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函谷关和潼关是不是同一个地方函谷关和潼关和函谷关和潼关是一个地方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函谷关和潼关是不是同一个地方函谷关和潼关和函谷关和潼关是一个地方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函谷关和潼关是不是同一个地方,函谷关和潼关有什么关系

函谷关和潼关并不是一个地方,据我了解函谷关和潼关是一条道路的两头。函谷关和潼关的距离其实是很近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会认为函谷关和潼关是一个地方了。函谷关和潼关是一条天险道路的两头,他们防守的地方是一样的。

在历史上函谷关和潼关并没有同时存在过,函谷关废弃之后才建立的潼关。上面也说了函谷关和潼关防守的是同一个地方,也就是说他们的作用大致是相同的,这也是他们为什么没有同时存在。函谷关是秦汉时候的关隘,而潼关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关隘。

函谷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在秦国国境内的,秦国前期也是凭借函谷关抵御住外敌的。等到秦国强大起来之后函谷关也迎来了它的辉煌时刻。当其余六国认识到秦国已经不是他们某一个国家可以对抗的之后,他们决定联合起来。于是便有了六国联合抗秦,他们希望可以集六国之力灭掉秦国。

结果六国的军队被牢牢的阻挡在函谷关外,最终不得不退兵,函谷关一战成名。后来起兵反抗秦国的各路诸侯约定的先入关者称王也是指的函谷关,刘邦先入关也是从旁边绕过去的,并没有攻下函谷关。

潼关是东汉末年的时候曹操设立的关隘,潼关投入使用的同时函谷关也被废弃。后来的曹操能够抵御各路诸侯,潼关关隘功不可没。函谷关和潼关虽然作用相似但是在细节上也有一点区别,函谷关是靠近关外的关隘,而潼关则是靠近关内的关隘。

如果驻守函谷关的话需要将粮草从关内运往函谷关,而驻守潼关的话则要方便的多。函谷关和潼关之所以险峻是因为他们之间的道路非常的难走不适合军队通行,同样的也不适合粮草的运输。所以说函谷关比较适合向外进攻,而潼关则更适合防守。

函谷关和潼关什么

返回目录

函谷关和潼关是一个地方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函谷关和潼关不是一个地方。但它们之间有关系,而且关系还很亲密,可以用爷儿父子来形容它们之间的关系吧。

函谷关和潼关分别在一条长约五十公里的峡谷的两头。函谷关在东边,潼关在西边,就像一根扁担似的。

函谷关和潼关的功能都是戍边御敌,最早担当此重任的是东边的函谷关,后来,函谷关就像一位年老的将士一样退休了,它肩上的重任就落在了相距七十公里的潼关肩上。

由此看来,它们不是爷儿父子的关系吗?

滔滔不绝的黄河从北向南,当它与从西向东的渭河相遇后,猛地一个90度直拐弯,汹涌澎湃地向东方的中原奔去。

这个拐弯的地方就是潼关。潼关是一个一脚踏三省的地方,它的西边是陕西,东边则黄河为界,北边是山西,南边是河南。

黄河向东流淌七十多公里后,就来到了函谷关。早期的潼关默默无闻,仅仅一个地名而已。而函谷关可就名扬天下了。

函谷关的位置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的王垛村,该关南倚秦岭,北临黄河,地处“两京古道”,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

这里要插写一下陕西关中一词的含义吧。

陕西中部的八百里秦川人称关中,为什么叫关中呢?就是因为它的周围有四个大关口。西边为大散关,东边的是函谷关,北边是萧关,南边是武关。

四大关将秦川围了起来,就成了关中。

在这四大关中,函谷关是连接西安和东都洛阳的咽喉要道和必经之路。合纵攻秦、楚汉相争、安史之乱等古代著名战争都发生在这里。因此函谷关就成了众关之首。

函谷关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同为古时的重要关口。

函谷关在历史上有三座:秦关、汉关和魏关,这三个地方是由于不同时期根据需要而转移重建的结果。

现在的函谷关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面积有2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太初宫、鸡鸣台、关楼、函关古道等20余处。

函谷关除了众关之首外,它同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元素,那就是《道德经》。正是这个《道德经》,才使得函谷关留芳青史,名扬海内外至今不衰。

五千言的《道德经》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潜心于此著述而成。因此,函谷关就成为了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会到此来朝圣祭祖。

