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对于历史上台湾两次回归的动力和两岸统一的必然性,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上台湾两次回归的动力和两岸统一的必然性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历史上台湾两次回归的动力,

1、第一次战役(三国时期)
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国主孙权在进行中原的残酷争斗,已经开始向海上发展。公元227年,孙权在东治(今厦门)训练能出远海作战的水师,并建造大型战舰数百艘。公元230年,孙权收复台湾。
2、第二次战役(隋朝时期)
公元609年,隋炀帝又派虎贲郎将陈棱大将军率部万余人开始对台湾东征。隋军从高丰(今广东潮州)出发,先到达一鲲身(今澎湖),再抵台湾西岸中部登陆。又受到土王欢斯率部阻挡,经数场激战,隋军大获全胜,土王欢斯被斩首。
3、第三次战役(南宋时期)
南宋时期公元1171年,南宋王命泉州(今福建)知府汪大猷在澎湖建房200余间,并且派数千将士常驻。次年派水军万余众征伐台湾本岛,在击退土人抵抗后在本岛驻军下来,为解决驻军的给养问题,实行屯垦制度,并委派朝官开牙建府。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驻军。
4、第四次战役(元朝时期)
元朝时期,公元1292年世祖忽必烈派熟悉水战的汉军六千余人战舰三百余艘前往澎湖(今台湾省)招抚当时的土著高山族。元军抵达后遭到当地土人的抵抗,无奈元军人数太少,再加上水土不服,士气低落,终于兵败将倒剩余的汉军只能逃回大陆。公元1297年,忽必烈再次任命福建平章政事高兴为东征大将军,率汉军水师一万五千余众战船数百艘再次进兵台湾,经过数月的激战终于一举拿下台湾本岛。
5、第五次战役(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倭寇时时搔扰中国东南沿海百年之久。公元1602年(明万历30年),有部分被明军击溃的倭寇逃至琉球(今台湾省)岛。在明朝抗倭将领沈有容大将军的指挥下,明军在台湾近海一举歼灭大部倭寇,台湾百姓热烈欢迎登陆的明军。这也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从外国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
6、第六次战役(明末清初)
清初明末公元1657年,南明将领郑成功接见了当时从台湾逃回来的何廷斌,此人是郑芝龙(郑成功之父)的旧部,在台湾一直充当荷兰翻译。他的到来主要是说服郑成功东征台湾,当时的台湾已经被汉化了几个世纪了。从公元1622年荷兰国就一直派战舰到台湾进行侦察和武装骚扰,1642年荷兰大举进攻台湾,荷兰人的大军很快就占领了鸡笼(今基隆)、淡水等地,并打走了西班牙人。
7、第七次战役(清朝时期)
即康熙帝收复台湾。
(8)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复台湾(2049-2099),这必将成为历史。

返回目录

两岸统一的必然性

政治上两岸统一后会实现中华民族的最终统一,促进伟大复兴的早日到来,也便于整合和增强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经济上两岸统一后会进一步打开大陆与台湾的市场,实现互利互惠,有百利而无一害。
历史上更简单了,那啥早就强调“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更不能改变了。
文化上两岸同文同种,同宗同族,完全就是一群人,只不过有道台湾海峡隔开了一点点距离而已。在传统文化和观念上还是一样的。
其实还应该有个军事上的。一旦实现统一,就会突破美国对中国的第一条封锁链,同时也紧紧地掐住了日本的喉咙,真是爽歪歪啊!
综上所述,统一是必须的~!
不过,我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回归···不好说哇~~

返回目录

郑成功收服台湾,到底是为了统一还是对抗清朝

温乎曰: 小孩才讲原因,大人只看成败。

一、

1661年初,郑成功很惆怅。

他面临着一个重要选择:怎样收复台湾?

在后人的理解中,这是一个不用想的问题。荷兰人占据了美丽的宝岛,台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郑成功责无旁贷。

不打不是中国人!

但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国民的支持、国际的影响、军队的素质,甚至海军的建设,每一环都会影响战争的成败。

说到底,收复台湾是一件必须做的事,但何时做、以什么方式做,还是有很多讲究的。

要不然,也不会任由荷兰占据38年。

可是1661年,世界变了,逼的郑成功主动去收复台湾。

不管他愿不愿意,这是唯一的路。

二、

当时的郑成功,正处于内外交困的人生低谷期。

1659年,他和张煌言约定攻取南京,抵抗强大的满清。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南京城下,他们遭遇了重大挫折。

非但没能割据江南,反而损兵折将。郑成功带领10万大军北伐,回来的不足5万,只好退回厦门休养生息。

可满清不会让他养伤,立刻发动“贸易战。”

厦门周围的地盘都被满清占据,他们断绝了内外的一切交流,粮食、武器、布匹......就是要让郑成功穷死、饿死。

这是一招百试不爽的方法,包围、孤立、等待,直到郑成功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是满清收工之日。

怎么才能打破满清的围剿呢?

只有走出去。

可厦门的三面都被包围了,自己这点兵力很难打胜仗啊。咦?东方的海上,不是有一块现成的地盘吗?

