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国富论》:劳动分工为什么好和国富论-分工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国富论》:劳动分工为什么好和国富论-分工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 1、《国富论》(一):劳动分工为什么好
- 2、国富论-分工
- 3、《国富论》——劳动分工
- 4、亚当斯密认为分工能够促进全社会的普遍富裕,为什么
- 5、谁提出了国富论国富论到底指的是什么
- 6、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主要内容是什么
- 7、亚当. 斯密在 国富论 中提出三大理论是什么
- 8、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原则
《国富论》(一):劳动分工为什么好
1
经济学家们似乎总能看到世界复杂表象之下的真相,这一点从其鼻祖亚当斯密那里就已经初见端倪了。
十八世纪的人们普遍认为:越是微不足道的制造业,分工越细致。这时亚当斯密说:“他们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那些微不足道的制造业需要雇佣的工人必然很少,不同部门的工人往往可以集中在同一个工厂中工作;而那些大型的制造业因为需要雇佣的员工实在太多了,一个工厂根本装不下,所以分散在许多不同的工厂中。
人们在生活中能看到纺织厂里工人们织布的织布,染色的染色,却看不到一台蒸汽机的不同零件是如何在分散在全国甚至是全球各地的工厂里被分别制造出来的。
2
说到微不足道的制造业,亚当斯密正好就拿一个微不足道的制造业——制针业为例来说明劳动分工的强大威力。
一个制针工人,尽他最大的努力,一天能够独立制造出的针也不会超过20枚。但如果把制造一枚针分成不同的工序,每一道工序由不同的人担任,比一个人负责抽丝,另一个人拉直,第三个人切断,第四个人削尖......那时一个制针厂雇佣10个人,一天就能制造出48000枚针,想到于每个人每天能制造4800枚,比原来的20枚翻了整整240倍。
不仅仅是制针业这总微不足道的制造业,劳动分工的效果在其他行业中也同样显著。尽管并非每个行业都能把工艺细分到制针业这样的程度,也不可能每一道工序都如此简单。但在每一种工艺中,只要能采用劳动分工,效率就能成比例增长。
3
往往越是富裕的国家,劳动分工程度就越高。
但在当时亚当斯密特别指出农业是个例外,因为农业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容许那么细致的分工。纺织业中负责织布和染色的常常是不同的人,但农业中犁地,耙地,播种和收获的往往是同一个人。
所以在当时,富裕国家对贫穷国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制造业上,富国的农业即使比穷国好,但好的也有限。而穷国可以凭借其廉价的劳动力,以低于富国的价格出售自己的农产品,从而形成自己在农业上相对于富国的优势。
但放在今天来看,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了:旋耕机,收割机,播撒农药的直升机等机械的出现让亚当斯密认为不可能的农业分工成为了现实。因此,富国也终于得以在农业上形成对穷国的碾压,这也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劳动分工的强大威力。
4
说完了劳动分工的强大威力,接下来作者就为我们解释了其背后的三点原因。
首先是工人熟练程度的提高:通过分工,每一个工人需要从事的劳动被降为某种简单的操作,而一个工人往往一生至于要掌握几个甚至一个简单的操作,这必然使得他们的熟练度大大提升。而熟练度的提升就意味着相同的时间能够完成的工作越多,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其次,分工能够减少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所丧失的时间:试想一个农村的铁匠,他刚打完一把菜刀,就发现改给猪喂饲料了,于是他走到猪圈喂猪;喂完猪之后他又走回工作台打铁,一把菜刀还没打完孩子又跑来和他说田里的水快灌满了,于是他不得不放下工作去田里关水......如此往复几次,光是路上浪费的时间就已经不少,更何况还有从一种工作状态切换到另一种状态需要的时间。而通过分工,一个工人不仅不需要在不同的工作地点间跑来跑去,更加省下了切换工作状态的时间,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第三,分工能够促进机器的发明。试想,在分工之前,一项工作往往由许多个步骤组成,想要发明出一台能够同时做好每一个步骤的机器无疑是很困难的。但在分工之后,一项工作被拆分成许多个简单的操作,这时再针对每一个简单的操作分别发明出机器就变得容易多了。而《我爱发明》节目告诉我们,机器的效率总是比人高的。
5
最后,作者谈到了分工所带来的结果。在一个治理得很好得社会,分工让不同行业的产量成倍增长,这也就使得这个社会更加富裕,人们的生活也更加殷实。
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分工所带来的效用无疑更大:看看我们手中的铅笔吧,世界上几乎没有人能独立制造出一支铅笔,甚至大多数人连制作铅笔所需要的材料都不知道。每一支铅笔,都是通过成千上万人的手才来到我们手边的:有种树的人,运输的人,制造油漆的人,刷漆的人......