时间推移到汉朝末期,随着地理位置的变化,函谷关的险要位置发生了变化,它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承接它的重任的是相隔七十公里的潼关。

潼关就像子承父业一样闪亮登场了。

潼关第一次在史书亮相,就是汉末时期,曹操与马超在潼关大战。把个曹阿满打割须弃袍、狼狈逃窜,最后夺船避箭于渭水之上。

潼关取代函谷关成了关中的东大门,兵家必争之地改为了潼关。后来,清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此地,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挥笔在城楼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现在的潼关古城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内有黄河、渭河、女娲陵、潼关古城及众多的古战场遗址。

返回目录

函谷关就是潼关吗

不是.潼关在陕西省,位于黄河和渭河的交汇处;函谷关在河南省,位于潼关以东约60多千米.

返回目录

函谷关和潼关是一个地方吗

狭隘关口,历来是兵家抢先争夺之地,占据关口,就能体现地理环境优势,抢先控制战局,足见有利战争部署的重要性。

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函谷关,还有众所周知的潼关,大家是不是有想起美滋滋的潼关肉夹馍了呢?到底这两者有何关系,它们在历史上又有怎样的战略地位,我们结合事实,逐步分析!

函谷关和潼关究竟是不是同一个地方?

其实不然,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它们都靠近黄河,显然还是将二者混淆搞为一体了,同样作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关口,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和区别。

就拿函谷关而言,现如今地址位于河南省的灵宝市,它与崤山并称,这里地势险要,具有极佳防御属性的同时,攻克难度极其之高。

函谷关的历史要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

此地作为要塞,连接着洛阳和长安,“天开函谷壮关中”,就是其真实写照,函谷关的重要性当然不言而喻。其实历史上的函谷关总共有两处,灵宝市王垛村的那是一处,另一处要数汉武帝后来迁移的河南新安,两地相距300多里地。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的潼关,并非和函谷关一点关系都没有,它往东连接的就是河南省灵宝市。

关于潼关的历史记载,最早要从公元196年说起,当时曹操和马超大战,后来曹操败在此地割须弃袍。

潼关具体位置要属于关中平原东部地区,以及独特的战略价值,盘踞在秦、晋、豫三省之间,相信大家在这里也已经明白,历史上所说的函谷关和潼关,并不是同一个地方。

这两地之间有着差不多大约140里,他们中间通过一条函谷道连接,函谷道的东头就是函谷关,西头则是潼关。

潼关与函谷关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二者历史的变迁。

汉朝时期,由于天下统一,汉武帝为了降低函谷关的战略要塞位置,就将原来的函谷关向东挪动300里,也就是后边的河南新安县存在的新函谷关。

后来以秦汉时期的函谷关为界,向东就将此称之为关东,反之则称之为关西,出将入相的故事,也与此有着很大的渊源。

新函谷关的建立,已经让当初的函谷关失去了重要的战略价值意义,旧关已经被废弃,而潼关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已经确定了它的历史地位。

东西南北,各有所依仗,无论是秦岭还是黄河,天堑还是险阻,都为其提供了重要可靠的防御保障体系,有着堪称“关中门户”的美誉存在。

其后的千年以来,潼关都始终占据着其特殊地位,后来直到解放后,它的重要位置才有所改观,直到三门峡水库的修建,潼关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现如今也以破败不堪的残垣断壁取而代之,其实就拿函谷关和潼关来说,他们本身也具有极大的差别!

地势险要,这是二者的共性,但是就拿秦朝统一六国之前,函谷关就相当于六国与秦国的咽喉之地,谁先扼住函谷关咽喉,谁就率先掌握主动权。

但是要想让六国共同执行统一决策,无异于要比秦国一家更难,这也是最终秦国取胜的原因。按照当时秦国的位置,占据函谷关,防御有利,进攻更无弊。

相比之下的潼关,则是4周各种险要地形环绕,具有极佳的防御属性,主动出击并不占据优势,潼关更充当的是关中屏障的作用,两者在属性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大家千万不要混为一谈哦!

