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很多人可能对蔡邕救琴寓言故事和《蔡邕救琴》寓言故事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蔡邕救琴寓言故事和《蔡邕救琴》寓言故事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蔡邕救琴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蔡邕救琴寓言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东汉灵帝在位时期,有个大臣名叫蔡邕。他为人耿直,眼里容不下沙子,对于一些不好的现象,总是敢于向灵帝直谏。
蔡邕顶撞灵帝的次数多了,灵帝不免对他厌烦。再加上灵帝身边的宦官也忌惮他,常常在灵帝面前进谗言说他的.坏话。蔡邕知道自己成了灵帝的眼中钉,随时有被加害的危险,就打点行装,从水路逃出京城,到吴地隐居起来。
蔡邕通晓音律,尤其擅长弹琴。从京城逃出来的时候,他舍弃了很多财物,就是舍不得丢下家中那把心爱的琴。在隐居吴地的日子里,他常常抚琴,借琴声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反遭迫害的悲愤和惆怅。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里抚琴长叹,女房东在隔壁的灶间烧火做饭,她将木柴塞进灶膛里,火星乱蹦,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
蔡邕听到隔壁传来的爆裂声,不由得心中一惊,竖起耳朵仔细听了几秒钟,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就往灶间跑。来到灶膛边,他顾不得火势之大,伸手就将灶膛里正在燃烧的桐木拽了出来,大声喊道:“快别烧了,这可是一块做琴的好材料啊!”
蔡邕的手被烧伤了,他也不觉得疼,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抢救及时,桐木还很完整,蔡邕就把它买了下来。然后精雕细刻,费尽心血,终于将这块桐木做成了一张琴。这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举世无双。
这把琴流传下来,成了世间罕有的珍宝,因为它的琴尾被烧焦了,人们就叫它“焦尾琴”。
后世因此有联曰:“灵帝无珠走良将,焦桐有幸裁名琴”。

返回目录

《蔡邕救琴》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蔡邕救琴》寓言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东汉灵帝在位的时候,有个大臣名叫蔡邕。蔡邕为人正直,性格耿直诚实,眼里容不下沙子,对于一些不好的现象,他总是敢于对灵帝直言相谏。这样,他顶撞灵帝的次数多了,灵帝渐渐讨厌起他来。再加上灵帝身边的宦官也对他的正直又恨又怕,常常在灵帝面前进谗言说他目无皇上,骄傲自大,早晚会有谋反的`可能,蔡邕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他自知已成了灵帝的眼中钉、肉中刺,随时有被加害的危险,于是就打点行李,从水路逃出了京城,远远来到吴地,隐居了起来。
蔡邕爱好音乐,他本人也通晓音律,精通古典,在弹奏中如有一点小小的差错,也逃不过他的耳朵。蔡邕尤擅弹琴,对琴很有研究,关于琴的选材、制作、调音,他都有一套精辟独到的见解。从京城逃出来的时候,他舍弃了很多财物,就是一直舍不得丢下家中那把心爱的琴,将它带在身边,时时细加呵护。
在隐居吴地的那些日子里,蔡邕常常抚琴,借用琴声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反遭迫害的悲愤和感叹前途渺茫的怅惘。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里抚琴长叹,女房东在隔壁的灶间烧火做饭,她将木柴塞进灶膛里,火星乱蹦,木柴被烧得“噼里啪啦”地响。
忽然,蔡邕听到隔壁传来一阵清脆的爆裂声,不由得心中一惊,抬头竖起耳朵细细听了几秒钟,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就往灶间跑。来到炉火边,蔡邕也顾不得火势的人,伸手就将那块刚塞进灶膛当柴烧的桐木拽了出来,大声喊道:“快别烧了,别烧了,这可是一块做琴的难得一见的好材料啊!”蔡邕的手被烧伤了,他也不觉得疼,惊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抢救及时,桐木还很完整,蔡邕就将它买了下来。然后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费尽心血,终于将这块桐木做成了一张琴。这张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
这把琴流传下来,成了世间罕有的珍宝,因为它的琴尾被烧焦了,人们叫它“焦尾琴”。
灵帝不识人才,使蔡邕落魄他乡;而焦尾琴又何其有幸,遇到了蔡邕这样慧眼识良材的音乐专家,终于使一身英华得以展现。这两件事情形成了鲜明对比,告诉我们的道理却是一样的:要爱惜人才、尊重人才,要善于发现别人的才能并合理地使用,做到人尽其才。

