,
我的端午。
农历五月五,
龙舟竟渡珠江。
载满虔诚的祝福
舞响追忆的锣鼓。
隆隆的鼓声,
唤下龙舟雨,
雨儿一点一滴落入汨罗江,
以此来诉说他的故事。
中华的龙腾,
在华夏大地飞舞。
我们的爱国心,
在汨罗江中荡漾。
诗歌二
端午节,农田忙。
祭屈原,赛龙舟。
吃粽子,插艾草。
敲锣鼓,过节气。
逛庙会,舞龙灯。
传统端午好兆头。
秋天又是大丰收!
2.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节散文诗3
《端午节的怀念》佚名
回到吃粽子的家里,
回到挂菖蒲的门前,
回到飘满艾香的城市与乡村,
回到屈原纵身的一跳,
回到诗歌本身。
一条止于湖南的河流,
却流经中国每一个人的心灵。
打捞也罢,求索也罢。
龙舟再快,也不过是,
时间的一枚梭子。
端午节,中国老百姓,
自发地一个节日。
几千年地打捞,
几千年地存在,
应该比什么都重要都深刻。
一个伟大的主题,
一个伟大的身影,
一个痛苦的问号和句号,
一块问路的石头和一颗,
求索的头颅,
至今伫立江边。
汩罗江,一条永远流淌着,
诗歌的光荣与梦想的河流。
端午节散文诗4
《端午节遐思》秋野居士
有女人的地方就有水,
谁清谁浊?
只放一个个清脆的粽子,
看能否与世沉浮。
汨罗江畔,长影枯槁,
早在文字里凝固。
女人与水都在沸腾,一唱三叹。
而你,渔夫敲碎过的灵魂,
湿漉漉,曝晒在江边,
搁置千年。
惟有石头,你怀中唯一的厚重。
以最顽劣的姿势,
日夜守望,在秭归的梦里。
听江风号叫,千帆竞争,
只等一张炽热的网。
打捞,在这黑了又黑的夜空。
在这日夜奔腾的江面,
为语言作一次清洗,
为目光作一次长久的铺垫。
端午节散文诗5
《端午的心情》鲲鹏紫藤
绿色的粽叶,
香糯的米,
浸透挂念。
沉甸甸,
粒粒相拥,
数不清的甜,
裹紧满满暖暖的祝福。
象绿色的小船,
升起绿色的心帆,
依着一个软绵思念。
乘五月的暖风,
悠悠远远,
驶出我蓄满叮咛的心湖,
走向你的心岸。
端午节散文诗6
《端午节想你》
一天又一天,
不知不觉的又是端午节,
不知不觉的`又是怀念屈原的日子。
采一把艾香抱一包粽子,
艾香浓浓的勾起我对你的爱,
粽子鼓鼓囊囊的包裹着,
我对你深深的情。
远去的是一个节日,
留下的是记忆的爱。
一年又一年,
不变的是一个端午节,
不变的是我对你的思念。
五千年的历史随着我的思念远去,
远去的不是历史,
而是一个民族魂,
一种不屈不挠民族精神。
端午节想你,
我把一首诗歌鸣唱,
我把一个故事传诵。
有水的地方就有古乐龙舟,
有人地方就有醉人的艾香。
就有甜蜜的粽子,
你一口我一口,
甜了我饱了你远离了他。
端午节散文诗7
《端午情思》江河月
门前菖艾插在两旁,
满街粽子徐徐飘香,
龙舟竞渡的鼓点正在敲打,
今天——又是一个端阳。
艾叶透出的气味,
叩开千家万户的门窗。
横扫着人们心中的尘埃,
展现了一张追的思情网。
粽子那鼓鼓的胸腔,
象沉甸甸的哀思满仓。
人们闻到的不是糯米香气,
而是民族灵魂的张扬。
看江上龙舟竞发,
操橹者个个疯狂。
争先恐后地比拼速度,
为的是抢拈一柱祭香。
滔滔东去的江水,
贮一曲永远的忧伤。
千年风雨洗不去,
爱国气节的显彰。
三闾大夫今何在,
谁曾拷问过楚怀王。
屈子傲骨铸“礼魂”,
灵魂煮沸汨罗江。
不必看“天问”的注脚,
仰古之情早已“涉江”。
《离骚》《九歌》的韵律声里,
文人志士正在深情吟唱。
端午节散文诗8
《端午是一条河》
端午是一条河,从楚国流过。
两岸荒草凄凄,夕阳也落寞,
无家的人请喝杯雄黄酒壮行,
有家的人请插上菖蒲于门口。
端午是一条河,让菖蒲染过。
