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适己而忘人者人之所弃的出处?

回答者:随心所欲6234日期:2023-09-13

“适己而忘人者,人之所弃”这句话出自明代著名学者方孝孺的《家人箴》,原话为:适己而忘人者,人之所弃;克己而立人者,众之所戴。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私自利的人,众人会离他而去;为他人着想的人,众人会拥戴他。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浙江台州府宁海县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回答者:什么都说ds日期:2023-01-15

出自明.方孝孺《倚席铭二首》

回答者:暖暖的情感书单日期:2023-01-15

适己而忘人者,人之所弃;克己而立人者,众之所戴。这句话出自明代著名学者方孝孺的《家人箴》,意思就是合适自己就忘了他人,别人肯定讨厌;克制自己来树立他人的,人们才会拥戴。

返回目录

一人之力,众人之力谚语?

回答者:用户8904405529436日期:2023-01-16

1、柴多火焰高,人多办法好' 2、 一人知识有限,众人智慧无穷。

3、 一人一料沙,众人一块金。

4、 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

5、 人心齐,泰山移。

6、 一根线容易断,万根线能拉船。

7、 鱼不能离水,雁不能离群。 8不怕巨浪咼,只怕桨不齐。 9、 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

10、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11、 柴多火旺,水涨船高。 12、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13、 一人不如两人好,大家捧柴火焰高。

14、 一争两丑,一让两有。 15、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16、 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

17、 怕虎生两翼,就怕人起二心。

18、 砖连砖成墙,瓦连瓦成房。

19、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

回答者:心心日期:2023-09-28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众人矣。

以利他之心形式,全力以赴,必会事半功倍,善书者自有风骨,记一生之力而送之。

众人助之以利近者结之以盛园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事。

举世已为人者,重助之,举世以自为者,众去之。

势利之交,古人羞之,人之所助者,信也。

返回目录

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回答者:用户377874561906855日期:2023-01-18

  在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

  作实词的“之”有两种情况:一作代词;二作动词。

  “之”字作动词,意为“到……去”、“往”、“到”、“至”。如:“之死矢靡它。”(《诗经•风•柏舟》)——到死发誓没有他心。“项伯及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项伯于是连夜奔跑到沛公的军营里。“庄辛去之赵”,是说庄辛离开楚国到赵国去。“之”作动词在古汉语中不很多,因而常借做代词。“之”做代词时,一般用作宾语,代人、事、处所,所代的对象大多出现在上下文中。做代词“之”又分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

  “之”作人称代词,可译作“他们”、“她们”、“它们”,作宾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放之山下,虎见之”(《黔之驴》);“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列子•汤问》);“子晰,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贵也”(《左传•昭公元年》);“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绳之”(《孙膑兵法•见威王》)。从上面所举例中发现,“之”作人称代词时所代的人称在上下文中不一定有具体交代。这要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判断。

  “之”作指示代词,译为“此”、“这”、“那里”、“这样”、“这个”等,此时,“之”可作定语,也可作宾语。如:“故为之说”(《捕蛇者说》);“之二蠢又何知”(《庄子•逍遥游》);“曰:否,以粟易之”(《孟子.许行》);“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衡•实知》);“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老子•十三章》);“之主者,守至约而详,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异哉,之歌者非常入也”(《吕氏春秋•举难》)。从上面例中看出,“之”作指示代词时,多用在名词前。w

  由上看出,“之”作人称代词时,一般在动词之后。第二,作为人称代词的“之”要根据上下文仔细体会、灵活翻译,如“人非生而知之者”的“之”,其上下文都找不到先行词,它是泛指“知”的对象,即知识、道理等,可略而不译,也可根据上下文之意译为“知识或道理”。第三,“之”活用为第一人称要译为“我”,如“幸来告语之”(《西门豹治邺》);“君将衰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等。

  “之”作为虚词有四种用法: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

  1.助词“之”的用法有五种情形:①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偏正短语,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可据情况灵活译出。如“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句中的“之”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表领属关系,译为“的”。②用在动词和他的宾语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可不译出。如“女罪之不恤,而又何清焉?”(《左传•昭公二年》)。③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面,表示时间的持续等状态。如:“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中三年》),可译为“不一会儿”。④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不知东方之既白”(《东坡全集•赤壁赋》),可不译出。⑤用在副词后面,谓语或主语结构的前面,表示语气的加强和语调的延长。 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

  2.“之”作连词,它不像“且、以、而、则”等连接谓语性词组或句子,构成联合关系,而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结构,表示领属性或修饰的关系,在意义上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①连接定语和中心语。如“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史记留侯世家》),连接名词定语“项籍”和名词中心语“头”。②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语结构转变为定中关系的名词性短语。不过,这种结构形成必须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判断句谓语和表示时间的状语等情况。如“大哉,尧之为君!”(《孟子•滕文公上》),“尧之为君”本为主谓结构,中间插入连词“之”,使它转为定中结构,作形容词“大”的主语,这是个主谓倒置的句子,③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起连接作用,但不宜认为使主谓结构转变为名词性的成分,因为它没有在句中担任主语、宾语等成分,而是作为一个分句用在加一个分句的前面,同它构成复句关系。如“父母之爱子,则为之深远”(《战国策•赵策四》),“之”字可不译出。

