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对于“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每个字怎么读和候人兮猗怎么读 候人兮猗正确读音,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每个字怎么读和候人兮猗怎么读 候人兮猗正确读音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每个字怎么读

文字: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拼音:zhān bǐ qí yù,lù zhú yī yī

释义:看那淇水弯弯岸,墨竹碧绿竹林片片连。奥,读yù,通“隩“,指水边弯曲的地方。

出处:《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大学》(二十四)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标签:如切如磋孔颖达张居正论语瞻彼淇澳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瞻望那淇水弯曲的去处,绿竹婀娜,郁郁葱葱,站着一位文采奕奕的君子。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参考《唐宋注疏十三经·礼记·孔颖达疏》)古代把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分别称为切、磋、琢、磨。

在制作一个器物的时候,首先要把不必要的部分去掉,我们在完善自身修养的时候,也要把不完美的品行抛弃掉。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四十八章》)学问是越多越好,但修道却正相反,不但不好的要丢弃,连好的也要逐渐淡漠,意谓心不贪执、没有挂碍的意思。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对待自己,就要象打磨玉石一样,把身上的污点一点点去除掉。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玉成器都需要打磨,我们为人不在自身上用功,能形成自己完善的人格吗?除非我们并不想让自己完美。

道学是外在的,自修是内在的吗?或者说,修道和自修是两件事吗?离开自身的修养,还有一个道吗?修道就是修自身,修自身就是修道,两者是不可分的,虽然是分开说,但说的是一件事。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瑟,矜庄貌;僴,宽大;恂,严谨貌,温恭貌;栗,惧也;(参考《康熙字典》)瑟兮僴兮,严谨宽大之意;恂栗,谨慎、戒惧之意。

这是描述一位君子的样子,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参考论语中对孔子外貌的描述就比较清晰了:“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第七》)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赫,光明盛大之意;喧,大语也,引申来说,就是声音洪亮。这也是描述君子外貌,仪表堂堂,说话声音洪亮而有力,待人接物不会畏畏缩缩。

一个人的身相也是他个人修养的表现,在1991年春晚陈佩斯表演的《警察与小偷》小品中,小偷的贼眉鼠眼的形象被他表演的惟妙惟肖,而警察威严的目光也由朱时茂传神的体现出来。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依,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这些都是《弟子规》中对个人行为的描述,一个人的个人行为体现着个人的修养。

如果我们对这些还感到有些繁琐、不适应,那么,当你看到佛教对出家人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的要求就真正令人震惊和目瞪口呆了。

返回目录

候人兮猗怎么读 候人兮猗正确读音

1、候人兮猗读音 。
2、侯人兮猗是一首诗名,被称为南音之始,这首诗是有史可稽的中国第一首情诗。
3、出处:《吕氏春秋 音初篇》记载禹时涂山氏之女唱“候人兮猗”,“禹行功。见涂山氏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
4、白话译文:禹巡视治水之事,途中娶涂山氏之女。禹没有来得及与她举行结婚典礼,就到南方巡视去了。涂山氏之女就叫她的侍女在涂山南面迎候禹,她自己于是作了一首歌,歌里唱着:“候望人啊”。

返回目录

大禹治水里的大禹是哪里人在哪冶水,当时是几岁

大禹是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公元前2071年,尧七十五年,在黄河流域治水,大约19岁。

相传,禹治理洪水有功 ,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伏羲、黄帝比肩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九州、奠定夏朝。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扩展资料:

禹治理洪水,曾经三次到桐柏山(在河南省桐柏县西南),可是那地方总是刮大风,打大雷,石头啸叫,使治水的工程简直没法施展。

禹知道是妖物作怪,便召集天下群神,叫他们想办法除妖。桐柏山和附近各山的山神恐怕祸事连累到自己头上,都跑来跪着向禹磕头,请禹饶命。

禹疑心他们包庇妖物,便把他们当中几个特别狡猾的如鸿蒙氏、商章氏、兜卢氏、犁娄氏等拘囚起来,加以审问。果然问出实情,原来在淮水和涡水之间,的确躲藏着一个叫无支郝的水怪,禹就马上派人去把这妖怪擒拿了来。

大禹治水,由高山到平川,由秦岭到冀州,由太行山到嵩山,到处开河治水,留下许多足迹。上党大地上潞城、平顺之间有一座山就叫“禹王山”,相传是禹开通河道时,把挡住水流的一座山搬在这里。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治水,就把这座山称为“禹王山”。


返回目录

《候人歌》最后一个字读什么

“候人兮猗(yī)
有史可查的第一首中国恋歌,被后人称之为《候人歌》。整部作品只有四个字,其中的两个字还是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和“呀”字。仅剩下的两个实词直白地道出了歌者心中的所思所想:等你。
《吕氏春秋·音初篇》这样写道: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

返回目录

大禹治水的位置大致在今那些省市

大禹治水的位置在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

据《史记》中的记载,大禹治水共疏导了九条河流,弱水疏导至沙漠地带,将黄河疏导过龙门山,最后流入大海,将汉水向南疏导注入长江,开通汶山疏导长江,疏导沇水进黄河,疏导淮水入大海,渭水进黄河,洛河进黄河。

由此史料记载再加上今天的地理知识可知,大禹当年治理的水域分别为黄河、长江、淮河和注入沙漠之中的弱水。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

由此知大禹治水的位置在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

扩展资料:

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

禹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

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

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返回目录

《诗经 卫风 淇奥》中‘绿竹猗猗,那个“猗猗”是念“yi“还是念“e“ 为什么麻烦给讲一下

通“倚”、“依”,靠,依靠。按:清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随部》:“猗,叚(假)借为‘倚’。”
《诗经·魏风·淇奥》:“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猗,依也。”又《小雅·车攻》:“两骖不猗。”疏:“两骖之马,不相依猗。”又《巷伯》:“杨园之道,猗于亩丘。”唐 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於戏贞曜,维执不猗。”(网页链接)

通“掎”,攀拉;束而采之。按:清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随部》:“猗,叚(假)借为‘掎’。”
《诗经·豳风·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高亨注:“猗,借为‘掎’,摘取。”按:清 俞樾《群经平议·毛诗(二)》:“‘猗’乃‘掎’之假字。《说文·手部》:‘掎,偏引也。’女桑乃桑之小者,故以手引而采之也。”(网页链接)

1.通“漪”,水波纹。
《诗经·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按:《尔雅》、《文选》晋 左思《吴都赋》并作“漪”。晋 陆云《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咨予与君,恩亲之威,蒙恤于昔,投缨澜猗。思周弱志,永庇惠辉。如何府君,昭景长违。”
2.通“依”。猗违,即“依违”。
《国语·晋语(三)》:“威兮怀兮,各聚尔有,以待所归兮。猗兮违兮,心之哀兮。”汪远孙《国语发正·晋语(三)》:“‘猗’、‘依’一声之转。‘猗兮违兮,心之哀兮。’言欲归重耳而不能决也,故心哀也。”《汉书·孔光传》:“又傅太后俗与成帝母俱称尊号,群下多顺旨,言母以子贵,宜立尊号以厚孝道。唯师丹与光持不可,上重违大臣正议,又内迫傅太后,猗违者连岁。”唐 颜师古注:“猗违,犹依违,依且违,言两可耳。”汉如淳曰:“不决事之言也。”按:宋娄机《班马字类》卷一:“读作‘依违’。”(网页链接)

通“兮”,语助词。按:清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四:“猗,兮也。”黄侃笺释:“猗”即“兮”之借。
《尚书·秦誓》:“断断猗无他伎(技)。”疏:“猗者足句之辞,不为义也。《大学》引此作‘兮’。‘猗’是‘兮’之类。”《诗经·卫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按:汉《鲁诗》残碑“猗”作“兮”。《庄子·大宗师》:“而已反(返)其真,而我犹为人猗。”(网页链接)

1.通“阿”,山坡。
《诗经·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有实其猗。”清王引之《经义述闻》:“猗,疑当读为‘阿’。古音‘猗’与‘阿’同,故二字通用。”
2.通“阿”,长而美貌。
《诗经·小雅·节南山》:“有实其猗。”毛传:“猗,长也。”《汉书·武帝纪》:“猗与伟与。”
e’nuo
同“婀娜”,轻盈柔美貌。
《诗经·桧风·隰有苌楚》:“隰有苌楚,猗傩其枝。”毛传:“猗傩,柔顺也。”又:“猗傩其实。”又:“猗傩其华。”(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返回目录

关于汉字“兮”古音的问题

兮字古音当读阿(a),关于这个字,孔广森有透辟之见解:“兮,唐韵在十二齐,古音未有确证。然《秦誓》“断断猗“ ,《大学》引作“断断兮”,似兮猗音义相同。猗古音阿,则兮字亦当读作阿....“,其详细解读更是无可怀疑,从字形上说来,兮字是叫人张口发出“丂”(同考)声,八就是张口的意思,果如此,则发出的声音自然和阿声极相近。兮字在古时北方的文字中每用乎字代替,乎字最古发音应当是哈(ha),感叹词的”乌乎“,也就是”啊哈“(乌是鸦的古字,是由鸦叫声音得来)。用这个读音来解读《大风歌》以及楚词作品,便可知这在当时可都是大白话,刘邦那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就是”大风起啊云飞扬“,所以也可以解释《诗经》中为何国风里面常见兮字,而大小雅和周颂里面几乎一个也没有,这是因为国风是当时的民间口头文学,而雅颂是当时的庙堂文学。http://28602669.spaces.live.com/Blog/cns!6364C6354212EA92!1779.entry

返回目录

歌词怎么读

歌词读法是gēcí。

歌词是诗歌的一种,入乐的叫歌,不入乐的叫诗(或词)。入乐的歌在感情抒发、形象塑造上和诗没有任何区别,但在结构上、节奏上要受音乐的制约,在韵律上要照顾演唱的方便,在遣词炼字上要考虑听觉艺术的特点,因为它要入乐歌唱。

歌词与诗的分别,主要是诗不一定要入乐(合乐),歌词是要合乐的。合乐成为歌曲。歌词一般是配合曲子旋律一同出现的,歌词是歌曲的本意所在。现代一般是配合音乐,便于哼唱的语句。

起源与发展

中国最早的歌词是传说中的只有四个字的《涂山氏歌》:候人兮猗。《诗经》就是入乐歌唱的,所谓南、风、雅、颂,本部都是音乐的名称,三百篇,无一不是音乐文学。

以《诗经》为标志,音乐文学成熟了。宋词、元曲均是一种歌词,除独立吟诵外,亦可以配合歌曲,以当时的汉字发音唱出。可惜现时大部分曲谱已失传,而且因语音变化相当大,古人亦无录音设备,才使今人难以把这些词曲咏唱出来。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