一支小小的铅笔尚且如此,如果没有分工,我们此刻手里的电脑,手机,甚至耳机都将成为只有上帝才能使用的神物了。
‘
国富论-分工
《国富论》第一章,分工是劳动生产力逐步提高的原因-----亚当斯密。
斯密在文中开篇探求国民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并将其归结为分工。工业生产中分工细化带来了工人技艺繁杂程度的降低以及少数专营技艺的纯熟,降低了工人不同任务中切换损失时间占比,并使得简单机械的发明以代替人类劳动,进而成百上千倍的提高工人总生产量。这一规律如同定律一般放至古今中外绝大多数工业生产都适用,斯密的观察与总结能力,是当之无愧的巨人。
《国富论》——劳动分工
如果说生物是人类社会的缔造者,那么经济就是人类社会的推动者。
人产生群体;群体产生需求;需求产生交易;交易产生经济。人类社会的发展根本上源于生存的需要,而实际表现为对于财富的追求,没有经济就不会有政治,法律以及人类社会体系的各种秩序。
劳动分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提高生产效率,造成财富积累,在小型制造业上尤为如此。相较于大型制造业,小型制造的产品种类,数量较小,其部门安排较为简单,工作分配相对来说都会比大型制造业更为精细,亚当斯密用造铁钉的案例充分说明了劳动分工对于生产效率的影响,同样的人数以及时间,通过劳动分配可以让产量增加成百上千倍。
纵观人类历史,当农业革命后,农业成为了人类的第一产业,无论是从经验还是历史程度都远远高于制造业,但为什么制造业的生产力会超过农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农业和制造业自身的特性存在差异,在农业领域根本无法采用完全的分工制度,其劳动分工界线并不明确,反观制造业,由于可以采用非常完备的劳动分工制度,其生产力得到了大幅提高,同样地,工业革命后的科技发展以及工人熟练度的提升和时间成本的较低都促成了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但劳动分工仍然是最主要的原因。
劳动分工造成了一个非常神奇的现象:一个非常简单的商品是由成千上万人合作来的结果。北京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薛兆丰老师曾经举过一个铅笔的例子,一直非常普通的铅笔,结构简单,但是其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努力,从木质笔杆到石墨笔芯,这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分配,从伐木工到运输工,以及金属制造的工人,工人们需要吃饭喝咖啡,于是就要有准备食材,运输食材以及处理食材的人,如果真的全部展开,我们会发现一支铅笔的制造是众多人努力的结果。从另一方面来讲,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掌握完整制造铅笔的知识,因为一旦铅笔全部由一个人来完成,那么铅笔对我们来说就不是办公文具,而是奢侈品了。一只铅笔的制造,包含了众多人的心血,这些人干着不同的工作,生活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一样的习惯,但是却都在为一个产品而共同努力着,劳动分工让这些成千上万人在一起协作,而凝聚的力量就是市场。
现代人都是远古智人的后代,而智人在经历了认知革命后,其基因里好像多了一种独有的信息,这种信息表现在人类开始存在交换的倾向,简单来说就是以物易物,这种倾向仅仅体现在人类身上,像其他动物(无论是哺乳类还是爬行类)是不存在交换这种倾向甚至是概念的。也正是由于这种倾向,劳动分工是人类所要经历的必然结果。交易源于需求,所以交易的本质就是满足交易双方的需求,也就是说各取所需达到双赢的目的,就是交易。
正是因为双方均存在需求,并且双方的需求可以通过交换形式来满足,于是便形成了交易的雏形,也为以后的货币产生奠定了发展基础。各取所需让人类意识到可以通过不同性质的物品来完成交易,人类各自发挥自己的才能,就好比猎人发现通过制造弓箭作为交换一样可以获得猎物时,一部分猎人会选择发起打猎而走向专职制造武器的道路,于是便出现了铁匠,木匠等一系列新的劳动群体。
前面我们讲到市场让不同的人凝聚在一起相互协作,而市场经济也在驱动着人们进行劳动分工,这也是亚当斯密一个比较著名的观点——invisiblehand(无形之手)。
亚当·斯密明确指出劳动分工也是存在制约限制的。从根本上来讲,劳动分工受限于交换能力,而交换能力往往是由市场范围来决定的,往往市场越庞大,其交换能力就越强,劳动分工也会更加丰富。很多低级产业在小城市中往往没有办法进行,比如说像外卖行业或者是快递行业,往往在一二线城市发展的规模更加庞大,因为一二线的市场更加广阔,其需求也远远高于四线小城市,还有很多行业在小城市里根本没听说过,而在大城市里反倒发展的相当不错,这也是由于市场范围的差距所决定的。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无论是西方文艺复兴还是东方的崛起,其发源地总是在河网密布,水系资源发达的地区。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一下,水系资源丰富非常有利于水运,由于陆地的地理环境以及人为战争问题,导致很多商品的陆上,运输成本巨大,运输量较小,限制了很多行业的发展,而水运恰恰解决了这一痛点,水运为每种行业都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让每个行业都能通过水运而更好地发展起来,也是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财富有不断积累,为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也是为什么水系发达的地区更加有利于发展的原因。西部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一带)也是存在这样的原因。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能够促进全社会的普遍富裕,为什么
