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既加冠中的冠咋读?
- 2、富贵之士是什么意思?
- 3、求解签:吾亦可为之即是表明。伊既然是可敬之士。我可为之。易言之。伊人情有所钟之时。吾对伊人亦可好好?
- 4、登进士第和进士及第的区别?
- 5、求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完整解释。齐桓公,晋文公,曹操貌似都用过。请分别给个解释啊?
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既加冠中的冠咋读?
读第四声。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冠 guàn (1) 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ceremony marking a man's coming of age at 20] 男子二十冠而字。
――《礼记·曲礼上》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 弱冠弄柔翰。
――左思《咏史》
(2) 又如:冠字(古代男子二十岁而冠,并赐以字);冠士(已行过冠礼的成年之士);冠子(已行过冠礼的男子。指二十岁成年男子);冠岁(男子二十岁);弱冠(刚成年);冠者(指成年人) (3) 排于首位的事例 [first place]。
如:冠部(吏部。古代中央设六部,以吏部为首);冠族(显贵的豪门世族);冠首(首位) (4) 胜利的奖赏或荣誉的标志,尤指代表运动中获得冠军的称号 [champion]。
如:夺冠 (5) [语]∶冠词的简称 [article]
题目中的“冠”字读guān,一声,意思是“帽子”。“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
富贵之士是什么意思?
富贵之士的意思是平安健康长寿,有威望,福泰,当然富裕才能显贵,指有财有势之人士。
富贵之士是指既发财又当官的人!
富贵之士的意思是:非常富有的人。
富贵,富裕而显贵。犹言有财有势。
士就是人,富贵之士指的是富裕显贵的人。
答:意思是指富贵的人们。
可以理解为富有和尊贵的人士
求解签:吾亦可为之即是表明。伊既然是可敬之士。我可为之。易言之。伊人情有所钟之时。吾对伊人亦可好好?
我还是可以做这件事就是表明心中所想。
那人既然是可敬之人,我就可以去做。
换句话所,那人有自己所爱之人是,我还是可以好好的对待那人,两个人互相喜欢时,必须和以前一样,不应该置之不理。
如果置之不理,将是您的一大损失
登进士第和进士及第的区别?
不了解情况的人往往会以为“登进士第”和“进士及第”是同样的意思,事实上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流程有点复杂,而且每个朝代(时期)的科考情况也不是一致的,本文以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为例来加以说明。
明清时期,取得秀才身份的生员、贡生等人可以参加每三年一次在本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乡试,考中者就是大家平常说的举人。简单说就是乡试是明清时期考取举人身份的考试。
考中举人的学子有资格参加乡试后一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考中贡士者才有资格接受皇帝亲自考核,也就是殿试。一般来说有资格参加殿试的贡士最后都能成为进士,也就是说殿试其实主要只是皇帝给这些贡士们排档次和名次,一般是不淘汰人员的。
殿试的结果把贡士分为三等,也叫三甲,其中“一甲”赐“进士及第”,只有三个名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这三个等次的人员都可以叫登进士第,也就是考中进士的意思,但只有前三名进士才能称为进士及第,所以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文末再跟大家说下:明清时期考取举人的那场考试叫乡试,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京城也有举行;考取进士的考试是会试和殿试,一般也是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一般情况下通过会试考取贡士身份的人在殿试中都能取得进士身份,殿试主要只是皇帝给贡士们排档次和名次。
登进士第和进士及第是有些微不同的,不可视为完全相同,只是换个不同说法。比如高考分批次录取划线,一本二本三本高职专科有明显的档次不同,就是同档次的也有名次先后不同的差别。
相同的是同是进士,不同的是登与及的差别,登在这是上到进入的意思,即进入到进士行列了,如高考划一本线,算进入一本的行列了,一本生不少,进士也很多,进士及第是特指前三名的,即状元榜限探花。似高考省一二三名。同是上一本,但名次是一二三名与其他的一本生是大差别大不同的。进入进士的可有几十到几百,但一次状元榜眼探花只有三人,而且是考得分数最好的那三个。这在录用上也是大有不同的。状元榜眼探花是香饽饽,有好的待遇。如省高考状元,前三名,入北大清华是学校求人争抢看要,不但免学杂费,还会给补助优惠。差一些的,是人求学校,愿多花钱也未必要你。所以登进士弟,类比高考上了一本线,进士及第则是上一本线后还达到了前三名的最佳成绩,如此看,差别还是很大的。
没有区别。这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均表示考中进士。
登进士第:
登:上,升
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进士及第: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的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
其中,科举考试的第一名“状元”这个称号,也一直保留到了现在。凡是在文科理科考试中考得第一名的人,都成为“状元”。
扩展资料:
进士录取
进士人数及录取比例
明清时代科举制省一级(包括京师顺天府)的考试。明洪武十五年(1384年)规定了“三年大比”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整套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以便承袭下来,并逐步予以完善,直至清末。
乡试每逢子、午、卯、酉年举行,是为正科。若遇庆典,有时加科,是为恩科。乡试在秋天举行,故又称秋试或秋闱。
顺天府的乡试在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凡顺天、直隶(今河北省)、关外各府、州、县学的生员与贡生,经过由学政主持的科考以及举行的“录遗试”、“大收试”。
合格者,与儒子未试者、官之未入流者经有司举荐,均可参加乡试。主持乡试的正副主考官以京堂官经过考选而由政府特派。此外还有监临官、提调官、监视官、收掌官同考官等。
求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完整解释。齐桓公,晋文公,曹操貌似都用过。请分别给个解释啊?
挟天子以令诸侯又称为奉天子而征四方,最原始的意思是挟制着天子,用天子的名义向天下诸侯发号施令,类似句子在汉末三国时期多次出现,现在的意思为用领导人的名义,指挥别人做事。
“夹辅周室”之说法最早出自《左传·鲁僖公四年》。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春天,齐桓公以诸侯之师攻打蔡国,蔡国战败,于是齐国就攻打楚国,楚成王就遣使对齐师说:“贵国处于北海,寡人处于南海,是风马牛不相及。何故贵国要涉入吾地?”,管仲回应说:“从前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说:‘五侯九伯,你要征服他们,以挟辅周室。’”,此处“挟”是辅助之意思,并非挟持、挟制之意。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帝先后被十常侍、何进、董卓、李傕和郭汜等争来夺去。“挟天子而令诸侯”一句则出自汉末三国时期多番游说。沮授游说袁绍曰:“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汉献帝),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最终曹操奉汉献帝迁都许昌,控制了汉献帝。同时还获得了原汉室大批官员,也赢得了当时大批文人士子归心,此等人为曹操出谋划策,使曹操能最终平定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