  3.“之”作介词时,译作“于”,“对于”等。这种情况下,“之“可用为状语或状语结构,不过少见。如“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礼记•大学》),作状语,可译为“人对于他所亲爱的就认识不清”。

  4.“之”作语气词,常用在句末,多见于韵文中,表示一种咏叹的语气,同时还有凑足音节的作用。例如“神之听之,式谷以女”(《左传•小雅•小明》),“之”在这里语气词。当然,“之”在古汉语中作语气词不多见。

  综上所述,“之”在文言文中可归为中性词,既在实词中充当成分,作“代词”与“动词”,又在虚词中担任角色,作“连词”、“语气语”、“助词”、“介词”,因而,“之”归为中性词为好。


  邻人之父亦云(“之”是助词) (意思:的)

  人皆贺之(“之”是人称代词 ) (意思:他(她) )

  学而时习之 (“之”是人称代词) (它)

  使之冲烟而飞鸣(“之”是人称代词 ) (它)

  作人称代词时,根据语境才行!

回答者:用户8311647666260日期:2023-02-17

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2、指示代词:这,此。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返回目录

众所拱之意思?

回答者:狼王日期:2023-01-13

翻译:用道德来统治国家的人,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出自战国孔子的《论语·为政》。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

孔子说:“用道德来统治国家的人,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孔子说:“用强权手段、法制禁令来管理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了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不但懂得廉洁是非,而且从心里归服。

回答者:好学松鼠9O日期:2023-09-14

【成语】: 众所瞻望

【拼音】: zhòng suǒ zhān wàng

【解释】: 大家所仰望的。形容为大家所景仰。

【出处】: 宋·蔡襄《答赵内翰书》:“足下语论,众所瞻望。”

【成语】: 众所周知

【拼音】: zhòng suǒ zhōu zhī

【解释】: 大家普遍知道的。

【出处】: 《玉娇梨》第二十回:“城中宣杂难住,莫苦就在众所周知石村卜一居,与白公为邻。”

回答者:用户2723457369970日期:2023-01-14

众所共知,汉语成语,拼音是zhòng suǒ gòng zhī,意思是大家普遍知道的。出自宋·朱熹《朱子语类·大学三》。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等

示例

子声望众所共知,我素识苗甚平善,何敢占骗。

成语辨析

近义词:众所周知

成语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大学三》:“虽十目视十手指众所共知之处,亦自七颠八倒了,更如何地谨独。”

回答者:漫步林荫道日期:2023-01-15

人大家一起奉养。~~

返回目录

“众矢之的”是什么意思?

回答者:用户4076606298267757日期:2023-01-17

众矢之的(zhòng shǐ zhī dì)原意是众箭所射的靶子,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矢:箭,的:箭靶的中心。 出自清·谭嗣同《报贝元徵》:“今之原祸始音,必以合肥为众矢之的。” 译文:现在的灾祸的最初原因,必须会为众矢之的。 近义词:过街老鼠、千夫所指。 反义词:有口皆碑。

回答者:悠闲静梦蔷薇日期:2023-09-05

意思:众:许多,许多的;矢:箭;的:箭靶的中心。许多箭共同射击的靶心。比喻众人共同攻击的目标。

例句

王同学十分不合群,经常在团体唱反调,因此成为众矢之的。

他屡次假公济私,对上司逢迎拍马,才会让自己成为同事间的众矢之的。

回答者:用户3795156843630984日期:2023-01-20

众矢之的,拼为zhòngshǐzhīdì。【解释】:矢:箭;的:箭靶的中心。众箭所射的靶子。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近义词】:过街老鼠;【反义词】:明目张胆。【出处】: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语堂为提倡语录体,在此几成众矢之的。”

回答者:魂之挽歌呢日期:2023-09-06

意思是众箭所射的靶子,延伸造句:一、球队本季的战绩不佳,教练自然成为众矢之的,处处受到责难。

二、你太倔了,平时得罪的人多,所以成了众矢之的。

返回目录

词语众矢之的,是什么意思?

回答者:你是我遥不可及的光芒日期:2023-09-07

意思:指成为大家所共同攻击的对象

造句:1、他向经理建议全体职员减薪百分之二十,因此触犯众怒,使其成为了众矢之的。

2、库尔特先生以反对正流派艺术而闻名,他也许会因为他的观点而成为众矢之的。

回答者:南风微凉北岛南冥日期:2024-01-08

众矢之的

zhòngshǐzhīdì

〖解释〗矢:箭;的:箭靶的中心。众箭所射的靶子。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

〖出处〗《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语堂为提倡语录体,在此几成众矢之的。”

回答者:魂之挽歌呢日期:2023-09-01

意思是众箭所射的靶子,延伸造句:八、何必和大家拧着干,就不怕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九、基于这一原因,我们在很多时候成为了众矢之的。

返回目录

适己而忘人者人之所弃的意思?

回答者:活泼南天竹日期:2023-01-15

此句出自明代著名学者方孝儒的《家人箴》,意思是,适合自己就忘了他人,别人肯定讨厌。下一句是这样说的:“克己而立人者,众之所戴。”意思是,约束自己而成全他人的人,众人会拥戴他。从两个方面阐明了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是克己立人,进一步发展了历代儒家的有关思想。

回答者:用户6590111119908日期:2023-01-15

只让自己舒服不顾别人,人们都会弃之而去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