返回目录

函谷关和潼关在哪函谷关和潼关是一个地方吗

说到函谷关和潼关其实我们是有经常性的听说的,这个两个关卡十分的有意思的,话说函谷关和潼关其实是不同的两个关卡的,但是很多人又以为他们是同一个关卡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两个个关卡到底是不是同一个关卡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些事情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感兴趣的网友别错过!
函谷关和潼关不是一个地方,且历朝的函谷关也不在同一个位置,至于关中的关,指的是关中四关,即:东面的函谷关(东汉后被潼关取代)、西大散关、南武关和北面的萧关。居四关之中的地域,被统称为关中。
先说说函谷关。最早的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市以北十五公里处的王垛村。这个地方现在交通便利,附近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经过。但当年却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它的东面是弘农河,西面是函谷道。只要扣开了函谷关,中原地区的军队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向关中开进。
这里有朋友可能要问了,难道从中原到关中就不能绕开函谷关吗?从东汉末年之后,函谷关确实可以绕过去;但是在先秦时期,函谷关确实是绕不过去。这是因为,先秦时期的函谷关修在一道稠桑原的一条裂缝中,这条稠桑原的高度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并且原上都是大树,古代步兵想从山上翻过去是不可能的。而在稠桑原的北面又紧挨着黄河,河水紧贴着原壁流过,所以东来的行人要进入关中,没有其他道路可以走,只能从这条裂缝通过。
根据史籍记载,这条裂缝长十五公里,绝岸壁立,宽不过数米,可谓是“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鞍”。
这是函谷关的模型。两边高地即稠桑原,中间裂隙即函谷,关城建在裂隙口。并且在关前还有一条弘农河(模型中没有)。先秦时期的关东六国伐秦,必须先渡河,然后才能扣关。即使打进了关,还要经过十五公里长的谷缝,行军风险极大。
只是因为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从春秋时期开始,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最早的时候,晋国曾派人驻守此地,以遏制秦国向东的扩张。后来晋国衰落,分为赵魏韩三国,而瓜分了此地的魏韩两国又抵不过秦国。最后函谷关被秦人夺去,成为后来秦国进可攻,退可守,不断蹂躏关东六国的前沿阵地。
那么如此重要的函谷关,为什么后来会被荒废掉呢?这是因为在西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刘彻把函谷关向东挪动了三百多里,挪到了现在的洛阳的新安县。于是先秦时期的函谷关就变成了汉朝时期的弘农县,而弘农县城就设在函谷关的关城之上。至于汉武帝要把函谷关挪到新安县,这个众说纷纭。不过按照当代学者的看法,汉武帝是想扩大关中的领地,毕竟西汉的核心地带在关中地区。
于是从汉武帝开始,后来所说的函谷关就不再是先秦时期所说的那个函谷关了,而是新安县的那个新函谷关。
但是这个设在新安的函谷新关,历史上基本没起到什么防御作用。因为旧函谷关,是一条绝境,而新函谷关不是。具体可以参考下面两张地图来体会。
从地图上可以明显看出,旧函谷关往东,有两条崤道可以到洛阳。而新函谷关只是设在北崤道上,如果关东军想西进关中,根本就不用经过新安县的新函谷关,直接从宜阳县的南崤道便可以绕过去。比如新莽末年赤眉入关中,就是兵分两路,直接绕过了函谷新关,会师于弘农县,也就是旧函谷关。但是由于旧函谷已经荒废,赤眉军轻轻松松的便攻入了关中。
