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如何写乐府诗 很急高分答谢和八年级上册《春望》说课稿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写乐府诗 很急高分答谢和八年级上册《春望》说课稿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写乐府诗 很急,高分答谢!!!!!

平仄对偶还在其次,押韵是要考虑的,因为乐府诗是用来唱的,要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才行;
乐府诗的乐谱都失传了,只有参照一些典范作品来写。
至于《长歌行》,《琵琶行》,肯定是和内容相关的,你可以自己命名,但别把后面的行字丢掉。宋词的词牌有不少是出自乐府,但说它与内容一点关联都没有也是不合适的,比如《乌夜啼》(也叫《相见欢》,《忆真妃》)就多写离别之苦和男女之情。如果你用这个词牌来写战场上的打打杀杀,就感觉有些另类,其实每个词牌名都是有来历的,作为背景知识,是填词之前肯定要掌握的。
一点补充,也许对你会有些帮助:
以“行”名篇,则产生于汉代,《相逢行》、《善哉行》、《孤儿行》等皆此。胡震亨云:“歌,曲之总名。衍其事而歌之曰行。”(《唐音癸签》卷一)但歌行作为一种诗体,则也产生于汉代。因而他接着又说:“歌最古,行与歌行皆始于汉,唐人因之。”其时所谓歌行乃乐府诗之一体,句式以三言至七言、杂言皆可。篇幅也长短不拘,短可数句,长则数十句。而且也不独以“歌”、“行”名篇,还可以名之曰“吟”、“引”、“怨”、“哀”、“词(辞)”、“谣”、“弄”、“操”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故钟秀云:“曰吟,曰引,则取于悠长;曰怨,曰哀,则取于凄切;曰词者文丽;曰谣者质俚;曰弄,曰操,则疾徐兼用,以肖乐音。”(《观我生斋诗话》卷二)大体上符合实际情况。用韵则一韵到底。进入唐代之后,歌行已从乐府中分离出来了,专指不袭用乐府古题(个别的除外)的七言长短句为歌行(整齐的七言,或以七言为主,杂以部分三、五言诗句)。故钱良择云:“歌行本出于乐府,然指事咏物,凡七言及长短句不用古题者,通谓之歌行,故《文苑英华》分乐府、歌行为二。”
多看看乐府诗集,比如《玉台新咏》等,看得多了自然能总结出一些规律,其实乐府诗又何止歌行一体呢。诗歌在唐代繁盛,同时也趋于完善,形式上有很多要求,比如对偶,平仄,押韵,句长等,虽然一般篇幅不长,但写起来比较难。古体诗就随意得多,为什么要定平仄呢,至少从朗读的角度讲,要抑扬顿挫,音节上富于变化,如果一句诗都是平生或仄声字,那读的感觉就有点象机器人了,之所以要考虑押韵,可以诗诗作有一种前后呼应的感觉,读起来顺口,记起来方便,富于韵律美。

返回目录

八年级上册《春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叫lsxad,参赛的课题是--《杜甫诗三首》之《春望》。

《杜甫诗三首》,学生最不喜欢《春望》,不好懂,不好听,不好背。其实也不好讲。但是,困难越大才越要挑战。

本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要求学生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培养语感,特别提出“课文在课堂上就要达到基本成诵”,新课程标准更是“强调朗读,倡导多种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和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和情感。

3、品味诗歌语言,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在想像与联想中把握诗歌的景物和感情,在教师指导和自主合作学习中,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汲取精神养料,接受文化熏陶。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和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诗歌鉴赏本课可以不讲,一含蓄蕴藉为美的中国古典诗歌,对于初二的学生是一种熟悉的陌生。语感好的学生,觉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无言”;一般学生,只能“读诗四顾心茫然”。但是,古诗词赏析是中考的必考内容,高中老师更是埋怨初中学生的.古诗词赏析“一穷二白”,所以,我把慢慢渗透诗歌赏析作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长期目标。

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我把朗读法作为本课的重要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教师尽量少讲,用朗读代替讲解,用朗读促进理解。多读,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读,采用各种形式读。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标的精髓。所以,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另一主要教学方法。

本课的设计理念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只做“引导者”“帮助者”。所以,讲课顺序,内容详略,资料呈现,都以学生需要为准。本课以“整合”为特色,激活学生积累的古诗词,补充同类诗词名句,总结鉴赏方法,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下面,我跟据教学流程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我对教学的理解。本课分为三大板块:导入新课、朗读诗歌和归纳反思。

首先是导入新课。

他,是苦难人间的歌者,“万方多难”“风雨飘摇”中,他依然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梁启超先生称他是“写情圣手”;郭沫若先生赞他为“诗中圣哲”,他就是--杜甫。

接下来用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背一背杜甫其诗,聊一聊杜甫其人。

本环节意在创设诗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也为后面“知人论世,细读诗歌”做铺垫。0458.9