返回目录

焦尾琴的典故

这蔡邕的“焦尾”琴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据《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乡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译文:吴地(今江浙一带)有个人烧梧桐木做饭,蔡邕听到火烧木材发出的巨大声响,知道这是一块好木材,因此讨来做成一把琴,果然声音很好听,但是木头的尾部依然被烧焦了,所以当时人们叫它焦尾琴”。起初,蔡邕住在陈留,他有个邻居准备了酒菜请他来赴宴,他去的时候邻居已经喝得兴起了。坐上有个客人在屏风后面弹琴,蔡邕到了邻居门口悄悄一听,说:“啊!用音乐招我来却藏有杀心,怎么回事?”于是回去了。请他的人告诉主人说:“蔡先生刚来,到门口又走了。”蔡邕向来被乡里人尊崇,主人赶紧追赶并问起原因,蔡邕把事情都告诉了他,大家都感到扫兴。弹琴的客人说:“我刚才弹琴的时候,看见一只螳螂正要扑向鸣蝉,蝉将飞走还没有飞走,螳螂的动作一前一后。我心里有些担心,唯恐螳螂丧失了机会,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杀心流露到音乐中来吗”蔡邕莞然而笑说:“这足以表明了。”
汉末,蔡邕遇害后,焦尾琴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据说齐明帝在位时,曾取出焦尾琴请古琴高手王仲雄弹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天,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后传至南唐中主李璟手中,后又赠与大周后。李煜死后归宋室所有。据传,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汉灵帝时(公元168年—189年),陈留郡的蔡邕,因为多次上书陈述自己的政见,违背了皇帝的旨意,又因为得宠的宦官憎恶他,他考虑到免不了要遭到毒害,于是就流亡江河湖海,足迹远达吴郡、会稽郡。他来到吴郡时,吴郡人烧桐木来做饭,蔡邕听见火势猛烈的声音,便说:“这是块好木料啊!”因而请求把桐木给他,他把这段桐木削制成琴,果然能弹出优美悦耳的声音。但是琴的尾都已经烧焦,因而把它取名为“焦尾琴”。
原文:
汉灵帝时,陈留蔡邕,以数上书陈奏,忤上旨意,又内宠恶之,虑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至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声,曰:“此良材也。”因请之,削以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因名“焦尾琴。”《搜神记》

返回目录

关于著名书法家蔡邕的故事

关于蔡邕救琴的故事
“蔡邕救琴”这一故事出自于《后汉书蔡邕传》,讲述了蔡邕的人生故事。汉灵帝时期,蔡邕在朝廷为官,因他屡次正直谏言而惹怒了汉灵帝。蔡邕担心自己被杀害,便偷偷地逃离了京城,辗转之下来到了吴地。蔡邕精通音乐,在他烦躁苦闷之时,常常以弹琴缓解自己的惆怅。
一天,蔡邕正在家中弹琴,隔壁的女房东正厨房烧火做饭。随后,蔡邕听见厨房灶膛中发出清脆的噼啪声。这声音引起了蔡邕的注意,他便聚精会神地倾听了木柴的声音。突然,蔡邕冲进了厨房,不顾灶膛的火势,急忙将这根桐木拽了出来。蔡邕的手被大火烧伤了,他的反常举动也引来女房东的诧异。蔡邕不顾手伤和他人异样的眼光,急忙扑灭了桐木上的火苗。幸亏蔡邕抢救桐木及时,它只被烧破了一块,桐木的主体还未被损坏。蔡邕如释重负地长舒一口气,并如视珍宝地将桐木进行了一番抚摸。随后,蔡邕便将这块桐木买了回去。蔡邕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桐木制作成了一把音质上乘,外表精美的古琴。蔡邕拨动琴弦,桐木琴发出清脆动听的声音。通过它弹奏的乐曲,也十分动听婉转,成为一把绝世好琴。
后来,这把琴流传于世间,被人们称为“焦尾琴”。通过“蔡邕救琴”的故事,世人了解了蔡邕在音乐方面超高的造诣和水平,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音乐家。