东汉建立之后,鉴于函谷新关在军事战略上不能完全取代故关,所以对弘农县,也就是旧函谷关重新开始重用。但是毕竟东汉离先秦已经过去了两百多年,旧函谷关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说,旧函谷关的原壁是贴着黄河而走,不留一点空隙。但是到了东汉,由于黄河的河道不断下切,导致黄河水位也随之不断降低,原来紧贴着原体的河道就会裸露出来,形成河滩。而这个河滩就函谷关的天险不复存在,因为关东的军队可以直接从河滩上走过去了,不需要再挤那条函谷关的裂缝了。
另外稠桑原上的森林由于砍伐过度,使得原体之上变成了秃瓢。没有森林的阻拦,也使得函谷关的天险不再。关东军可以从原上直接爬过去,也不需要再经过函谷关了。
于是到了东汉末年,曹操征伐关中时,就干脆下令让许褚在旧函谷关以北十里处,也就是在河滩上凿建新路,并在那里建立了新关城,史称魏函谷关。
随着魏函谷关的修建,旧函谷关的战略重要性再次大大降低,其后也就不再重视。到了隋朝时期,隋文帝把弘农县城也旧函谷关的关址移走,移到了黄河边上。从此之后,县城就一直在黄河边上,直到解放后,因为要修建三门峡水库,才将县城向南迁移到今天的地方。
说完函谷关再说潼关。潼关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之上,大概是汉末时期,曹操与马超的关西军的潼关大战。所谓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都是发生在这次大战中。因此潼关的战略价值,应该是在东汉末年开始才被人所重视的。
潼关的地形跟函谷关很像,也非常险要,它位于渭河与黄河的交汇点,对面就是黄河的重要渡口风陵渡。在黄河的南面,有两条河流,西面的那条潼水(这也是潼关之名的由来),东面的那条叫远望沟,在两条河水中间有一道山塬,宽有两公里,高七百米,由于两侧常年被水流冲刷,因此峭壁陡立,非常险峻。在塬的北面就是黄河,和函谷关一样,黄河紧贴着塬体流淌,没有任何空隙,使得每个向西行进的人,都必须通过原上,而再无其他路可走。而要登上塬,就只有一条路可以通行,叫做黄巷坂。
这黄巷坂和函谷道一样,宽仅数米,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之地。而沿着黄巷坂上了塬,就到了潼关。
前面问了函谷关能不能绕过去的问题,答案是早期不能绕,后期可以绕。那么潼关是不是也是如此呢?答案是肯定的!
汉朝初建潼关时,潼关北面的黄河也是紧贴着塬体流淌,要想通过潼关,就只能登上高原过关。但随着黄河不断冲刷河道,使得潼关北面的黄河河床不断下降。于是到了唐朝时期,潼关也出现了一片裸露出来的黄河河滩。这就导致潼关的山垣天险不在,唐朝只得将潼关也从塬上移出,搬到了河滩上。
而当唐朝将潼关从山塬上搬到了河滩后,旧潼关就废了。转而代之的是十二个关隘,称作十二连城,平时由官兵驻守,禁止普通老百姓通过。但是唐朝后期,制度腐败,居然不在十二连城处设防,导致黄巢的起义军直接从旧潼关的塬上绕到了设在河滩上的潼关的背后,前后夹击攻破了潼关。
这也说明,再雄壮的关隘,守军是废柴,一切都是白搭。
总的来说,函谷关和潼关是继承关系。最早的时候,秦国以关中为根据地,对关东六国进行攻伐,因此设立了函谷关,那个时候还没有潼关。到了西汉武帝时期,出于某种目的,旧函谷关被彻底废掉,由新函谷关取而代之,但效果并不明显。于是割据关中的政权开始修筑潼关,并且一直延续到了民国时期。那么这两个关隘,孰优孰劣呢?
我觉得如果从地形上讲,函谷关是要优于潼关的。因为函谷关地形更狭窄,它的正面只有一个方向,没有绕过去的可能性。并且在历史上也从来没有人从函谷关绕过去过;相比之下潼关在这方面就不如函谷关了,除了唐末黄巢绕过了潼关之外(从禁沟),明末的李自成也从可以从秦岭南麓直接绕过了潼关。就连曹操当年与马超开战,也没有直接攻潼关,而是从山西的蒲津渡口渡河,从北面绕过了潼关。
然而尽管潼关的地形不如函谷关,但潼关取代函谷关却是必然的。因为时代在变,地理环境也在变,以前函谷关仗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天险之地。但由于黄河的河道下沉了,稠桑原之上的森林消失了,导致函谷关的天险地形不再,失去了唯一通道地位,函谷关就已经失去了军事上的意义,所以它必然要被潼关所取代。虽然后来潼关也出现了黄河河道下沉的问题,但潼关胜过函谷关的一点是,它不必依赖于森林对关隘的防护。所以潼关的地位,取决于是什么一帮人在驻守。
猪队友,给他们再好的关隘都守不住。神一般的队友,有漏洞也不怕。所以能不能利用关隘进行防御,关键在人。人不行,关再险峻,终究也是白搭。

