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很多人可能对阳明心学的四句口诀和王阳明四句教具体内容是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阳明心学的四句口诀和王阳明四句教具体内容是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阳明心学的四句口诀
1)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2)实践出真知,要在实践中摸索。事上磨。
3)致良知:听从第一感觉,听从内心的声音。
4)心外无理,万物一体。心外无物,一切皆是心灵的投射。
阳明心学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其精神内涵包括“心外无物,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阳明心学诞生后,王阳明兴办龙冈书院,授徒讲学,声名远播,后又受到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的邀请,讲学于贵阳书院。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王守仁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是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王守仁之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四句教具体内容是
王阳明的四句教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是什么?
四句教,亦即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晚年所述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一般视此四句为王对其大半生学术思想的概括性论述。
王阳明的四句教都揭示了些什么?
儒家的心性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地位突出,从孔子开始,历经曾子、子思、孟子、荀子一直到陆九渊都备受关注,到了阳明更是将“心”提到了本体的高度,建立了其庞大的心学体系。
而“四句教”是阳明在其行教过程中提出来的心学智慧之一,乃阳明一生思想精髓的总结,阳明在他的心学体系中提出了“致良知”学说,如果说“良知”是阳明整个学术大厦的总依据,那么“四句教”则是其一生思想的高度概括。
“四句教”是阳明在其教学中提出来的,记录在《传习录》中:“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很显然,“四句教”“心、意、知、物”的逻辑关系是对《大学》之“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的展开。
王阳明四句教是哪四句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他明确指出: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真是画龙点睛,简易直接,不偏有,不着空,直趋中道。
扩展资料
嘉靖六年(1527)王守仁奉命将出征广西,他的学生钱德洪与王畿对理解王守仁这四句话,发生了分歧。钱德洪认为这是教人的定本,王畿则认为这只是权宜之法,若心是无善无恶的心,那么意、知与物也皆是无善无恶的了。
两人在天泉桥问王守仁,王守仁解释说,他的教法,本来有两种:“四无说”一悟本体,即是功夫,是为上根人立教,但世间上根人不易得,若轻易用此教法,恐只养成一个虚寂;“四有说”则为中根以下人立教,因这类人有习心在,故要求在意念上用为善去恶的功夫,如果都用“四有说”,则上根人兼修中下,自无流弊。
这次谈话,又被称为“天泉证道”。没有直接参与这次谈话的邹守益也有类似的记载,但其中“无善无恶心之体”一句却记为“至善无恶者心”。他们当时认为,用“无善无恶”与“至善至恶”来描述心之作,意义是一致的。
万历二十年(1592),周汝登在南京的讲学会上提出四句教来讨论。许孚远写了一篇《九谛》,主张性体至善无恶,反对以无善无恶为宗。周汝登写《九解》,发挥了四无说。明末顾宪成直接反对王守仁的“无善无恶心之体”。
他说以心之体无善无恶,合下便成一个空。空则一切解脱,无复挂碍,何善非恶?以无善无恶只是心之不着于有,究竟且成一个混。混则一切含糊,无复拣择,何恶非善?这个批抨揭露了王守仁思想的矛盾,通过东林书院的传播而影响很大。
明末的刘宗周明确指出,四句教本身存在矛盾。王夫之则批评王守仁“天泉付法,止依北秀(指神秀)南能(指惠能)一转语作葫芦样”,认为王守仁的说法是模仿禅宗。以后四句教的论争就逐渐沉寂了。
王阳明心学四句励志
王阳明的心学经典语录汇总如下
1、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2、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3、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4、昔镜未开明,可以藏垢。今镜明矣,一尘之落,亦难住脚,此入圣之机也。
5、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6、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7、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8、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9、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底,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
10、一齐众楚,最易摇夺。
11、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
12、譬之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
13、后之君子,亦当素其位而学,不愿乎其外。素富贵,学处乎富贵;素贫贱患难,学处乎贫贱患难。则亦可以无入而不自得。
14、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15、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16、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
17、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18、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
19、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20、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21、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22、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23、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24、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25、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26、动亦定,静亦定。
27、古之君子,洞物情之向背而握其机,察阴阳之消长以乘其运,是以动必有成而吉无不利。
28、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
阳明心学——四句教
四句教是指王阳明晚年用来表述自己思想精华的四句话,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嘉靖六年(1527)王阳明奉命将出征广西,他的学生钱德洪(字洪甫,号绪山)与王畿(字汝中,号龙溪)对如何理解四句教产生了分歧,于是有了著名了“天泉证道”。在这之后到王阳明离世,一年多的时间里,王阳明对于四句教没有做更深一步的解释,为心学留下了一段遗憾,也导致后代心学出现了支离。那么对于王阳明的四句教我们该去如何理解并运用到我们己身呢?