最简单的来说,因为分工之后整体的生产产出可以大幅度提高,同时对于工人的要求更低。那么对于全社会而言,投入减少(培训时间减少)而加大产出(产出大幅度提高)。
谁提出了国富论国富论到底指的是什么
《国富论》是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著作,也是他提出来的。这本书讲的是,针对政治经济原理,进行逻辑严谨的科学论证。
《国富论》概述:
亚当斯密撰写本书花了10年的时间,一共分为五部,也是他的呕心沥血之作。直到现在,全球经济也没有脱离他的理论,而且还在一直不断地印证书中述说的现象。
《国富论》第一部主要内容是,分析可以怎么改善劳动力和生产力。第二部讲述的是,讨论了资本的性质是什么,累积的方式是什么,分析了劳动力和需求是成正比的工作性质。第三部讲述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现象,分析比较了为什么要重视工商业,轻视农业这个现象。
第四部的内容,列举和分析了每一个国家在每一个不同的阶段,发生的各个经济现象和理论。第五部的内容是分析国家的收入和如何分配,这些收入是给了全部公民,还是只给了少数的群体,如果是全部公民的话,需要有哪几样的开支,它们各有什么不同。国家为什么会有赤字现象,这些赤字对国债和正在拥有的金钱有什么样的影响。
总结:
亚当斯密在这本书里,用了缜密的论证和证据,来证明和批判某些经济现象。他认为,国家要是为改变市场而去花钱,都会是伤害了某一个群体的利益,去补贴另外一个群体的利益。因为在自由的大环境下,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去走对自己最有利的那条路。
如果因为国家的介入,而让人们去改变原有的计划,那么国家只是在破坏现有的平衡,在书中,关于这个论点,亚当斯密提出了相当多的论证,这些论证都非常有趣,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就不一一枚举了。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主要内容是什么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主要内容如下:
亚当·斯密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
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增加物质财富。这个理论是按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也叫做绝对成本理论。
扩展资料
亚当·斯密的其他理论:
价值论
提及价值问题,亚当·斯密指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特定财货之效用,后者表示拥有此一财货取另一财货的购买力。进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价值之财货,往往不具交换价值,水及钻石是其著名的例子。不过水与钻石价值之比较是百年之后边际效用学派才圆满解决此一问题。
分配理论
亚当·斯密的分配论,是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
亚当·斯密指出,尽管雇主拥有抑低工资的力量,工资仍有其最低水平,此一最低水平是劳动者必须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假定社会工人需求增加或工资基金提高,工资将高于最低水平。就另一角度言之,一国国富、资本或所得增加,将促使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则促进人口增加。
资本利润之高低如同劳动工资,决定于社会财富之增减,资本增加固可促使工资上涨,却使利润为之下降。亚当·斯密指出,假定商人投资同一事业,因为彼此相互竞争,自然致使利润率降低。
亚当. 斯密在 国富论 中提出三大理论是什么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三大理论分别是劳动分工理论、“看不见的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1、劳动分工理论
“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常要损失一些时间,因节省这种时间而得到的利益,比我们看到时所想象的大得多。
人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时,通常要闲逛一会儿。在开始新工作之初,势难立即精神贯注地积极工作,总不免心不在焉。耕作小农地的乡村织工,由织机转到耕地,又由耕地转到织机,一定会虚费许多时间。”(第一篇,第一章)
他进一步指出,如果一个人独立制针,从把钢丝拉直、剪断、磨尖、打孔,那么可能一天也做不出一枚针;而如果十个人通过分工,则可以在一天制作出48000枚针,平均每人每天制针4800枚。由此可见,通过分工,生产率可以出现数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的增长。
2、“看不见的手”理论
“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心。我们不是向他们乞怜,而是由于他们的自利心。”(第一篇,第六章)
他说面包师如果想要购买啤酒,所以不得不烘烤面包来赚钱;酿酒师如果想要购买面包,不得不酿制啤酒。所以每个人在看似狭隘地关心自己利益的时候,自然而然生产了他人所需要的产品。这样,每个人都如同被“看不见的手”所驱使一样,不知不觉提升了其他人的财富。
在《国富论》中,他一针见血的指出,市场规律就是这只“看不见的手”。
3、比较优势理论
“现在最富裕的国家,固然在农业和制造业上都优于邻国,但制造业方面的优越程度,必定大于农业方面的优越程度。在农业方面,富国劳动生产力未必都比贫国劳动生产力大得多,至少不像制造业方面一般情况那样大得多。