接着是第二板块:朗读诗歌。这是本课的主体,大约用30到35分钟,可以分为初读、精读、细读和诵读四个递进的环节。

一、初读,读准诗歌。教师先配乐范读:通过表情、动作、声音,把学生带入诗歌情境,让学生对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性的认识;学生自由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脚,初步感受本诗音韵低沉的特点。

第二、精读,疏通文意。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基本内容。这是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这个环节分小组进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巡视中提供帮助。

本环节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引导学生思考:1、春望,杜甫望见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2、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诗人形象和画面。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丰富地再现诗人形象和诗歌情境。0122

第三细读,理解诗情。本环节主要采用朗读和多层对话的教学方法。

1、知人论世。先由学生展示预习中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导学案,这样做,意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然后教师提供助读资料,可能呈现:历史资料--安史之乱;杜甫生平;杜甫中晚年创作的诗歌《月夜》《登高》等;

2、以诗解诗。理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言外之意,用杜甫作于同一时期的《哀江头》作注释。用杜甫同时期的多首诗作名称《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心情。

3、以诗解情,以诗句为线索,解读杜甫和中国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的诗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其他文人,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通过本环节的整合,学生对杜甫的爱国情怀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对其他文人的爱国情怀也有了新的认识。0336

本环节不仅有范读、自读、领读,齐读、指名读、问答读、竞赛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还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真正引导学生体验古人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

第四,品读,赏析诗歌。改换词语,理解诗歌。

例如:“城春草木深”,将“草木深”改为“改为“草木生”,行吗?用改换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原诗的精妙之处,理解诗人的悲怆心境。师生通过比较朗读、激情朗读,品味诗歌语言特色。

本环节引导学生从重点字词、修辞方法,和写作方法等方面去鉴赏诗歌。如: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第五,诵读,背诵诗歌。

