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对于春秋时期七国的位置和有春秋初期八百诸侯国的清晰地图请发一下,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春秋时期七国的位置和有春秋初期八百诸侯国的清晰地图请发一下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春秋时期七国的位置

春秋时期七国相对于现在的位置如下:

  1. 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面临大海,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尚(姜太公)的封国。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2. 楚国:考古专家介绍,战国时期,湖南属于楚国的地域,楚国都城在今天湖北的荆州,但楚国疆域的最南端在哪里,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一直争论不休。近几年来,湘乡、衡阳、湘潭、长沙、益阳等地陆续发现战国时期楚国墓葬。由此可以证明,我国古代楚国最南端应到了湘潭和衡阳境内。其实,作为楚文化的组成部分,也绝对不是湖北湖南的专利,因为综合楚国悠久的历史来看,楚国在全盛期,其地域覆盖过很多的省份,河南、陕西、重庆局部,湖北、湖南、安徽全部,浙江、江苏大部,当时都在楚国的统治之下。

  3. 燕国:现在的北京一带。

  4. 韩国:韩自三家分晋后定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后韩於公元前375年灭郑后,迁都至郑故都新郑,直至公元前230年韩被秦所灭为止。

  5. 赵:赵自三家分晋后定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邯郸,一直至公元前228年秦灭赵为止。

  6. 魏:魏自三家分晋后定都安邑(位於今山西西南部),但因安邑太接近秦国边境及难以控制魏国东部较富庶的地区,於公元前362年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一直至公元前225年魏被秦灭为止。

  7. 秦:商鞅变法前秦的国都为雍城(今陕西凤翔西南),至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二十年)迁都咸阳,一直至秦灭六国仍以咸阳为都。

    详细内容参见:

返回目录

有春秋初期八百诸侯国的清晰地图请发一下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扩展资料

造成春秋战国的历史原因:春秋时期,有句名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因就在于此。我国进入春秋时期因为井田制的瓦解与初税亩出现以及铁器牛耕的使用,使得诸侯国有了大量的剩余此本的出现,可以让诸侯各自来发展地方经济和军事.相反,周天子出现了王室衰微的局面!而后富裕起来的各国出现了齐国的管仲晋国的重耳和秦国的孝公等改革!但归根结底还是奴隶主的富国强兵.

返回目录

战国地图古今对照(春秋战国时期地图)

近日读《资治通鉴》,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国与国之间的地理变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网上找了一些相关的地图,但是大多都比较粗糙,下面几张还将就可以一看,贴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春秋时期,齐桓、晋文、宋襄、楚庄、秦穆先后称霸,地处东南的吴、越也先后崛起,这一时期“尊王攘夷”是大旗,谁能扛起来谁就是霸主。周天子此时还是名义上的“共主”。
韩、赵、魏三分晋国,春秋结束,进入战国时期。
秦国不断崛起,魏国河西之地不断被蚕食,国都安邑越来越靠近边界,不得不迁都大梁,以避秦国。
楚国西取商寤之地,秦国东向发展受到魏国阻遏,随向西灭取诸戎,拓地千里。
燕国乐毅取齐国七十二城,齐国险些覆灭。
秦国西取巴蜀,南取汉中,东取河东、宛洛之地,六国不能为敌手。田单孤城存齐,可谓壮哉!
秦攻占楚国都郢,楚国从此元气大伤,再无力与秦对抗。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四十万大军毁于一旦,赵括纸上谈兵害国害己!
秦国统一天下大势不可阻挡!春秋战国时期的国与国之间的地理分界变化可以说是朝夕不同的,因为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几乎没有停止过,战争的结果就是攻城掠地,所以要想详尽描绘每一年各国之间地形图变化情况是比较困难的。我也只是爱好,希望能有历史学者或者爱好者,完成这一工作。现在有了电脑的帮助,相信会简化很多工作,但是必须要以扎实的历史地理知识作为基础。

返回目录

春秋战国时各各国家的地图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公元前476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为前477年,《史记·周本纪》为前478年)周敬王卒的中国历史时期,因鲁史《春秋》记录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得名。由于周的东迁,前人也称这时期为东周。
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见于《左传》的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其中以姬姓者为最多,有晋(在今山西侯马)、鲁(在今山东曲阜)、曹(在今山东定陶)、卫(先在今河南淇县,后迁至今河南濮阳)、郑(在今河南新郑)、燕(在今北京)、滕(在今山东滕县)、虞(在今山西平陆)、虢(在今河南陕县)、邢(初在今河北邢台,后迁山东聊城)等国;姜姓国有齐(在今山东临淄)、许(原在今河南许昌)、申(在今河南南阳)、纪(在今山东寿光);嬴姓有秦(在今陕西凤翔)、江(在今河南罗山西北)、黄(在今河南潢川)、徐(在今江苏泗洪);芈姓有楚(在今湖北江陵);子姓有宋(在今河南商丘)、戴(在今河南兰考);姒姓有杞(原在今河南杞县,后迁到今山东潍坊);妫姓有陈(在今河南淮阳);曹姓有邾(在今山东邹县)、小邾(在今山东滕县);任姓有薛(在今山东滕县);曼姓有邓(在今湖北襄樊)。另外还有属于风姓、己姓、姞姓、偃姓等小国。各国之中最强大者为晋、楚,其次为齐、秦,再次则为郑、宋、鲁、卫、曹、邾等国。春秋末崛起者为吴、越两国。除以华夏族为主的大大小小国家之外,还有不少的戎、狄、蛮、夷交错其间。在长期的相互混战之中,不少小国被强国所吞并。见于《左传》的一百二十余国,到春秋末只剩下原来的三分之一了。

返回目录

谁知道,春秋时期地图(分界线)!!

很震惊这是2007年的提问,9年没人回答了,那我就答一下,纯手打——
东周列国的分界线不可能准确考证,其原因有二:
一、东周时期诸侯割据,周室倾危无法控制诸侯,列国间战争兼并严重,近百个诸侯国边界线几乎每个月都在变化,平均每2-3年就有一国被灭。如果当年就有地图出版社的的话,那应该是最忙的,平均每个月都要出一般新版政区图,都赶得上月刊杂志了,可能会有准确的分界线?
二、东周距今2500年,时间久远,历史文献缺乏,即便要去考证某一时期列国的具体疆域,也无从下手无案可查。故此历史文献的东周列国政区图只能标注诸侯国的大致位置。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