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我们帮你搜集整理的有关《以声传情 以情促思让语文课堂温,伯牙鼓琴的古诗》的问答
本文目录一览
以声传情 以情促思,让语文课堂温暖起来——《伯牙鼓琴》观后有感
今天上午,有幸聆听了樊屯小学李静老师的观摩课《伯牙鼓琴》,听后收获颇丰。这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课堂教学立足单元主题,在上课伊始,先展示单元导语。学习目标清晰明了,不繁杂,好实现。同时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重点突出。课程设计有梯度,有层次感。第一步:初读,读通读顺。先是自由朗读,后指名读,正音,重点指出“汤”和“少”的读音。紧接着,李老师进行了学法指导——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全文四句话,提出“划分节奏三部曲”。第一句对应第一部曲,第二三句对应第二部曲,最后一句对应第三部曲,层层递进。第二步:品读,读出情感。李老师巧妙化解了难点,既教给学生断句的方法,又指出“倒装句”,凸显了琴声之精妙——“善哉乎”。我在教学本课时就忽略了这些,导致断句部分有些凌乱。学以致用。李老师带领学生走进了古文写作的世界,替换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诵读,伯牙子期之间的默契在诵读中升华。得之有多“喜”,失之就有多“痛”。语文课,应该是有温度的课。在朗读中,学生的情感随着二人而起伏。恰到好处的配乐,深情的诵读,整个课堂融化在高山流水的世界里。第三步:诵读,传承经典。这部分教学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历代名人谈“知音”,让学生明确“知音”的魅力。特别是小视频《高山流水》乐曲跟随着宇航员登上太空,学生们惊讶得张开了嘴巴。可见,李老师备课之全面,之精细。不疯魔不成活。李老师的这节课,声情并茂。以声传情,以情促思,让语文课堂温暖起来,我想,这也是语文老师所追求的境界吧。
伯牙鼓琴的古诗
1、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这是伯牙绝弦的出处,《列子汤问》 伯牙绝弦) 2、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这一卷就讲这个故事,所以里面的诗词都是关于这方面的,可以百度一下原文) 3、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言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两首同上,者是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一卷中的) 4、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王安石《伯牙》) 5、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
伯牙鼓琴的背景故事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伯牙辛辛苦苦终于觅得一个会欣赏音乐、懂音乐的人。欢喜、高兴极了。于是,俩人便成了知音。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友情可以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让我们感到生活的美好;离开朋友,失去友谊,人就会感到孤独.所以说友情是一种重要的精神需要,春秋时期伯牙鼓琴,子期知音的故事揭示了这个道理。
中国古人选择友谊是宁可抱残守缺一个人享受孤独,以等待真正的知音的到来,也不曲意逢迎与自己做人不对等的蝇营狗苟之辈,以求片刻的欢娱。人生苦短,知音难求。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虽然只是一面之缘,但就是因为子期听懂了他的曲子,伯牙便为之摔琴以祭,放弃高官厚碌,栖身山野,代其赡养高堂。此情此景,曾感动无数读者,而高山流水,被千古流传,也是必然了。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高山依旧,流水依旧,只是高山流水之间多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让我们记住这个千古流芳的故事,延续这段永远不变的友情吧!
《伯牙鼓琴》课后反思
这个星期星期四上午我讲了《伯牙鼓琴》这节课,孟老师去线上听余映潮老师的课,其中有一篇也是这个,刚好就用得上了,以下是我对这片课的反思: 首先,余映潮老师在讲这篇课的时候,采用的是板块式的教学:一共四个板块,第一个版块是朗读,第二个是了解文意,第三个是感知知音,最后是背诵。一节课40分钟,一共四个板块,每个板块用十分钟的时间,时间利用的非常完美。我在讲这节课的时候设计了六个板块,先是音乐导入,激发兴趣,接着是朗读,然后是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再接着是感知知音,然后拓展阅读理解知音,最后是背诵。但是我对时间把握的不太好,一节课40分钟,只讲到了第四个板块,感知知音。 总结一下我这节课的失误之处: 1、在朗读的时候,我让男生读了一遍,女生读了一遍,男生读的更高昂一点,女生则更柔软,可以让男生读关于山的部分,让女生读关于水的部分,让二者都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优势。 2、板书的时候我“琴”字写错了笔顺,这是我的重大失误,之后我会更加注意细节。 3、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一点:集体训练方法。强调学生全体参与到其中,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应让他们群答,然后再单独挑某些同学来说,这样不会让部分同学产生肯定不会跳到我的心理,让学生们都处于紧张的状态,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好地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更好地理解文章,更有利于学习。 4、这也是一个细节性的问题:在导入的时候,用音乐导入,要选用古琴,因为伯牙鼓琴,弹的是琴,而我选用的视频中使用的是古筝。之后我再选取资料的时候会更加留意一些细节的东西。 板块式教学,让课堂更加清晰,让学生们更加明白我每一项是干什么的,我每一项是学什么的,在每一个板块都设计大量的活动,让同学们都参与其中,让同学们得到练习,训练的多了,他们也就学会学习了。
伯牙鼓琴的意思
《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吕氏春秋》一书中有关于伯牙绝弦的民间故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扩展资料:
典故介绍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
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总结:以上问题和解答均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