第三板块,归纳反思。

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返回目录

高中语文《山居秋暝》教学实录

教师多媒体出示两首唐诗:《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齐读或背诵。
1、《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这两首诗是谁写的?
生(齐):唐代诗人王维。
师:我们还读过他的哪些诗句?能背出来吗?
生(七嘴八舌):“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师:大家读得真不少啊!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王维的基本情况好吗?
生(自告奋勇):王维字摩诘,太原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唐开元九年中进士。他做的官较多,最大做到尚书右丞,世人称他为“王右丞”。晚年闲居在蓝田辋川。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被人们称为“王孟”。
师:不错。有哪位同学有补充的?
生:他主要写的是山水田园诗,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的是一种隐士生活;他的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师:我注意到你刚才的介绍中有一句:“宣扬的是一种隐士生活”,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我读过他的不少诗,比如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一首《山居秋暝》,诗的最后有一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所表达的就是这种思想感情。
师:看来你对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这一句中的“王孙”是指谁呀?
生:王维自己,课文注释中有。《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在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
师:“王孙”是一个不定指名词,《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指的是贵族及其后代,而《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的“王孙”则是对年轻人的一种敬称,本诗中的“王孙”是诗人自己,因为他曾属“王孙”,历经仕宦。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师:诗人的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抒发出来的呢?我们还是来读诗。我们读诗有一个基本要求,首先要分清诗句的节拍,读出节奏感来。对诗句的朗读节奏要把握得好,理解才能准确到位。怎样朗读好诗歌,里面的学问可不小。根据刚才的朗读节拍划分,大家自由地读两遍,并用斜线在诗句上标注出来。
生(自由朗读,划分节拍)
师:刚才那位同学提到的两句怎么读呀?
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生:后一句读得不对,应为“王孙/自/可留”。
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自”字所要表达的是诗人自己对“山居”的领悟,诗人对美好的秋韵之图充满了喜爱之情,所以要停顿。
师:很好。你说的其实还有朗读时所要考虑的重音问题,通过对重音的把握达到对内容和情感的把握。我们看其它的诗句怎么读。
生(自由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生:刚才他第三联读得不对,应读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师: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这样读可以突出“归”和“下”这两个动词,显示出一种动感。
师:这两句在语序上有些特殊,按照我们的习惯应该怎么说?
生: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师:明明是先有“浣女”的晚归而后才有“竹喧”,先有“渔舟”的穿行莲中而后才有“莲动”,可作者为何先写“竹喧”与“莲动”呢?
生(议论纷纷,交流):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密密的竹林之中,小小的渔舟也被田田的莲叶所遮蔽,起初是看不到的,等到听到竹林里有了喧声,看到莲叶纷纷地动了起来,才发现浣女、渔舟。
师: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我们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曾经接触过这种写法,当时我们把这种写法称为?
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师:同学们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生(摇头)。
师: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小时候跟大人一起到河里采摘菱角,船还没到前面,但由于有了水流的波动,几米开外的`菱叶就开始动起来了;还有冬天河里结了冰,农民伯伯在船上“摇冻(指结的冰)”,船一动起来,好远好远的冰都传来开裂的声音。由此可见,王维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是非常仔细的,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我们在平时也要有这样的习惯,只有观察细致,才能写得细致,写得生动。
师:这两句还写出了山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同学们来体会一下。
生:这里的人们生活得非常悠闲,非常幸福,非常自由。
生:他们生活的环境优美,有翠竹青莲。
生:他们无忧无虑、勤劳善良。
师:作者描写的生活景象与他的思想感情有什么联系?
生: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师:你说得很对。那位同学提到了诗人所描写的环境,诗的前两联也写了环境,我们一起来看这两联中写到了组成环境的哪些元素?
(生自由读诗,思考,讨论。)
生:写到了这样一些元素:山,雨,天气,暮色,秋,月,青松,泉水,岩石。
师:如果给这两联所描写的美好画面命名的话,你将如何表达呢?请大家拿起笔来,用“××××图”的形式写一写,注意句式的整齐、简练、准确。写好后我们来交流。
(生思考,写句式,私下讨论,师在行间巡视,不时俯身参与学生的小声讨论。)
生(推荐写得好的同学交流):秋暝雨霁图,月照青松图,石泉流泻图。
师:我们把刚才所学过的第三联也来概括一下。
生:浣女晚归图,舟行莲中图。
师:我注意到刚才有同学把“新雨后”概括为“新雨”,把“晚来秋”概括为“晚秋”,能这样说吗?
生:不能。“新雨”是在下的雨,而“后”则是说雨已停了。再说“新雨”的“新”主要是说山上下了雨之后空气很新鲜。
生:“晚来秋”是说秋天的傍晚,诗题已明确说是“秋暝”,而“晚秋”说的是深秋或暮秋,从诗中的景物特点看,诗人所写的是初秋时的景象。
师:通过这样的概括,大家有没有发现王维诗歌的一大特点?
生:诗中有画。
师:对。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他的诗和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师:诗的第三联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下笔说是“空山”呢?
生(思考后交流):“空”是空旷的意思,山很大,虽然有人也感觉不出来。
生:从诗中看出,山中树木很繁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生:山也很空灵,特别是下了雨之后,空气非常清新;山上的一切也显得那么“新”“美”。
生:作者所“居”的是一座深山,人迹罕至,不是长期生活在山中的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师:我来补充一点,王维在《桃源行》一诗中有“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的诗句可作佐证。“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师:诗人在第二联中又对这里的美好景象进行了具体描写,用我们今天的话来描述,这两句怎么说?
生: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师:还很有点诗味。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生: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师:你能说得具体一点吗?
生:“明月”写的是色彩,泉水流动写的是声音。
生:“松”应该是青色的,泉水因为有了月亮的映照,显得很清澈,这都是写色彩。
生:“明月”是静景,“清泉”是动静。
生:写静的“明月”,但却用“照”写出它的动感;写流动的“清泉”却又突出它在静止的石头上,所以有动有静,以静显动,以动显静,动静结合。
师:我们还可以把首联连起来理解。
生: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景有人,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师:王维在他的《济上四贤咏》中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说他们“息阴无恶水,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在《献始兴公》一诗中明确地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师:诗人在颔联和颈联中各自所写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两者有何联系?
生: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生:二者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师:既然诗人是那样的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了。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美好的秋韵之图与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师:请大家把诗自由地读两遍,然后我们一起来背诵。
(生自由读,并背诵。)
师:有谁能用一句话对这首诗的内容进行概括吗?
生(思考后交流):这首《山居秋暝》,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师:很好。刚才我们在讨论“动静结合”的问题时,我注意到有一位同学说“以静显动”,这样来理解全诗的描写特点对吗?
生:不对。诗歌中虽然写了“动”,但诗人要写的是幽静的景象。
生:从表面上看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
生: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
师:同学们的体会很到位。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他用繁复的语言不是为了写热闹的场景,而是要写出幽静的境界,即所谓的“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师投影出示下列诗句:
1、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2、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生自由朗读,体会,比较,讨论)
生(交流阅读印象):这些诗句中所描写的画面上虽充满了动态,甚至还有些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
师:同学们的体会是准确的。《栾家濑》用了宁中有惊、以惊见宁的艺术手法,写出了栾家濑的安宁和静穆;《辛夷坞》则在宁静淡泊中抒发了自己的寂寞感;《鸟鸣涧》通过对春山、明月、落花、鸟鸣的描写,体现了夜晚的静谧和由此显示出来的空寂。画面上虽密布各种景物,但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却是幽静的,与诗人的归隐山林的心情相协和一致。只有知道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故意描写枯寂冰冷的话),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而统一,相反而又相成的道理,才不难理解王维的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山居秋暝》这首诗,大家回顾一下,本节课我们是从哪些方面学习诗歌的?
生:节奏,情境(有同学说“画面”),情感(有同学说“主题”或“主旨”),表达技巧。
师:我们来形成对诗歌阅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这就是:
把握朗读节奏,体会诗歌意境,鉴赏表达技巧。(教师同时作板书)
师:最后我们再一起来把这首诗背一下。
(下课铃声在学生的背诵声中响起。)