没错,这里就是台湾。

只要收复台湾,就能打破满清的贸易封锁。

走出去,就是海阔天空。

对郑成功本人而言,也有收复台湾的动力。

依靠父亲的家底抗清多年,但成就基本不大,别说开拓进取,能保住厦门就不错了,说出来都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如今又被满清封锁,扎扎实实的人生低谷。

首先,是来自部下的质疑。

你不是有能耐吗,拿着父亲的资源、扛着爱国的大旗,怎么带着我们混成这样?你到底行不行?

然后,是自己威望的损失。

郑成功用来凝聚人心的口号,是“反清”和“爱国。”可在失败面前,都成了镜花水月,口号又不能当饭吃。

再往深处想,没有足够的功勋,郑成功凭什么在将军的位置上继续坐下去?

最大的功勋是什么?

驱除外夷,收复失地!

这时候,收复台湾是最好的选择。

用军事的胜利让部下闭嘴,证明自己没问题;

用爱国的行动让民众拥护,证明跟着他没错。

就这样,38年都不能收复的台湾,成为郑成功眼中的一块肥肉。

返回目录

从军事 政治 经济角度分析康熙收服台湾的战略意图

军事方面。收复台湾 对日后沿海战争可成“掎角之势”抵御台湾海峡对于大陆的威胁。政治方面,收复台湾是完成中华统一的必经之路。任何一个帝王都想成就此番大业以便名垂千古。从经济角度看,台湾海峡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捷径之路,有点像西汉的丝绸之路。能够促进海上交易·中世纪之后·海上贸易逐渐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站着必不可少的地位。故而·康熙渴望收复台湾,以加强沿海战略和世界贸易。

返回目录

众大臣都主张放弃台湾,为什么康熙帝要坚持收复呢

众大臣都主张放弃台湾,为什么康熙帝要坚持收复呢?

据悉,台湾自古属于中国,明天开元年(1624年)被荷兰人占领。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赶走了豪仁,取得了进步。郑成圣死后,全国大规模的抗青斗争逐渐平息,百废待兴,人心已定,以政经为首的郑政权已成为引起国家分裂、地方混乱的分离势力。旧金山动乱时,吴三溪、姜正忠使节上台与郑景勾结,郑景立即回应“猖獗”,一度占领潮州、漳州、泉州、惠丰等地。

康熙为什么要收复台湾,收复台湾的真正战略

康熙最初因政治膜拜、旧金山国内未评而受苦。军事上,清军战舰不多,不熟悉海战,又不能分兵,对台湾采取“追随爱抚,不轻易破坏”的方针。情景一方面是“暂时以爱抚为借口苟延残喘”,“全体旅同平”。另一方面,他拒绝招供,说:“不像琉球朝鲜例那样登陆,不剃头,穿得好。”双方停止谈话,相持十多年。在此期间,青方做出了很大的让步,最终不仅同意郑某税收台、税务工和通商站,还承认郑某不剃发。只要郑某不与世界争吵,就能与人共患难,沿海生灵,永远木炭。

但是,政经要求引进英寸,或以张、萨姆、助手、惠师部交换,或以海城为双边往来公所,或以青方提供精兵级别。青方表示:“没有这座寺庙(康熙没有这个意思)”,没有达成协议。台湾政经等认为“台湾像钉子一样小,大清像牛一样”,除非清廷答应他的要求,否则他沿海侵犯掠夺。

因此,清洁内部对是否收复台湾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康熙认为,台湾面积小,但如果台湾不收复,东南沿海边界就会发生在四周。当时沿海的闵、浙江、广东、江四省是当时大清的粮仓和恩高

因此,当时的朝廷长官索尔图提议,大清领土庞大,实力薄弱,君主受苦,百姓不安。与其放弃隐藏的危险,不如放弃台湾。明珠建议台湾和大陆一脉相承,不能放弃。

康熙消灭定价的主要原因,一是他们打着全名的旗号,不利于清朝正统性,二是定价调戏延安。和以前海盗骚扰时大明的感觉一样,是持续的流血。收复后节省了很多经费、人力和物力,可以用在西北的蒙古战线上。

康熙为什么要收复台湾,收复台湾的真正战略收复台湾后,石郎西康熙:台湾绝对不能抛弃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保护重任。台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可以为东南沿海地区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另外,台湾、荷兰等外国侵略者总是不想侵犯。如果我们不遵守,他们一定会再回来的。如果台湾再次被外国侵略者侵略,到时候再出兵征讨,就很难上天了。所以建议驻扎台湾。

返回目录

何时收复台湾的战略意义

一、打击了世界马车夫荷兰殖民者,从而遏制了西方殖民者向东扩张的脚步,让其不敢觊觎华夏。
二、郑成功带领其军队2.5万余人及无数汉人追随者进入台湾,让台湾真正成为汉文化、汉人统治的地方,不再如琉球等海外小国那种羁縻关系,而是实实在在的统治。
三、汉人统治的台湾对满清有实在威胁及隐患,逼迫康熙必须收复台湾,进而让台湾与大陆进一步融合。
四、凸现明朝军事的强悍,一个王朝的末路仍然强大如斯,可以堵上那些黑明朝的小人的嘴了。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