忧伤是潮起潮落,碧绿不是过错。
没有爱情的人请捧起诗经,
追逐爱情的人请登上龙舟。
端午是一条河,在龙舟上晃过。
宁静是鸟的翅膀,也有鱼的静默。
爱我的人请接受虔诚的祝福,
恨我的人请倾听河洲的九歌。
端午是一条河,停泊于在河之洲。
有多少疑问要问天,离骚只是传说。
生者请记住这条河的乳名,
逝者请忘掉五月的污浊。
;端午油粑香的散文
说起端午,人们自然想起屈原,想起这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人们尊崇着“吃粽子”的古老习俗,彼此发出深情的问候,互祝“端午安康”。
而在我的故乡,鄂东团风县溢流河、夏铺河、上巴河这一带,却会唱出这样的现代民谣:“端午至,油粑香,离乡的人们思故乡。”端午“吃油粑”可以说是有别于他乡端午习俗的惟一,也是我们端午节的一大特色。正如司马迁《史记》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我还真的说不太清楚。但我想,这样隆重的传统节日,故乡不会缺席。为了应应节历,总得有个喜庆食物来承接这样古老的节日。老一辈子的故乡人没什么文化,不通历史,更不知这节日的由来。但聪明的故乡人,一样会就地取食材,凭着想象,任性地做,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于是就有了这样新鲜、丰富而独特的端午食物。
说它新鲜,是因为现做现吃;说它丰富,是因为不仅仅有糯米油粑,还有发粑、馓子、果子等小食品,以及清水煮的整鸡蛋。至今,每当说起这些,回味着那用菜油炸出的糯米粑、小麦面做成的端午小食,还有磕开乳白或墨绿色外壳的鸡蛋,我的嘴里顿时就会生发出一股清清的香味。不只如此,对于常年漂泊外乡、年逾半百的我而言,有的时候更多的还是想起儿时母亲与乡下妇女们过节前,忙着做“油粑、炸馓子、蒸发粑”的身影,以及我们等待着“吃”的渴望和饱餐后的满足。
糯米油粑,家乡人习惯称“油粑”。油粑的制作稍有些复杂。糯稻加工成糯米后,母亲会找来一个面盆,放半盆水,将糯米浸泡其中,大约泡个一天半日的时候,糯米发胀,母亲就到湾里的石臼里舂捣成糯米粉。回到灶台上,将糯米粉用开水和成干稀适度的.面,然后做成面饼,再包入红糖芝麻馅,做成粑。有的人家什么馅也不加,就直接做成“白粑”。这一切做好后,在锅中倒入菜油,将火调大,直至将油烧沸。炸时文火武火相结合,火候掌握得好。如果只用文火炸,炸出的油粑会呈干瘪状,非常生硬;若全用武火炸,它会外焦而内不熟。只有火候适当才能炸出味道美美的油粑,吃起来只觉得油香四溢,酥脆甘甜。只是轻轻一咬,暖香四溢,诱人的味道传遍全身。
小时候,等待油粑炸熟的过程实在是难熬,越是想快快的尝到,越是觉得时间的漫长。我在厨房里跑进跑出,一次次带着希望,又一次次被母亲告知还要再等一下,又失望的出去。希望,失望,心情是反反复复、起起落落。时常暗下决心,等炸熟之后一定要大吃特吃个够,这才将自己安慰好了再耐心等着。等到油粑终于从锅里捞出来,我已经下手“抢”到一个,捧在手上,烫得不行,左手倒右手。实在顾不得那么多,边闻着香味,边吹着冷气,边吃了起来。一口咬下去,粘粘的沾在嘴里,被烫的做出各种怪样。明明刚才立下“大誓”,要大吃特吃的,现在可好了,就吃一两个就觉得有点“顽(腻)人”了。
据说,糯米粑起源于八仙传说中的张果老。有一天,张果老行走山中,太阳似火,口干且渴,气力耗尽,无法行走。此时神灵指点:让他吸收日月精华。可即刻恢复气力。于是,张果老依法照做,遂气力大增,顺利修道成功。故乡人在后来的劳作中,为了及时补充体力,效仿张果老,将自己的口粮做成日月的形状,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油粑”。