返回目录

汉书·韩信传的节奏划分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历史#
韩信,淮阴人也。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为商贾,常从人寄食。其母死无以葬,乃行营高燥地,令傍可置万家者。信从下乡南昌亭长食,亭长妻苦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自绝去。至城下钓,有一漂母哀之,饭信,意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曰:“吾必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少年又侮信曰:“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众辱信曰:“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于是信孰视,俯出胯下。一时皆笑信,以为怯。及项梁度淮,信乃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梁败,又属项羽,为郎中。信数以策干项羽,羽弗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畴十三人皆已斩,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弗斩。与语,大说之,言于汉王。汉王以为治粟都尉,尚未奇之也。
【译】韩信,淮阴县人。家里贫穷又没有好的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他的母亲去世,穷得无法安葬,就寻找了一块又高又干燥和四周宽敞的地方做坟地,使日后在坟旁能安置下千万户人家。韩信曾投靠下乡南昌亭长家吃饭,亭长的夫人很讨厌他,很早就起床将饭做好,端到床上吃完。到了早饭时间,韩信去了,没有给他准备饭食。韩信明白了她的用意,就离开了再不往来。韩信曾经到城下钓鱼,有一位老妈妈在漂洗丝棉絮,很怜悯他,给他饭吃,一连几十天都是这样,直到漂洗完毕。韩信感激地对老妈妈说:“将来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你。”老人听了很生气,说:“你一个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年轻人,才给你饭吃,难道是想要你的报答吗?”淮阴城里有个青年欺侮韩信说:“你虽然身材高大,还爱好佩带刀剑,可实际上胆怯得很。”并当众侮辱韩信说:“你要是不怕死,就用剑刺我;你要是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于是韩信盯着那个青年仔细地看了看之后,弯下身子,从他的裤裆下爬了过去。满街上看热闹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懦弱。当项梁率军渡过淮水北上时,韩信带着剑去投奔他,在项梁的部下,当一个无名小卒。项梁失败后,又归属于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屡次向项羽献计献策,项羽都不采纳。汉王刘邦进入汉中,韩信从楚军逃出投奔汉王,开始的时候仍是默默无闻,当个粮仓管理小吏。后来因犯法被判处死罪,同案犯十三人都已斩首,轮到韩信时,韩信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夏侯婴,就质问:“汉王不是想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要杀掉壮士?”滕公觉得韩信的话不同一般,又看他相貌长得很威武,就没有杀他。和韩信谈话后,十分高兴,向汉王汇报他的情况了。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并没有重用他。
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非敢亡,追亡者耳。”上曰:“所追者谁也?”曰:“韩信。”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嫚无礼,今拜大将如召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译】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很赏识他的才能。汉军到达南郑,将领中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名。韩信考虑萧何等人已数次向汉王推荐过他,可还是得不到重用,于是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来不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赶。有人向汉王报告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那样着急。过了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骂萧何道:“你逃跑,是因为什么?”萧何回答说:“我哪里敢逃跑呢,我是去追赶逃跑的人。”汉王问:“你追赶的是谁?”萧何回答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诸将领中逃跑的已有数十人之多,你都未曾去追;惟独去追韩信,这是在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是容易得到的,像韩信这样杰出的人才,可以说是举世无双。大王你如果只想在漠中称王,那就没有什么事用得着韩信;如果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能和你商议大事的人了。这要看大王如何来决策。”汉王说:“我是想要向东方发展,哪里能一直局限于这个地方呢?”萧何说:“如果大王决计向东进军,能重用韩信,韩信就会来;如果不能重用韩信,韩信终究要逃跑的。”汉王说:“看在你的面子上,就让他做一名将领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一名将领,韩信还是不会留下来的。”汉王说:“那就任命他为大将。”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想要马上把韩信召来宣布对他的任命。萧何说:“大王你一向待人傲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就像呼唤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想要离开的原因了。如果大王决心要任命他,就应该选个好的日子,斋戒沐浴,设置高坛和广场,举行正式的封拜大将仪式,这样才可以啊。”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将领听说汉王要设坛拜大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当大将了。等到封拜仪式举行时,才知大将竟是韩信,全全军上下都感到很惊讶。