返回目录

一条道上两座雄关,函谷关和潼关哪个更险要

春秋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综合国力迅速膨胀,触角延伸至河南灵宝一带。秦王“建武关、函谷、临晋关者,大抵为备山东诸侯也,今者诸侯多其力,因建关而备之。”函谷关建成之后,“秦有崤函之固。”东汉末期,潼关在乱世中崛起,长安通往洛阳的驿道因此被称为“潼关道”。一条道上两座雄关,哪一个更险要呢?

这个争论早已有之。新朝末年军阀隗嚣力挺函谷关,豪言:“请以一丸泥,东封函谷关,图王不成,其弊足霸矣。”唐玄宗宰相张说则针锋相对地用“何用一丸泥”表明潼关的险要。双方据理力争,表达着各种不服。

上图_秦国进军豫西通道和晋面豫北通道示意图标注处为函谷关

若要对比两座雄关,先要对它们有所了解。函谷关的设立离不开潼关道。它西起长安,东至洛阳,全长300多公里,途中必经崤山附近的函谷,此处“劣通东西十五里,绝岸壁立,岸上柏林阴谷中,殆不见日。”

秦设函谷关,东临洪溜涧,西依稠桑原,南接衡山,北塞黄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函谷关铭序》所云:“天作崤函,俾屏京宝,崇山回合,长河曲盘,岸奔巅蹙,谷抱溪斗,崖起重险,为秦东门,设险守关,作藩于京。”崤山、黄河、衡山构成了函谷关立体天然防御屏障。

函谷关曾在两汉时期二移其址,关城尽占地利,险要依旧。三国时期,曹操和马超曾在此大战。安史之乱中,哥舒翰率唐军与叛军以此为主战线。《元和郡县志》云:“今历二处而至河潼。”也就是说经过秦函谷关和东汉函谷关到达潼关,说明函谷关仍然扼守险要,价值巨大。

上图_安史之乱

在陕、晋、豫交界的潼关县中部,有一道南北狭长、东西短促的黄土台塬,当地人称之为麟趾塬。塬面南起秦岭蒿岔峪和麻峪口之间,北俯黄河风陵渡段,长20公里,宽2.55公里,海拔550米。潼关就位于麟趾塬上。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解释了“潼关”之名的由来:“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潼关东近禁谷,南依秦岭,西靠华山,北枕黄河,《山海关志》称:“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唐朝史学家杜佑在《通典》坦言:潼关“其地上跻高隅,俯视洪流,历崤函而至潼津,数百里间,盘纡峻极,实为天险。所谓秦得百二者,此也”潼关自东汉末年建立,经过隋唐两次迁移,立足军事的同时,兼顾交通,其价值不容小觑。

上图_标注处为潼关位置所在

潼关道出函谷关,势必经过潼关东北的长约7.5公里的黄巷阪,此道“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唐朝时在此设立了“金陡关”,是潼关的第一道门户。禁谷因“谷势壁立,望者禁足”而得名,它南北横断麟趾塬,可直通武关,是潼关的又一道屏障。

《潼关卫志》对禁谷和十二连城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古设十二连城于禁沟之西,由南郊以抵山麓计三十里,而十二连城是三里一城也。每城设兵百人,而于中城益其兵多,设火器石弩,连络呼应,疾若风雨,即有百万之众,岂能超越而飞渡耶。”可见禁谷、十二连城和潼关连成一体,形成完整的防御闭环,外加秦岭和黄河的加持,潼关之险可见一斑。唐玄宗李隆基在《潼关口号》中称赞潼关之险,曰:“河曲回千里,关门限二京。所嗟非恃德,设险到天平。”

上图_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先看函谷关。战国时期,秦国和东方六国围绕函谷关爆发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战争。除了孟尝君率领的齐、韩、魏三国联军攻破函谷关外,其他均无功而返。夺取函谷关无非硬攻或迂回。以后者为例,在古代水路远比陆路更加高效便利。函谷关易守难攻,进攻方若要借黄河由水路远距离迂回,受阻于三门峡的险恶条件,这一战略无法实现。

陆路迂回只有轵关陉和蓝武道可供选择。轵车陉是太行八陉之一,位于王屋山间,险峰密林,交通险限,不便车行,如此一来,无疑增加了后勤供应的难度。当年刘邦灭秦走的是穿武关,经商洛,至蓝田的蓝武道,而蓝田距离长安仅50公里,距离函谷关有近200公里。两者相较,轻重立判,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迂回范围之大。