所以,如果品质同样优良,富国小麦在市场上的售价,未必都比贫国低廉。就富裕和进步的程度说,法国远胜于波兰,但波兰小麦的价格,与品质同样优良的法国小麦同样低廉。”(第一篇,第一章)
他辩证地表达出,处于国际贸易中的两国生产力水平不相等,富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都有绝对优势,而贫国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富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对于贫国的优势大小不同,落后的贫国仍可以低廉的价格向富国出口富国优势较小的产品,两国都可以从中受益。
如果说劳动分工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分工,那么比较优势理论讲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分工。亚当·斯密批判贸易保护主义,鼓励国与国之间自由贸易。
他认为,哪怕是最富的国家与最穷的国家之间,任何国与国之间都存在着国际分工,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每个国家都可以通过自由贸易增进财富。
扩展资料:
《国富论》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1、推动经济发展
亚当·斯密指出,从500多年前马可波罗游历中国,到《国富论》发表,“中国长期处在静止状态,其财富在多年前就已达到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最高限度。如果改变和提高他们的法治水平,那么该国的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出很多。”(第一篇,第九章)
法治水平好比发展的天花板,从马可波罗游历中国到《国富论》发表的250多年间,中国之所以停滞不前,本质原因在于法治水平束缚了国家的发展水平。
从《国富论》的思想出发,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坚定不移走依法治市的路径,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充分激活各种生产要素,打破“原地踏步”的天花板,从而突破发展的瓶颈。
2、衡量国民财富
“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而生产者的利益,只在能促进消费者的利益时,才应当加以注意。”(第四篇,第八章)
生产不是目的,消费才是最终目的,没有消费价值的生产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此基础上,亚当·斯密进一步论述,他强调财富不是金银,不是货币,而是消费能力的提升。一国的富裕不是君主、王公贵族的富裕,也不是指某一个阶级的单独富裕,而是指全体国民的共同富裕。
推进共同富裕、同步小康的过程中,我们尤其要落实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运用大数据对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核查,总结推广好扶贫资金发放、扶贫资金股权化改革、扶贫小额贷款发放方式等“三个创新”,按照时间进度完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原则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斯密认为,分工既然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每个人都专门从事他最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每个人都有益。他指出:“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花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里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制作他自己的鞋子,而是向鞋匠购买。鞋匠不想制作他自己的衣服,而雇裁缝制作。农民不想缝衣也不想制鞋,而宁愿雇佣那些不同的工匠去做。他们都感到,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邻人处于某种有利地位的方面,而以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或同样的东西,即其一部分的价格,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其他任何物品。”在斯密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不同个人或家庭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他在《国富论》中指出:“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如果外国能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国际分工之所以也应按照绝对优势的原则进行,斯密认为:“在某些特定商品的生产上,某一国占有那么大的自然优势,以致全世界都认为,跟这种优势做斗争是枉然的”。他举例说,在气候寒冷的苏格兰,人们可以利用温室生产处极好的葡萄,并酿造出与国外进口一样好的葡萄酒,但要付出30倍高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为了鼓励苏格兰生产葡萄酒而禁止外国酒的进口,显然是愚蠢的行为。
求采纳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