信已拜,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上曰:“然。”信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弗如也。”信再拜贺曰:“唯信亦以为大王弗如也。然臣尝事项王,请言项王为人也。项王意乌猝嗟,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上特匹夫之勇也。项王见人恭谨,言语姁姁,人有病疾,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刻印刓,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逐义帝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自王善地。项王所过亡不残灭,多怨百姓,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而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邯、欣、翳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于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亡所害,除秦苛法,与民约,法三章耳,秦民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户知之。王失职之蜀,民亡不恨者。今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译】韩信接受封拜大将的仪式结束后,坐下。汉王问韩信说:“丞相多次向我举荐将军,你有什么计策对我讲呢?”韩信表示谦让,对汉王说:“当今在东方能和大王争夺天下,难道不就是项王吗?”汉王说:“当然是”信说:“大王你自己估计,在勇猛、强悍和兵等方面与项王相比谁更强?”汉王沉默了好一会儿,说:“我不如项王。”韩信拜了两拜,赞赏地说:“韩信也认为大王不如他,我曾经侍奉过项王,我就谈谈项王的为人吧。王怒喝一声,成百上千人都会吓得不敢动:但是不能任用有贤能的将领,只有勇猛,只不是一介武夫。项王待人恭敬谦虚,言语温顺,有人生病了,会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等到所任用的人立了功,应当加封爵位时,把刻好的印信捏在手中,棱角都快磨光了还舍不得给人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妇人之仁。项王虽然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但他不占据关中、彭城;又违背义帝对诸侯的约定,把他所有亲信封为关中王,诸侯们都忿忿不平。诸侯看到项王把义帝驱逐到江南,也都回去驱逐自己原来国君,占据富饶之地自立为王。项王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到摧残、毁灭的,天下百姓都怨恨他,内心并不愿意归附他,只不过是害怕他的威势,被迫服从罢了。名义上虽然他是天下的霸主,实际早已经失去天下人的心,所以他看似强大实际上已经衰弱。如今大王果真够采取和项王完全相反的做法,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还有什么敌人是不能消灭的!把天下城邑分封给有功之臣,还有什么人会不信服!率领正义之师又顺从了将士顺归的心愿,还有什么敌人死打不垮的呢!况且分封在秦地的三个王是原来秦军的将领,率领秦地人民的子弟打仗,被杀死和逃亡的不计其数,又欺骗他们的部下投降了项羽:到了新安,项王用狡诈的手段,活埋了秦军已投降的士兵二十余万人,惟独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三人得以脱身。秦地的父老兄弟对这三个人恨入骨髓。如今西楚霸王依仗威势,强行分封这三人为王,秦地的人民不会爱戴他们的。大王率军进入武关后,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废除秦朝的苛刻法令,和关中人民约法三章,秦地人民没有不盼望大王到秦地做王的。按照义帝与诸侯的约定,大王奉当是关中王,关中百姓全部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去了应得的关中王爵位而被贬到汉中,关中人民没有不怨恨的。如今大王发兵柬进,三秦王所属封地只要一封文书传下去就可以平定。”于是汉王十分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迟了,就按照韩信的计策,布置各位将领所攻击的目标。
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令齐、赵共击楚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发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间,以故楚不能西。汉之败却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齐、赵、魏亦皆反,与楚和。汉王使郦生往说魏王豹,豹不听,乃以信为左丞相击魏。信问郦生:“魏得毋用周叔为大将乎?”曰:“栢直也。”信曰:“竖子耳!”遂进兵击魏。魏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缶度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河东,使人请权王:“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王与兵三万人,遣张耳与俱,进击赵、代。破代,禽夏说阏与。信之下魏、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信、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以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野无所掠卤,不至十日,两将之头可致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必不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谓曰:“吾闻兵法‘什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能,千里袭我,亦以罢矣。今如此避弗击,后有大者,何以距之?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
