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对于良辰讵可待是什么意思和良辰讵可待啥意思良辰讵可待讲的,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良辰讵可待是什么意思和良辰讵可待啥意思良辰讵可待讲的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良辰讵可待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出处:魏晋时期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十》。

原文节选: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

译文: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

扩展资料

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

《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佞臣,贻害己身的史事。因此,此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

故诗中“常在”的“猛志”,当然可以包括渊明少壮时代之济世怀抱,但首先应包括着对刘裕篡晋之痛愤,与复仇雪恨之悲愿。渊明《咏荆轲》等写复仇之事的诗皆可与此首并读而参玩。

即使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复仇的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偿。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中国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

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返回目录

良辰讵可待啥意思,良辰讵可待讲的是什么

1.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2.讵:岂。
3.意思是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良辰讵可待出自陶渊明(魏晋)《山海经·其十全文》: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4.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5.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6.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返回目录

“华亭鹤呖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翻译过来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陆机是否还能听见华亭别墅间的鹤唳?李斯是否还能在上蔡东门牵鹰打猎?”

原文如下:

《行路难三首》

唐代:李白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前四句言人生须含光混世,不务虚名。中八句列举功成不退而殒身者,以为求功恋位者诫。最后赞成张翰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一篇之意三层而两折。言虚名无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则须及时退身,一为避祸,二求适意自由。这是李白人生哲学的基调。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

返回目录

天下讵可知,而闭长者乎 翻译一下

讵(讵) jù 岂,怎:讵料。讵知。 部首:讠; 【副】 岂,难道——用于表示反问。如:讵料(哪能料想到;不料);讵意(同“讵料”);讵可(岂可);讵能(岂能);讵敢(岂敢) 无;非;不〖no;not〗。如:讵几(无多) 曾 尔祭...

返回目录

非夫通儒上士讵可语此是什么意思

“非夫通儒上士讵可语此”这句话来自于宋高宗赵构的《翰墨志》。赵构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翰墨志》为赵构所作一篇书论,主张并强调书法的基础在于古典,学习书法宜先学楷书(正),后学行、草,并认为正草不可不兼有,指出了一条循序渐进的学书原则。那句话的意思是说,(论书)不是通儒、上士、高才者不能讲这些(书法原则)。

返回目录

华亭鹤呖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翻译过来是什么意思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意思是【(陆机)是否还能听见华亭的别墅间的鹤唳?(李斯)是否还能在上蔡东门牵鹰打猎?】。
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乐府·行路难》第六句,其全文如下: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注释】
这两句还是写李斯。《史记·李斯列传》:“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太平御览》卷九二六:《史记》曰:“李斯临刑,思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门,不可得矣。”
【译文】
不要学许由用颍水洗耳,不要学伯夷和叔齐隐居收养采薇而食在世上活着贵在韬光养晦,为什么要隐居清高自比云月? 我看自古以来的贤达之人,功绩告成之后不自行隐退都死于非命伍子胥被吴王弃于吴江之上,屈原最终抱石自沉汨罗江中。陆机如此雄才大略也无法自保,李斯以自己悲惨的结局为苦。(陆机)是否还能听见华亭的别墅间的鹤唳?(李斯)是否还能在上蔡东门牵鹰打猎?你不知道吴中的张翰是个旷达之人,因见秋风起而想起江东故都。生时有一杯酒就应尽情欢乐,何须在意身后千年的虚名。
【鉴赏】
此篇纯言退意,与第一篇心情有异。通篇以对比手法,前四句言人生须含光混世,不务虚名。中八句列举功成不退而殒身者,以为求功恋位者诫。最后赞成张翰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一篇之意三层而两折。言虚名无益,是不否定事功之意。而功成则须及时退身,一为避祸,二求适意自由。这是李白人生哲学的基调。
此篇用典频繁,但不是自比古人,而是通过对古人的评论表达出至为复杂的心情。首先对许由、伯夷与叔齐的弃世提出非议,可见前两首所说的“济沧海”“归去来”并非心甘情愿;可是,接着又对伍员、屈原、陆机、李斯之殒身政治表示不满。弃世既不符合他的人生理想,济世又深感世情险恶,两边都不是他原意选择的出路。正因为如此,李白的“行路难”才有别于鲍照等人,具有更深刻的悲剧性。不用说,诗中引用历史教训也出于现实感受。
如果说第二首用典主要是揭露宫廷的腐败,此首则在揭露宫廷政治的黑暗和险恶,两方面都是诗人在长安宫廷的切身感受,也是他不得不辞官的理由。最后他对及时身退的张翰表示赞赏,正如前两首的结尾一样,不过是无可奈何之下的强自宽解,也是对现实表示抗议的激愤之词。“且乐生前一杯酒”,犹如“直挂云帆济沧海”,神仙和酒原是李白排除忧愤的两大法宝。但他还说过“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举杯消愁愁更愁”,无论仙与酒都无济于事,原因就在于他的人生态度始终是积极的。这种执著于现实人生的积极态度,既是李白悲剧深刻性之所在,也是李白诗歌永恒生命力之所在。

返回目录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拼音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拼音:tú shè zài xī xīn liáng chén jù kě dài
拼音,是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把声母、介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

返回目录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的解释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的解释:只是虽有昔日的壮志雄心,却没有偿愿的时机了。
出处:
出自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十》。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著有《陶渊明集》。

返回目录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的解释

只是虽有昔日的壮志雄心,却没有偿愿的时机了!






作者:陶渊明
(精卫鸟衔着小木石,将要用它去填塞东海。)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牌和大斧,头被砍掉,猛志却依然常在。)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活着已经毫不畏惧,死去也决不反悔。)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只留着昔日的壮志,复生哪又可期待。)
徒没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