上图_潼关古城东门外景

再看潼关。它将黄河和高塬联结成一体,“河山之险迤逦相接,自此西望,川途旷然”,黄巷阪内“车不得方轨,马不得成列”,走出黄巷阪,潼关东门紧贴黄河,进攻方很难摆出攻关的阵势,因此,“严险周固,襟带易守”并非空穴来风。自东汉后,函谷关被潼关替代,沦为历史的过客。

上图_黄河流域地图

隗嚣所处的新朝末年,函谷关依旧是关山锁钥。随着黄河泥沙堆积,函谷关以北的河岸不断抬高,破坏了函谷的地势,进攻方无需攻占关城,就能从北面河岸绕行。函谷关原先的险要地势在黄河的冲积下荡然无存。

黄河也对潼关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黄河不断下切,水势跟着下落,原麓河衅可以行人,东西大道也就随着逐渐由原上移下”,潼关由原上移至原下(今陕西渭南潼关县港口镇)。

事实上,潼关看似牢不可破,实则存有软肋。禁谷和十二连城是潼关的辅助防御工事,与潼关守军相比,人数少,防守弱。进攻方以一部牵制潼关正面主力,用主力突袭禁谷,打破十二连城的防御,可以一举攻破潼关。

上图_黄巢起义示意图

唐末,黄巢攻取洛阳之后,兵锋直指潼关。当时“关之左有谷,可通行人,平时捉税,禁人出入,谓之禁谷。及贼至,官军但守潼关,不防禁谷,以为谷既官禁,贼无得而逾也。”义军抓住了唐军只守潼关不守禁谷的防守漏洞,前后夹击,夺取了潼关。此外,宋朝以后,北方经济中心南移至黄河中下游。关中平原不再是定都的首选。潼关道的重要性随之下滑,潼关的军事地位因此降低。

综上所述,潼关是在函谷关的地利优势消失之后,利用山川优势,为控制交通要道采取的补救措施。而潼关的防御面比函谷关更大,防御层次也有主次之分,如此一来在战争中难免顾此失彼。而进攻方的武器装备与时俱进,战术灵活多变。此消彼长,潼关守军败多胜少也成为必然趋势。函谷关是秦国的命门,失去它将有亡国之忧。而它在战场上很难被攻克,因此,函谷关的险要程度比潼关更胜一筹。

参考资料:《函谷关铭序》《元和郡县志》《山海关志》《通典》《潼关卫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返回目录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函谷关,为何会被潼关所取代

在历史上有过很多朝代,都是建立在一个地理环境比较优越的地方,而且他们选择的地点,一般都是要有一些高山或者是河水作为保护自己国民的依仗,能让自己处于安全的环境之中。有着高山能为人民挡住外来侵敌,有着足够来源的河水能给人们充分的灌溉和生活所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函谷关为何会被潼关所取代。

现在河南省灵宝市的王垛村就是以前最早函谷关的遗址以前这个地方是关键要塞,函谷关可以抵御中原地区的军队向关中开进,可以抵御外敌。而且函谷关它东面就是弘农河,它可以为人们提供足够的水源进行农业灌溉,适合农业发展,西面就是函谷道,有利于人抵御外来侵敌。总的来说,函谷关是一个适宜人民居住的地方,且安全稳妥。

但是,随着朝代的更换,函谷关在汉武帝刘彻统治的时候就被他向东挪动了,而且挪到了300多里远。所以说到后面的函谷关,并不是像最初那个,函谷关了它的重要性也没有那么明显了,因为在新的函谷关内,对于朝代的巩固,还有人民的居住都没有起到任何的防御作用。到了后面函谷关的重要性,一次比一次降低到了最后也不受到任何的重视。

潼关的战略性价值是在东汉的时候才开始被人们所发现的,此后就被人们所重视了。潼关在地理条件方面跟以前的函谷关很像,也非常的重要,它既是为何与黄河的交汇点,又是黄河的重要港口。到后面朝代的潼关越来越重要,所以它都是历代朝廷所要争取的重要地段。