家乡端午另一种食物就是小麦面粉粑,北方叫馒头,我们叫“发粑”。每年端午时节,小麦已经收成。尽管我的家乡不是小麦主产区,面食自然也不是主食,但生产队每年总要拿出三分之二的山坡良地种植小麦。麦收时节,小麦上场,生产队按人口多少,给家家户户分个一箩半筐的。我的母亲与其他人家的母亲一样,会拿出一小半的小麦加工成粉白细腻的面。每逢这个时候,母亲就会吩咐我去摘桐子树叶,这也是我最高兴的时候。不只是我,同湾的小伙伴都一样,只要是大人让到外面采摘桐树叶,个个都跑得比兔子还欢快,那上树的劲头比猴子还窜得灵活。
此时的桐子树叶,正值不老不嫩,绿叶阔大且肥厚,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清香。我从树上摘回之后,母亲经过严格的挑选、剪裁、洗刷、浸泡、除尘。然后,她就会将揉好的老面团做成圆圆的馒头形状,一个一个地放在干净的桐树叶上,让叶子托住面团,再放入锅里的蒸笼。此时,炉中的柴火烧的正旺,不一会儿就将蒸笼下的水烧开,桐树叶的清香味就浸入面粉的粑中,有一种无法比拟的味道。至今,我还是想不通,故乡为什么会用桐子树叶蒸粑,有什么科学依据?反正我在家乡呆了十多年,也吃了很多桐树叶蒸的粑,没有什么不良反应。相反,还有点怀念,怀念那清清的香,还有那略硬的底壳,吃起来很有劲道。这不知是上帝的神奇造物,还是我葫芦地人的聪明智慧。
除了糯米油粑、面粉发粑外,我的母亲有的时候还会用面粉炸一些馓子或是油果子。只见母亲用盐加上适量的水,将面拌匀,反复揉搓,直至面团细密无粒。再放入盆中,盖上湿面稍醒片刻。过一会儿,母亲会将醒好的面压成扁状,揉成与筷子大小的条状,又将其放在抹好的油盆中,每盘一层就刷一层油,全部盘完后,又用布盖上,让面醒一醒。此时的我们,会在灶门前烧火,将锅中的植物油烧热,母亲将盘好的面条取出,由里向外绕在手指之上,随绕随将面条拉细,再用两根筷子代替两个食指把两条绷直,下入油锅内,炸至半熟,斜折过来,定型后抽出筷子。不一会儿,一挂挂金黄色的馓子就成型捞出,冷却一会儿,拿在手上,放入嘴中,又脆又香。
如今,几经辗转,我曾回到家乡那座古城工作。母亲在世时,每年端午节这一天,就会给我们兄弟姊妹准备糯米油粑、发粑、馓子、果子,还有新鲜的鸡蛋,让全家人共同感受着端午节的气氛。现在物资丰富了,端午节不必来到,只要想吃,这些东西小食摊上就有。不想自己累,就可以随时买,还可以买到各个不同味道的油粑、油果。而如果自己动手,是繁琐了些也会累些,但是当你想为家人做的时候,你会将这些全置之脑后。这个时候,你会一门心思的为家人做,连同自己的爱也一起包裹进去。如今,母亲不在了,在端午节日,姐姐、岳母就从老家打来电话:“端午节快到了,记着一定回来吃油粑啊。”听着这熟悉的叮嘱,一种天然亲情油然而生。
端午节的散文诗现代
端午节的散文诗现代有:
是谁打翻了桌上的雄黄酒,
浇湿了整片大地。
白娘子的哭泣,
在山谷回荡。
锅里,
喧腾一片。
棕儿不因沸水而散落,
只因心中那怀念而奉献,
粒粒谷香惹人垂涎。
庭外,
欢声一片。
孩童们不因耀阳而惆怅,
只因胸前那香囊而喜悦,
阵阵芳香耐人回味。
门前,
忙碌一片。
菖蒲,艾蒿不因炎热而低头,
只因盼望那游子而等待,
片片青绿述说乡愁。
湖面,
震声一片。
龙舟不因湿漉而停留,
只因追寻那伟大的人儿而奋进,
朵朵浪花激起了爱国的情怀。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