【译】汉王发兵经过陈仓向东进军,平定了三秦。汉二年,引兵出函谷关,收服了魏王和河南王,韩王、殷王也都投降。接着联合齐国、唐国的军队共同攻击楚都彭城,汉兵战败,溃散而还。壁信又发兵与2牡会师莹肠,又进击楚军于塞和塞之间,大败楚军,因此,楚军不能西进。汉军在彭城败退之后,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从汉军逃跑出来,投降了楚军。变迩、产困和曲也都背叛龃,与面讲和。龃派台其游说魏王豹,魏豹不听,于是任命蝗信为左丞相攻击曲。盘问苏说:“曲能不用旦叔为大将吗?”郦生回答说:“大将是垣直。”郑信说:“他不过是个小孩子。”遂进军攻打垩蝈。魏王把重兵部署在柴垣,封锁临晋关。韩值就增设疑兵,摆开船只,佯装要从堕置渡过河去,而派隐蔽行进的伏兵,从夏阳用木制的瓮、盆浮水渡河,偷袭安邑。魏王魏豹大为惊恐,急忙领兵迎击整值,经值就俘虏了魏豹,平定了2眯。之后,韩信派人求见汉王说:“希望再增兵三万人,我请求乘胜北进,征服燕、赵两国,向东攻击齐国,向南断绝楚国的粮道,最后向西与大王会师荣阳。”汉王同意给韩信增兵三万,派昙旦和韩值一起,向北攻打赵迩和饯迩。打垮了伐军,在锤1活捉了夏越。空曹攻取重蝈和住迩后,汉王就派人调回他的精锐部队,开到荣阳抗拒楚军。韩信和张耳率领数万军队,想要东进拿下井陉,攻打赵国。趟王和成安君陈余听说汉军将要来袭击赵,就集结重兵扼守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大军。广武君李左车给成安君献计策说:“我听说汉将韩信渡过西河,俘虏了魏王,活捉了夏说,刚刚血战辟与。现在又以张耳为辅助,计议要攻打赵国,这是乘胜而远离国土的战斗,进攻的锋芒锐不可当。但我听说‘从千里之外运送军粮,士兵就会面有饥色;临时打柴割草来做饭,军队就经常不能吃饱。,如今井陉的道路狭窄,不能通过并行的两辆战车,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大部队行军前后数百里,那种形势下军粮一定是在部队的后面。希望你暂且借我精兵三万,从小路去拦截他们的辎重粮草。你要深挖战壕,高筑营垒,拒不迎战。他们向前进不能交战,向后退不能回去,我率奇袭部队截断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野外抢掠不到任何粮食,不到十天,两位将领的首级就能送到你的帐前。希望你认真考虑我的计策,我保证你一定不会被这两个人所俘虏。”成安君是个书呆子,经常宣称正义的军队不使用诈谋诡计,说到:“我听说兵法上讲‘兵力过敌人十倍就可以包围他们,超过一倍就可以交战。,如今韩信的军队号称几万,其实没有那么多,且千里跋涉来袭击我们,也已精疲力竭了。现在对这样的敌人还退避不出击,以后如遇到更强大的敌人,我们怎样来抗拒呢?诸侯会认为我们胆怯,而轻易地来攻打我们。”因而他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策。
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超军,戒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拔赵帜,立汉帜。”令其裨将传餐,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呒然,阳应曰:“诺。”信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壁,且彼未见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阻险而还。”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阵。赵兵望见大笑。平旦,信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弃鼓旗,走水上军,复疾战。赵空壁争汉鼓旗,逐信、耳。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者,候赵空壁逐利,即驰入赵壁,皆拔赵旗帜,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能得信、耳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大惊,以汉为皆已破赵王将矣,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弗能禁。于是汉兵夹击,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信乃令军毋斩广武君,有生得之者,购千金。顷之,有缚至戏下者,信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而师事之。诸校效首虏休,皆贺,因问信曰:“兵法有‘右背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阵,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弗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乎?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经所谓‘驱市人而战之’也,其势非置死地,人人自为战;今即予生地,皆走,宁尚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非所及也。”
【译】韩信派暗探刺探到陈余不采用广武君的计策,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才敢率军前往。在离井陉口不到三十里的地方停下来宿营。半夜时传令出发,挑选了二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从小道上山,隐蔽在山上观察趟军,告诫大家说:“趟军看到我军败退逃走,一定会倾巢出动追击我军,这时候你们火速冲进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插上汉军旗帜。”又让副将传令下去就地先吃点干粮,告诉将领们说:“今日攻破赵国之后举行会餐!”将领们都不相信,只假装答应:“是的。”韩信又对执事军官说:“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形,扎下营寨,并且他们在没有看到我军大将的旗鼓时,是不会出来攻击我军的先锋部队的,恐怕我们到了关隘的险要地方退了回去。”韩信于是调遣了一万人先出发,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赵军望见这种阵势大笑起来。天亮后,韩信竖起大将的旗号,擂响战鼓,大张旗鼓地走出井陉口。赵军打开营垒,攻击汉军,激战了很久。这时,韩信和张耳假装无法支撑,抛弃旗鼓急速逃入在水边列阵的军中,回头又进行激战。昭君果然倾巢出动争抢汉军的旗鼓,追赶韩信和张耳。韩信和张耳已进入河边的军阵,将士们都拼死决战,不可能被打败。韩信派出去的那二千轻骑兵,等到趟军倾巢出动争夺战利品的时候,就飞速冲进赵军营垒,全部拔掉赵军的旗帜,插上汉军的两千面红旗。赵军看到已不能取胜,捉不住韩信和张耳等人,想要退回营垒,发现营垒都是汉军红旗,大为惊慌,以为汉军都已打败了赵王和他的将领,阵势大乱,纷纷逃跑。趟军将领虽斩杀逃兵,但无法阻止。于是汉军前后夹击,大败赵军,俘虏大批人马,在泜水边斩了成安君陈余,活捉了趟王歇。韩信传令军中,不得斩杀广武君,有谁能活捉到他,奖赏千金。不一会儿,就有人捆绑着广武君送到军营,韩信立即解开了他身上捆绑的绳索,请他面向东坐,自己面向西对坐,像对待老师那样对待他。各将领献完首级和俘虏,都向韩信祝贺,乘机问韩信道:“兵法上说‘布列军阵右边和背后靠山,前面和左边靠水’,这次将军反而命令我们背水列阵,还说打败趟军会餐,我们心裹都不信服。然而竟然胜利了,这是什么战术呢?”韩信说:“这种列阵在兵法上是有的,只不过诸位没有留神看就是了。兵法上不是说‘陷入死地而后苦战得生,处在绝境而后死战得存,吗?况且我韩信率领的并不是平素受到我长期训练而完全听从我指挥的将士,这就是兵书上所说的‘临时驱赶着市民去打仗’,这种形势下,非把士兵置于死地,让他们人人自动为生存而奋勇作战不可;如果把军队部署在容易逃命的开阔地,全都会不战而逃,怎么能用他们来克敌制胜呢!”将领们都佩服地说:“将军这样高的谋略不是我们所能赶得上的。”