返回目录

蔡邕救琴的典故

蔡邕爱好音乐,他本人也通晓音律,精通古典,在弹奏中如有一点小小的差错,也逃不过他的耳朵。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蔡邕救琴的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东汉灵帝在位时期,有个大臣名叫蔡邕。他为人耿直,眼里容不下沙子,对于一些不好的现象,总是敢于向灵帝直谏。
蔡邕顶撞灵帝的次数多了,灵帝不免对他厌烦。再加上灵帝身边的`宦官也忌惮他,常常在灵帝面前进谗言说他的坏话。蔡邕知道自己成了灵帝的眼中钉,随时有被加害的危险,就打点行装,从水路逃出京城,到吴地隐居起来。
蔡邕通晓音律,尤其擅长弹琴。从京城逃出来的时候,他舍弃了很多财物,就是舍不得丢下家中那把心爱的琴。在隐居吴地的日子里,他常常抚琴,借琴声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反遭迫害的悲愤和惆怅。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里抚琴长叹,女房东在隔壁的灶间烧火做饭,她将木柴塞进灶膛里,火星乱蹦,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
蔡邕听到隔壁传来的爆裂声,不由得心中一惊,竖起耳朵仔细听了几秒钟,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就往灶间跑。来到灶膛边,他顾不得火势之大,伸手就将灶膛里正在燃烧的桐木拽了出来,大声喊道:“快别烧了,这可是一块做琴的好材料啊!”
蔡邕的手被烧伤了,他也不觉得疼,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抢救及时,桐木还很完整,蔡邕就把它买了下来。然后精雕细刻,费尽心血,终于将这块桐木做成了一张琴。这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举世无双。
这把琴流传下来,成了世间罕有的珍宝,因为它的琴尾被烧焦了,人们就叫它“焦尾琴”。
后世因此有联曰:“灵帝无珠走良将,焦桐有幸裁名琴”。

返回目录

蔡邕救琴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蔡邕坐在房里抚琴长叹,女房东在隔壁的灶间烧火做饭,她将木柴塞进灶膛里,火星乱蹦,木柴被烧得“噼里啪啦”地响。
忽然,蔡邕听到隔壁传来一阵清脆的爆裂声,不由得心中一惊,抬头竖起耳朵细细听了几秒钟,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就往灶间跑。来到炉火边,蔡邕也顾不得火势的人,伸手就将那块刚塞进灶膛当柴烧的桐木拽了出来,大声喊道:“快别烧了,别烧了,这可是一块做琴的难得一见的好材料啊!”蔡邕的手被烧伤了,他也不觉得疼,惊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抢救及时,桐木还很完整,蔡邕就将它买了下来。然后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费尽心血,终于将这块桐木做成了一张琴。这张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
这把琴流传下来,成了世间罕有的珍宝,因为它的琴尾被烧焦了,人们叫它“焦尾琴”。灵帝不识人才,使蔡邕落魄他乡;而焦尾琴又何其有幸,遇到了蔡邕这样慧眼识良材的音乐专家,终于使一身英华得以展现。
这两件事情形成了鲜明对比,告诉我们的道理却是一样的:要爱惜人才、尊重人才,要善于发现别人的才能并合理地使用,做到人尽其才。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