返回目录

函谷关与潼关哪个重要

函谷关是战国时秦国所建,位于今河南灵宝东北。当时,东方六国曾数次联合攻打秦国,秦军都凭藉险要的函谷关,成功抵御六国联军的进攻,使他们大败而回。西汉初,刘邦就因为函谷关的险要,决定在关中的长安建都。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它位于黄河与秦岭之间,道路狭窄,形势险要,于是在东汉以后,逐渐取代函谷关,成为关中的东大门。自从三国时曹操与马超大战潼关之后,一直到隋、唐两朝,潼关都是重要的战略据点。特别在唐代,首都长安的安危,往往与潼关息息相关。
潼关与函谷关之间,是一条狭小的通道,长140里,蜿蜒山间,深险如函,因此称为函谷。函谷的东头,叫做函谷关,西头,便是潼关。
对于单纯防御来说,守住潼关或守住函谷关,效果相同,都能切断东面来敌进犯长安之通道。潼关离长安较近,补给方便,容易防守,而防守函谷关,从长安方向的补给需要穿越函谷。所以,东汉以后,潼关取代了函谷关。
那么战国时为什么函谷关更重要呢?这是因为战国时,关中的秦国是处在进攻地位的。对于从关中向关东进攻这一目的来说,是必须控制函谷关的。不然,如果关东势力控制了函谷关,则秦国的东进之路就会被封闭。
也就是说,函谷关利于进攻,同时也有等效的防守攻能;而潼关则有防守的便利。
作者:黄公子
链接:来源:知乎

返回目录

战国第一雄关函谷关有哪些辉煌传奇位置虽好却败给潼关

战国第一雄关函谷关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一道关口,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环境的恶化,河水水道日益减少,这里的军事意义也变得没有那么重要。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就成为了七国当中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其他的六国害怕被秦国所吞并,所以他们六个打算联合起来一起对付秦国,苏秦当时是六国的连接点,他挂着六个的相印,负责指挥六国联合军队作战。秦国当时还没有绝对的实力能够一国之力战胜其他六国的力量。

六国联军已经打到了函谷关门下,如果突破了这一道防线秦国就无险可守。多年来的心血就会毁于一旦,这个时候秦国也出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张仪,张仪和苏秦他们两个都是鬼谷子的传人。苏秦能够以三寸不烂之舌联合六国军队,张仪也凭借着自己的口才瓦解了六国大军,秦国的危机也解除了。函谷关是一座天然的防御屏障,也是秦国最后一道防线,这个关口是联通关内和关外的唯一通道,这里四面环山,唯有东方一处狭隘的通道可以直通河南洛阳。秦国只要守住了函谷关就手中了自己国家的边境线,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踏足秦国国土。

随着地理环境的变迁函谷关地貌发生了很大改变,也失去了战略意义,函谷关逐渐被潼关取代。潼关三面环山,一面环水,任何一支军队想要在这里通过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安史之乱安禄山率领着自己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最后在潼关面前停住了自己征战的脚步,唐玄宗派出了大唐王朝的战神哥舒涵指挥战斗。

哥舒涵和安禄山都清楚这是最后的决战。突破了潼关就能直取长安,唐朝就失去了半壁江山。

返回目录

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武关、潼关、金锁关分布在关中的什么地方

函谷关(河南省三门峡市)、萧关(宁夏固原)、大散关(陕西宝鸡)、武关(陕西省商洛市)、潼关(陕西渭南)、金锁关(陕西铜川)。

1、函谷关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该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函谷关历史上有两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公里。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2、萧关

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六盘山山脉横亘于关中西北,为其西北屏障。自陇上进入关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泾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

渭河方向山势较险峻,而泾河方向相对较为平易。萧关即在六盘山山口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萧关是关中西北方向的重要关口,屏护关中西北的安全。

3、大散关

大散关(SanguanPass)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中国关中四关之一。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秦汉时期(前206年),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这里经过。

三国时期,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散关是一个交通枢纽,具有很重要的战略位置。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4、武关

武关,古晋楚、秦楚国界出入检查处。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成为“秦之四塞”。

武关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即以建置,名曰“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要。

关城周长1.5公里,城墙用土筑,略成方形。东西各开一门,以砖石包砌卷洞。建国前西门上有“三秦要塞”四字,东门有“武关”二字,内门额上有“古少习关”四字。

建国后城门、城墙等遭到毁灭性破坏。关西地势较为平坦,唯出关东行,延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因此武关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5、潼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

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6、金锁关

金锁关地处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自古是咸榆道上一处咽喉、关塞要地。周围三山雄峙,北面女回山,东曰马栏山,西曰仲家山,柳林河与漆水河在女回山下交汇南流而去,俗称“三关口”,是古代兵家的必争之地,享有“雄关天堑,鹰鹞难飞”之称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函谷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萧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散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潼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锁关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