返回目录

《山居秋暝》课堂教学实录

(课堂导入)
教师多媒体出示两首唐诗:《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齐读或背诵。
1、《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这两首诗是谁写的?
生(齐):唐代诗人王维。
师:我们还读过他的哪些诗句?能背出来吗?
生(七嘴八舌):“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师:大家读得真不少啊!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王维的基本情况好吗?
生(自告奋勇):王维字摩诘,太原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唐开元九年中进士。他做的官较多,最大做到尚书右丞,世人称他为“王右丞”。晚年闲居在蓝田辋川。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被人们称为“王孟”。
师:不错。有哪位同学有补充的?
生:他主要写的是山水田园诗,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的是一种隐士生活;他的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师:我注意到你刚才的介绍中有一句:“宣扬的是一种隐士生活”,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我读过他的不少诗,比如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一首《山居秋暝》,诗的最后有一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所表达的就是这种思想感情。
师:看来你对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这一句中的“王孙”是指谁呀?
生:王维自己,课文注释中有。《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在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
师:“王孙”是一个不定指名词,《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指的是贵族及其后代,而《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的“王孙”则是对年轻人的一种敬称,本诗中的“王孙”是诗人自己,因为他曾属“王孙”,历经仕宦。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师:诗人的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抒发出来的呢?我们还是来读诗。我们读诗有一个基本要求,首先要分清诗句的节拍,读出节奏感来。对诗句的朗读节奏要把握得好,理解才能准确到位。怎样朗读好诗歌,里面的学问可不小。根据刚才的朗读节拍划分,大家自由地读两遍,并用斜线在诗句上标注出来。
生(自由朗读,划分节拍)
师:刚才那位同学提到的两句怎么读呀?
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生:后一句读得不对,应为“王孙/自/可留”。
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自”字所要表达的是诗人自己对“山居”的领悟,诗人对美好的秋韵之图充满了喜爱之情,所以要停顿。
师:很好。你说的其实还有朗读时所要考虑的重音问题,通过对重音的把握达到对内容和情感的把握。我们看其它的诗句怎么读。
生(自由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生:刚才他第三联读得不对,应读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师: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这样读可以突出“归”和“下”这两个动词,显示出一种动感。
师:这两句在语序上有些特殊,按照我们的习惯应该怎么说?
生: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师:明明是先有“浣女”的晚归而后才有“竹喧”,先有“渔舟”的穿行莲中而后才有“莲动”,可作者为何先写“竹喧”与“莲动”呢?
生(议论纷纷,交流):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密密的竹林之中,小小的渔舟也被田田的莲叶所遮蔽,起初是看不到的,等到听到竹林里有了喧声,看到莲叶纷纷地动了起来,才发现浣女、渔舟。
师: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我们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曾经接触过这种写法,当时我们把这种写法称为?
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师:同学们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生(摇头)。
师: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小时候跟大人一起到河里采摘菱角,船还没到前面,但由于有了水流的波动,几米开外的菱叶就开始动起来了;还有冬天河里结了冰,农民伯伯在船上“摇冻(指结的冰)”,船一动起来,好远好远的冰都传来开裂的声音。由此可见,王维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是非常仔细的,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我们在平时也要有这样的`习惯,只有观察细致,才能写得细致,写得生动。
师:这两句还写出了山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同学们来体会一下。
生:这里的人们生活得非常悠闲,非常幸福,非常自由。
生:他们生活的环境优美,有翠竹青莲。
生:他们无忧无虑、勤劳善良。
师:作者描写的生活景象与他的思想感情有什么联系?
生: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师:你说得很对。那位同学提到了诗人所描写的环境,诗的前两联也写了环境,我们一起来看这两联中写到了组成环境的哪些元素?
(生自由读诗,思考,讨论。)
生:写到了这样一些元素:山,雨,天气,暮色,秋,月,青松,泉水,岩石。
师:如果给这两联所描写的美好画面命名的话,你将如何表达呢?请大家拿起笔来,用“××××图”的形式写一写,注意句式的整齐、简练、准确。写好后我们来交流。
(生思考,写句式,私下讨论,师在行间巡视,不时俯身参与学生的小声讨论。)
生(推荐写得好的同学交流):秋暝雨霁图,月照青松图,石泉流泻图。
师:我们把刚才所学过的第三联也来概括一下。