无善无恶心之体。四句教中第一句话,很多人会因为这句话把阳明心学说成是禅宗,因为六祖慧能也说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虽然王阳明与慧能都是从心之本体上来说,但是还是有所区别的。
王阳明所言的善恶并非仅仅是我们所说的好与坏,儒家所谓的至善是中庸,恶是过与不及。中庸之道是完全的合乎天理规则去运转流行,就像是火车的运行轨道一般,偏离了这个轨道便是恶,偏离的少带来的后果则轻,偏离的多带来的后果则重。儒家的善恶是有准则的,根据这个准则就会有薄厚、本末,好比大自然在不同的时期会对不同的物种有所照顾,造就了不同时期的霸主。但是禅宗的善恶更偏向于好于坏,让人无限的善,以至于人,动物,草木,万物都是平等的,并无差别,薄厚之分。
无善无恶心之体,是就心之本体上来说,重点在于“无恶”上。我们每个人心的本体都在天理规则运行的轨道上,并没有什么偏离,这里的“无善”更多的作用是押韵陪衬,心之本体无恶无善,也就是孟子说的“性本善”。所以此句并非我们规规理解的心的本体是不分好坏的,这也可能是很多人觉得王阳明脱离了儒家的原因。
有善有恶意之动。第二句说得浅显一点就是,我们的善恶都是由意念——也就是思维方式而来,思维方式决定了是好是坏。好比草,它们只是中性的,没有任何的善恶,如果草生长在花园之中,我们会觉得它影响了美观,觉得它是恶的;如果草生长在足球场上,我们就会觉得它是善的。所以这个善与恶的分别,是我们的意念加诸于草身上的。
另外像我们在工作中,很多人会觉得很累很烦躁,但是工作只是一件事,本身是没有善恶之分的。有些人会因为诸如怕犯错,怕丢脸,怕承担责任等等,自己给自己压力,从而产生了烦躁的情绪;有些人反而会觉得工作是成长的机会,可以锻造自我,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越做越有精神。所以善恶的区别并不在事物上,而在于我们的思维方式。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的出处是孟子,“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是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有的,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良心。现今当我们做了恶事的时候,有人会说:你的良心不会痛吗?这个良心会痛,就是良知的作用。意念所发的善与恶,我们的良知是知道的,它是会痛的,但是很多人对于这种痛,又会用私欲做成的创口贴把它蒙蔽。
人人皆由良知,哪怕是山贼强盗你要是骂他强盗他也会不开心,你要是去抢他的东西他也会生气,这些都是良知告诉他的。一念所发,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自己的起念是为了什么,勇敢的面对自我,面对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当良知告诉我们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后,我们就该坚定的为善去恶了。
对于善的思维,我们要把这种思维转换成行动,坚定笃实的去做,不要仅仅只是停留脑海中,这就是为善。
对于恶的思维,我们要把这种思维根除,不要觉得这种思维还没转换成行动,就觉得无所谓,要想去除病根一样,在病还未发之时就把它格除掉,这就是去恶。
为善去恶也就格物的方式,在面对万事万物的时候,不断地存养天理去除人欲,以至于达道。
四句教是一个整体的过程,我们上学时所学的牛顿力学来举个例子。
我们每个人就好比是一个小球,在没有摩擦没有外力的因素下,我们会遵循着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一直运动下去,这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意念所动就像是一股力,他会让我们改变这种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使我们偏离这种规律,这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我们的运动状态改变的时候,我们的良知就会通过各种运算方式知道了,这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当我们清楚自己的运动状态改变了之后,我们就需要给自己加一股力来让自己回归到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中来,这就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是从本体到发用到效验的一个完整说明,包含了很多的人生哲理,我们须勿忘勿助,不断地去知、去行。让我们不断地修行,成长自我,从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王阳明先生的小弟子,愿圣学昌明,人人都能拥有一颗幸福的心】
如果您对本文的解答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肯定。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