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很多人可能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原文及翻译赏析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原文与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原文及翻译赏析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原文与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原文及翻译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扬州花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翻译: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赏析: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返回目录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原文与赏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和李白同具才华,性格又都豪放不羁,这使两人的友谊特别深厚。王昌龄在开元二十八年(740)被谪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天宝八年(749)又被贬为龙标(今湖南怀化地区黔城镇)尉。(古时右尊左卑,故贬官称左迁)李白听到这不幸的消息时,很为他忧虑,便写了这首诗安慰老友。

开头两句紧扣题目,点明时令,以景寄情。杨花本是随风飘散之物,寓飘零之感。杨花落尽,表明已是暮春时节;子规,亦名杜鹃,是泣血悲啼之鸟,叫声是“不如归去”,寓离别之恨。诗人选择这两个典型的动人愁肠的景物来描摹暮春景色,正是为了烘托诗人闻悉老友左迁时的悲哀心情。这种以景寄情,景为情生的手法,为全诗笼罩了哀愁的气氛。第二句正面点出王昌龄被贬边荒。五溪即湖南与贵州两省接壤地带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而龙标比五溪还要遥远。这句诗极为浓缩,既交代了闻知老友被贬龙标的不幸消息,又表示对老友在荒僻之地跋涉的担忧。一二句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前面的悲凉景色,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后面的心境不佳致使眼中之景无不凄凉。

第三、四两句转入正面抒写自己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诗人从月照两地的现实,构思了“寄愁明月”的诗境。不直说自己日夜思念、为好友的遭遇而愁绪满怀,却说“我寄愁心与明月”,正如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说的,这首诗“深得一‘婉’字诀”,构思确实巧妙深曲。通过这浪漫的设想,诗人关怀慰藉好友的一片深情跃然纸上。“随君直到夜郎西”,唐初龙标下设夜郎、郎溪、思微三县,诗中之夜郎指此,在今湖南省沅陵县境,而非今贵州桐梓县东的古夜郎国。《唐宋诗举要》因诗中有“夜郎”地名,就以为是李白流放夜郎所作,大误。

“随君”,有的版本作“随风”,但从诗歌形象看,明月之行,并非依托于风,若说愁心随风而去,又何必说寄愁明月,只有“随君”,才能使三、四句形象达到统一。须知寄愁明月是巧贯下句,寄愁与月伴君走是一个完整的形象设计:在寂寞荒凉的贬官途中,不仅明月“与人万里长相随”,而且有友人的愁心作伴,友谊长存,这是多么深情而又富有诗意!考其渊源,建安七子之一徐干有“将心寄明月,添影入君怀”之辞,初唐张若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诗句,这些诗句大约都为李白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若单说愁,便直率少致,衬入景语,无其理而有其趣。(黄生《唐诗摘钞》)

末二句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沈德潜《唐诗别裁》)

“愁心”二句,何等缠绵悱恻!而“我寄愁心”,犹觉比“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意更深挚。(黄叔灿《唐诗笺注》)

三四句言此心之相关,直是神驰到彼耳,妙在借明月以写之。(李锳《诗法易简录》)

    返回目录

    《古近体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全文翻译鉴赏

    古近体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系列:李白诗集(古近体诗)古近体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题解】王昌龄和李白一样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同时还是李白的好朋友。王昌龄在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龙标也就是现在的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十分荒凉偏僻。李白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担心,便写了这首诗遥相赠寄,以表达自己的关心和慰问。古时候称贬官为左迁,这首诗大约写于天宝七年(748)或天宝八年(749)。

    【原文】杨花落尽子规1啼,闻道龙标过五溪2。我寄愁心与3明月,随风直到夜郎4西。

    【注释】1子规:即杜鹃鸟,其鸣叫声十分悲切。2五溪:是指走往被贬之地所要经过的五条溪名,即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在今天的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3与:给。4夜郎:地名,在今天的贵州桐梓,泛指湖南西部和贵州一带。

    【译文】在这个暮春时节,杨花已经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声音十分悲切,我听说你要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由辰溪、西溪、巫溪、武溪以及沅溪,对此我是多么忧愁担心,就让这天上的明月带走我这颗为你担忧的心吧,让它随着这吹动的风儿一起陪伴你走到那夜郎以西。

      返回目录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原文 原文及赏析介绍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扬州花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3、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返回目录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翻译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原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赏析】此诗首句以杨花、子规起兴,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点出诗歌主旨。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这两句诗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明月象征着纯洁、高尚,诗人在许多诗中把明月看作通人心的多情物,也只有明月才能同时照亮诗人和友人。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此文来源于《百度百科》更详细的解释,请参阅《百度百科》相关解释。此类问题可以直接在《百度百科》输入问题则可有详尽的译文解释。如果没有找到,可以发到此处,大家一起来探讨。

      返回目录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及翻译赏析

      背诵赏析注释译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
      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代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返回目录

      如果本文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