生:浣女晚归图,舟行莲中图。
师:我注意到刚才有同学把“新雨后”概括为“新雨”,把“晚来秋”概括为“晚秋”,能这样说吗?
生:不能。“新雨”是在下的雨,而“后”则是说雨已停了。再说“新雨”的“新”主要是说山上下了雨之后空气很新鲜。
生:“晚来秋”是说秋天的傍晚,诗题已明确说是“秋暝”,而“晚秋”说的是深秋或暮秋,从诗中的景物特点看,诗人所写的是初秋时的景象。
师:通过这样的概括,大家有没有发现王维诗歌的一大特点?
生:诗中有画。
师:对。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他的诗和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师:诗的第三联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下笔说是“空山”呢?
生(思考后交流):“空”是空旷的意思,山很大,虽然有人也感觉不出来。
生:从诗中看出,山中树木很繁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生:山也很空灵,特别是下了雨之后,空气非常清新;山上的一切也显得那么“新”“美”。
生:作者所“居”的是一座深山,人迹罕至,不是长期生活在山中的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师:我来补充一点,王维在《桃源行》一诗中有“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的诗句可作佐证。“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师:诗人在第二联中又对这里的美好景象进行了具体描写,用我们今天的话来描述,这两句怎么说?
生: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师:还很有点诗味。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生: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师:你能说得具体一点吗?
生:“明月”写的是色彩,泉水流动写的是声音。
生:“松”应该是青色的,泉水因为有了月亮的映照,显得很清澈,这都是写色彩。
生:“明月”是静景,“清泉”是动静。
生:写静的“明月”,但却用“照”写出它的动感;写流动的“清泉”却又突出它在静止的石头上,所以有动有静,以静显动,以动显静,动静结合。
师:我们还可以把首联连起来理解。
生: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景有人,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师:王维在他的《济上四贤咏》中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说他们“息阴无恶水,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在《献始兴公》一诗中明确地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师:诗人在颔联和颈联中各自所写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两者有何联系?
生: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生:二者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师:既然诗人是那样的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了。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美好的秋韵之图与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师:请大家把诗自由地读两遍,然后我们一起来背诵。
(生自由读,并背诵。)
师:有谁能用一句话对这首诗的内容进行概括吗?
生(思考后交流):这首《山居秋暝》,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师:很好。刚才我们在讨论“动静结合”的问题时,我注意到有一位同学说“以静显动”,这样来理解全诗的描写特点对吗?
生:不对。诗歌中虽然写了“动”,但诗人要写的是幽静的景象。
生:从表面上看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
生: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
师:同学们的体会很到位。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他用繁复的语言不是为了写热闹的场景,而是要写出幽静的境界,即所谓的“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师投影出示下列诗句:
1、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2、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生自由朗读,体会,比较,讨论)
生(交流阅读印象):这些诗句中所描写的画面上虽充满了动态,甚至还有些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
师:同学们的体会是准确的。《栾家濑》用了宁中有惊、以惊见宁的艺术手法,写出了栾家濑的安宁和静穆;《辛夷坞》则在宁静淡泊中抒发了自己的寂寞感;《鸟鸣涧》通过对春山、明月、落花、鸟鸣的描写,体现了夜晚的静谧和由此显示出来的空寂。画面上虽密布各种景物,但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却是幽静的,与诗人的归隐山林的心情相协和一致。只有知道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故意描写枯寂冰冷的话),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而统一,相反而又相成的道理,才不难理解王维的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山居秋暝》这首诗,大家回顾一下,本节课我们是从哪些方面学习诗歌的?
生:节奏,情境(有同学说“画面”),情感(有同学说“主题”或“主旨”),表达技巧。
师:我们来形成对诗歌阅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这就是:
把握朗读节奏,体会诗歌意境,鉴赏表达技巧。(教师同时作板书)
师:最后我们再一起来把这首诗背一下。
(下课铃声在学生的背诵声中响起。)

返回目录

“吾必有以重报母”怎么划分朗读节奏

吾必/有以/重报母。
有以:固定结构,有办法、有机会、有条件、能够。
我一定会(能够)重重报答您老人家。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