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对于世外桃源出自哪部作品和“世外桃源”一语出自哪首古诗词,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世外桃源出自哪部作品和“世外桃源”一语出自哪首古诗词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世外桃源出自哪部作品

取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世外桃源”现在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返回目录

“世外桃源”一语出自哪首古诗词

不是出自古诗词,是古文《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相关句子如下: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桃花源记
陶渊明

返回目录

世外桃源出自

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返回目录

陶渊明在哪一首诗中描绘了世外桃源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描绘了世外桃源。

原诗:

《桃花源诗》魏晋: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释义: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如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

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的唱着歌,老人欢快的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边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

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浇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扩展资料:

此诗作于陶渊明晚年,约为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的作品。元熙三年(421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陶渊明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桃花源的理想社会,以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热爱劳动、富于人性、酷爱自由、忠于传统为特质。这一理想,是对当时现实社会的根本否定。

当时的社会,充满阴谋、篡夺、屠杀、战争,广大农村,民不聊生。陶渊明躬耕便难得温饱,一般农民状况可想而知。没有对时代的感愤,对社会的反省,对人民的同情,绝不可能有这一理想的产生。

陶渊明所创造的社会理想,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间品格。桃源理想,作为一种文化理想,更重要的成因是对于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吸取了某些合理的东西,如:《礼记.礼运》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等思想,终于自成一新的境界。

《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珠联璧合,又相对独立,读来并无重复之感。《记》富于传奇色彩,小说情调。《诗》则以诗人之眼观照桃源,对桃源做深入揭示并表达出对桃源的认同与追求,意蕴深远。《记》是缘起,《诗》才是本体。通过《诗》的“诗笔”、“议论”更能看出作者的社会理想。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